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摘选《当代中医脉诊》

2017-07-05 21:59 楼主
一、脉质的改变和创新解析
尽管我们强调传统中医的重要,但是使用已不符合现代生活的脉质的解释为基础,所衍生的治疗是危险的。如果我们仍把“紧脉”解释为急性的寒凝气滞,而事实上它代表慢性的阴虚发热,我们显然会陷病人于不利。
不单是某些脉质的解析改变了,脉质的命名也清楚多了。从王叔和对“涩脉”的描述,或可瞥见一隅。在他完成于西元三世纪影响后世深远的《脉经》一书中,王氏说到“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至复来。后世的脉学评注者也一字不漏的沿用了将近二千年。但是这个注解本身令人非常困惑,为了要描述“涩脉”的指下感觉,王氏所用的词汇本身又各自代表不同的脉质,它们都和“涩脉”的意义明显的不同。虽然这些被用来描述的脉质——细、迟、散、歇止脉——或许有时候会和“涩脉”并存,但它们的含义各自不同。因此,它们可能代表不同的病因,或是于“涩脉”有关但是不同的病症。
王叔和认为“涩脉”和血瘀有关,但是用像是“迟”这样的脉质去描述其指下感觉,会造成误导。“迟脉”通常是心气虚造成循环障碍。因为气为血之帅,我们可以说气虚是血瘀的原因之一,但这个关系不能引申为“迟脉”(代表气虚)因此之故,反而比“涩脉”(代表血瘀)更能代表血瘀,就像“涩脉”不能代表气虚一样的道理。很显然的,对于一个气虚的病人,却把它当作并不存在的血瘀来治疗,可能会对他的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


附件:关于脉质的解释
脉质即脉的质地,指脉体的壁质和脉管中的内容物。脉质的信息包括在脉体、脉形、脉的充盈度等因素中。脉质的变化反应出人体阴血、津液等阴性物质的有余和不足,以及水湿、痰液、瘀血、积滞等有形之邪的存在与否和盛衰形势。切诊时,通过触指的举按可以感觉到脉管壁质的厚度与柔度,脉管中的内容物的饱满度和流畅度。

——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年度第45卷第二期《从脉气、脉质浅述张西俭脉诊经验》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7-06 08:49 2楼
这“面对面”是什么意思?
2017-07-06 19:55 3楼
回复李老:一本《当代中医脉诊》摊开,与李老等元老级人物面对面,让脉与脉碰撞激起火花。
2017-07-06 19:59 4楼
《当代中医脉诊》一书,源于“学脉记”而认购,摊开后,禁不住手痒痒的,与百草居同仁共享。
2017-07-06 20:46 5楼
勇仔 说:
回复李老:一本《当代中医脉诊》摊开,与李老等元老级人物面对面,让脉与脉碰撞激起火花。
什么李老不李老的,小屁孩儿一个。
2017-07-06 21:06 6楼
事实,自王叔和著脉经,无人违背,奉为传统中医的圣典。
也可以说是第一次看到开始有人拨乱反正了。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后世一直以来都在遵循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本坛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金栋先生在《河北中医》1997年第19卷第2期P2-3发表的《涩脉新识》认为“涩脉乃是一种必与散脉或间歇脉并见之复合脉,脉律不匀,脉率或正常(60~90次/分),非独迟也。涩散脉当与阵发性房颤脉同;涩结脉当见于慢性房颤、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脉率正常频发或多源性早搏,如此始合经旨且与临床相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之《涩脉探讨》中结论是“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
涩,在篆文中是会意字,由四个止组成。止指脚,四只脚相对,顶在一起,表示哪只脚也不动的意思。根据阴阳相对学说理论,‘‘涩’’是因‘‘滑’’而生,涩引申的本意为不滑。
翘首以待中
2017-07-10 17:13 7楼
勇仔 说:
事实,自王叔和著脉经,无人违背,奉为传统中医的圣典。
也可以说是第一次看到开始有人拨乱反正了。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后世一直以来都在遵循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本坛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金栋先生在《河北中医》1997年第19卷第2期P2-3发表的《涩脉新识》认为“涩脉乃是一种必与散脉或间歇脉并见之复合脉,脉律不匀,脉率或正常(60~90次/分),非独迟也。涩散脉当与阵发性房颤脉同;涩结脉当见于慢性房颤、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脉率正常频发或多源性早搏,如此始合经旨且与临床相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之《涩脉探讨》中结论是“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
涩,在篆文中是会意字,由四个止组成。止指脚,四只脚相对,顶在一起,表示哪只脚也不动的意思。根据阴阳相对学说理论,‘‘涩’’是因‘‘滑’’而生,涩引申的本意为不滑。
翘首以待中
临床观察,当确诊为房颤时,体会此时的脉象,看看与中医的哪些脉象相合?
2017-07-13 16:19 8楼
勇仔 说:
事实,自王叔和著脉经,无人违背,奉为传统中医的圣典。
也可以说是第一次看到开始有人拨乱反正了。
《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后世一直以来都在遵循脉来艰涩,如轻刀刮竹,滞涩不滑利。脉涩而无力,主精亏血少,脉道不充,血流不畅,所以脉气往来艰涩。脉涩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脉道受阻,血行不流利,故显涩象。脉象特征:脉来参伍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本坛河北省河间市中医院金栋先生在《河北中医》1997年第19卷第2期P2-3发表的《涩脉新识》认为“涩脉乃是一种必与散脉或间歇脉并见之复合脉,脉律不匀,脉率或正常(60~90次/分),非独迟也。涩散脉当与阵发性房颤脉同;涩结脉当见于慢性房颤、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脉率正常频发或多源性早搏,如此始合经旨且与临床相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第16卷第12期P1101-1102之《涩脉探讨》中结论是“涩脉脉象特征为脉来三五不调,细(迟)短止或散,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匀,脉率可疾数、可迟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与西医的房颤脉相同。”
涩,在篆文中是会意字,由四个止组成。止指脚,四只脚相对,顶在一起,表示哪只脚也不动的意思。根据阴阳相对学说理论,‘‘涩’’是因‘‘滑’’而生,涩引申的本意为不滑。
翘首以待中
勇仔先生在哪里见到此类文章的?是百度,还是网上搜到的?
⬅ 药店中药代煎安全吗 老茶馆 談幾句中医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