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脉象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2018-05-16 14:28 楼主


古人云:“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难经》又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巧,切而知之谓之工”。从此话中可以看出脉诊是四诊之一,由此可见只有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能对病症做出最后的判断。但望、闻、问三诊,都是外部条件的观察,可做为诊病的参考,只有通过脉诊,才能探查体内脏腑之间发生的真实变化。

切脉,是祖国医学中之瑰宝,是前人在临床中诊断病情,使用的一种方法。几千年以前,古代医学家当中的有识之士,经过长时间的临床摸索,总结出诊断疾病的方法……切脉,这种诊断病情的方法一直延续至今。无论从切脉的位置、运用的方法、以及诊断的内容等等,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这足以说明切脉,是探讨病情、判断脏腑发生病变,最科学、最简捷的方法,因此,以诊脉入手,坚持四诊合参,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势在必行。

诊脉包括脉象、脉形两个方面,脉象和脉形是切脉中观察脏腑气血运行的不同形态。体内脏腑无论发生任何病变,包括体表的疾病(外伤、疮伤),都能真实、无疑在寸口脉,脉象和脉形中反映出来。脉象和脉形之间的微妙变化,是体内患病病因的真实体现,只有根据脉象、脉形的不同形态做出的判断,才能断定患病的病因。因此,对脉象、脉形判断的正确与否,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切脉选择在寸口部位呢?这是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前人在切脉位置的选择上,也历经了长期、反复地临床摸索,探讨很多诊脉的部位,这些诊病的部位各有所长。如,人迎脉(颈动脉搏动处)以候胃气,寸口脉(桡动脉搏动处)以候十二经气,跌阳脉(足背动脉搏动处)以候胃气,或以太溪穴以候肾气等。这些取脉的部位,唯独寸口取脉法延续至今,其他取脉法没有被后人采纳,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如,取脉的位置不便,男女授受不亲等等。明﹒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对切脉的位置、脉形的内容等,做出了较为科学的总结,是最为代表性的著作之一,一直为后人采用。《濒湖脉学》认为:“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语译:全身十二正经中,每一条经脉在体表所过部位都有可以切诊脉动的地方,但临床上都是在手太阴经的寸口部位切脉诊病,为什么独取寸口脉呢?因为手太阴属肺脏的经脉,这条经脉上连喉咙,呼吸之气出入的要道)。

肺“朝百脉”,寸口为脉气聚会之处,又称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的经穴太渊,位于寸口部,全身各脏腑经脉的气血在肺会合,而大会于寸口部位在太渊,肺经是人体经脉的起点,又是经脉的终点。因此,诊寸口部位,通过脉搏动的频率,就能推论十二经的变化。之所以能推论十二经的变化,是由心气的波动作用,肺气的推动作用,脾气的固摄作用,协调一致共同完成的。

一、心气的波动作用

“心主血脉”。心脏是人体供血的器官,可称之为人体的“泵站”,脏腑所需要的一切血液,都要经过心这个能动的“泵”射出,经过经脉之间的传递,以维持脏腑的各项生理活动。

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说:“脉乃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语译:脉是血脉,即血管,血脉不仅是血液流行的通道,必须以血脉为先导,才能布散到全身,发挥营养作用。人体脉搏的博动是与呼吸息息相应的。血液在体内流通布散,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毛,这种状况就象地面上许多江河一样纵横交错,相互沟通。例如,血液通过血脉流行,与心脏相合,为心所主,在心的推动作用下,直达皮毛)。

“脉乃血脉,心之合也”。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与心脏自身的功能是分不开的。从生理的功能上看,心主血脉,血液是在体内运行的载体,血的运行是通过心房、心室之间相互传递,依靠心肌有节率的舒张和收缩,最后经心脏射出,通过经络传输,供给到各个脏腑。

手腕是人体活动较多的一个关节,是脏腑气血流注的要道。寸口是全身血液循环流经的一个部分,心脏射出的血液通过心肌的舒缩,必然产生波动,这种波动通过经络的传导,在寸口部位反应出来。医者或常人往往在寸口部位,测定心脏搏动的次数,以观察心脏的工作状态。都晓得寸口脉的博动与心脏的搏动是同步运行的,根据心脏搏动的各种状态,判断心脏是否健康,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切脉中出现的各种搏动的形状,是由心脏射血的工作状态决定的。心血通过心肌的舒缩,然后经过心脏主动脉射出,心脏射血一次,在脉搏上就体现搏动一次。心脏功能发生异常,射血也会出现不同的频律,在脉搏上就反应出各式各样的脉象或脉形。如,心脏射血的速度快,在脉搏动反映出急脉;心脏射血的速度慢,在脉搏上就反映出缓脉等。脉的搏动是心脏射血状态的反映,受心脏射血工作状态的制约。因此,心脏的工作状态决定脉博动的各种频律。

人们常说,心慌,心跳加快,心区不舒服等等的感受,实际上是心脏出现病变,使心脏搏动的频率发生了异常。心搏动的频律正常值一般为60~75次左右,超过正常值的范围,心区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因此,心脏射血的频律决定脉搏动的频律。

二、肺气的推动作用

气和血是机体中须臾不能分离的两种物资,这两种物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血为载体,气为动力,由气推动血液在体内连续不断的运行。

《濒湖脉学》说:“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语译:血脉自身不能单独运行血液,一定要随着与血脉密切相关的脉气的运动,才能使血行脉中不息。脉气的运动可以从脉象中反应出来,气为阳,血为阴,脉气行血,亦是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体现。脉气的运动就象风箱的鼓动作用一样,脉中血液受到脉气的推动就会掀起波澜,上下来去,往复无穷地在全身脉中循环不息)。

血管中血液的运动,不仅要依靠心脏自身节律的调节,而且还要依靠气的推动,这种气属于脉气。五脏中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而可辅助心君,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心主血脉,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的运行又依赖气的推行动,即“气为血帅”,血液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全身,而一身之气归肺所主,由于肺主呼吸,调节全身的气机,所以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灵兰秘典论》亦说:“心者,君主之官也……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表明血液在脉中运行归心所主,但与肺主气助心行血有直接关系。

肺气由于“气如橐瀹”的运动,产生,“血如波澜”的形态,推动血液“上下循环”, 寸口为肺经循环的终点,随着气推动血液这种运动状态,直接反应到寸口脉中。

三、脾气的固摄作用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灵柩﹒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中焦脾胃是血液化生的基础。由于脾胃接受水谷,经腐熟消化后,摄去其中的精微,成为血液中最基本的物资,再经过心肺中会合作用,完成血液的化生任务。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资缺乏,则血液亏虚,影响气血的运行。

机体气血运行,不仅要依赖心气的波动、肺气的推动,而且与血管内壁平滑肌的舒缩,促进血液运行也是分不开的。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通过血管串通,连结在一起,为其提供营养物资,尤其人体末稍,远离心脏,致使血循环中的阻力增大,气血循环的速度,取决于血管内平滑肌的舒缩功能,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在于脾气的健旺。

脾主肌肉,是指人体肌肉的丰满健壮和四肢的正常活动,皆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由于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旺盛,可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资送到全身和肌肉中去为之营养,使其丰满健壮,四肢活动有力。

脾主全身肌肉。现代医学认为:肌肉包括肌肉组织、脂肪、皮下组织、血管内平滑肌等。脾的功能正常时,血管内的平滑肌舒缩有度、柔韧适合,将清阳之气布达全身,增强心脏的回归血液。当脾的功能异常时,血管内平滑肌菲薄、舒缩无力,使归心血液不足,增加心脏的负担。

除此以外,脾还有统血功能。统有统摄、控制之意,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脉管之外,这种统摄功能是依靠血管内平滑肌的作用完成的。如果脾气虚弱,就会造成平滑肌功能低下,肌肉松弛无力,通透力增强,固摄失职,血液溢出脉外。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平滑肌的舒缩完成统血作用,保证气血在各脏腑血管内的正常运行,脏腑正常运行和出现病理变化,通过经脉的传导也要反应在寸口脉上。

综上所述,从以上心肺脾在机体中的各自功能,可以清楚看到:心肺脾等脏器各司其职,即独立运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体循环的全过程,在诸脏器中居于这种特殊的地位,是其他脏腑所没有的。心肺脾在气血运行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经脉的传导,血运经过到其他脏腑,出现的各种不同状态,都要反应到寸口脉。所以,通过切脉能真实准确地判断出脏腑内在变化,脉象是体内脏腑发生病变的反应。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6-02 06:58 2楼
刚开始接触脉,学习了
2018-06-02 09:24 3楼
试问:失去双上肢而独臂者,“寸口”何以决生死?

有点钻牛角尖!
2018-06-21 17:07 4楼
学习了 !感谢,感谢!
2018-06-21 18:00 5楼
河间金栋 说:
试问:失去双上肢而独臂者,“寸口”何以决生死?

有点钻牛角尖!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脉象是最薄弱最容易被非议的一环,也是最容易忽悠和玄虚的一环!何况脉象时时在变,随情绪,随动静,站着和坐着,饱和饿,天气冷暖一年四季,就是早上和晚上,脉象都会不一样,别说人的性别年令和高低胖瘦了;而且每个中医师针对某一同个病人的把脉,也会得出不同的脉象诊断,这并非是医者的经验水平问题,而是本身脉象并无绝对技术上的标准;医者意也,臆测主观的成分居多!本楼自已也是中医针灸,有时也处方;认为舌象包括望和闻都比脉象重要更有诊断价值。所谓脉诊,无非是心脏的泵血节律透过动脉的博动,中医这东西有些地方不能说破,非常矛盾,说破了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会崩溃,必须“废医验药”!中药很多都有效,且有卓效!但如果废除了中医藏象辩证及别的辩证理论指导,那么中药也就不是“中药”了!
2018-06-21 18:30 6楼
而且大家会发现,按脉象辩证把完脉后;再结合其余“望闻问”三诊,会得出矛盾的诊断结论! 另外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中医辨证 理法都揉合在一起,也会这样!在这点上,本楼只能归咎于自已的浅薄和修为不够,或者说还没入门! 中医作为一种文化,很有吸引力,很深奥;但如果作为一种学术,深奥意味着玄虚,迷宫似的模糊笼统辨证 ,有点象玩弄无内涵外延的空泛概念游戏,缺乏实证和逻辑!面对中医的衰落,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想想中医的归属!
2018-06-21 20:32 7楼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师,针灸师也好,中西医结合也罢,偏说中医脉诊的坏话,犹如和尚念经说经是假的。
脉诊,只有你搞懂了脉形、脉势是怎样来的,你的中医基础理论才算过关,否则你的处方都是蒙人的。
2018-06-21 22:17 8楼
勇仔 说:
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师,针灸师也好,中西医结合也罢,偏说中医脉诊的坏话,犹如和尚念经说经是假的。
脉诊,只有你搞懂了脉形、脉势是怎样来的,你的中医基础理论才算过关,否则你的处方都是蒙人的。
本楼不否认自身的浅薄,也感觉到自已作为一个针灸师,却对中医理论从小就有的疑惑,是个悖论!很少处方,但如果处方,也是按照传统中医理论辨证 ,实践证明,中药方剂是有效的,而且有的还是卓效!但对脉诊却一直不以为然,上已说过这很矛盾,是自已真实的心态,也只能归咎于自已还没入门!另外自已擅于董氏针灸,就传统十四经而言,注重“五输”的运用,还是有取舍的!在方剂方面,我重视经方,那可是我们古人恒久实践,临证经验的结晶,所谓“方证相应”,症状总是理法立证的前提!至于你说的“和尚念经说经是假的”,可除了和尚不会念经外,也确实有些经是假的啊!见笑!
2018-06-22 10:11 9楼
接上:况且,除了假经以外,谁又能说真经不受批判,是绝对真理?!中医无论是作为文化还是学术,都不能固步自封!就脉象来说,西医也有脉诊,但那实际上还不如一柄听筒。
2018-06-22 21:05 10楼
吴国海 说:
接上:况且,除了假经以外,谁又能说真经不受批判,是绝对真理?!中医无论是作为文化还是学术,都不能固步自封!就脉象来说,西医也有脉诊,但那实际上还不如一柄听筒。

借用别人一句话:
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2018-06-22 21:08 11楼
脉诊能直接确定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其在本人行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犹如夜航的灯塔。
⬅ 请“平凡中医”老师治疗小儿咳嗽经历 老茶馆 “胃痛”病因的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