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仲景原著吗?

2018-06-28 21:25 楼主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仲景原著吗?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金栋
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仲景《金匮要略》开篇就讲上述这段话,怎么不是张仲景的原著呢?是不是仲景原著的意思,此又须考证了。而考证之结果,可能事与愿违,触到某些人的痛处了,很可能又让某些同道失望了!不当之处,请拍砖!

今通行本《金匮要略》一是元代仿宋刻本《金匮要略方论》(邓珍本),二是明代赵开美《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其作者是这样记载的,即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集、宋臣林亿等诠次。与今本《伤寒论》不同的是王叔和由“撰次”改为搜“集”了。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上述经文,共分三部分,即三个自然段。为了叙述方便,以下分别称第一、第二、第三自然段。



先说第一自然段,其内容与《难经·七十七难》相同。请看《难·七十七难》经文。《七十七难》说:

“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勿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二者对看,意义相同,具体文字略有出入。应该说《金匮》作了文字处理,或整理修改。以《伤寒杂病论·原序》为据,《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这个《八十一难》当是《难经》无疑。而《金匮》此篇第一段之文字,当源于《七十七难》无疑。

有学者考证,并据《康平伤寒论》,《原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錄,并平脉辨证”这23个字,非仲景原序,而是后人沾益者,即王叔和在撰次整理时增益的。如此说来,《金匮》此篇第一段之文字,当是王叔和搜“集”增益的。此其一。《金匮》载方262首,但并未见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段话去指导这些方剂,即五行相克说并未融入这262首方剂中。《金匮》这个总论或导论之文,与具体方剂无关。是否可以认为非仲景之文?!此其二。



再说第二自然段。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何任主编《金匮要略校注》(1982年国家中医古籍整理丛书)说:“虽然这一段原文所述之法较为曲折,然与五行相克却全然相合。”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医界前辈早已发现此段有问题,认为并非张仲景原著,而是王叔和的注释,用五味附五行、五脏相克之理,绕了一圈来阐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结果非常蹩脚,且与临床用药无益。难道同道没有疑问吗?

如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质疑说:“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细按语意,见肝之病以下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云,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可以见矣。”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也有同样质疑,见于其著作《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最后说说第三自然段。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经曰”是否就是《难经》?试对看《难经》相关经文。

《难经·十二难》说:“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

《难经·八十一难》说:“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

经对比,应该说《金匮》在《难经》的基础上作了文字处理,或整理修改。

综上所述,第一、三自然段,乃是王叔和搜“集”医经,在《难经》的基础上作了编辑整理而成目前之文字。第二自然段亦是王叔和搜“集”而撰写的蹩脚注文。 胡金匮第一讲4.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6-29 21:39 3楼
河间金栋 说: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仲景原著吗?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金栋
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仲景《金匮要略》开篇就讲上述这段话,怎么不是张仲景的原著呢?是不是仲景原著的意思,此又须考证了。而考证之结果,可能事与愿违,触到某些人的痛处了,很可能又让某些同道失望了!不当之处,请拍砖!

今通行本《金匮要略》一是元代仿宋刻本《金匮要略方论》(邓珍本),二是明代赵开美《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其作者是这样记载的,即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集、宋臣林亿等诠次。与今本《伤寒论》不同的是王叔和由“撰次”改为搜“集”了。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上述经文,共分三部分,即三个自然段。为了叙述方便,以下分别称第一、第二、第三自然段。



先说第一自然段,其内容与《难经·七十七难》相同。请看《难·七十七难》经文。《七十七难》说:

“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勿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二者对看,意义相同,具体文字略有出入。应该说《金匮》作了文字处理,或整理修改。以《伤寒杂病论·原序》为据,《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这个《八十一难》当是《难经》无疑。而《金匮》此篇第一段之文字,当源于《七十七难》无疑。

有学者考证,并据《康平伤寒论》,《原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錄,并平脉辨证”这23个字,非仲景原序,而是后人沾益者,即王叔和在撰次整理时增益的。如此说来,《金匮》此篇第一段之文字,当是王叔和搜“集”增益的。此其一。《金匮》载方262首,但并未见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段话去指导这些方剂,即五行相克说并未融入这262首方剂中。《金匮》这个总论或导论之文,与具体方剂无关。是否可以认为非仲景之文?!此其二。



再说第二自然段。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何任主编《金匮要略校注》(1982年国家中医古籍整理丛书)说:“虽然这一段原文所述之法较为曲折,然与五行相克却全然相合。”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医界前辈早已发现此段有问题,认为并非张仲景原著,而是王叔和的注释,用五味附五行、五脏相克之理,绕了一圈来阐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结果非常蹩脚,且与临床用药无益。难道同道没有疑问吗?

如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质疑说:“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细按语意,见肝之病以下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云,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可以见矣。”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也有同样质疑,见于其著作《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最后说说第三自然段。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经曰”是否就是《难经》?试对看《难经》相关经文。

《难经·十二难》说:“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

《难经·八十一难》说:“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

经对比,应该说《金匮》在《难经》的基础上作了文字处理,或整理修改。

综上所述,第一、三自然段,乃是王叔和搜“集”医经,在《难经》的基础上作了编辑整理而成目前之文字。第二自然段亦是王叔和搜“集”而撰写的蹩脚注文。

我不觉得失望,王叔和的注文也不“蹩脚”,而且阐释和丰富了仲圣的伤寒学体系。
就像高鹗续写《红楼梦》后40回,郦道元写《水经注》一样,忠实经典、阐发经典,自身也成为经典。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符合经方的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五苓散]健脾行水以治脂肪肝;[小建中汤]温中健脾有保肝降酶之效;还有健脾平肝、祛风化痰的[候氏黑散]。
以及“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的“先里、后半表半里”的治疗顺序。
2018-07-01 06:27 4楼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句话不仅仅是体现了中医的生理病理,也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路与方法,张仲景的条文中体现的肝与脾的辩证关系,只表现在症状上,病机不明,方剂也不会明白。小柴胡汤,黄芩汤,四逆散乌梅丸等方剂中的腹痛腹泻,都是与肝脾有关,只是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已。
2018-07-01 08:42 5楼
那是王叔和的功绩!
2018-07-01 08:53 6楼
河间金栋 说: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仲景原著吗?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 金栋
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仲景《金匮要略》开篇就讲上述这段话,怎么不是张仲景的原著呢?是不是仲景原著的意思,此又须考证了。而考证之结果,可能事与愿违,触到某些人的痛处了,很可能又让某些同道失望了!不当之处,请拍砖!

今通行本《金匮要略》一是元代仿宋刻本《金匮要略方论》(邓珍本),二是明代赵开美《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其作者是这样记载的,即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集、宋臣林亿等诠次。与今本《伤寒论》不同的是王叔和由“撰次”改为搜“集”了。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上述经文,共分三部分,即三个自然段。为了叙述方便,以下分别称第一、第二、第三自然段。



先说第一自然段,其内容与《难经·七十七难》相同。请看《难·七十七难》经文。《七十七难》说:

“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勿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二者对看,意义相同,具体文字略有出入。应该说《金匮》作了文字处理,或整理修改。以《伤寒杂病论·原序》为据,《原序》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这个《八十一难》当是《难经》无疑。而《金匮》此篇第一段之文字,当源于《七十七难》无疑。

有学者考证,并据《康平伤寒论》,《原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錄,并平脉辨证”这23个字,非仲景原序,而是后人沾益者,即王叔和在撰次整理时增益的。如此说来,《金匮》此篇第一段之文字,当是王叔和搜“集”增益的。此其一。《金匮》载方262首,但并未见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段话去指导这些方剂,即五行相克说并未融入这262首方剂中。《金匮》这个总论或导论之文,与具体方剂无关。是否可以认为非仲景之文?!此其二。



再说第二自然段。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何任主编《金匮要略校注》(1982年国家中医古籍整理丛书)说:“虽然这一段原文所述之法较为曲折,然与五行相克却全然相合。”果真如此吗?

实际上,医界前辈早已发现此段有问题,认为并非张仲景原著,而是王叔和的注释,用五味附五行、五脏相克之理,绕了一圈来阐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结果非常蹩脚,且与临床用药无益。难道同道没有疑问吗?

如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质疑说:“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细按语意,见肝之病以下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云,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可以见矣。”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也有同样质疑,见于其著作《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最后说说第三自然段。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经曰”是否就是《难经》?试对看《难经》相关经文。

《难经·十二难》说:“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

《难经·八十一难》说:“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

经对比,应该说《金匮》在《难经》的基础上作了文字处理,或整理修改。

综上所述,第一、三自然段,乃是王叔和搜“集”医经,在《难经》的基础上作了编辑整理而成目前之文字。第二自然段亦是王叔和搜“集”而撰写的蹩脚注文。
根据《金匮要略》的篇章结构分析,本篇多处问答体条文,如“问曰”、“师曰”等,与仲景原著体例不一,并非仲景原文,当是王叔和增益的。此其三。
2018-07-01 09:02 7楼
河间金栋 说:
根据《金匮要略》的篇章结构分析,本篇多处问答体条文,如“问曰”、“师曰”等,与仲景原著体例不一,并非仲景原文,当是王叔和增益的。此其三。
实际上,医界前辈,经方大家等学者、医师,早已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与缘由!
2018-07-01 14:49 8楼
本篇“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与《难经·五十六难》有关,而不见于《内经》。
2018-07-01 15:09 9楼
河间金栋 说:
本篇“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与《难经·五十六难》有关,而不见于《内经》。
《五十六难》说:
“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
是否与“四季脾王不受邪”意义相同!
2018-07-01 16:01 10楼
河间金栋 说:
实际上,医界前辈,经方大家等学者、医师,早已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与缘由!
脏腑经络先后病一篇所论,繁衍丛脞,前后支离,文意乖戾,更不似《伤寒论》简严曲实之体。盖后人编集之时,将此并非专指一病、而荟萃医术大法数十端置于卷首,以为总论。犹如《伤寒论》之“伤寒例”。

设置问答,论述疑难,固乃《素》《难》之义,但与本论体裁不合,先贤既于《伤寒论》中驳之,此其征一也。

《伤寒论》未尝论述脏腑经络,而该篇主要论述之,几与《素问》的经络篇章如出一辙,但未能合古意,此其征二也。

《伤寒论》未尝据阴阳五行而进行论述,况运气乎?运气之说于六朝以前未见于经,自王冰将《天元纪大论》等七篇及《六节脏象论》七百一十八字归入《素问》,而后之医家始张惶之。该篇所论运气诸说亦取迂阔穿凿之势,殊觉言之乏物,显然为他人伪托之作,此其征三也。

《伤寒论》未尝将三部脉配以阴阳,今皆配之,此其征四也。

另论及病传治疗先后,以下利清谷、身体疼痛为例,此既于《伤寒论》太阳中篇四逆汤条详悉,即使仲景氏年迈又岂会于此处喃喃而失于郑重,此其征五也。

该五征即已具备,缘何尚迷惑而信奸伪,殊为怪之!诸注家或尚未觉之,或谓之为医家大经大法之存,而行回护调停之说,甚叹之。

——日人·大塚敬节《金匮要略研究》转引浅田栗园《杂病论识》。
2018-07-01 17:45 11楼
河间金栋 说:
实际上,医界前辈,经方大家等学者、医师,早已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与缘由!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说:
⬅ 小建中汤证 老茶馆 长沙歌括类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