中医脏腑的总项与分项

2020-08-24 20:21 楼主
标题:《中医脏腑的总项与分项》
中医关于脏腑的认识,其实是有总项的。
这个总项就是《素问-灵兰秘典》的一段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制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然而这个总项,目前人们往往不以为然,似乎因为它没论及脏腑实质问题?

不,作为一个中医如果不明白这个,那他对于教科书的脏腑分项既便全部背熟,也只是一知半解。

这其实是古中医所认为的,一个生物在自然界中所必须的组织原则。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什么叫神明?

神是生命整合机制。“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两精相博谓之神”。

整合的结果,就是一切与生命相关的成份比例恰到好处。“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血者,神气也”。

我们的血液,总有一个正常值,西医化验总会用到这个指标,而这就是“内神”的体现。

一个生命不仅对内整合,也要对外整合,这包括正常地衣、食、住、行,正常地接人待物等等,这就是“外神”——神智的体现。

中医心的分项“主血”,便指的是“内神”。中医的“心”能够将多种新陈代谢前体物质组合得恰到好处,其中包括具有正常值的血液,也包括其它。所以中医的“血”,其概念外延比西医的血要大。

配比恰到好处的新陈代谢前体物质充足,会影响到整体新陈代谢的旺盛度。所以“心神”对整体生命力具有激发作用,这是中医心的第二个分项:“主阳气,主一身之表。”

“肺者相傅之官,制节出焉”。所谓“制节”,很多人翻译为“约束”,似乎“心为君主”,什么都提倡,“肺为相傅”,什么都约束?这不对。

“制”是指制定,“节”是指节气。中医心规定了一般的正常值,中医肺则应对不同的寒暑季节,制定不同的体液改变计划。比如,夏季血液会变得浓稠而量多;冬季血液会变得稀薄而量少。又比如,人体遭遇细菌感染,化验血液会发现白细胞总数超越正常值。这是“心神”出了毛病吗?不是!这只是“肺气”的“应对性制节”作用。什么时候才是“心神”的问题?“邪陷心包”,整体失代偿的时候。所以,“卫出上焦”!

中医肺的第一分项“主气”,自然也与这个“制节”息息相关。所谓“气”,一部分是呼吸之气,身体具有多强的能量代谢,自然需要多强的呼吸;另一部分则是血中释放的免疫成份、额外增加的能量以及同时伴随的水分,统称为“一身之气”。

中医肺的另一分项“合皮毛,通调水道”也有关联。并不是说肺专门会通下水道,而是游离于血外之水,本是气的一部,本就属于制节的本份。天热之时水分随气从皮肤汗腺而出;天寒之时气应于内,多余水分从尿而出。这本是应对自然节气的正常机制,但在病理情况下,也能用来对抗肾炎水肿。

(未完待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0-08-25 09:35 2楼
没毛病,继续
2020-08-27 19:03 3楼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将军与相傅相比,且不谈具体内容,只看工作性质,有怎样的区别?相傅的工作是全面铺开的,将军的工作则是有重点指向的,特定的时间消灭特定的敌人。所以“谋虑”便是将这些个重点进行排序。根据什么安排呢?相傅的“制节”是根据自然气候而安排,将军的“谋虑”则是根据人的内部关系,即“起居”和“七情”而安排。

但它还有一个性质容易引起误会:一提到“将军”,人们就会以为其目的是将重点对象“打杀”?但除了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需要战斗之外,处理人体内部关系则恰恰相反,一般是对重点对象进行“扶持”!关于这一点,与中医的“胆”对照一下就能明白了:“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什么是“中正”?魏晋时代的一种官职,选拔干部的。所以,“谋虑”与“决断”加以综合,其意就是“到了什么时间,就选取什么对象重点培养”。而这个结果就是人体的十二经络应对十二时辰分别开合。所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肝的第一分项“主疏泄”,便与此相关。

疏泄的第一个意思,便是“根据人的起居而应时开放某些气机”,比如人吃饭之后,胆汁就会排放。但应注意,中医的“胆”并非特指胆囊,末梢所有的开合机制都与胆功能相关,可以说“一身是胆”,所以西医将胆囊切除之后,丧失的仅仅是胆汁蓄排功能,其它“决断”功能依然存在。

疏泄的第二个意思,便是“兴奋之后,便应进入抑制,转由其它地方轮流兴奋”。如果一个地方兴奋不止,难以抑制,便是“生发太过”。这种情况若出现在大脑皮层,就是精神病,也可出现在其它器官,一般统称“肝气郁结”。

肝的第二分项“藏血”,也与此相关。中医认为“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卧则血归于肝脏”,这是大范围整体兴奋与整体抑制的转换,也是“谋虑”与“决断”的正常职能,中医称为“阳入于阴谓之眠”。显然,此功能失调则首先会失眠,也会导致其它与血相关的病症。

要注意的是,起卧之间人体多余的血容量,实际是藏于静脉之中,因此血管舒张功能也是中医肝的范畴。平静之时,静脉血并非全部进入循环,只是作为总血容量而存在似乎无关紧要;但若遇到应激,总血容量不足就会影响循环需求,使机体不得不提高血管紧张度以维持血压,这时就出现“弦细脉”,中医即为“肝血不足、阴虚阳亢”。
2020-08-28 06:57 4楼
2020-08-28 08:05 5楼
肝主疏泄,不知在哪里的经典有提及,从我的经验里看大都是后来人总结的成果?
2020-08-28 11:02 6楼
bookliu 说:
肝主疏泄,不知在哪里的经典有提及,从我的经验里看大都是后来人总结的成果?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的"土疏泄,苍气达",意思是,土运化吸收的精微物质,只有肝气来完成疏泄作用,后世演变成了肝主疏泄。
其实,脾的功能是在络脉上,络脉为肝所主,脾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络脉的腠理进入到络脉内,肝气的升发作用,疏运脾吸收进入到络脉内的水谷精微,所以,古人说的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也就明白了小柴胡汤为什么出现腹满不欲食,逍遥丸的疏肝健脾的道理。
2020-08-28 11:58 7楼
柴桂方应 说: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的"土疏泄,苍气达",意思是,土运化吸收的精微物质,只有肝气来完成疏泄作用,后世演变成了肝主疏泄。
其实,脾的功能是在络脉上,络脉为肝所主,脾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络脉的腠理进入到络脉内,肝气的升发作用,疏运脾吸收进入到络脉内的水谷精微,所以,古人说的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也就明白了小柴胡汤为什么出现腹满不欲食,逍遥丸的疏肝健脾的道理。
有理,多谢指教
2020-08-28 12:27 8楼
肝,罢极之本。阴尽阳始。为心肺阳气作保障,故曰谋虑。
土疏泄是形容的一种状态,不能认为是肝主疏泄。如果这样那么经中水如何火如何,是不是也要作为肾主什么,心主什么。读经不能断章取义,必须联系上下文内容来看才有意义。
2020-08-28 14:17 9楼
柴桂方应 说: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的"土疏泄,苍气达",意思是,土运化吸收的精微物质,只有肝气来完成疏泄作用,后世演变成了肝主疏泄。
其实,脾的功能是在络脉上,络脉为肝所主,脾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络脉的腠理进入到络脉内,肝气的升发作用,疏运脾吸收进入到络脉内的水谷精微,所以,古人说的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也就明白了小柴胡汤为什么出现腹满不欲食,逍遥丸的疏肝健脾的道理。
这个从脐带的角度也比较容易理解:人体在胎儿时期靠脐带输送营养,来自胎盘的营养物质丰富和氧含量较高的血液,经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从肝门入肝,然后再分为两条途径,一部分与肝门静脉血液相混,经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另一部分经静脉导管入下腔静脉。 来自脐静脉的血液与来自胎儿身体下部回流的血液在下腔静脉中混合后入右心房,绝大部分的混合血经卵圆孔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进入主动脉,主要供应胎儿的脑部及心脏营养。右心房内来自下腔静脉的小股血与来自头部及上肢的上腔静脉的血液相混流入右心室,再进入肺动脉。

先天靠脐带输送精微物质到肝,后天的脾胃自然也是输送精微物质到肝。古人说的可不是没有道理。
2020-09-05 13:16 10楼
肝还有第三个分项“随神往来,生风主动”。目前的人很少提及,既便有提,也只局限于病理方面。其实,它在生理方面同样重要。

中医认为,“肝藏血,血舍魂”,“随神而往来谓之魂”。神,是整体生命活动的整合机制,其中有一个集成的快捷通道,便是西医所称的“神经系统”。巴甫洛夫对狗的高级神经系统做过实验,发现狗有不同的想法,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就会出现红晕(毛细血管充血)。对于这种现象,中医就叫“随神而往来谓之魂”。一方面,兴奋所向,血液随之,中医也叫“气为血帅”;另一方面,血液对于兴奋性也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中医亦称“血为气母”。

如同肺能根据不同的节气而调整血液配比一样,肝也能根据“神”的不同需要而额外添加一些特殊营养成份。这些成份,中医统称“肝血”。如果这种“肝血不足”,神经系统就容易处于激惹状态,轻者失眠,重者时或不自主运动、震颤、强直,便是“肝风内动”。

这都与神经系统的快捷通道性质有关。中医便以“风动”来形容。

但正常情况下的“风、动”却不是坏事。肝者罢极之本,肝强则人思维灵敏,迅捷如风;肝弱则人思维迟顿,懈怠懒动。由此二者,可见不同气质的人,“随神往来”的效果不同,而“肝血”对“神”也有着不同的支持。
2021-03-13 17:23 11楼
还有吗,继续,顶一个,讲的很好
⬅ 转帖:辨析“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及气、藏象等诸多概念 老茶馆 用数据看运气——“五运六气”新剖析(七)(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