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真武汤大揭秘!

2016-08-05 09:52 楼主
导读:源自《伤寒论》的真武汤,是仲景的经典名方,虽然药物组成简单,临床上却有很不错的功效,尤其在温阳利水方面,功效更卓著。临证虽然用得广,但该方具体是如何显效,加减配伍又能变生出别的什么功效?别着急,让今天的文章慢慢解答这些疑问吧!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15克,芍药15克,白术10克,生姜15克,炮附子5克。

若咳者,加五味子8克,细辛5克,干姜5克;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10克;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合前成40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证之病理为阳虚水郁。

水运不畅,即水郁,则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咳、呕、发热、心下悸,此即苓芍术甘汤证。

血运不畅,即阳虚,不能濡养经筋、神经,故可见腹痛、身体疼痛;血运不畅,心脏无力,脑部供血不足则缺氧,加上水运不畅而水浊积于脑部耳蜗之处,内耳神经不平衡,故可见晕眩、平衡感差、肌体震摇晃动等,此文中曰“身动、振振欲僻地”也。

以其血运与水运皆见不畅,故谓之阳虚水郁,是以其人发病时多觉手脚发胀、皮肤绷紧、关节屈伸不利、眼睑多浮肿、目下隆起如卧蚕。此文中“四肢沉重,疼痛”所言者。盖湿浸于外,故四肢沉重,重为肿之苗头,肿为重之发展。疼痛者,神经不得血与津养也。

若其人阳虚水郁既久,肠部蠕动无力,便积于肠中,可见便秘、舌苔黄厚而润,但其大便必初硬而后溏,脉必细数无力。

真武汤之药理如下。

因其为血运、水运不畅或血虚津伤致种种病变,故方用附子强心、促血运,以补心阳、散寒;用白芍助静脉血运而利小便;用茯苓行水运而补津液;用白术温脾、行水运;用生姜温胃阳、除水饮、行水运。《伤寒杂病论》中,凡心阳虚者,多附子、人参合用以建其功。本方只用附子不用人参者,以其人水郁甚重,人参虽能强心,但也能补液,用之恐增加肿胀,故不用之。

其加减:咳加干姜、五味、细辛者,以干姜、五味、细辛能温阳行水除痰。此与小青龙汤证相同,但症状较小青龙汤为重,故临床见小青龙汤证,而用小青龙汤不效者,宜考虑使用真武汤。小便利去茯苓者,恐茯苓利水伤津也。下利去芍药加干姜者,以阳虚下利,芍药能助静脉血回归,且芍药为阴药,故不宜于阳虚之证;加干姜者,欲温阳止下利也。呕去附子加生姜者,以呕为胃有停饮,故加生姜以温胃阳,除水饮,此与后文小半夏汤之用生姜同理。

近代名医陈潮祖教授根据真武汤治阳虚水郁之理,常运用此方治阳虚呃逆、阳虚腹胀、前列腺肥大、肾病水肿、遗精泄泻、精神异常、慢性咽炎、视物昏花、头发脱落等,其辨证要点为舌体淡胖有舌痕、舌苔白滑、脉象沉迟。

附:名医医案选录

张某,男,62岁。每晚胸满憋气,后背既凉且麻,切其脉弦,视其舌水,辨为水心病而阳气不足。乃用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茯苓30克,嘱服七剂。背寒与胸满俱减,照方又服七剂,病已近愈。因其阳气浇漓,为疏:附子20克,白术20克,茯苓40克,白芍15克,生姜20克,桂枝20克,蜜为小丸,以资巩固。(《伤寒论临证指要》)

本文选自《经方直解(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林盛进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拒绝失眠有诀窍,妙计良方共分享! 老茶馆 朱丹溪:怪病多痰,癌肿也可从痰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