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中医基础理论讲稿2(下)

2016-07-27 12:41 楼主
那么在战国时期,为什么这么大变化呢?这么几百年来没有谁说了算,整个华夏民族,整个神州大地分成了几百个国家,没有哪一个说了算。既然没有哪一个说了算,于是乎就争强好胜,看谁厉害,于是乎就打打杀杀不断,国家与国家之间打打杀杀不断,兼并不断,就像现在的公司一样一样,大公司兼并小公司,反正没有谁说了算,因为周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一些权力全部掌握在下面的诸子百家一些人里面。于是乎呢,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繁荣,各种情况都繁荣,包括文化的繁荣,这个时候空前的繁荣,形成道,儒,法,墨家,兵家,阴阳家,什么都有,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时期文化的繁荣不仅奠定了所有,比方说,好多好多东西都是这个时候形成的。我们中医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后来经历了商鞅变法,法家,说白了,邓小平在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就是模仿商鞅变法。如果我们国家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那么我们国家就会穷,穷就会挨打,那么当时就是商鞅变法在诸子百家里面。商鞅属于法家,他本来叫卫鞅啊,后来把他封到了商,所以叫商鞅,他就通过一系列的变法,把一个贫穷的秦国变成一个强大的秦国,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物质基础。邓小平学的就是他。好,那么春秋战国时期,我们也叫先秦,秦朝以前啊,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吗?战国属于先秦,《黄帝内经》和《难经》就在这个时候慢慢产生的,还有《神农本草经》,后来到了两汉,西汉、东汉,东西两汉南北朝,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东汉又出现了一个大稀烂的时代。也就是跟东周差不多,只不过经历的时间短了点,东周霸王没有掌握实权,国家就乱了,到了东汉末年,皇帝年龄小,实质上是乱政,是个太监,后来呢,太后的弟弟何大将军又跑过来,把他给灭了。但是他请了谁呢,他请了董卓,董卓一进来不得了,天下大乱。本来那时候就黄巾军起义,于是乎就出现了漫长的军阀与军阀之间的混战。最后形成了三个国家大家都知道的,曹操,刘备,孙权,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打打杀杀,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好,那么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两个绝代名医。所以说历史造就英雄啊,造就了哪两个绝代名医呢,第一就是华佗,第二就是张仲景,华佗善于外科,创了麻沸散,曹操得了头风病,相当于现在的脑溢血,脑袋里面有了淤血,华佗说要用凿子把他凿开,把淤血拿出来。于是乎就这一句话,挂了!一代神医死于曹操之手。华佗的《青囊医书》也消失了,被一把火烧了。张仲景跟他同时代,虽然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华佗出名,但是他死后被称为医圣,华佗是神医啊,也就是说两汉时期最伟大的成就就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可惜的是,《伤寒杂病论》虽然成书于东汉末年,但是盛行于世确不是在东汉末年,因为整个张仲景活着的时候《伤寒杂病论》根本就没出名,就是写的一本手抄本到处在传。到了晋朝之后他的手抄本还遗失了,后来被别人总结的——王叔和,晋朝,不是他亲自写的,他的原本都不见了,而《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以前就不叫这本书,分成了几本,一直以来,很多版本的都埋在泥巴里面,后来马王堆里面找到一个藏本,失去了好多。说远了,反正《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科学技术基础,战国时期天文,地理,气象,历算,物候,农学,植物学,矿物学,冶炼,酿造技术有诸多创新,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提供了科学技术基础。

医药实践基础,说白了就是战争,有战争就会有瘟疫,就会有,战争打的越多成就的名医就会越多。你看,没有战争华佗能成为神医?张仲景能够成为医圣?没有战争,我们裘法祖能够成为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大家应该都知道,武汉同济大学资深教授,被公认为当今外科之父。但是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哪能外科这么厉害?他就是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德国的战场上从死人身上练出了技术。所以他外科相当厉害。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哲学渊源,尤其是精气,阴阳,五行各学说,做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如精气学说的万物本原论思想,为中医学整体观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辨证法思想,对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产生了促进作用。医药学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思维方法,因而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编辑《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方法,古人为了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体系,构建藏象,经络,病因等中医学的核心理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下》),先后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即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那么特别是整体观察法,为中医学理论提供了目前为止不可比拟的辨证观察方法,说白了,我们最开始的中医也经过了解剖,但是即使再怎么解剖,肯定有些东西也不一定能解剖清楚,那么在整体观察法中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且关键是我们看病看的是活人,不是死人。而解剖是在死人身上才解剖的。所以说这个整体观察法通过对人的情志,对外界的刺激,条件的影响啊,所以说这个是很有必要。那么用整体观察法结合具体观察法,也就是解剖知识啊,解剖知识在我们中医里面,他的重要性没有整体观察法重要,因为我们中医是辨证论治,有诸外必有诸内,通过整体观,就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古人逐渐建立了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概念。不仅如此,古人用直接观察法发现人体的脉,筋,系等形体结构。那么通过针刺过程当中发现针刺传导的路线,而形成了十二经络,奇经八脉。那么这些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五别络,那么这些东西呀,解剖上没有,只有活人身上才有。我给其他地方讲过针灸学,首先是经络,经络是什么东西?经络说白了,看不见摸不到,活人有,死人没有。今天我们只是提出这个概念啊,今天如果再讲的话我恐怕光绪论就要讲十天半个月,关于这个经络为什么活人有,死人没有,是怎么联系人体的外面和内里的,我们在讲经络的时候详细的讲解。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刚刚说了是四大经典。《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也好,《难经》也好,他们都是以问答的形式,而且《难经》传说是扁鹊所著,扁鹊就是秦越人,传说而已啊,而且《难经》上说寸口取脉,与我们今天拿脉的寸口取脉大部分是来源于《难经》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我就不多说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们以后会分批来讲,把所有的课程讲完之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会做为重点来讲解。《神农本草经》称《本经》,他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根据药物功效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苦,甘,辛,咸为中药五味,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中药学的鼻祖就是《神农本草经》。提出了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十八反十九畏,当然十八反十九畏不一定全对,我们讲中药学的时候会详细的讲解。为中药的君臣佐使配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四大经典根本就是无法更改的,根本就是鼻祖形的。所以才叫经典。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我们又讲到历史。我为什么说要把《医门推敲》自序里面的那首诗看一下呢,因为那首诗基本是按照历史的顺序把所有的中医发展的轨迹用一首诗而把它表达出来呢,好,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东汉末年是三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好,魏晋隋唐时期,为什么叫魏晋隋唐时期呢?因为三国归晋,说白了就是三国归魏,就是归曹操这个大本营,魏晋隋唐时期,为什么隋唐一起念呢?因为唐,确定了隋,隋朝也就时间很短。被唐朝取代,而唐呢,唐的繁荣完全是靠隋的积累。而晋是靠魏的积累。所以叫魏晋隋唐,没有魏,没有曹操的统一北方就没有后来的三国归晋,没有隋朝统一全国,就没有唐朝的繁荣昌盛啊。好,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中医学学科分化日趋成熟,医学理论与技术随着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有新的提高。出现了众多名医名家名著,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比如说晋朝,王叔和,《脉经》是中医学第一部中医学脉学专著,该书第一次系统全面论述了浮,芤,洪,滑,数,促,弦,紧等24种病脉的脉象形态及其所主病症;提倡了“寸口脉法”。当然,王叔和除了写了《脉经》以外,非常大的贡献就是把已经遗失了的《伤寒杂病论》重新合为一体。有些总结也是他写的。晋朝,《针灸甲乙经》,是晋,皇甫谧所著,是中医学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全书系统阐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病症,治法等内容,他这一个《针灸甲乙经》呐,我们也叫《针经》,就是针灸学,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一位针灸老师就说,《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医师必备之经典,也就是说这本书非要有一本在旁边,甚至有的要背下来。《针灸甲乙经》是晋朝皇甫谧在《黄帝内经》《灵枢经》的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以积累。积以前针灸之大成所著,所以《针灸甲乙经》是《针经》。《脉经》也好,《针灸甲乙经》也好,它们都逃脱不了《黄帝内经》。也就是说所有所有的东西,包括《伤寒杂病论》也好都逃脱不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黄帝内经》是所有经典的基础。包括张仲景创的六经论治没有脱离《黄帝内经》,也是来源于《黄帝内经》。包括以后叶天士的温病学辨证,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理论全部来源于《黄帝内经》,没有《黄帝内经》就没有发展,所有的发展和创新都脱离不了《黄帝内经》。而《黄帝内经》却为所有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所著,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分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把它分开,分的很清楚。尤其注重于病源的研究。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大医精诚就是他写的,活了一百多岁,被皇帝封为药王孙思邈。他写的这两本书是中医学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两书关于脏腑之论,针灸之法,脉证之辨,食疗之宜,备急之方,病证诊治等内容,应有尽有,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唐朝之巅峰。而且我们在考医德的时候,那必须:大医精诚。大医精诚为后世医家楷模之典范。开创中医医学之伦理学之先河。也就是说,考试的时候你碰到这种题目:谁开创了我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唐,孙思邈。

好,唐宋元明清,宋金元时期,为什么叫宋金元时期呢?唐宋元明清呢?因为宋朝早年的时候被金朝欺负,晚年的时候又被元朝欺负,他们三个朝代同时并存过。后来被元朝一统天下。所以宋金元时期,而这个时候呢,出现了中医的四大派别被称为金元四大家。为什么叫金元四大家,不叫宋四大家呢,因为金元四大家的四个人,在宋朝的时候很懦弱,打金打不赢,打元也打不赢,最后居住在民安一个小角落里面,根本已经代替不了全国。当时金强盛的时候,受金所欺压,元朝强盛的时候受元所欺压。最后元朝就诱骗宋朝,说我们一起把金给灭了。把金的土地瓜分,宋朝傻不愣登就答应了,最后元朝就真的把金灭了,灭完之后就过来灭宋朝。所以呢,宋啊,该亡。被元所灭,宋朝的武力一直都不行,但是宋朝出现了杨家将和岳飞。但是宋朝的文化很厉害,唐诗宋词元曲嘛,包括这个宋词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你看我写的这个书《医门推敲》里面,每个篇幅后面都有一首宋词,因为这个宋词啊,确实是文人所喜欢之笔态。

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医学发展迅速,流派纷呈,建树颇多的时期,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这一时期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临床各科学等发展迅速,医药著作大量刊行,开始有国家组织编撰刊行的中医药学著作,并开始研究处方,成药,经络腧穴的规范化。

南宋,陈言,也叫陈无择,写了《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简称《三因方》,他根据张仲景的观点,他的三因学说对后世影响特别大。金元时期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李东垣),朱震亨(朱丹溪)被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这里是金元四大家,四个不同流派,现在我们就不详细讲它流派的特点,但是只要知道这几个人,把中医分成了几大流派,而且影响深远就可以了。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也叫李东垣写的《脾胃论》,补中益气丸就是脾胃论里的方子,也称为补土派,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他的方子也比较多,比方说虎潜丸,就是来源于他的滋阴派治疗萎证,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朱丹溪,这四个人当中只有朱丹溪最令人佩服,为什么呢?朱丹溪五十几岁才开始学医,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成了一代宗师。所以说,我们学员里面有年纪大的,不要紧,没关系,看看朱丹溪,人家五十多岁才学医,一样成为一代宗师,名垂青史,与日月同辉。好,朱丹溪五十多岁学医,最后成为滋阴派鼻祖。非常值得后世,而且激励了后世很多医家。所以说学习这个东西呀,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你用心,只要你有悟性,成为一代宗师或许也就那么一瞬间。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标志性成果是命门学说的发展,温病学说的创新。好,命门学说和温病学说,特别以温病学说为楷模,为典型。没有温病那就没有今天的如何用中药来控制SARS病毒,禽流感,全部来源于温病学说,而温病学说里面出现了四个非常有名的人,也叫温病四大家,有没有谁知道的?温病四大家分别是:叶天士,也叫叶桂,薛生白,也叫薛雪,吴瑭,也叫吴鞠通,王孟英,也叫王世雄。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温病四大家。这是清朝的温病四大家,但是在清朝之前的明朝有个温病大家叫吴又可,也叫吴有性,吴又可写了《温疫论》,是他们的前辈,但是没有跟他们齐名,他们四个齐名,因为他们同一时代。吴又可是明朝的,如果大家想了解吴又可是如何创《温疫论》,如何为温病四大家的产生奠定基础的,大家看一个电影叫《大明劫》。

命门学说,明代关于命门学说的发展,为中医学的藏象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张介宾,也叫张景岳,以前是个带兵的,跟袁崇焕一起守山海关的,赵献可等医家,重视命门学说,创新对命门概念及其功能的认识。张介宾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强调了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赵献可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注重“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命门学说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温病太重要了,太重点了,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说白了就是急性,爆发性,传染性疾病。温病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我说了没有什么东西在《黄帝内经》找不到答案,找不到源头,所以《黄帝内经》是经典中的经典。至于清臻于成熟,明代的吴有性及清代的叶桂,薛雪,吴瑭,王孟英四个人对温病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个王孟英啊也叫医痴,这个人一辈子除了看病写书以外,什么事都不做,而且穷,好穷好穷,长期给别人免费看病,最后应该是饿死的。死的时候60岁。这么年轻就死了,一代大家。说白了就是穷死的,太穷了!王孟英被称为医痴,别人都叫他叫半痴,因为别人认为他有点傻。所以叫半痴。但是他在温病上的成就可以说是举世瞩目啊!刚才讲了吴有性,也叫吴又可,大家去看电影《大明劫》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我是看过的,而且我还看过一部电影叫《医痴叶天士》,叶天士也是像医痴一样,但是叶天士为人呢稍稍有那么一点高傲,皇帝封他为一代神医,有时候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当时有个故事啊,说叶天士瞧不起王孟英,说王孟英这呀那的,王孟英其实是很穷很穷的一个医生,有点傻不愣登的那种,后来呢,好像叶天士没有看好的个病被王孟英给看好了,后来叶天士呢,就再也没有小看过王孟英。王孟英是这样的,大王的王,孟子的孟,英雄的英,他也叫王世雄,我们一般情况下叫王孟英。好像有一段时间收音机里面有个中央哪个台专门播放王孟英医案,那个时候我每天准时准点的收听王孟英医案。好,叶桂呀,创了卫气营血辩证理论,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辨证,大家可以在书上看一下,这个人重要啊,不是我不想讲了,我怕再讲下去的话,今天这节课我怕连绪论都讲不完。

好,包括明朝除了李时珍《本草纲目》啊,《濒湖脉学》啊,清朝王清任《医林改错》。

近现代又出现了唐宗海和张锡纯,为代表的中西汇通流派。特别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为代表。《医学衷中参西录》西医部分在现在看来是很幼稚的部分,我们可以不看,但是中医部分很经典,包括镇肝熄风汤,钩藤丸等非常经典的方子都是他原创,而我写的《医门推敲》大部分格式是模仿《医学衷中参西录》来的。而且我最开始的名字就叫《医学衷中参西录续》,准备给他写续的,后来一想不一样。所以后来还是把名字还是改了,我的书的模板是按照他来的。

好,到了现代,到了现代之后,出现了很多医家,包括很多国医大师,国医大师每次只有三十个,总共出现了两届,60个国医大师。很荣幸,我们湖北唯一的国医大师,李今庸教授收我为关门弟子。这是感到很荣幸的一件事,但是国医大师确实是国医大师。和他交流之后提高了我在理论上和临床上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念,当然,我在以后的授课过程当中,国医大师究竟对我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我会一一的讲给大家听。跟大家一起分享。好,讲到这里呢,中医基本上讲到当今的国医大师,那么在以后会有哪些流派,比方说我们这个小课堂里面如果培养了十个到二十个的名医,每个医生都能够有自己的见解。有创新,写了几本书,那么我们今天所讲的课,就形成了一个传奇,就成了一个创造流派的根基。所以我们正在创造历史,大家都感觉到了吗?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次接着讲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绪论部分的另外剩下部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张胜兵中医基础理论讲稿2(上) 老茶馆 张胜兵中医基础理论讲稿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