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服药法解读

2016-07-27 09:19 楼主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对中医护理亦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学习《伤寒论》的有关护理知识,对提高辨证水平和治疗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兹就《伤寒论》服药护理法探讨于后。

一、剂型区别

《伤寒论》中,剂型及作用不同,给药的途径和方式亦不同。汤剂除常以饮服外,亦有咽服,旨在使药效持续作用于咽部,故适宜咽部疾患。如苦酒汤“少少含咽之”,半夏汤“少少咽之”。散剂以和服法,或以米汤和服,如五苓散;或以水和服,如烧裈散;或以沸汤和服,如文蛤散;或以稀糜和服,如将香豉与热汤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瓜蒂散服等。丸剂如麻子仁丸以饮送服,理中丸以沸汤温服外,还可以煮服法,如抵当丸以水煮丸后,连渣服用;大陷胸丸,将丸与甘遂末、白蜜、水混合煮取服之。此外,尚有外治法,如大青龙汤药后汗出多者,以温粉扑之。亦有经肠入药的外导通便法,如蜜煎导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灌肠法,将猪胆汁“灌谷道内,如一食顷”。

二、寒温服法

《伤寒论》中内服药,大多是温服。如桂枝汤“适寒温,服一升”。但是,根据病情和方中药物,有热证寒药温服和寒证温药冷服的从治服药法。如小承气汤性寒温服,以防拒寒药不受;半夏散及汤均宜冷服,以为引药。

三、 服药时间

平旦服,指在早晨未进食前服药。《神农本草经》:“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如十枣汤平旦服,可因势利导,使水饮之邪便于排出。日服,指在白天服药。日夜服,指在白天和夜间均服药。食前服,指在饭前服药。根据古人服药经验,病在胸膈以上者,应先进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当先服药后进食。如桃核承气汤证病位在下焦,该汤又是下瘀血之剂,故先食温服,才能更好发挥药效。先其时服,指发作性病证,应在发作前服药。《伤寒论》:“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即为其例。不拘时服,如半夏汤“少少咽之”,为不拘时之含咽。

四、服药次数

顿服法,指一次较快地将药服完。如干姜附子汤,因病变突然,所以顿服,俾药力集中,收效迅速。数服法,指将药有计划地分次服完。具体则分为如下几法。

一服法
仲景对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要求“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因此,如服药一次后病愈者,则余药不再服,为一服法。如大青龙汤“一服汗者,停后服”。

二服法
《伤寒论》中有“日二服”和“再服”两种情况。前者指在白天内一般按早晚二次服用;后者则不拘此间隔。如茯苓四逆汤为日二服;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分温再服。当然,根据病情变化好转情况,亦不必将两次药服完。如栀子甘草豉汤分二服,先温进一服,如得吐者,止后服;小承气汤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服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三服法
将药在白天按早中晚三次服完,如五苓散“日三服”;或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药分三次服完,则为“分温三服”。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其三服须半日服尽;麻黄升麻汤三服,每次间隔时间为“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三服法亦根据病情不必尽剂。如牡蛎泽泻散日三服,但当小便利,则止后服;桃花汤日三服,但一服愈则余勿服。

频服法
服药次数超过三服法者,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分五服,猪肤汤分六服,调胃承气汤不拘次数少少温服。对病情寒热错杂和病势重笃者,日夜连服,亦属本法。如黄芩汤“日再,夜一服”,黄连汤“昼三夜二服”,理中汤“日三四夜二服”等。

五、服药剂量

《伤寒论》对内服药的每次服药量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如桂枝汤服一升,四逆散服方寸匕,麻子仁丸服十丸等。剂量的确定,服从治疗的需要。因此,同一方剂治疗目的不同,则服药量也有相应变化。如调胃承气汤,用于和胃,则少少温服,是不取势之锐,而欲其味之留中,以濡润胃府而存津液;用于燥热内结,则应顿服(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论》中的服药量并不是强调机械的执行。相反,临床必须根据治疗需要,病人体质和病情变化,酌情加减。如乌梅丸先服十丸后,可稍加至二十丸;麻子仁丸先服十丸,可渐加,以知为度。而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白散,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甘草附子汤,原则上应温服一升,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又如理中丸,先服一丸,若服后腹中未热者,益至三四丸;瓜蒂散服后不吐者,其量可少少加;十枣汤下后病不除者,翌日更服时加半钱。

六、辅助服药法
啜粥法

桂枝汤方后云:“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啜粥可助胃气,益津液。一则可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可借热力鼓舞卫阳驱邪从汗解,从而达到助药力之目的。又如理中汤,服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助药力以温养中气。徐洄溪对此指出:“桂枝汤之饮热粥,欲其助药力以内温也。”

白饮法
白饮即米汤。五苓散白饮和服,有桂枝汤啜粥之义。白散以白饮服,甘以缓之,取其留恋胸中不使速下也。半夏散白饮和服,旨在保胃存津,防止半夏桂枝辛燥劫阴;亦有啜粥之义,从中达外,俾内外之经脉通,而少阴之枢机出矣。此外,小结胸证为大。“叉手自冒心”之心下悸喜按,辨证属虚;结胸证之“按之则痛”“痛不可近”,辨证属实。可见,按之反馈,也有虚实之辨。

( 注:文中所引用的字句,凡未标明出处者,皆引自《伤寒论》。括号中的数字为《伤寒论》中所对应的条文的序号,引用版本:《伤寒论释义》,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组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后同)

【本文选自《杏林问道:老中医五十年行医感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聂天义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7-27 09:57 2楼
fubabazyg 说: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对中医护理亦有比较全面的论述。学习《伤寒论》的有关护理知识,对提高辨证水平和治疗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兹就《伤寒论》服药护理法探讨于后。

一、剂型区别

《伤寒论》中,剂型及作用不同,给药的途径和方式亦不同。汤剂除常以饮服外,亦有咽服,旨在使药效持续作用于咽部,故适宜咽部疾患。如苦酒汤“少少含咽之”,半夏汤“少少咽之”。散剂以和服法,或以米汤和服,如五苓散;或以水和服,如烧裈散;或以沸汤和服,如文蛤散;或以稀糜和服,如将香豉与热汤煮作稀糜,去渣取汁和瓜蒂散服等。丸剂如麻子仁丸以饮送服,理中丸以沸汤温服外,还可以煮服法,如抵当丸以水煮丸后,连渣服用;大陷胸丸,将丸与甘遂末、白蜜、水混合煮取服之。此外,尚有外治法,如大青龙汤药后汗出多者,以温粉扑之。亦有经肠入药的外导通便法,如蜜煎导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灌肠法,将猪胆汁“灌谷道内,如一食顷”。

二、寒温服法

《伤寒论》中内服药,大多是温服。如桂枝汤“适寒温,服一升”。但是,根据病情和方中药物,有热证寒药温服和寒证温药冷服的从治服药法。如小承气汤性寒温服,以防拒寒药不受;半夏散及汤均宜冷服,以为引药。

三、 服药时间

平旦服,指在早晨未进食前服药。《神农本草经》:“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如十枣汤平旦服,可因势利导,使水饮之邪便于排出。日服,指在白天服药。日夜服,指在白天和夜间均服药。食前服,指在饭前服药。根据古人服药经验,病在胸膈以上者,应先进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当先服药后进食。如桃核承气汤证病位在下焦,该汤又是下瘀血之剂,故先食温服,才能更好发挥药效。先其时服,指发作性病证,应在发作前服药。《伤寒论》:“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即为其例。不拘时服,如半夏汤“少少咽之”,为不拘时之含咽。

四、服药次数

顿服法,指一次较快地将药服完。如干姜附子汤,因病变突然,所以顿服,俾药力集中,收效迅速。数服法,指将药有计划地分次服完。具体则分为如下几法。

一服法
仲景对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要求“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因此,如服药一次后病愈者,则余药不再服,为一服法。如大青龙汤“一服汗者,停后服”。

二服法
《伤寒论》中有“日二服”和“再服”两种情况。前者指在白天内一般按早晚二次服用;后者则不拘此间隔。如茯苓四逆汤为日二服;大黄黄连泻心汤为分温再服。当然,根据病情变化好转情况,亦不必将两次药服完。如栀子甘草豉汤分二服,先温进一服,如得吐者,止后服;小承气汤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服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三服法
将药在白天按早中晚三次服完,如五苓散“日三服”;或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药分三次服完,则为“分温三服”。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其三服须半日服尽;麻黄升麻汤三服,每次间隔时间为“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三服法亦根据病情不必尽剂。如牡蛎泽泻散日三服,但当小便利,则止后服;桃花汤日三服,但一服愈则余勿服。

频服法
服药次数超过三服法者,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分五服,猪肤汤分六服,调胃承气汤不拘次数少少温服。对病情寒热错杂和病势重笃者,日夜连服,亦属本法。如黄芩汤“日再,夜一服”,黄连汤“昼三夜二服”,理中汤“日三四夜二服”等。

五、服药剂量

《伤寒论》对内服药的每次服药量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如桂枝汤服一升,四逆散服方寸匕,麻子仁丸服十丸等。剂量的确定,服从治疗的需要。因此,同一方剂治疗目的不同,则服药量也有相应变化。如调胃承气汤,用于和胃,则少少温服,是不取势之锐,而欲其味之留中,以濡润胃府而存津液;用于燥热内结,则应顿服(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伤寒论》中的服药量并不是强调机械的执行。相反,临床必须根据治疗需要,病人体质和病情变化,酌情加减。如乌梅丸先服十丸后,可稍加至二十丸;麻子仁丸先服十丸,可渐加,以知为度。而十枣汤,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白散,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甘草附子汤,原则上应温服一升,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又如理中丸,先服一丸,若服后腹中未热者,益至三四丸;瓜蒂散服后不吐者,其量可少少加;十枣汤下后病不除者,翌日更服时加半钱。

六、辅助服药法
啜粥法

桂枝汤方后云:“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啜粥可助胃气,益津液。一则可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可借热力鼓舞卫阳驱邪从汗解,从而达到助药力之目的。又如理中汤,服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助药力以温养中气。徐洄溪对此指出:“桂枝汤之饮热粥,欲其助药力以内温也。”

白饮法
白饮即米汤。五苓散白饮和服,有桂枝汤啜粥之义。白散以白饮服,甘以缓之,取其留恋胸中不使速下也。半夏散白饮和服,旨在保胃存津,防止半夏桂枝辛燥劫阴;亦有啜粥之义,从中达外,俾内外之经脉通,而少阴之枢机出矣。此外,小结胸证为大。“叉手自冒心”之心下悸喜按,辨证属虚;结胸证之“按之则痛”“痛不可近”,辨证属实。可见,按之反馈,也有虚实之辨。

( 注:文中所引用的字句,凡未标明出处者,皆引自《伤寒论》。括号中的数字为《伤寒论》中所对应的条文的序号,引用版本:《伤寒论释义》,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组编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1958年版。后同)

【本文选自《杏林问道:老中医五十年行医感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聂天义著)】
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 陈百平临床经验 老茶馆 牙痛难忍,中医实用方教你如何摆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