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医学的经络研究报告!匹配度极高~(尝鲜版)

2020-08-20 16:53 楼主
能量医学的经络研究报告!匹配度极高~
解密中医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将是一个医学界史诗级的学说,本来应该在核心期刊杂志发表,目前对学术圈失望,特在网络发表,希望大家广泛传播。《逻辑能量学》解密中医系列突破45万点击率。

经络一直是个迷!它究竟是什么?本文就为你解密,企图用一种现象解释经络是错误的,这是当代经络研究通病,当代的筋膜说、神经体液调节等理论都是错误的。经络是多重机制,每一个经络里都有一种共性,本文进行大多数的穴位比对,匹配度极高。经络主体上依赖于神经递质、神经受体作用,血压、血流起辅助作用。

第一节 经络穴位考证
穴位是一个营养流转中转站(与筋膜更吻合),对局部组织起营养支撑、能量供应的作用。且与组织液存储关系密切。穴位一般位于活动薄弱位置,与肌肉等组织交替舒张,形成了囊式存储结构。穴位是C系统问题,构成了人体的抗寒散热罩,五脏是A系统,他们之间有着能量供给与消耗的关系。

经络是人为的、凭经验的确定的东西,来自于穴位研究,这点从阴阳十一脉灸经到十二正经的演变也能看出,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古人研究的痕迹。它的最大可能是按跷与导引的结合产物,脉拘急就是导引概念,是动就是按跷概念。

首先经络不是一个物质通道,假设客观存在这样的通道的话,那么就不应该出现经外奇穴(经络奇穴就没办法解释),而且也不会出现奇经八脉。正经穴位是按跷穴位中提炼出来的部分,十二正经是同一属类、与内脏关联的特征点连线,

在通道论里,“子午流注的实质是生物钟现象,而经络流注是一种运动与休息模式切换的过程,经络流注顺序是爬行状态下的顺时针循环。这就构成了对经络的客观认识。经络的循环依赖于血液系统及生物电传导系统(神经系统)。这个详见《逻辑能量学》经络篇章,

“维持能量体的存在”是生命根本所在,植物是最早的稳定能量体,其运行机制和物质控制值得思索。树木分为根、干、枝、叶、果,虽然他们位置不同,树木能够对他们进行统一控制,落叶开花都是统一行动的,这其中是有规律的。人体对各种组织控制绝对不会比植物弱!人体也有族属,找到人体组织的族属及规律,是研究人类病症的方法,也是理解中医的关键所在。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单纯的经络观点是囫囵吞枣,是一个朦胧的想法。经络具有结构层次性。需要根据不同种类,不同组织属性,应该对其进行鲜明的划分,层次分明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才是可靠的。经络就是不同能量系统结构,“一个针灸,三大系统,六类结果”。这就是针灸实现的目的。

中医是一种族属结构,这贯穿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从阴阳五行、到经络、到中药、到人体结构划分,都是带有属类管理的特点。中医把人体属类划分为骨骼、毛发、脂肪层、肌肉层、筋、血管、神经等类别。建立了五行体系,这个五行体系就是人体五种重大构成要素,今后可能会有改变。伤寒论六经辨证围绕着这三大能量体系完成,那么针灸是怎么完成三大能量体系的调节呢?下文是理论,大家自己完成比对工作,至少大部分工作是满足这个条件的。

第二节、三大能量体系
经络(十二正经)是典型的属类管理结构,是由神经受体引起的综合效应,包含共用神经递质、神经控制、资源、血管分配等实现手段。根据针灸刺激点不同形成了三大体系。

总体来说,少阴太阳主脑力劳动(痛觉等),少阳厥阴主体力劳动(运动),阳明太阴主营养及热能供应。分别代表运动系统(传出神经加M、N受体),肾上腺素神经系统α受体,血管系统β受体。六经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这在中药和针灸上都是适用的。

  • 肾上腺素能体系(肾上腺素神经占主体地位、兼有与膀胱括约肌相关的胆碱能神经)
对应的经络是厥阴属与少阳属;对应循行部位为神经敏感点;对应的神经是肾上腺素能(仅膀胱下有部分胆碱能);对应的神经受体为肾上腺素能神经β受体,位于骨骼肌、肝脏的血管平滑肌以及心脏。对应器官是心脏、肾、膀胱;对应大脑调配器官是丘脑、基地神经节、背侧丘脑腹后核、纹状体等;对应消耗的神经递质是多巴胺能、肾上腺素能等。

这是一个生物电体系,就是通常说的闭目养神的神,它的特点维持人体植物性控制,以电势能平衡的形式出现,这和胆碱能直接供应运动能不同。循行部位敏感神经体系、交感神经,痛感神经、三叉神经等。这个归类的依据为下。

例如手臂尺神经,它是控制精细化运作的,一些痛感神经传输路径也是下丘脑,而占主体地位的交感神经大多是太阳经循行部位。太阳经循行以β受体为主。凡与相应递质结合导致心脏兴奋、血管和支气管扩张及代谢变化(糖酵解和脂肪分解)者。凡与相应递质结合导致血管收缩和瞳孔散大的,能够引起热能降低及升高血压。

肾上腺素能分布部位也与肾与心脏有关,具备统一调节方式。阴经调节的物质基础为电解质。属于重质离子类,包括血红蛋白、骨骼、毛发、神经等包含重质离子的部位,都与肾上腺素能有关。属于能量强点归为太阳经,属于能量弱点、并具有物质调节的归于少阴经。

这种能量通过钾钠离子生成,是记忆性的生物电。对运动控制较少,头部就是非运动区占主体。很多研究表明,易痒的部位属于敏感部位,容易引起性冲动,与性激素分泌等都有相关性。这些敏感神经部位受着肾上腺激素等调节,共同消耗多巴胺能等的激素资源,能够对身体产生同样影响。这是一种兴奋性因素,属于积极活动的因素。

太阳与少阴实际是同一种神经,因刺激部位和手法的不同,产生不同效应。刺激太阳经部位能够提高热能供应能力,降低生物电效应。这与用辛性药具有一致性。以下是穴位对比:

  • 手太阳经穴位,尺神经的小海、阳谷、后溪。这些都是肾上腺素能分布的强点,并与基底神经节有关联。听宫穴主要与三叉神经相关联,属于敏感神经带。颧髎穴有眶下神经,治疗三叉神经。天容穴位于颈上交感神经节处,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目前无法判断神经属性,但有宁神安定作用,与多巴胺能类似。天宗穴似乎有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功能。臑俞与腋神经相关。
  • 特例穴位注:天窗穴、肩贞穴偏向热能穴位,处于动静脉节点,功能偏向阳明经。动脉应手陷中,与小肠经热能有关。
  • 手少阴经,少海穴对应内侧皮神经,与尺神经交汇。青灵、神门、灵道等都对应尺神经。相对来讲极泉穴比较复杂,即与尺神经有关,与其他神经也有关系。极泉与涌泉一样是个敏感点!神经效应明显~
③足太阳膀胱经、分布部位是交感神经部位,多气少血,交感神经采用肾上腺素能神经。足部与坐骨神经关系密切,头部与三叉神经、枕大神经(敏感神经,是否是肾上腺素能不清楚)关系密切。腿部穴位与利小便的括约肌胆碱能神经有关。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是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分支。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等与枕大神经关系密切,是混合神经(与颈上神经节交感神经同时起自第二颈椎,运动性不大,分布于支撑作用的韧带区,)。肾上腺素能与胆碱能互相抑制,所以太阳经穴具有疏风解热的功能。

从颈到腰部分基本处于交感神经点。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等参见交感神经,基本都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区。

腿部的委阳等与正当腓总神经处,是坐骨神经中支,腰神经关系密切,同样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委中作为动脉回血处,调整了由该支神经主导的血液供应。昆仑穴位于腓肠神经,同样是坐骨神经分支。

  • 足少阴肾,也基本循行交感神经部位,只不过是交感神经的末端,能量较弱部位。腿部穴位神经循行与利小便的括约肌胆碱能神经有关。涌泉、太溪也是一个胆碱敏感神经所在,易痒是典型特征。太溪、水泉等穴位利用的是胫神经,这也是肌肉群控制神经,
两个特例点注:大钟穴虽然是也利用胫神经作用,但功能兼具厥阴属性,有小腿内侧皮支神经控制,治足跟痛!针刺不同深度将会有不同效果。

而另一个特例点是阴谷穴,它位于股内侧皮支神经处,属于股神经,是一个胆碱能神经,虽然归属于肾经行列,却与腿部肌腱关系密切,这要从肾与膀胱结构来看,膀胱上区来自于肾上腺素能神经,下区来自于胆碱能,主要是括约肌范围内,阴谷穴神经与膀胱下区神经来自于同一分支,所以,阴谷穴主治小便不利,虽然与小便有关系,却实与小便运动有关系。这点看出,经络是按照五脏六腑理论归纳出来的学科。

总体说来,少阴经精巧细腻,胆碱能傻大黑粗,除了以上内容,少阴经穴应该与重质离子含量成正比。需要实验验证。这其中有激素消耗方面因素,与输激素药异曲同工之妙。



2、胆碱能体系(活动性肌腱占主体地位,大多是胆碱能神经部位)

对应的经络是厥阴属与少阳属;对应循行部位为肌腱;对应的神经是胆碱能和嘌呤能;对应的神经受体为MN受体,分布于骨骼肌肌腱、肠胃等。对应器官是肝胆心包;对应大脑调配器官是大小脑、锥状体,他们循行是不经过下丘脑的;对应消耗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

胆碱能体系这是化学能和生物电能的结合,它的特点是直接输出资源,实现资源的有向输送,这是作为运动能量体系供能的。证据是胆碱能的N受体主要位于肌腱与肌肉接头部位,所以刺激这些地方,会加大胆碱能的消耗。

厥阴属调节的物质基础为糖分。主要对应物质结构是,筋、肌腱等。这是运动因素体系。中医里有,“是动,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属于能量强度的归为少阳经(碱性),属于能量弱化、并具有物质调节的归于厥阴经(酸性)。乙酰胆碱有抑制心肌功能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互抑制,构成条件作用,与副交感神经有关。它在足部与股神经、隐神经控制范围匹配度较高。

胆碱能神经虽然也属生物电,具有明显的活动性质,对记忆,人体感觉、方位等具有破坏性作用,这些神经是中医所说中风、癫狂的原因。所以胆碱能与肾上腺素能有明显区别和优点。因为少阳主枢,少阳经是肾上腺能与胆碱能神经的结合。另外嗜酸性粒细胞也是一种共有属性。以下是穴位对比:



  • 足厥阴穴位与活动性大筋对比,行间、太冲、中封,膝关节大筋对比膝关、曲泉,足五里急脉,阴廉。足厥阴经别对应颈部两个韧带,也与迷走神经走行相似,手厥阴经别对应耳后两个韧带。可以看出厥阴经走形了大部分的重要的活动韧带区,这些是消耗乙酰胆碱的强点,包括眼睛也是乙酰胆碱强点。不是说其他经没有韧带,相对较小。厥阴区消耗胆碱能最大!
足部循行部位是股神经区,包括阴包等股神经外支,隐神经区域。包括阴廉、萁门、曲池、急脉、太冲等。手部与正中神经循行部位接近。期门穴,这个属于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同属第六七肋间神经支配。副交感支配不明,

当然同属类现象还一个,就是嗜酸性粒细胞,这个与肝功能是呈正比反应的,与皮质激素成反向反应,而太冲穴对嗜酸性粒细胞就有调节作用。所以,这个属类有客观根据。

经别循行,传膈肌络肺,肝有神经分支联系膈肌。至于络属眼睛,与迷走神经等神经联系相关。对于穴位与肌腱的组织特点,和经常性活动有关,资源消耗大点,对肝胆产生影响。

特例穴位:章门穴,偏向太阴经。

  • 手厥阴心包,手厥阴劳宫对应掌腱膜,指浅深屈肌腱,曲泽对应肘关节肌腱,天泉对应肩部韧带。间使穴位于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这些区域肌腱组织占据主体地位。
  • 特例穴位:天池穴,与心包膻中等关系密切。
③手少阳经,少阳常少血多气,指胆碱能强健。少阳主枢是一个较特殊的经络。阳池对应手背韧带区,天井穴对应肘背部。天髎穴对应斜方肌,冈上肌韧带,对颈部强直有效果,对应耳部韧带。在面部控制面部表情的运动肌肉。

④足少阳经,丘墟穴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足临泣、地五会等也是,膝阳穴位于股二头肌腱前方。目窗穴、承灵、正赢在帽状腱膜中,风池等。如果说厥阴是肌腱凹陷处及胆碱能神经分布处,补充营养物质意味浓厚,那么少阳主枢,更多是胆碱能与肾上腺素能交汇处,趋向与运动消耗。混杂比较多。这与导引关系密切。



3、热能体系(血管占主体地位)

对应的经络是阳明与太阴经;对应循行部位为主动静脉血管;对应的神经是肾上腺素能;对应器官是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以α受体为主;对应大脑调配器官是下丘脑热能调节中枢;对应消耗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它的实现目的是控制人体热能,提供着抗寒能力!那么怎么实现热能调节的呢?以血管、心脏调节为目的。

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与血管壁上,而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营气就是热气,那么调节热能的途径就是调节血管、血压等,因为血管包含营养及热能,所以他属于中性能量,以供血为主。而热能体系的抗寒能力的物质基础来自于脂肪。对应部位是脾胃肠。属于能量强度的、包括物质输出归为阳明经,属于能量弱化、并具有物质调节的归于太阴经。血管匹配的有大迎、缺盆、足三里、乳中等有关动脉点~“阳明经的多血多气”应该是指敏感神经加血管。

总体循行路线是,手臂循行臂动脉血管及桡神经区域,胫动脉区。足部循行是股动脉和股神经支配区。头部循行是颈升动脉区。以下是穴位对比:

①足阳明胃经,在内经描述是多气多血。人迎是主动脉的节点。萁门穴与冲阳穴都是大动脉搏动处。缺盆下有颈横动脉。乳中是一个营养输出强点。大迎是面动脉搏动处。气舍下有颈总动脉。膺窗下有胸外侧动静脉。

胸部穴位重要与肋间血管、腹壁下动静脉血管等血管组织相关。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水道等穴均与肋间血管、胸壁下血管。归来、气冲等与腹壁下动静脉联系。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等神经支配均与支配股动脉的股神经火神经分支。犊鼻位于膝部血管网。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等有胫前动、静脉相关点。冲阳位于足背动脉搏动处。内庭位于足背静脉网处。历兑位于足背动脉网处。

他们的循行就是血管无疑,但有些穴位是穿插作用。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与股动脉基本相同。在四肢远端,血管与阳明经循行比较明显,在肩部循行有所弱化,与厥阴经开始交叉,有些穴位是交叉作用。例如巨骨穴与天泉穴有明显的交叉作用,

②手阳明大肠经,迎香穴是三叉神经分支,三叉神经是一个敏感神经,应该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它的刺激有利于与肾上腺素能的分泌。扶突、天鼎等有深层有颈升动脉。合谷穴是挠动脉节点。巨骨有肩胛上动脉。肩髃旋肱后动、静脉。臂臑有肱深动静脉。手三里下有桡返动脉。这些均沿主要动静脉循行。偏历有头静脉。阳溪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

例如阳明经曲池穴,能提高血氧饱和度6.41%,降低收缩压23.6(血管扩张作用)。还有《上海针灸杂志》的针刺合谷穴导致迎香穴发热,明显的阳明经有提高热能,降低生物电能的作用,详见解密伤寒论,阳明经还有供应营养作用,例如乳中、寸口等典型主动脉的血管,成了营养吸收的功能。

③足太阴经,三阴交穴是一个特殊穴位,三者兼具,有胫动脉,也有胫神经(肾上腺素神经),也有隐神经分支(胆碱能神经),基本处于三者交汇的一个地方。阴陵泉、地机等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血海穴有股动、静脉肌支。腹结穴处有肋间血管。

④手太阴肺经,医宗金鉴中直接描述中府穴是动脉应手,而寸口历来诊脉关键,这是一个最典型的动脉部位。

综上所述,这三类能量,本质上还是生物电通路和受体的问题,其余各脉根据运动习惯不同,体表形成组织液的离子流。

第三节、经络调节的机制
如何实现内外经络相连的?实际就是同类属资源消耗、血压血流分配的问题,刺激同类型神经,消耗相同的神经递质、或刺激同枝神经,会产生相同的效应。这是经络针灸调剂的核心。

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根据各属类确定的,也是调节的依据。这也说明了每个经络都是三者共存,只是哪里偏向的问题。

①厥阴经与少阳经走行部位是经筋部位,这是胆碱能N受体最大部位,消耗的是胆碱能,肝是胆碱能相关器官。胆碱能受体进入大脑皮层、小脑、锥状体等,不进入下丘脑。

②而太阳经走形部位是敏感神经部位(感觉神经入下丘脑,下丘脑属于肾上腺素能部位)及肾上腺素能神经,贝塔受体问题,也是肾上腺素能部位,包括交感神经、尺神经、下丘脑等。

③而太阴与阳明实际也是肾上腺素能的阿尔法受体问题。对血管进行影响,更多是主要动脉血管节点及搏动处。肾上腺素能作用只是辅助实现手段,真正起作用的是热能系统。

这三个受体的主张,符合经络及穴位主要的特征。调节的是营养和血管的供应问题。这三种调节包括了物质调节和能量调节,形成六个阴经而已。根据现代医学表明,一些医学现象与能量失衡有关,包括肾上腺素能量体系与胆碱能失常导致的帕金森,库欣综合症等,胆碱能与肾上腺素能失常导致痉挛,还有神经受体失衡学说导致的哮喘,可以说这些都为能量调节提供了基础,这理论如果在能量医学的框架里,就能够进行解释。

痛在寒上,热在炎上,痛则产生输能,三大能量各有途径。供能与消耗的关系导致针灸实现的可能性。针刺血管附近的太阴经与阳明经是提高热能输送,营养输送。针刺筋腱就是提高乙酰胆碱消耗,对肝有影响。针刺神经敏感度就会调节肾上腺素能消耗。这就是针灸治病的具体原理,针灸经络的联系以资源消耗为主,直接联系为辅。以痛为输就是保证各经的物质运输,但注意一点,每个经络都有三种效应叠加,只不过是哪个更强而已。

这里只能保证大致正确,能够保证整体上正确,每类经脉都有三种情况共存,只不过是哪个效应更大,哪个更偏重哪方面而已。调节也是刺激哪种消耗问题,配穴与九针是在技巧上实现调节方式的不同。

第四节、六经与中药
伤寒论五味的能量调节,可以与经络相对应,针灸可以对应几种药物的应用。中药就是调节几大能量形式平衡的,促进人体运行体系的。可以归纳出几大科学用药原则,较伤寒论有大幅度提高,对组方有全面了解,今后对一些特殊药物进行全面分类 :

  • 、辛味是提高热能的,疏导生物电的,也有一定的提高生物电能的作用,辛味属无序能量,打破有序能量结构;典型药物桂枝、厚朴、姜等。其中桂枝就有抑制肾上腺素能的作用!这也是作为太阳经的用药之一。
②、咸寒是提高生物电能,降低热能,属有序能量,降低整体能量水平;附子、京大戟、芒硝、牡蛎。

  • 、酸味是限制胆碱能的,属有序能量,并且有利于物质聚集;柴胡、芍药等。其中柴胡就有抑制胆碱酯酶作用。
  • 、苦味是提高胆碱能或者替代部分胆碱能作用,降低上腺素能,同时促进脂质流转,但有一定热能性,耗散水分;麻黄、黄芩、黄连等。
⑤、甜是补充整体能量的,提高燃料,对三大能量系统均有提高;这里包含苷类,人参、田七、大枣等。

⑥、芳香是提高循环能力的,提高氧气吸收。并通过挥发性,降低一部分热能,与辛味有些相似。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未来把中医中药淘汰有可能么? 老茶馆 太阳经病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具有高度一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