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趴着睡,中医号脉也能号出来?

2016-07-21 15:44 楼主
一对年轻夫妻带着孩子过来求诊,切完脉,我告诉他们,他们家小孩晚上喜欢趴在床上睡觉。父母点头称是,周围的患者十分惊讶:“晚上趴着睡觉也能号出来?不可能吧?也太玄乎了!”中医真的这么神不可测吗?且看下文分解!

为了打消小孩父母的担心,也为了让周围的患者清楚地了解中医,我接着说道:“你小孩左手寸脉细软无力,反映心脏气血亏虚,属于虚证。我们人体的疾病,如果属于虚证,按压病变部位就感到舒服些,就好比平时我们肚子痛,如果用手捂着压着感到舒服,就是虚证;如果捂着压着疼痛加重,感到不舒服,就属于实证。你小孩心脏气血亏虚,趴着睡觉时,胸口被压着,就会感到舒服些,所以他就选择这样的睡觉姿势。”

我接着讲:“号脉本质上是号不出睡觉姿势的,但通过号脉可以确定脏腑的虚实,通过判断虚实,自然就可以推断出许多东西,有时甚至可以推测出不良生活习惯!”

周围的患者笑了,原来是这样啊!

促进气血运行的药物具有泻性,抑制气血运行的药物具有补性,其实我们想一想小孩子趴着睡觉的情形,对于心脏而言,也算是补啊,这是心脏气血不足后机体的一种本能反应。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被称为八纲辨证,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通过判断脏腑的虚实状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就可以起到治疗效果。如果虚实不分,妄用补泻,就容易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临床上对于一种疾病的虚实判断很简单,比如头痛的病人,如果用手捂着,就属于虚证,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患者用手捂着后,疼痛会减轻,治疗时就需要使用补法;如果患者不敢用手碰痛处,说明邪气较盛,为实证,治疗时需要用泻法。

再比如腰痛的病人,如果患者不时用手拍打腰部,说明是肾虚引起的,以酸痛为主,拍打后患者会感到舒服些,病情会减轻,这样的患者治疗用药时就需要偏于补法;如果医生用手叩击患者痛处,疼痛加重,则表明实邪较重,治疗时就需要偏用泻法。

另外,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邪实与正虚的主次也是不同的,比如肾结石的病人,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患者腰部轻叩即痛,服用利湿通淋的药物后,可能会转变为以腰酸痛为主,轻轻叩击反而感到舒服,这时病理表现就是肾虚为主了,治疗用药时,就需要兼顾扶正气。

再比如女性痛经患者,如果患者用手捂着、压着小腹部,疼痛缓解,多属于虚证,需要用温补的药物来治疗;如果痛如针刺,用手按压时疼痛加重,就属于实证,用药时需要偏用活血通经的药物。

理解了虚实,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就更进一层了。

虚实可以通过患者的动作来观察,也可以通过切脉来确定。脉象如果没有力道,摸起来很软,轻轻用力,脉行就被阻止,是气虚患者多见;脉象很细,细如丝线,是血虚患者多见;脉行无力,每分钟搏动不到 60次,多见于阳虚患者;脉细,伴有脉搏每分钟超过 90次,多见于阴虚患者。左右手寸关尺,对应不同的脏腑,每个部位的脉象对应着脏腑的气血阴阳,通过体会不同部位的脉象,就可以判断脏腑的气血状况。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睡觉时感觉自己醒着,却无法发出声音,无法移动肢体,不但如此,这时候大脑会急切地想要入眠,人会无法抗拒地入睡,意识也会变模糊。但出于渴望拥有意识的本能和对这种状态的恐惧,又极力想摆脱这种状态,却因为不能动而无法起身,这时候只要有人来碰你一下,就可以立刻醒,或者只要自己头部稍稍动一下,身体立即醒过来,这就是常说的梦魇,俗话称为“鬼压床”

经历过梦魇的人,对梦魇的记忆都会很深刻,那种无助感,常常令人感到心有余悸,如果偶尔发生一次,也就无所谓了,但假如天天如此,你会对睡觉产生恐惧感,不敢入睡,怕睡后醒不过来。

这样的病人来寻求治疗时,医生往往无从入手,有的医生认为是患者焦虑过度,但使用抗焦虑的药物,效果非常一般。其实这样的病人,通过切脉就可以发现,他们往往心阳不振,也属于虚证范畴。通过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调和营卫,就可以得到治愈。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包含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龙骨、牡蛎几味药材,主要用于治疗虚劳阴阳两虚,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自汗盗汗,遗尿。许多看似奇怪的病,通过服用此方,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

有些老年人,每晚睡觉时总梦见早已死去的人,自己也习以为常了,有时还开玩笑说自己要走了。其实这也是心阳不振、阴阳失调的病症,通过服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就可以治愈。

还有些病人,夜里睡觉时常常梦到异性,并与之交合,夜夜如此,时间久后,身体日渐消瘦,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作为主方,适当加减,也能够得到治疗。

上面这些所谓的疑难杂症、怪病,其实都与心有关,因为心藏神,当心脏气血阴阳出现虚损的时候,心神就会失养,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桂枝汤具有调和阴阳之功,龙骨牡蛎具有安魂定魄之效,结合起来,何愁心神被扰,杂病丛生。

我们的身体是非常玄妙的,越往深处研究,就越复杂。

道家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研究人体疾病,如果站在万物的层面,就会思路庞杂,治疗起来也会顾此失彼。但如果站在一的层面来看问题,就会非常清晰。中医借用望闻问切,收集四诊资料,将四诊资料综合之后,推演出人体五脏的病理状态,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这是一套完整而精妙的理论体系。

【本文选自《任之堂医理悟真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余 浩,郑 黎 编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7-25 22:16 2楼
故弄玄虚.望之知病味之神,可能望出病后,就说凭脉来的,误导人
⬅ 国医大师贺普仁解读:大椎穴的巧妙运用 老茶馆 药仪(连载式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