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疾病怎么治?老中医的秘诀只有两个字!

2016-07-19 08:53 楼主
导读:胃肠疾病,一年四季都比较常见,尤其像腹泻、便秘、胃痛等,时不常地就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说:“拉肚子……”“胃好痛!”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病小恙,若是经常来骚扰,那也是蛮痛苦的!关于胃肠疾病的治疗,老中医王世民有个秘诀,而这个秘诀只有两个字:“通导”!具体是怎么回事?且看正文!

具有通导大便,消除积滞的方剂,可称谓通下剂。使用通下剂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应属于八法中的下法。下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多用于胃肠病中。盖胃肠属六腑,腑者传化物者也,以通为顺,以通为补,因此通下剂自然使用的就多些。兹就个人管见所及,结合临床上的一点粗浅体会,分述如下。


1.食积

顾名思义,可知本病乃由饮食停滞而得,多因脾胃运化失常,食物积滞不行所致。症见胸脘痞满、嗳腐吞酸、厌食、脘腹痛而拒按、大便秘结、舌苔厚腻等。此证尤多见于小儿及素日体壮阳盛之人。盖此类病人侍其体壮胃健,常因饮食不节而损伤胃肠,致使积滞不行,郁而化热。故临床上以嗳噫食臭、厌食、便秘不通为诊断要点。因其为实、为热,故治疗上以通下积热为不二法门。然仍应细斟其实之多少,热之轻重,辨证选方。常用的方剂有保和丸、四消丸、三黄枳术丸等。一般说来,保和丸重于消,通导之力不足;四消丸则偏于消伐;三黄枳术丸以通下清热为胜,最宜于过食辛辣厚味之食积证。笔者喜用自拟的加减保和汤,其方剂组成是:炒三仙、半夏、陈皮、炒莱菔子、黄连、大黄、槟榔,此方即保和丸去连翘,加黄连、大黄、槟榔,对伤食积滞的便秘、脘腹胀满作痛、嗳腐厌食、舌苔黄厚者,其效尤良,大便一通,诸症即瘥。笔者体会,保和丸中之连翘改用黄连最好。盖连翘虽有清热散结之功,但系指气血郁滞的疮疡而言,故有“疮家圣药”之称,非指食积化热者也。《本草求真》说“连翘多用则胃虚食少”;费伯雄也说“此(保和丸)亦和平消导之平剂,惟连翘一味可以减去”,可见古人亦发觉连翘在此方中不甚恰当。黄连苦寒,能燥湿清热,厚肠胃,厚肠胃者,健胃之谓也。即黄连不独能清热泻火,还有健胃之功。临床上我凡用保和丸,皆以黄连易连翘,未见偾事。


2.胃脘痛

胃脘痛也叫胃痛,是一个常见病,通常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并多伴有烧心、吐酸、食欲不振、大便不调等症。因其病位在脐上心口部,所以古人亦常称其为心痛或心口痛,病多缠绵不解。究其辨证分类,一般认为虽有寒热虚实数端,但就临床所见,所涉及的脏腑多为肝、胃、脾,久病患者尤以脾胃虚寒者为多,故秦伯未老师认为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脾胃虚寒的疾病,治疗上最多用的是黄芪建中汤。是方出自《金匮要略》,由小建中汤加黄芪组成,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桂枝汤一般都被看作是标准的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的解表剂。桂枝汤何以能解肌发表?究其本,是假其补中健脾之功。盖桂枝汤中的桂枝、生姜、甘草、大枣,皆能健脾胃,芍药能“益脾”(见《本草备要》),所以说桂枝汤实际上是一个补中健脾胃的方剂。刘渡舟老师曾明确指出:“桂枝汤调和荣卫是在调和脾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推论,桂枝汤调和荣卫乃其末,调和脾胃是其本;发汗解肌是其末、鼓舞中气使谷精内充,揆度阴阴的运行是其本。”可见桂枝汤的本意就有温运脾胃、健复中气的作用。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饴糖甘平,乃健中补脾之圣药,与桂枝相配,辛甘化阳以温中;芍药与甘草相配,酸甘以化阴,缓肝急以止痛;再加黄芪,甘温以补益脾肺,更侍其生肌长肉的作用,促进溃疡的愈合。因此说是药证相合,对大多数的虚寒性胃脘痛有较好的疗效。实际临床上还可根据症状辨证加减。如胃脘痛日久而又有瘀血证候者,根据久痛入络的理论,加丹参、云南白药。云南白药是一个复方制剂,功专祛瘀止血,对大便潜血阳性、胃痛如刺者效果甚好。如伴有烧心吐酸,加乌贝散,解痉止酸,还能涩肠,因此对伴有大便溏泄者最为合拍。若大便干燥或初硬后溏者,笔者常重用当归和全瓜蒌,以润肠通便。瓜蒌甘寒而不败胃,用之无防。实践表明,大便一通,对食欲的增加,胃痛的缓解是有很大好处的。中医说“通则不痛”的理论,于此亦可见一斑。


3.反胃

反胃亦称翻胃、胃反,其主证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者为未消化的食物,吐出则舒。中医学对本病之认识,亦多责之于饥饱忧思,损伤脾胃,以致中焦虚寒,不能消化水谷,病久及肾,下焦无火,所谓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云云。治法多为温中健脾、降逆和胃之剂,如丁香透膈散等。笔者认为,此症乃因瘀血内阻,幽门不通,胃气不得下降,阴津不能滋润大肠,故大便干结,腑气不行,浊气上逆而反胃作吐。治宜活血润燥通便,成方可用润肠丸、通幽汤、当归润肠汤等。润肠丸(《沈氏尊生书》方,由当归、生地黄、桃仁、火麻仁、枳壳组成),顾名思义可知其能润肠通便,又因其内有桃仁、当归之属,还有活血祛瘀之功;通幽汤为李东垣方,其组成是,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身、桃仁、红花、升麻、炙甘草、槟榔;当归润肠汤即通幽汤再加麻子仁、大黄,作用相近,而祛瘀活血通便之力较胜。

通幽汤原用于治疗噎塞便秘,大抵亦包括了反胃。《汤头歌诀白话解》说:“本方是治疗胃的幽门(就是胃的下口)不通,大便艰难之剂。”由于幽门不通,浊气不得下降,不独大便艰难不行,还会引起胃气上逆而反胃。故方中用二地、归身养血润燥,桃红活血祛瘀,升麻升清,槟榔降浊,甘草和中,俾瘀血去幽门通,清升浊降,吐逆便秘,自然消除。当归润肠,方中有大黄、麻仁,其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力强,临床上用于幽门不全梗阻等,可以缓解症状;亦可于前方中再加三七、云南白药;癌肿患者再加土鳖虫,有一定疗效。


4.便秘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它可以见于许多疾病,这里主要是指胃肠燥热引起的习惯性便秘和痔疮、肛裂、肛门手术后伴发的便秘等。这种便秘的特点是大便经常干结,隔日或数日一行,努责艰难;或伴有头昏、头痛、口臭等,服泻药可通,但停药则便秘复作。有痔疮、肛裂者,还有肛门疼痛、便血等。常用的方剂有麻子仁丸、五仁丸、五仁润肠丸等。一般说来,麻子仁丸是清热缓下;五仁丸中均为植物的种仁,纯属润下,没有清热的作用;五仁润肠丸是五仁丸的加味方,润下而又兼补。其中麻子仁丸出自《伤寒论》,又名脾约丸,是个经典的缓下剂,它可看作是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小承气汤能清热通下,麻仁为君药,能润肠通便,杏仁降肺气、润肠通便,芍药有养阴缓急之功,全方是一个清热通下与润燥滑肠同用、泻而不峻的缓下剂。临床上用于男女老幼的肠燥便秘,确有良效。但亦有人认为,该方有攻下破气之嫌,实乃拘泥于小承气汤加味之故。所谓承气者,承胃气也,“亢则害,承乃制”,是知承者,顺也,胃肠为阳腑,以降为顺,承气汤是承胃(包括肠)腑本来下降之气,况且方中的大黄、厚朴、枳实用量俱减轻,不足伤害正气,故《方剂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说,“综观本方,虽用小承气泻下泄热通便,而大黄、厚朴分量俱从轻减,更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使下不伤正,而且只服十丸,以次渐加,都说明本方意在缓下,其作用主要在于润肠通便”,可谓先获我心。


5.泄泻、痢疾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如水样;痢疾古称“肠澼”,是以泻下赤白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主症。以病势来说都有急性、慢性之分。我们这里讨论的均是指慢性者。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本病的主症都是有寒有湿,乃寒湿积滞于肠中,虚实夹杂。故治疗大法应是攻补兼施,用温阳通下剂。常用成方有三物备急丸、温脾汤等。笔者体会,本证又见于虚人误食生冷硬物,凝滞不化,脐腹疼痛,按之亦痛,但又能耐受,排便不畅,杂有少量黏液,舌苔白厚或浊者,可先用温脾汤,常能使寒湿尽去,排便畅利,腹痛减轻或消除,然后辨证选方,治本除根。

以上仅就管见所及,讨论了用通下剂治疗五种胃肠病的一点粗浅体会。之所以采用通下剂,主要是针对这类疾病都有邪实的一面,其病位又都在胃肠,胃肠属六腑,六腑以通为用也,通则为用、为治的理论,于此可见一斑。似还提示,熟谙中医理论,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

【本文选自《名老中医之路续编•第五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奇文、柳少逸、郑其国主编)】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7-20 07:13 2楼
连翘偏于清 散,大黄善于通 降
对于苔白,厚腻,浮黄。连翘更合适
2016-07-20 07:16 3楼
小建中算“通导”不?
2016-07-20 07:20 4楼
六腑通降为常,

治的目的还是复其常
2016-07-20 08:34 5楼
三先生 说:
六腑通降为常,

治的目的还是复其常
有道理
2016-07-20 08:58 6楼
虚则补
实则泻

总之阴平阳秘以为和
⬅ 回味经典:中医名方半夏泻心汤! 老茶馆 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的神奇,国医大师来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