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先骂中医?

2018-09-01 17:39 楼主
中医、汉医、温医、西医、电医,傻傻分不清,中医无辜躺枪几百年

现今中医已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凡有点知识,有点文化的人,不骂上几句,就显不出自己的电器化修养。
问:最先开骂中医的人是谁?
答:是清末民初的一些大师,如鲁迅、梁启超.......!
评:错!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医学"大师:吴有性,叶天士......,
就是开创温病学的那些江浙医师!这些医师,扛着中医反中医,开创了骂中医的先河。他们不但骂,还动手把汉医方修改成温医方。
温病学派的典型观念是:疫病流行的特点、治疗方法当与汉医方——《伤寒论》有所不同;温热病及瘟疫非伤寒。
温病学派取得的医学成就是:把用汉医方“一剂知,两剂已”的医师变成了用温医方“治不死,也治不好”的慢郎中。
可见今天挨骂的早已经不是中医正统——汉医,而是中医谬种——温医。

问:明末,温医为何要骂汉医?
答:是汉医治不了他们在南方江浙等地所遇到的瘟疫。
评:错!
评:中医治病有多种选择,针、灸、刺、药......。用药治病本是必需的,但到明末时,以药为主。
明末商人势力渐大,社会以趋利为主流。治病救人的药材,自然逃不了资本的逐利,变成了谋财害命的工具。瘟疫一来,几种主流药材奇货可居,奸商乘机以假药鱼目混珠,所以汉方药效自然差强人意。医师寻求用冷门药材组方,以解决汉方“失效”的问题。这些医师原本就未吃透汉方精神,本是假药之罪,胡判为汉方过时。面对瘟疫肆虐,硬着着头皮组新方,并成了后人治病依赖!从此,汉医转成隐派,风光不在。温医反而鸠占鹊巢,流传至今。
比如,汉方大青龙汤是治瘟疫最有效的方,在sars期间,依然没有得到重用,而是用效果泛泛的温医方银翘散,不过还算上天眷顾,勉强顶住了攻击。

问:中医死了,谁最高兴?
答:百姓,病人.
评:错,西医、电医和电医商。西医,一个拔高的名称,当初为了借中医之光而已。
电医——停电就傻了、没化验报告就傻了的医师。
电医商,打着现代科技治病幌子的绑匪,趁你病,要你命的冷血动物,利字当头,治病不过是形式。
再次重申,你现在看到的不是正统中医——汉医,你看到的是温医,温医本不堪大任,死不足惜。

问:中医死了,谁最倒霉?
答:骗子,老中医医生。
评:错,是华族子孙。中医要恢复保民卫国之力,必启动汉方。非汉方,不能胜疾病,不能胜电医商。华族迟早被电医商鱼肉,甚至灭族。

问:如何重整中医(汉医)?
答:培养汉医继承人。
评:说对了一半。药方对症是一方面,药材真实有效才是根本。现今社会逐利忘义不逊于明末,如果假药材问题不能解决,汉方还是会让人唾弃。重整必然沦为空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9-01 18:03 2楼
鲁迅12岁那年,由于爷爷帮助父亲在考场作弊,导致家境逐渐衰落

鲁迅,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家里的长子,原本下面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但最小的弟弟妹妹早年夭折了,只剩下他、周作人、周建人兄弟三人。

原本鲁迅出身不错,他的祖先是北宋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他的代表作品有《爱莲说》,上学那会,我们都会背诵的,甚至现在还朗朗上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所以,周家在当时是一个相当有地位、有声望的大家族。那时,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是读书人的愿望。鲁迅的爷爷周福清走的也是这条路,爷爷31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步入仕途。但他素来言语无忌,十分尖刻,行为也无所忌惮,多少有些愤世嫉俗,是个个性较强的人,并不适合做官,只做了七品知县就被革职了。后来,周福清又在官海沉浮了近十年,直到1888年,他才被实授为内阁中书。

1893年,周福清接到了母亲病故的电报。当时官员的父母之丧称为丁忧,官员必须离职守孝三年,于是他依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老太太的去世周福清看起来并没有过于悲伤,因为她终年79岁,在当时可谓高寿,但家族的颓象却使周福清忧心忡仲。周福清想着自己此时50多岁了,三年后未必能复职,虽有家业可恃,但儿孙们也靠祖产为生吗?

周福清的儿子,即鲁迅的父亲周伯宜虽说是一名秀才,但是考试却总是不能中举。周福清看着自己的儿子,整天愁眉不展,心里很不是滋味。思考良久,他决定铤而走险。但也正是因为爷爷这次的一个愚昧举动,使得家境衰落。

当时清朝的官场作弊成风,周福清为了让周伯宜作弊,自己去疏通官场,却没想到被人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当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后,迅速回到浙江绍兴,并主动向县衙自首。鲁迅的母亲为了疏通关节,开始变卖家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保住了命。那一年,鲁迅12岁。

爷爷自首后,父亲周伯宜被放归,但自从父亲从监狱放归之后,就变得喜怒无常、无缘无故地把妻子端来的饭菜摔出窗外,脸色也是非常阴沉。长期下去,因气恼造成营养不良,且有还酗酒、吸鸦片等嗜好。这些习惯让父亲病了,咳嗽,咳血,全身水肿,患上了肺结核。

此时,十三四岁的鲁迅非常懂事,每天不仅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还主动分担起了家务,并担起照顾两个弟弟的责任。就这样,勤劳懂事的鲁迅渐渐地成为了弟弟们心目中学习的榜样。

但尽管家里花了无数的钱,但父亲的病仍未医好。还未等到爷爷被赦免,父亲最终于1896年10离开了人世,年仅36岁。家道的衰败使鲁迅认识到了世态炎凉,他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的母亲鲁瑞看到鲁迅去意已决,就为儿子筹集了八元川资,送鲁迅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其时鲁迅刚好十八岁。
---------------------------------------------
看到中医杀手的早期经历没有?
爷爷父亲作奸犯科,在牢里弄成顽疾,温医操刀治病,然后 蟋蟀一对的药方就出来了!

中医被骂得狗血淋头。

其作品《药》里面
华家,夏家,一个愚昧吃人血馒头夭折,一个热血反抗被杀,华夏已经绝后!
多么恶毒的构思啊!

他巴不得华夏人都断子绝孙,无药可救。
2018-09-01 19:02 3楼
2018-09-01 19:12 4楼
2018-09-01 19:20 5楼
或曰:鲁父治病不戒酒,不知是否?
2018-09-01 21:20 6楼
Yunnbyd 说:
或曰:鲁父治病不戒酒,不知是否?
温医温病派明末登场,中医早已失势几百年,能碰到中医已经非常罕见了!所以是温医操刀,从其药引也看得出,就是为了掩盖其无能,才要什么三年的蟋蟀夫妻入药。
找不到这种药引,药无效,不是我温医的责任!

一直广为流传的,慈禧高寿大宴宾客,没几天就严重便秘,已有死相了,她的御医束手无策(应该也是一帮温医)不敢上,到民间找了个姓曹的中医,几钱萝卜籽,医好了的。

此故事就说明,好中医已经要绝迹了,温医当道啊。
2018-09-02 11:05 7楼
温医鸠占鹊巢,几百年!
可惜至今无人识。
2018-09-02 11:25 8楼
不把温病派,提升到温医的层次,这李鬼就还在欺世盗名。
倪海厦难道的高人,可惜他没提出温医这个概论,温医又多活了二十年。
2018-09-28 15:18 9楼
前后两年的诊疗过程,疗效并不理想。周伯宜的水肿越来越厉害,慢慢的由腿部肿到肚子上。人瘦得不堪,起床走路变得不可能。他甚至连摔碗的力气也没有了,常对他的妻子说,觉得自己好像浑身被湿布捆紧了,动也不得动,连喘气都感到吃力。
对全家最难的是筹钱来买药。高明的大夫用药也特别,价钱一般都不低廉。买药的任务都由老大来承担。鲁迅(当时名叫樟寿)几乎每天都要出门办事,不是去当铺就是去药铺。在塔子桥东咸欢河北,有一个“恒济”当铺,他是那里的常客。当铺的伙计通称“朝奉”,都有一副傲慢的神气,对来当物品的百般挑剔。而当铺的格局也很奇特,柜台很高,个子矮小的樟寿要踮脚仰视,才能看到小窗户内的朝奉。他就这样把母亲给他的东西换成钱,然后拿了钱去药房抓药。
长达两年的痛苦经历,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为鲁迅父亲治病的医生,由“姚芝仙”换成了“陈莲荷(实际上是何廉臣)”,也没有能够挽救鲁迅父亲的疾病,这类疾病属于中医所说的四大难证之一,在当时很难治愈。

----------------------------------------------
温医不看仲景书啊,这病很难吗?
⬅ 温医中医,电医西医,傻傻分不清 老茶馆 温医是李鬼,中医是李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