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成药浓缩丸和颗粒的制法存在问题!

2016-08-14 19:40 楼主
1、以【桂附地黄丸】浓缩丸为例,以下是此药的浓缩丸部颁标准制法:
以上八味,泽泻、茯苓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 3小时,第 二次 2小时,合并滤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膏;熟地黄切片,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 3小时,第二次 2小时,第三次 1小时,合并煎液,滤 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膏;山茱萸及牡丹皮 40g照流浸膏与浸膏剂 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以70%乙醇为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 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5(20℃)的清膏,剩余的牡丹皮及其余山药等三 味粉碎成细粉,与上述各清膏混匀,制成浓缩丸,干燥,打光,即得。
【第一次3小时,第三次2小时】就现在中药材这个质量,煮一个多小时,药物就挥发的差不多了,何况5个小时?再说煮完了还得压缩成膏,熟地本身就滋腻,再压缩成膏……怪不得好多人说吃了桂附地黄丸不消化!
2、
再以【宁神灵颗粒】为例:

处方
柴胡 333g 黄芩 250g 大黄 125g 制半夏 250g 桂枝 250g 甘草 167g 龙骨 333g 牡蛎 333g
制法
以上八味,除大黄外,半夏 50g粉碎成细粉;剩余的半夏与其余柴胡等 等六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 1小时40分钟,合并煎液;药渣与大黄加水适量,煎煮40分 钟,滤过,滤液与上述煎液合并,静置,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约为 1.31(80℃ 测)的清膏,加入半夏细粉、淀粉 167g、蔗糖粉 1033g,混匀,制成颗粒,60℃以下干 燥,分装成 100袋,即得。
还是煎煮时间太长了,生药煮三个多小时,大黄和药渣子还得煮四十分钟,还的压缩成膏,有效成分肯定有所损失。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8-14 19:58 2楼
终于有人发现问题了?呵呵。
不过这些新剂型应该都是小白鼠点头了,有着完备的实验室资料,才能申请新药,发给批准文号,然后投放市场的。
2016-08-14 20:14 3楼
江海余生 说:
终于有人发现问题了?呵呵。
不过这些新剂型应该都是小白鼠点头了,有着完备的实验室资料,才能申请新药,发给批准文号,然后投放市场的。
其实丸剂我只认大蜜丸,实在没有大蜜丸的话再用水丸。
2016-08-14 20:18 5楼
虽然大蜜丸颗粒大,不好服用,但这是保证药效最大化的无奈之举啊。
2016-08-14 20:19 6楼
滋补丸剂,膏方都是可以这样做的。
2016-08-14 20:22 7楼
梦回杏林 说:
滋补丸剂,膏方都是可以这样做的。
对,成药的煎膏剂也是如此,熬很长时间,我都担心挥发得差不多,再加上现在药材的质量......
2016-08-14 20:22 8楼
师法仲圣 说:
虽然大蜜丸颗粒大,不好服用,但这是保证药效最大化的无奈之举啊。
呵呵,丸剂有很多种的,有蜜丸(大蜜丸,小蜜丸),水泛丸,水蜜丸,糊丸,蜡丸等等。
有些疾病,有些药材是不适合蜜丸的。
浓缩丸其实不是什么新机型。
2016-08-14 20:27 9楼
师法仲圣 说:
对,成药的煎膏剂也是如此,熬很长时间,我都担心挥发得差不多,再加上现在药材的质量......
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是先提取了挥发油,再和其他药一起煎煮的。这个倒是不用担心。
不过象上面的生大黄久煎会减弱泻下作用,如果恰好用到的是泻下作用的话,确实是不适合的,可能会采用一半煎煮,一半打粉或直接打粉加入的方式。但是有时候药厂的工艺改变,并不能实时反应在药典等标准上面的。
2016-08-14 20:33 10楼
江海余生 说:
呵呵,丸剂有很多种的,有蜜丸(大蜜丸,小蜜丸),水泛丸,水蜜丸,糊丸,蜡丸等等。
有些疾病,有些药材是不适合蜜丸的。
浓缩丸其实不是什么新机型。
确实,比如含有矿物药材之类的好像就不适合大蜜丸,或者粘性大的。以前还看到有人说脾虚重的患者服大蜜丸不好消化。
2016-08-14 20:34 11楼
江海余生 说:
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是先提取了挥发油,再和其他药一起煎煮的。这个倒是不用担心。
不过象上面的生大黄久煎会减弱泻下作用,如果恰好用到的是泻下作用的话,确实是不适合的,可能会采用一半煎煮,一半打粉或直接打粉加入的方式。但是有时候药厂的工艺改变,并不能实时反应在药典等标准上面的。
宁神灵颗粒应该是用大黄来清肝火胃火。
⬅ 为什么别人用之有效的方药,我用之罔效 老茶馆 劳烦大师 帮我看下这个 颈椎病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