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妙用“水”煎药之小议

2010-06-26 12:46 楼主
水可溶解中药材中的生物碱类、甙类、有机酸、鞣质、蛋白质、糖类、多糖类(如果胶、黏液质、菊糖、淀粉等)及无机盐等,其对中药材细胞的穿透力强,是煎煮药物的常用溶媒。张仲景主要运用甘澜水、白饮、潦水、浆水、泉水、粥及麻沸汤等,或以之煎药,或用之和服,使不同水发挥其气、味等性质上的特点。其通过辨证因势利导,或使邪气下泄之,或用其宣通之性,亦或用其补益之功,灵活配伍,不拘一法,利用不同煎煮之法使药物达到其精妙之用。

1 甘澜水

张仲景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中以甘澜水来煎药。并注甘澜水法:取水二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李时珍[1]认为:“甘澜水即流水,甘,平,无毒。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与湖泽陂塘之止水不同。主治病后虚弱,扬之万遍,煮药最验。”

对《伤寒论》65条的这一用法,柯琴[2]认为:“澜水状似奔豚,而性则柔弱,故又名劳水,用以先煮茯苓,水郁着之之法。”钱潢[3]曰:“甘澜水,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故也。”刘渡舟[4]说:“此水煎药在于不助水邪。”黄竹斋[5]注:“所谓以杓扬之是也,灵枢半夏汤云,以流水千里以外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孙思邈曰:“治五劳七伤羸弱之病,煎水易陈芦。劳水,取其水不强,其火不盛也,盖此方,及金匮治胃反呕吐半夏汤用之者,皆取和缓之义。”陈古愚曰:“欲速诸药下行。诗案云,扬之水不流束薪,盖其力劳乏而性柔弱,不能浮木,此取其速泻下焦之水邪而不动上焦之津液也。”

对《金匮要略》第八篇中的本方煎以甘澜水,高学山[6]注:“恐失上焦之部位,故扬作甘澜以乱其下趋之性,使少少留连,以完全其补高治上之功用而已。”《金匮要略辑义》提到“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邪也”[7]。

以上可见张仲景利用甘澜水之趋下,助茯苓利水,治水邪上逆,亦助桂枝降冲逆;取其和缓质柔之性,以配补益之药达扶虚之功。

2 白饮

《伤寒论》71条“五苓散”中的白饮,黄竹斋[5]注:“医垒元戎作白米饮,始为明晰,活人书作白汤。”柯琴[2]对141条“三物白散”中的白饮解释为“白饮和服者,甘以缓之,取其留恋于胸,不使速下耳”;对318条“四逆散”中的白饮,释为“白饮和服,中气和而四肢之阴阳自接,三焦之热自平矣”。刘渡舟[4]对313条半夏散中白饮注为“白饮即米汤,性甘温,和药内服,可健脾胃,益津气,扶正以祛邪,且可制半夏、桂枝之辛燥,以防劫阴”。

张仲景善于运用白饮和缓之性,使药物留恋于病所,发挥最大效力。又用其甘温之性,健脾和胃,益津气。

3 潦水

《伤寒论》262条“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的潦水,其甘、平、无毒,李时珍[1]释为“降注雨水谓之潦,又淫雨为潦。韩退之诗云,潢潦无根源,朝灌夕已除,是矣”。成无己[1]曰本方潦水“取其味薄而不助湿气,利热也”。柯琴[2]亦认为“潦水味薄,能降火而除湿,故以为使”。

《说文》对“潦”释为:雨水大貌,引指雨后积水。仲景用其无根味薄之性,助方中麻黄、杏仁、生姜之宣发,以散邪。

4 浆水

李时珍[1]释“又名酸浆。浆,酢也,炊栗米热,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类浆,故名。若浸至败者,害人”。钱潢[3]对《伤寒论》393条“枳实栀子豉汤”中煎以浆水注“其性凉、善走,解烦渴而化宿滞。盖因栀子豉汤本为吐剂,煎酸则可使不吐也,且无外邪,不忌酸敛”。

对《金匮要略》第三篇赤豆当归散中的浆水,《金匮玉函经二注》为“浆水味酸,解热疗烦,入血为辅使也”。[8]《金匮要略辑义》注“浆水能调理藏腑,而共为治疮脓已成之剂”。[7]而第四篇蜀漆散中的浆水,刘渡舟[9]认为“浆水和胃,又助蜀漆以吐顽痰”。第五篇矾石汤中也用浆水煎药。

张仲景充分利用浆水善行的特点,助宣通化滞物,用其性凉入血分之性,以解热。

5 泉水

刘渡舟[9]对《金匮要略》第一篇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和百合地黄汤中的泉水分别释为“配泉水清热利尿,导热下行”、“引热下行”、“养阴泻热”及“利小便泄虚热”。对滑石代赭汤煎以泉水,《金匮要略辑义》注“以泻阳而阴自调也”。[7]

由此可见,因泉水具趋于下行之性,而仲景巧用之,以使邪热从小便而出。同时以其清热养阴之性,来解百合病之烦热。

6 粥

《金匮要略》多次提到散剂要以粥来和服之。第十五篇硝石矾石散中大麦粥汁,高学山[6]注“矾石酸咸之性趋下,故以填心益气之大麦作粥汁而和服之”。《金匮玉函经二注》“大麦粥为之使,引肠胃下泄矢气”。[8]刘渡舟[9]认为“大麦厚胃益脾,消积进食,以缓硝石之烈”。对第十七篇诃梨勒散以粥和服,高学山注[6] “粥饮和而顿服使留恋于胃,而下提大小肠之陷滑耳”。《金匮玉函经二注》释为“佐以粥饮引肠胃,更补虚也”。[8]对第二十一篇用麦粥和服枳实芍药散,高学山[6]注为“麦粥当是小麦,以小麦为心谷,既与血虚者相宜且并治其症中之烦故也”。刘渡舟[9]释为“大麦粥送服,和胃气以调气血也”。

张仲景用粥益气之性,来缓和药物向下趋之势。又因其善走于心,能养心除烦,亦能和胃健中气,故以配合其它药达治疗之效。

7 井花水

《金匮要略》第五篇以井花水煮“风引汤”。井花水即井华水,乃井泉水之平旦最先汲者,性质甘寒,无毒。可用于镇心、安神、清热、助阴。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井华水其甘,平,无毒。”宜煎补阴之药(虞抟)。宜煎一切痰火气血药。”[1]

风引汤为重镇潜阳、清热息风之剂,用井华水之甘,可以缓方中重镇潜阳、咸寒药及大黄的峻烈、急剧走下之性,以达良好治疗效果。

8 麻沸汤

麻沸汤,即滚开的沸水。性质甘,平,无毒。《本草纲目》注:“热汤须百沸者佳。若半沸者,饮之反伤元气,作胀。”[1]

《伤寒论》154条大黄黄连泻心汤、155条附子泻心汤,俱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作其煎药法。李时珍[1]曰:“张仲景治心下痞,按之濡,关上脉浮,大黄黄连泻心汤,用麻沸汤煎之,取其气薄而泻虚热也。”尤在径[10]对附子泻心汤煎以麻沸汤分析道:“其渍寒药,别煮附子取汁合和与服,则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乃先圣之妙用也。”

对比治心下痞硬的半夏泻心汤及生姜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治心下痞,但按之濡(按之柔软)之气痞,故上两方要以水煎煮诸药需取其味,而后两方则用麻沸汤渍之即可,旨在取其气,薄其味,清在上之无形邪气。

水质有轻重,性有动静,味有偏胜,气有厚薄。张仲景深入地体察了水性之不同,充分利用其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的各自特点,巧妙与它药配合,或增强方药本身寒热、升降之性,或反佐牵制之,亦或取其益气血之性,仲景辨证论证的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滥用已成全球性问题 老茶馆 八味肾气丸抉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