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名医黄耀燊:厚德育桃李,精诚济世人(附视频)

2016-09-10 10:26 楼主
本文为原创文章,出自公众号铁杆医讯,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要观看文章视频,请前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bSRYIrLj1IkfLywedupYrns+4ayaUxoRWkcqzKR6ja#rd

黄耀燊
(1915-1993年),又名醒中,广东南海人,是广州著名的伤寒家与骨伤科医家黄汉荣之子,为民国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岭南医家,秉承家学,推崇经典。黄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家庭影响,在其父黄汉荣的严格要求下,幼年时就能背诵《汤头歌诀》《伤寒论》《药性赋》《医学三字经》等中医学书籍。l5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州中医学院的前身一一学制为5年的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并直接插入2年级就读。在校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钻研中医理论,碰到难题就“打破砂锅问到底”。他在学校中,以“死啃”和“好问”而闻名全校。当时,受刘赤选、梁翰芬、陈任枚、卢朋著等名医熏陶,学业日益增进。




在老师刘赤选80岁寿辰时,黄耀燊(前排左二)与同学李仲守(右一)、钟耀奎(右二)、罗元恺(左一)及学生们向其祝寿


1934年,黄老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该校。学成之后,受聘于广东省顺德县乐从同仁医院。在此期间,他虚心好学,勤奋进取,时时深入门诊病房,平时利用节假日,甚至连春节也不回家过年,以便留在医院尽快地熟悉和掌握疾病的规律。遇到疑难病人,则诚心诚意地请教当时的老中医,即使是遇到个别比较保守,不肯轻易教人的老师,亦因其诚心求教所感动,破例教授。他广采百家之长,自学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在实践中学识、医术日臻高明。在诊治疾病的同时,他同情病人,体贴病人,深得病人及其家属的信任。求医者甚众,门庭若市。解放初,他就任广东中医院(未改制)副院长、维新联合诊所所长,为发展新中国的中医事业而积极工作。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创办时,不惑之年的黄教授前往任教,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病人送给黄老锦旗以表谢意

学术成就
黄老强调内外科辨证有别,用药亦异。擅长外科,对诸多疾患持有独特见解,疗效突出。如对疮疡的治疗,黄耀燊不但善于视证情处方遣药,灵活运用既有的消、托、补三大法则,且就内外科辨证之别,用药之异,创新性总结出以下3点心得:


解表药:内科病常以恶寒为表证,用解表药取效;外科疮疡初起,虽用表散之药,但其目的不在于发汗,而在于疏通经络以达到消肿散结。


血分药:外科疔疮走黄与血分有关。在治法上除用清热解毒药外,需兼用活血、凉血药,使其消散。但内科表证,常忌血分药。此为两者用药之根本不同。


药量:外科与内科亦异,外科一般药量较重,否则不能驱除病邪。而外科除用清热解毒药外,需兼用活血凉血药,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认为舌苔是反映六腑病变的病情,疗效和预后,总结出“舌苔一日未净,余邪一日未清,重视脾胃和肾”的思想,对一些疑难病症,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银屑病、脱疽等,均有较好的治疗经验,提出清热解毒、活血凉血治法。



黄老参与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在外科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自己所学经验与家传古方创制出“骨仙片”以治疗骨质疏松、膝骨关节炎等中药新药,为广大病患减轻了痛苦。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张超良回忆道:外科在黄耀燊教授的带动指导下,全科人员不怕困难、不怕担风险,刻苦钻研和积极探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急腹症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和成功。到1980年,我科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急腹症已总结出较成熟的“急腹症治疗常规”。由于工作勤勉、爱岗敬业,深受病人与同事好评。到80年代,黄老担任一院院长时,亦严格规范各项规章制度,以身作则,严以治院。



1989年6月,黄耀燊教授与外科老师及研究生合影



黄老中医所学极多,不拘于一科一病,又能博采众长、应用施治,因此很多人称呼他为“中医杂家”。国医大师邓铁涛在《忆黄耀燊教授》一文中就写到黄老治急症的过程:有一天,黄耀燊教授在家迎接一位中山医学院的教授。客人还未坐定,便突然向黄耀燊下跪,使黄耀燊不知所措,连忙扶起他。原来这位西医教授,数月前患肠梗阻,经手术治疗未愈,又再梗阻。进行大会诊,确诊为麻痹性肠梗阻,非手术适应症,西医对于此病遂感束手。后请黄耀燊会诊。黄耀燊辨证认为与《金匮要略》所言:“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证相符合,乃予大建中汤,病者得救。患者自知此病之严重性,更知此病西医技穷,故对黄耀燊感激之情,只有下跪才能表达,乃有上述的一幕。但这不过是黄耀燊治疗急危重症之一例耳。

厚德育人

黄教授不仅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而且善于授业,重视育人。在其身边的后学感受良深,无不钦佩。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的王宁生这样回忆他们之间的一次秉烛夜谈:黄老诲人不倦,不是家长式的说教而是同志式的交谈。他那举重若轻的语气,寓庄于谐的启发,让人如坐春风,心悦诚服。虽然当时我已晋身为教授,但在黄老这位尊长面前,自己总感到是个学而不厌的“小学生”。那个晚上推心置腹的灯下长谈,令我毕生难忘……



黄老常告诫学生:作为一个医生,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医德。要同情病人,体贴病人,才能赢得病人的信任。早年,黄教授曾个体开业,由于旧中国卫生环境太差,常有瘟疫流行,常会遇到一些衣衫槛褛,家贫如洗的群众无钱求医,黄教授便有济世救民之心,赠医送药给他们,深得民心。



黄老带研究生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右一为赵先明)


到学院工作后,其美德更加发扬光大。当时,尽管黄教授年已古稀,并身兼临床、教学、科研、行政等方面的工作,工作量大,社会活动多,还身患心肌劳损、肺气肿等多种疾病,但他对求医者,总是来者不拒。他下班回家,一开门常常见一大群侯诊者坐满了客厅,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先为病人诊脉开方。为了减少上门候诊的病人,又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每周两次门诊。上门诊那天,都是提早上班,推迟下班,常常是一坐下来就得连续工作6、7个小时。有一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已不能行走的病人,黄教授与他非亲非故,但了解到病人家住郊区,来诊不易时,便利用休息时间,骑自行车到病人家里诊病,持续了一年多。有时对一些远道而来的病人,医院一时无法解决次食问题,他就千方百计想办法,甚至从自己家里设法安排。如一次有个病人手术后连续10多天未进食,当准予病人恢复饮食之时,最好是让病人吃上陈仓米粥。但病人没有亲朋在广州,到哪里去煮陈仓米粥呢?家属正在犯愁,黄教授得知后,就从自己家里煮来一碗香喷喷的陈仓米粥,病人及其家属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象这样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崇高医德,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正是这种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使黄老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广中医人的榜样。黄老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所遗留下的那种“厚德博学,精诚济世”的广中医精神是我们永远的教材!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昨天见一脉象 老茶馆 关于使用白芍的问题,求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