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张方子里用多少味药为好?!

2016-09-21 16:53 楼主
本文摘自《绍奇谈医》


前言:中医一张方中,有君臣佐使十数药味相配,也有单味药单刀效宏,那么究竟一张方子里面用多少味药好呢?本文绍奇谈医,历数古方今人用药之数,中医临证还需药味精简,以辨证精思为尚。


“多药”医师

口口某地,有位医生,用药味数多,用量又大,外号人称“某大包”。一次,家里的人病了,他开了方,取回药来,一清点,少了几味,便亲自去找药房交涉。药师一一查对后说:“先生,你开的三十味药,一味不少哇?”他说:“还少了三味。”,药师再一次核对过了,说“不是三十味么?”他说:“哦,是这样──正面写不下了,还有三味,写在背面呢﹗”这不是笑话,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医生也就由此而得到一个“三十三味”的外号。


口口不久前,一位患者来找我看病,她得的是更年期综合征(96年曾作乳癌根治术,术后情况良好),久治不愈,听人说哪位医生好,就奔哪位医生,医药费已经花了数万。她向我出示了前两位医生的处方,头一位医生开了六十味药,第二位医生更邪门儿,竟然开出九十几味药来。看来,比我前面讲的“三十三味”还多三倍﹗


口口那么,究竟一张方子里面用多少味药好呢?《黄帝内经.素问》最早提出一个标准:


“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口口也就是说,君药(主药)加臣药(辅药)共三味的,为小方;君药、臣药,再加上佐使药共十三味的,为大方。这里说的三味、十三味,不过是例举而言,差不多这个样子就是了。



历代名医处方

口口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历代的医家的处方。汉代的张仲景,是后世公认的“医圣”,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的原因,后来被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至今还是高等中医院校的必修课。他的方子一共有二、三百首,至今常用的还有近百首。书中诸方用药从一味到十味都有,信笔例举如下:


一味:甘草汤


二味: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栀子豉汤


三味:茵陈蒿汤、桃花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大黄黄连泻心汤


四味:白虎汤、葛根芩连汤、肾着汤、理中汤、四逆散、苓桂朮甘汤、麻杏石甘汤、黄芩汤、白头翁汤、十枣汤


五味:酸枣仁汤、五苓散、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黄牡丹汤


六味:桂枝加葛根汤、麦门冬汤
七味:黄连汤、小柴胡汤、桂麻各半汤、桂二越一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旋覆代赭汤


八味:肾气丸、小青龙汤


九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炙甘草汤、射干麻黄汤


十味:乌梅丸、竹叶汤

口口可知其用药,大致以3-7味药者居多,很少超出10味者(丸方薯蓣丸用21味,鳖甲煎丸23味,可谓绝无仅有者)。皇甫谧说:“仲景垂妙于定方”;张洁古说:“仲景一部,为群方之祖”;韩飞霞说:“仲景方何等简洁”;近贤任应秋说:

“《伤寒论》、《金匮要略》诸方,法随证立,方依法制,药味无多,配合得宜,经历二千余年历代医家的临床验证,疗效均甚确切,只要辨证准而用之,无不如响斯应,实为方剂学中无出其右的典型。”


口口都是允当之言。较仲景生活的时期稍晚,被后世誉为“外科鼻祖”的华佗,据陈寿《三国志·华佗传》载,其用药“不过数种”,可见其处方也很简洁,他用针“亦不过一两处”,疗效很好,不像今天有的医生像插秧一样在病人身上胡乱扎。


口口金元时期以《脾胃论》、《内外伤辨》著名的李东垣,用药就多一些,著名的生脉饮仅三味,补中益气汤仅八味,但补气升阳和中汤用16味,清神益气汤、消暑益气汤各用15味,后世医家如韩飞霞、徐灵胎等于此皆有微词,甚至有东垣用药“如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的说法。


口口清代名医,温热学的开山叶天士用药很精炼,《临证指南医案》三千余案,其中一方只用六味药的居多。近贤程门雪因有“六味之中,咏涵不尽”的赞叹。近代名医丁甘仁的用药每方大致在十二味左右。我的老师朱良春先生用药一般为7-9味。


用药要有“谱”

口口总的来说,处方用药要看病情的需要,当多则多,当少则少,没必要也不可能追求一律。但是,大致上也应有一个“谱”,这个“谱”,还是以《内经》讲的少则二三味,多则十二、三味为宜。为什么很多医生提起笔来就收不往,要开很多味药呢?我的体会,毛病就出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急于见功。医生想三下两下把病给治好,动机是好的。不过万事万物都有个规律,医生也只能照规律办事,急是没用的,因此希望通过多开些药去追求疗效,是不可取的。这就是古人讽刺的“如虞人张罗,广络原野,而脱兔殊多,诡遇获禽,无足算者耳”。


二是对药物的功用与弊端认识不够。对药物要“拿得准,唤得应”,“如臂之使手”,若非阅历相当丰富,勤于观察者,是不可能做到的。据金元四大家之一、毕生以善用汗下吐法攻邪著称的张子和称,他最拿得准唤得应的药也不过十来味而已,可见知药之难,为此有的医生甚至亲口尝药,以了解药效药力。


三是由于现成的套方套路,前人方用多少味,我悉数照搬,老师治病用甚么方子,我也甚么病用甚么方子。实际上,前人所拟之方,有的是从多方面设计的,如五积散,而病只有一积、二积,如六郁丸,而病人只有一郁二郁,是不是就非照五积、六郁那样用药不可呢?至于师徒相承,赶巧老师正好是“三十三味”,那我也“三十三味”,我的徒弟将来也“三十三味”,则相沿成习,不可收拾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9-21 23:48 2楼
7
2016-09-22 06:24 3楼
仲圣伟著中开的最最大的方子薯蓣丸,
只有21味。
2016-09-22 14:06 4楼
子樵 说:
7
?
2016-09-22 14:08 5楼
师法仲圣 说:
仲圣伟著中开的最最大的方子薯蓣丸,
只有21味。
哈哈哈,广东这边有很出名的廿四味凉茶。
正宗廿四味含24种药材:冬桑叶、银花藤、鬼针草、鱼腥草、土牛膝、枇杷叶、五指甘、路边菊、白纸扇、金沙藤、鸭脚木、田基王、布楂叶、三丫苦、金钱草、淡竹叶、余甘子、岗梅片、黄牛茶、木槵片、山芝麻、葫芦茶、土公英、火炭母。

但通过针对不同情况而作的改进后,如今的廿四味所用的药材有十多味至廿八味不等,需视乎不同情况(如体质、天气、病情、地域)而加减,但大致上离不开桑叶、菊花、金银花、竹叶、薄荷、茅根、罗汉果、藿香、紫苏、香薷、桑叶、薄荷、淡豆豉、苦梅根、相思藤、水翁花、布渣叶、救必应、黄牛茶及鸭脚木这类清热解毒的药材,而<香港中药材图鉴>一书亦只列出二十味。
2016-11-10 15:05 6楼
仲景既然有二十多味的方子,今人为何反倒拘泥于定要用小方治病?

仲景大方小方其实皆是示后人以法,取小舍大没有道理。有什么病机,就用什么药,需要多大的力就用多少药量。仲景有单方有合方,就已经告诉我们,单方是基础,合方是高级。中医难就难在合方的疗效,众多药味配在一起如何协调。药少自然容易,一旦疾病上升到内外合病久病大病比如癌症,那小方就已经失去了舞台。因为病机太复杂,解决简单问题用简单的小方,解决复杂问题就必须用复杂的合方。执简御繁说说轻巧,但绝大多数复杂疾病的情况,不是一点盘活全盘皆开的局面。而是必须多线作战,同时处理多个矛盾。这时候就没有执简御繁的事了。
⬅ 关于附子和半夏。 老茶馆 刘仕昌、邓铁涛上书中央中医进入抗非主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