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医学的衰落

2016-12-06 19:15 楼主
回族医学的衰落
清代以来,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没落阶段,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与走向现代、列强入侵与反击自卫、民族压迫与民族反抗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回族人民经历了坎坷的历史道路。近代中国仍然陷于战乱、贫困、愚昧的恶性循环之中。新文化运动虽然使包括回族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得以觉醒,使他们看到了一线希望的曙光,但这并未改变回族人民政治上无权、经济上贫困、文化上落后的状态。回族医药学也随之进入衰落,而逐渐失传。回族医药如回回天文、历算等学问一样,经过宋、元时代的黄金时期,到了明、清时代逐渐步入衰落。
随元代的消亡,回回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医药及独立的医药机构也随之失去了政府的重用和保护。史学家曾言:“在英宗以前回回人势力皆威,英宗即位后权势骤失。泰定帝时(1324~1327年)势力复兴,但为时不久,即随泰定帝之死衰落,迄于元亡,终未恢复。”可见,回回权贵势力的消亡,对部分回回人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尤其是回回医药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明清之际,随着回回人固有的语言(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文化的逐渐“华化”,通晓阿拉伯、波斯医药文化的学者及回族民众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失去民族教育(包括医学教育)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回族医学后继乏人,医药学术无人问津。
进入13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也从全盛期进入衰落,阿拉伯人海上贸易被兴起的西欧列强所霸,海上香药贸易和中阿医药文化交流其势已去,加之清政府的闭关自守,随之被以后兴起的海上鸦片贸易取而代之。
在清末咸丰、同治之际,回民起义失败,西北、西南回族农业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千百年来的回回商业也失去了优势,劫后余生的回族大都流为穷乡僻壤的佃农或城市贫民,出卖苦力之余兼以小商小贩糊口。经济上的穷困,更加速了医药文化的衰落。回回天文学、回回医药这两门回回独有的科学技术无人过问了,一些回回医药典籍从《海药本草》到《回回药方》亦于劫后亡佚。《瑞竹堂经验方》积尘封存,亦未保全,现仅存残卷。
据杜文秀《古兰释义一千条》记:内存22200余类治病效方的《天方药书》(又名《清真药方》)后留存马化龙宅第也未保全,被清军劫走,下落不明。
进入明清以来,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医学,不论在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临床医学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其在临床 医学上的优势远远超过了回族医药,甚至淡漠了回回医药曾对中医学所作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少数有建树的回回医药学家,也不再以传播回回医药为己任了。如明代回族医家马千里(少川,1573~1619年),虽在《草木汇言》中存有佚文,但没有专论回回医药。回回医药经验在医学文献中已不复再见。清末在北京及华北一带,确有一些回回医生,但多业外伤骨科者,其中的少数人掌握一些回回医术,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这些医术逐渐失传了。
回族等民族医学同中医中药的命运一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政府卖国求荣,千方百计摧残祖国医学,废弃包括回族医学在内的所谓旧医。1914年,北洋军阀主张废弃祖国医学;1925年国民政府拒绝把祖国医学纳入教育规程的申请;1929年,国民党第一次中央卫生会通过了余云岫《废止旧医》提案,并提出消灭祖国医学的六项措施,推行民族虚无主义,竭力排斥民族医药遗产。加之西方医学的冲击,回族医学遭遇重重打击,回族医药在各种媒体和文献中已不复再见,可谓“销声匿迹”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医生:五“保”户 老茶馆 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年诊疗人次达9.1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