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里这条可不可信

2018-03-02 09:54 楼主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中有一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这条寸脉浮数,到了尺脉就成了涩脉了,有没有这种可能。我查了一下涩脉,是细迟,至数不齐,也就是心律不齐。方寸之地,同一脉不同段会有一个地方快,一个地方慢,这个可信吗?哪位高人有遇到过这种脉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3-02 10:21 2楼
不能用后世的脉象概念去理解《伤寒论》中的脉象,否则很多讲会不通的,比如胸痹证的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等等
2018-03-02 10:53 3楼
白术 说:
不能用后世的脉象概念去理解《伤寒论》中的脉象,否则很多讲会不通的,比如胸痹证的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等等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这种脉象中的“迟、数”两种脉态,根本就不可能同时出现。
但是:玄机就在“同时”二字上,这种脉象描述是的两个不同时间段的脉态,也就是说“寸口脉沉而迟”是多数时间的脉态,脉象在“沉而迟”的“基调”上,偶尔出现“小紧数”的“高潮”。

这种脉象正好对应现代医学上的“心率不齐”、“阵发性心动过速”。
2018-03-02 11:18 4楼
杏林独行 说: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中有一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这条寸脉浮数,到了尺脉就成了涩脉了,有没有这种可能。我查了一下涩脉,是细迟,至数不齐,也就是心律不齐。方寸之地,同一脉不同段会有一个地方快,一个地方慢,这个可信吗?哪位高人有遇到过这种脉吗?

脉象描述我认为有一定的规律:

“脉数”常附在“关上”说,以强调“阳热盛”。
《伤寒论》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脉迟”常附在“寸口”说,以强调“虚劳”或者“寒饮”;以及附在“尺中”说,以强调“精血少”。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
《伤寒论》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如果你没有号脉的经验,可以闭目冥想了一下“摸脉的情形”,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悟:

在“脉数”的情况下,“寸、关、尺”三部哪一部搏动最强烈,医者就会感觉“数脉”出现在哪一部。
“关上”常见“弦、滑、紧”等有力的脉象,所以会将“脉数”附在“关上”描述。

而在“脉迟”的情况下,脉位(寸关尺)的“两端”感觉最为明显:
“脉体”来得慢(呈“渐大”的态势),久久不至“寸口”,则描述为“寸口迟”;
“脉体”去得慢(呈“渐小”的态势),久久不离“尺中”,则描述为“尺中迟”。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很自然、很形象的脉象描述语言,如果亲自体会过,应该会有更真切的感觉。
2018-03-02 11:37 5楼
涩脉因为前人的描述不一,就形成了今天的各种分歧。涩脉三五不调的情况,至数不齐是一种,脉力强弱变化也是一种。其实,还有一种,只能感觉到有脉,但是节奏不清,强弱不定,宽度模糊,忽前忽后,也是涩脉。
2018-03-02 13:23 6楼
其实我们的认识都不如经典可信。
2018-03-04 22:45 7楼
梦回杏林 说: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这种脉象中的“迟、数”两种脉态,根本就不可能同时出现。
但是:玄机就在“同时”二字上,这种脉象描述是的两个不同时间段的脉态,也就是说“寸口脉沉而迟”是多数时间的脉态,脉象在“沉而迟”的“基调”上,偶尔出现“小紧数”的“高潮”。

这种脉象正好对应现代医学上的“心率不齐”、“阵发性心动过速”。
梦回杏林 说: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这种脉象中的“迟、数”两种脉态,根本就不可能同时出现。
但是:玄机就在“同时”二字上,这种脉象描述是的两个不同时间段的脉态,也就是说“寸口脉沉而迟”是多数时间的脉态,脉象在“沉而迟”的“基调”上,偶尔出现“小紧数”的“高潮”。

这种脉象正好对应现代医学上的“心率不齐”、“阵发性心动过速”。
俺感觉解释的在理!
2018-03-04 23:27 8楼
髙山流水 说:
俺感觉解释的在理!
这种解释是在网上看到的,别人的思路:
“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探赜》(中国中医药网)
http://www.cntcm.com.cn/xueshu/2016-07/07/content_17777.htm
但{这种脉象正好对应现代医学上的“阵发性心动过速”}这个看法是我的推测。
2018-03-06 08:41 9楼
髙山流水 说:
俺感觉解释的在理!
古代没有动态心电图的情况下,不可能跟踪到这么详细。
2018-03-06 08:45 10楼
白术 说:
不能用后世的脉象概念去理解《伤寒论》中的脉象,否则很多讲会不通的,比如胸痹证的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等等
我这个就是李时珍的脉像理论啊,不是后世的。再说现代中医不都是用这个来指导吗?
2018-03-06 09:25 11楼
在对条文贯通理解和临床实践的同时,宜对经典保持谨慎的求证探索态度,有利于医术医道的精进,个人的学习感悟。
⬅ 《黄帝内经集解》补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 老茶馆 《黄帝内经集解》补遗:《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