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以 下 为 基——至 道 在 微

2017-06-10 09:14 楼主
高 以 下 为 基——至 道 在 微

程 玮



老子《道德经》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道德经言简意深,前面这句话,单从句义来看,这句话是较容易理解的,即是说:贱的东西都能顺利的卖出去了,再卖贵的东西就有基础了。高的是在低的基础之上建立的,没有低的东西做基础,高的东西就不可能建立。

其实,这句话讲的是一个道理,无论修行、练功、以致任何一门学问的学习实践,它都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过程。如果事物的发展背离了这一规律,就会表现出拨苗助长、华而不实,虚浮无根!

这里,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中医的本是什么?基是什么?贱的东西是什么,下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是问:中医最最基础的东西是什么?

有不少可能会答:是中医的阴阳、五行、藏象、脏腑、经络、五运六气……。

如果按我对中医基础的认识来看,上面的都是基础,但都不是最最基础的东西!最最基础的东西,是中医概念!

文字、概念是交流的工具,概念不标准,交流就不会在一个频道上,就会变成鸡同鸭讲。

在中医业界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九个中医十个方,即是说,同一个病症,不同的中医开出来的方可以完全不同。尽管中医有同病异治的方法,皆能愈病,但“九个中医十个方”这句话,并不是对中医百花齐放方法的赞同,反映的而是中医乱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中医乱象?不规范?不标准?主要原因在于中医概念的不规范!

中医院士陈可冀先生曾对《中医大辞典》的基础概念作过一个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发现,基础理论分册4937条术语中,二义以上者多达780条,多义率、歧义率、不确定性占15.8%,大大高于现代科学概念的多义率0.3%。因此,中医最最基础的工作,先要从准确解读概念做起,如果连中医的概念都不能做到意义准确化、标准化、意思分明,那么中医在进行教学、交流、传承、诊治疾病的时候,就不可能获得统一,纯个人的经验就会代替并有可能否定古中医的正确理论,中医在经验的桎酷下更难以被现代科学所接受,更难以上升为一门科学!

概念也许是最容易忽略、最容易忘记的东西,概念的使用,自古至今,一切都像约定俗成,似乎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完美无缺。而当一门学科出现众多困境或问题的时候,解决的方法,就要从源头开始,现在的中医即是处在这样情况中。中医概念就是中医的源头!

19世纪末,物理学晴朗天空出现了“两朵乌云”,一朵是光的波动理论,另一朵是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的能量均分理论。”前者指的是以太漂移和迈克耳孙-莫雷测量地球对(绝对静止的)以太速度的实验,后者指用能量均分原理不能解释黑体辐射谱和低温下固体的比热。正是这二朵乌云,孕育了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产生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而相对论提出的基础之一,即是对时间概念提出的质疑。

那么,中医的基础理论概念能不能正确解读?能不能准确解读出经典原本要表达的本质意义?

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如何解读?用什么方法解读?

《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如果将上面这句话翻译的话,大概的意思是:至高至深的道理,在于微细之处,其微细之处变化无穷,这种微细的变化是要从其根本上去探求的。至微至细的东西来自于事物的本源,这种事物的本源是一般人所不能察觉的,就像一个微波的恍惚一样,很容易从人的眼前消失。微细的变化也是有起源的,可以度量,可以感知,可以微观,可以心印。由许许多多的微就构成了千千万万的大,由千千万万的大就构成了事物的显,由千千万万的显就构成了事物的普遍规律!

解读的方法,就在一个字,“微”,道心为微啊!

现在,我就将这几年在中医概念微的方面所作的一些努力向大家汇报。


先讲血:

《灵枢·决气篇》对血的定义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

中焦,脾胃也。受气,食物入胃后在腐熟过程中向上蒸腾的气体。取汁,气体聚集后形成的水汽,如锅盖内部项端挂的水珠。变化而赤,即是通过内火的燃烧作用最后成了红色。是谓血,通过上面的一整套过程最后制造出来的东西就叫血。通过上面对中医血定义的解读,我们可以肯定:血,它既不是液,也不是气,那它是什么呢?血是介于气与液之间的东西!如果我们强将其表达的话,可以用肥皂泡来比喻。

肥皂泡就是介于气与液之间的,它既不属于气之类,也不属于液之属,而介于气液之间。

通篇《黄帝内经》中,我们没有发现有一处有血液一词,也没有发现将血与液联系在一起的任何论述,一般都是以气血而言之,或者是气,或者是血。

如果上面的内容属理论上来理论上去的话,我们还可以拿出更多的详实证明。

中医将人体结构分成三部九候,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天主气,地主液,人主天地气交。天应皮,地应骨,人应肉。通过肉眼观察解剖结果就能发现,通行血的管道血管,既可深入脏腑,又可外达皮表,如果血是液,是水一类的液体的话,那它能上达气所主的天吗?肯定是不可能的!

再有,西医输血时的血清,并不是纯液体的状态,如矿泉水一般,完全表现出液体的特性,里面而是存在大量的泡!

如果将血当作肥皂泡一类的东西,当作气与液的中间相,则上面的疑问就好解决了。肥皂泡,遇热则张,可化气而升,上达于天,遇寒则收,降气为液。

通过我们对血定义的重新认识,我们明白了血的含义,就可以通过新的认识来经过实践验证这个想法。中医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最根本的原因是因心的火不足,导致寒与湿加于身所致,因此,在寒因寒用的原则机理的指导下,通过提皮针法将寒去除,就能够快速治疗诸多疼痛,包括各种恶性肿瘤的疼痛。实践证明,我们想法是完全正确的,通过数百名学员的临床,已经获得了成千上万的成功大样本!而且是快速高效!

通过对血的重新认识,我们在了解了糖尿病的准确病变部位后,就有如西医一样的靶向针法,也因此能够快速降糖,经得起重复验证,可保证在针刺后短时间内患者的血糖明显大幅下降。


再讲三焦:

《灵枢·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在解读此条之前,我先介绍下方法。我的大师兄多次与我说过,跟师学习就要学会泡茶,将师父当作茶来泡,慢慢的品味师父的一言一行,这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其实,学习经典的过程也是一样,要将经典不懂不明经文当作茶来泡,才能体会到真正的东西。

三焦的三,是个数字,好理解,代表着天地人三才,代表着心与肺的上焦、脾与胃的中焦、肝与肾的下焦等。

焦呢?下面的四点代表着火,代表着能量,这没有什么异议。而上面的隹(音锥)是个象形字,表示短尾鸟。短尾鸟是会飞的,从阴阳角度来看,此鸟阳气足。如果以头为阳、尾为阴来分的话,短尾鸟更示意着阳气旺。隹“”字若与“钅”字旁合在一起的话,它代表的是金属的锥子,头尖尾大,因其尾大,因此在锥东西的时候不怕尖头被磨损,尖细的利器容易磨损,而锥子不怕磨损。隹与下面的四点火合一起,就代表了能量与动力,而且是不屈不挠,勇住直前的性格。如果用我们熟知的事物对三焦的这一特性作比喻,它就像火箭!

决,代表开挖,如决堤。渎,河中间的小洲也。河中间的小洲代表什么?代表瘀堵,代表冲不走的东西停留在河道的中间。河流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河流中间有小洲,代表着河流的水液通道严重堵塞!

《内经》在描述人体的经络的时候,就是用河流来比喻的,“足太阳外合清水,足少阳外合于渭水,足阳明外合于海水,足太阴外合于湖水……”。

河流有了堵怎样办?要使河流正常流行,就得疏通,疏通得有利器,还得耗费大量的能量,二者缺一不可!而焦一字,就将动力与利器包括其中了!(当分析到此的时候,我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用词实在是精妙!)

水道出焉,是结果,河道疏通了,水道自然通利,河道不疏通,水道一定瘀堵!

如果说上面只是从经文的字面得来的解释,那还有无其它的关联证明呢?有!

三焦有经脉在体表分布,其募穴名石门,在脐下,募,募捐、收集之意,将外面的东西收集过来,它收集的是人体中无法利用吸收的硬石一类的东西,故名石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人体的各部脏器组织,都是一个精密结构,都容不得废物组织,凡是不能被完全利用的,它一律视为废物,包括经脉血管河道中的砂石泥浆,即使本身是气血精津变化成的,也都一样。三焦是专干清理疏通砂石泥浆的,清理后的废物正常的脏器组织不接受,只能另设存放点,这个存放点就是三焦的募穴石门,人体中不能利用的都放在石门穴,由石门穴收集。

大家都知道,三焦是元气输送的通道,这个在众多文献中有定论。从上面对经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对结论:三焦是元气火的运行通道,它在元气火的动力作用下,清理疏通人体经脉血管中的一切固体垃圾,并将其收集于石门穴下的丹田内,由三焦火炼化(如铁矿石炼钢)。在三焦火的与三焦动力的作用下,河道变得疏通了,水道就变得通利了。

推论1:三焦,既是人体的清洁工,也是人体河流的疏浚工,凡是有形的固体垃圾,如结石、肿瘤、结节,皆是三焦火的清理范畴。

推论2:三焦火与三焦动力的疏通范围,是经络、血管、神经、淋巴等有固定路线的通道。


第三讲心包与膻中

《灵枢·灵兰秘典论》在论及十二脏相使的时候,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十一个脏腑都各有其官名: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前面明明讲的是十二脏相使,可后面却冒出来个非脏器的穴位,这就是膻中。在十二脏使里面,没有心包一词,心包一词最早出现在《素问》的《刺法论篇》里,“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在这里才出现心包与膻中穴的关系。心包,除了十二脏相使里面排不上官位之外,它连名都没有,直到《刺法论》中才出现它的身影,说明心包从职位上来说是个很不重要的角色。但是它又非常重要,在《灵枢·邪客篇》对心包的论述是:“心者……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心包是个代君受过的替罪羊。从古人对心包一词的设定也可看出其功能,心包实际就像心的外层衣服一样,其作用是帮助心挡风挡雨、抵抗外邪的。 心与心包可用二个同心圈来表示,内圈表示为心,外圈表示为心包,心在心包的保护下而不受邪,外邪侵犯心的时候都被心包给挡住了,因此说心包的代君受过的。

从《灵枢》后面的经脉介绍中我们得知,膻中是心包经的募穴,这才知道,心包没有官职,心包的官职转到了膻中。

从膻中一名的字面意义上可以分析出什么呢?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羊臊气是气之属,从阴阳的角度来看,它属阳(味属阴)。臊之气是由内而发于外的,因此说明膻中这个穴位的阳气特别盛。膻中的阳气是来自于心包的,因此心包的阳气也是非常旺盛的。如果将膻比作膏脂的话,其意义羊臊气的解释相同,因为膏脂在皮之下肉之上,其位应天,故亦是指此穴的阳气较旺。这就给我们提出了疑问,为何膻中穴的阳气特别旺?

再看心包,心包,是心的外卫,为了保护心不受邪,它须夷不离,与心同呼吸,共命运,那么心包实际上就是时刻围绕着皇帝老儿转的一帮带刀侍卫,同时也包括皇帝身边的幕僚以及侍候皇帝的奴才、仆人、太监等。

想明白上面一层之后,“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这句话的本质意义就显得明朗了。原来,这些官员即使品位再高,官再大,而在皇帝身边的时候都不能算之为官,都是皇帝的臣使、奴才、下人之属,因此,因此用了臣使之官而名之。虽然他们个个都位及人臣,但仍是一个臣,而不是官!

但是,当这些臣仆在完成侍候皇帝的工作之后,休息之余,出至宫外,它们就成了高高在上的大人,成了比官还官的牛人,谁都怕他们,谁都巴结他们,因为他们是皇帝身边的人!

皇帝身边的臣仆们,在皇帝身边是不敢随意言笑的,而出至(膻中的)宫外,则可随心所谷,开心无比,故言,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按照上面对心包膻中的解读,我们能够获得准确的人体生理、病理、治疗等众多信息,为诊治疾病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从以上对经文的解读,我想给大家展示的是,基础、最基础、最最基础的东西,才是最根本的东西!不将基础打牢,连最基本的中医生理都搞不清楚,想走得高、走得远,决无可能!

要想将基础学好,就得沉下心来,去微!再去微!这就是“至道在微”的意义!

我也与大家一样,在博大精深的中医面前,在智慧的老祖宗的眼里,可能连一个合格的小学生都算不上。如果我在中医方面有一点点过人之处的话,那就是继承,而不是创新!

愿以此文与中医同道同勉,不足之处恭请大家批评指正!



2016年10月2日 程玮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6-10 09:17 2楼
这篇文章是 程玮老师去年写的。


每读,总有所获。


高 以 下 为 基——至 道 在 微,我们学经典的唯一路径!

分享给朋友们。
2017-06-10 11:03 3楼
请先解释一下:
血液与血一样吗?
2017-06-10 11:06 4楼
河间金栋 说:
请先解释一下:
血液与血一样吗?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一样吗?
2017-06-14 10:00 5楼
关于气血讲得很有道理,血液中有气,人活一口气,没了气,只有血,就不能循环,就死了。但是有两点解读愚有不同意见。“决,代表开挖,如决堤。渎,河中间的小洲也。河中间的小洲代表什么?代表瘀堵。”愚以为,决渎是开挖河渠,渎是河渠水道。“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并非“皇帝身边的臣仆们,在皇帝身边是不敢随意言笑的,而出至(膻中的)宫外,则可随心所谷,开心无比,故言,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而是指,膻中司喜乐之职。如体悟有错,还请指正。
2017-06-14 10:19 6楼
江西樟树程玮老师钻研经典的路子,钻研经典的精神,是值得点赞,值得愚等后学学习的。
⬅ 《金匮要略》辨证方法 老茶馆 中医是一脉相承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