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原方原药大揭秘

2016-11-23 08:41 楼主
导读:统观全部经方,当以小柴胡汤之适应范围最广,后人对此评价很高,而且在此方的基础上演绎出了不少的有效方剂。本文主要从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半夏、党参等论述原方原药问题。
小柴胡汤中共七味药,其中的生姜、大枣、炙甘草在前文桂枝汤原药中亦有论述,本文主要讨论柴胡、黄芩、半夏、党参。
柴 胡

柴胡在市场上常有异物同名的混淆情况,由于小柴胡汤中以柴胡为主药,且剂量颇重,若用错品种轻则疗效大打折扣,重则产生不良作用,不可不慎。正品的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的根部,习称为“北柴胡”,其特征是能在根部顶端见茎基残留小点痕迹。其他品种的柴胡均非正品。柴胡药用部位为根部,其他部位均非药用部位,曾见一些药店中柴胡使用全草或用柴胡叶,此非原用法。柴胡本身只应根部入药,但是现在大部分药房中的柴胡常掺杂茎部,茎部本非药用部位,但根茎部具有鉴别正品柴胡的作用,故此保留靠近根部的茎有其必要,但不宜存在大量茎部,否则疗效下降,临床上可考虑加量使用。
小柴胡汤中柴胡使用八两,折算现代剂量约为120g,从现代来看,其剂量甚重,但张仲景运用柴胡剂大部分用此一剂量,就算说是“小”柴胡汤亦用八两,可知张仲景并不认为八两柴胡属于“大量”。笔者在临床上经常使用原剂量柴胡,疗效迅速,且未见不良反应,如此反观现代使用柴胡剂量甚轻,难以获得原方的疗效。用仲景方每有“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甚少长期服用。
顺带一说,一般认为柴胡“质轻”,能升发少阳之气,但据笔者考证,《本经》载柴胡味苦性平,能通降而非升清,且其重剂更不可能被称为“质轻”。柴胡之“上升”,是由于下焦营血得降以后,下焦气血自能上升,上升是从功效“结果”而言,并非指柴胡本身能够上升。
半 夏
《伤寒论》中使用的半夏均是“洗半夏”,实即等同“生半夏”,是指半夏原药材采集以后,洗去表面黏滑液体,没有经过其他炮制加工的生半夏。由于生半夏具有毒性,中药房多不备,而只有各种炮制品,如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据研究,半夏的毒性主要在药物直接吞服时出现,轻则导致咽喉刺痛,甚则导致咽喉肿痛、呼吸困难,服生姜能解此中毒。但若半夏入煎剂,其毒性无法释入水中,则汤剂中使用生半夏不可能导致中毒。故此半夏并非需要“久煎”解毒,亦非必须配伍生姜才能解半夏毒,即使不用生姜之生半夏汤剂亦无毒性,生姜能解服用半夏散剂后之中毒反应,而生姜配伍半夏是为了加强其辛散作用。
生半夏之辛味重,升散燥湿之力雄,故此使用生半夏之小柴胡汤功效甚速。笔者曾口尝生半夏,只要一颗生半夏在舌头上稍舔,立刻能感到舌有针刺干涩感。相反,现在所用各种炮制之半夏,无论是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每每炮制过度,往往含在口中多久亦无感觉。传统上尽管用制半夏,炮制程度亦需以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故此现在中医使用制半夏的小柴胡汤、二陈汤等方,往往其功甚缓。在丸散剂型中应当用制半夏,入汤剂则无需炮制,实际上现代中医甚少使用生半夏,主要是对生半夏的认识不足,害怕辨证不准、用药不当造成误治。但这亦造成资源浪费,直接用生半夏本有速效,却偏要炮制削弱其效。当然,由于药店多只备制半夏而无生半夏,中医师难以处方,笔者在无生半夏时,一般首选清半夏,其次为姜半夏,法半夏则不常选用,是因清半夏炮制相对较少,姜半夏稍多,法半夏炮制更多。但实际上,三种半夏的具体炮制方法,每一家药厂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其名未必有其实,故此笔者有时候自备生半夏,赠予患者以疗病。
另外,生半夏需要注意品种。正品半夏称为“旱半夏”,球形色白,在凹窝茎痕周边环绕着许多棕眼麻点。现在多以“水半夏”代替,其形不一,多呈椭圆形或圆锥形,没有清晰凹窝而只有点状根痕。旱半夏与水半夏两者不难鉴别。实际上只有旱半夏是正品,水半夏之功效相差甚远,不可不知。在各种半夏的炮制品中,尤其是法半夏,由于其在炮制时多已切片或打碎,改变其形,难以判断其是哪种半夏,故药厂多以水半夏作为其原药材。本身法半夏炮制已过度,再加上功效差之水半夏,不单临床用之效差,而且使用白矾炮制过度之半夏,已不具备辛散之性,变成了使用白矾的酸苦涌泄,半夏“止呕”却变成“致呕”,实在不可不慎!
黄 芩
传统上黄芩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枯芩(或称片芩)与条芩(或称子芩)。两者为老嫩之分,老芩因为生长时间较长,其根出现中空而枯之状,且多切片,故称为枯芩、片芩;嫩芩因为生长时间短,根部较为幼细,故称子芩、条芩。一般认为枯芩清肺火,条芩清大肠火,若以张仲景的使用方法,小柴胡汤中用黄芩为清上焦之热,则当以枯芩为优。实际上,枯芩即是黄芩生长时间较长之品,其气足,效果较好;条芩生长时间短,质量较次。黄芩以色深黄为质优,受潮则色发绿而质差,但市场上有因避免饮片变绿而先将其水煮或蒸煮,此则变成“药渣”而功效大降!另亦有被染色冒充质优者,若其色正但味苦不足者,则需要多加留神。
党 参
最后说人参。现在人参主产地在吉林长白山,而古代人参主产地在山西上党地区;且《神农本草经》中所载之人参味甘微寒,现在之人参味甘微苦,性平或微温,二者性味有所不同。据考证,古今的人参应同为五加科的人参,虽有不少观点认为上古之人参当为党参,但证据似不够充分。那么,是否因为人参种植的东北迁移,导致人参的性味因此转变?抑或是炮制工艺的问题所致?这实在值得继续深入探讨。关于人参的古今名物考证,至今仍有许多争论,在此从略。
关于人参的原药问题十分尴尬,如果处方写“人参”,实际上每一家药店都会给予不同等次的人参,不同产地、不同年期、不同炮制等,参差不齐,功效差异甚远。既然现今已经难以找到古代原道地产区的人参,则难以说“原药”为何,再加上人参价格较贵,如果按原方一般剂量处以三两(45g)人参,则一剂处方已价格不菲!经方所载的人参,现在该选用哪一种参?生晒参、红参、西洋参、太子参还是党参?我认为,此问题难以得到简单的答案,因为重点并非在药名上,而是医者本身能否了解所选用的人参品质。
顺带一说小柴胡汤的煎服法。小柴胡汤采用了“去渣再煎法”,此法还用于半夏泻心汤类方之中,究竟为何需要采用此一煎服法,笔者在《伤寒治内方证原意·痞证证治》的文末曾稍作探讨,本煎服法的目的在于“调和三焦”,使三焦营卫得通,药性柔和,上下表里通行,使诸症得解。当然,为何如此煎服能够通行三焦营卫?张仲景是怎样发现此一办法?如果小柴胡汤不用此煎服法会有怎样的结果?这些也是笔者希望日后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我认为,目前对于此种煎服法的应用过少,现今首先要做的,是更多模仿张仲景的原用法,体会其功效,才能发现张仲景的原意所在。
【本文选自《原剂量经方治验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宇铭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11-24 22:55 2楼
半夏燥湿,升散脾津。而不是传统认为的降逆,降逆止呕只是结果。柴胡推陈出新,通下焦营血,而不是传统认识的清热升阳。李宇铭很多观点是回归本经,回归内经原理。现在以讹传讹的太多了。
2018-04-10 16:51 3楼
半夏无毒。服用时出现的刺喉感是由于生半夏含有大量的鬼针晶----草酸钙晶针。该晶针对于治疗疾病毫无作用,医圣的“洗”,恰好解决了半夏表面晶针的溢出。现代实验证明,久煎、高温都不能破坏鬼针晶。目前,解决鬼针晶问题的办法,就是姜汁制、矾制、石灰制、矾灰制等。制后保留疗效较高、副作用小的是矾半夏和石灰半夏。河南用矾半夏较多。
⬅ 中医与哲学意象思维的关系 老茶馆 李今庸:精关不固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