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尚朴:张锡纯医方精要

2010-06-20 23:20 楼主
前言



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躬亲病榻、救死扶伤而创造了实际医疗经验的无非是医家;积腋聚沙、条分缕析而升华出医学理论的无非是医著;医家孜孜以求、医著谆谆以教的归结点,无非是遣疾疗疴的效验医方。名医撰医著,医著载医方,源远流长,浩如烟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欲求掌握,实非易事。因此,名 、

医医方精要、现代应用研究的方书佳作,是广大医务人员的渴望要求。

为了更好地应用已经成熟的先进经验,提高医学诊疗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我们组织编写了《医方精要》系列丛书。本书为丛书之一,首先列出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载述的有效方剂,将建国以后众多医家应用张锡纯医方治病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基本囊括了近50年来的临床治疗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本书的特点是:

1.一方多病,辨证加减,古方今用,推陈出新,有利于临床医生掌握多种方法,提高诊疗水平。

2.文献辑录,条分缕析,选方取舍,详略适中,有利于教学老师丰富临床经验,提高授课效果。

3.内容丰富,系统全面,汇集共性,突出成果,有利于科研人员通晓研究进展,捷登科学高峰。

本书能够为中医学的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帮助和方便,既为登堂人室的门径,也做登峰造极的阶梯。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康锁彬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6-20 23:22 2楼
第一部 分师古不泥,衷中参西,一代名医--张锡纯
第一部分 师古不泥,衷中参西,一代名医--张锡纯一、


生平里籍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边务村人。生于1860年(清.咸丰十年),卒于1933年(民国十九年),享年74岁。张氏世代系书香门第,原籍山东诸城,于明朝迁居盐山边务村。先祖友三公赞修家乘,垂训后世子孙,谓读书之外,兼习医理,不为良相,可为良医。乃祖父张彤元,精于医道,悬壶业医。张锡纯生活在清末民初,幼年从父张丹亭读书习文,五经四书,诸子百家,儒书贯通。聪颖敏悟,弱冠补博弟子员。年10岁有余,乃祖拟成帖诗课,以"天宝宫人"命题,锡纯诗中就有"月送满宫愁"等诗句,乃祖大加赞赏。稍长,于读书之暇,兼习医理。后来,两次科举不第,虽在壮年,而淡于进取,遂弃儒学淡功名,专志于医学的深造。他精究《内》、《难》,广求方书,远自轩辕神农,近至当代诸家,勤奋攻读,博览群书,能触类旁通于古人言外之要旨,能衷中参西于当今医学之精华。刻苦学习医学理论10余年,偶为人诊治疾病,颇能得心应手,救治济世,挽回沉疴,继之名声日噪,临诊者几无虚日。

辛亥革命后,德州驻军统领黄某聘张锡纯为随军医生,任军医正。以后移师武汉,名扬于时,在医学界声誉卓著。1918年,内政部长刘尚对张氏医术大加赞赏,尤为器重,特聘请他到奉天 (今沈阳)创办"立达中医院",并担任院长之职。由于他临床疗不拘一格,不仅能化裁古方,汲取各家精华,还能独出新融汇中医西医之长,即使有些西医视为难治之证也取得令人瞠的疗效,因而名扬海内,与当时江苏的陆晋笙、杨如候,广东刘蔚楚同负盛名,被誉为"医林四大家";又与慈溪张生甫,定张山雷,并称为"海内三张"。委以院长之职以后,医绩卓;中医之有院实自此始。直奉战争后,张锡纯返回故里沧州,挂行医,医术高超,威震一方。1926年,由沧州徙居天津,创中西医汇通医社,以后便定居于天津。悬壶业医,治病救人;死扶伤,名噪津京;收授门徒,人数百余。晚年,他设立"国函授学校",招收学员500有余,遍及大江南北全国多数省£培育了很多中医后继人才。在津期间,日间诊治疾病,夜间著立说,久则积劳成疾,竞至一病不起,于1933年8月8日与长辞,享年74岁,葬于盐山边务祖茔。

二、主要著述-一制张锡纯生活在清末民初,中国已经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会,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亦大量涌人中国,医随着宗教传人中国,出现了西医学派。这个时期,顽固的保者,力主国粹,视西医学说为异端;民族的虚无者,崇洋媚;视祖国医学为仇寇。各分壁垒,相互攻讦。故此,张氏在诊治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药,则自立名方,方后缀以诠释以阐发其医学理论。与此同日兼采西医之学说,将临床经验所得,与方中医理,相互阐发,写成文,陆续发表,深受读者欢迎。是时, 《奉天医学杂志《上海中医杂志》、《世界春秋》、《杭州三三医报》、《绍兴医报》、《山西医学杂志》、《汉口中西医学杂志》、《如皋医学报《新加坡医学杂志》等,均先后聘张锡纯为特约撰述,使其学术观点得以迅速传播。

先生一生勤于医学耕耘,著述颇多,惜多散佚。其殁后6年,天津洪水没其居,遗书荡尽。他的医学论文很多,相继汇编成《医学衷中参西录》,从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陆续刊行。第一期1918年出版,第二期1919年出版,第三期1924年出版,1929年又将三期合编,分上、下二册出版,共8卷,即现行的前三期合编,前后共印行5版。第四期1册,5卷,1924年出版,曾印行4版。第五期分上、下二册出版,8卷,于1928年出版,印行3版。第六期1册,5卷,1931年出版,印行2版。第七期1册,4卷,1934年出版,印行2版。全书共7期、30卷,约80万言。是书自1918年问世,以后陆续出版,在历次付梓印行时,张氏都有所增删修订。第七期《伤寒论讲义》内容,是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张荫潮整理遗稿后付印,于1934年出齐。全书共计出版15次。解放后他的孙子张铭勋又将该书版权及未出版的遗稿,于1957年贡献给河北省卫生工作者协会,就是当今看到的第八期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原装订或为5册,或为7册。1957年与1974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增删修订,各分上、下册出版。1985年8月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校点后分上、中、下3册出版发行,是目前内容较全的版本。此书乃是张锡纯一生临床经验的总结,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能独树一帜,中西结合,大胆创新,在医林中影响颇深。张氏虽是"医界一代伟人",《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他毕生研究祖国医学的心血结晶,但由于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张氏对西医的认识与研究,不免有些片面和肤浅,特别是用中医理论来比附西医理论,亦多有牵强之处,这是应该指出的。但是,只要读者善于分析,善于研究,就能从中吸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为当代医学所用。

为矢志。他一生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师古不泥,理论创新;衷中参西,独辟蹊径,勤于实践,力主贯通。他潜心医学40余年,正确处理了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扬的辩证关系,学术思想充分体现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

(一)衷中参西,融会贯通

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在数千年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东方医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亦大量传人中国,而医学是先锋。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名医家张锡纯不为流俗之所惑,摒除畛域之所见,力主中西贯通,取长补短,以中为本,以西为用。

1.正确处理中医学继承和发扬的辩证关系

张锡纯认为:"自西医之人中国也,维新者趋之恐后,守旧者视之若惊,导致互相抵牾,终难沟通。"加之当时的统治阶级为迎合帝国主义利益,制造种种限制,竞欲取缔中医。先生挺身直言,捍卫中医事业,上书南京政府,日:"近闻京中会议,上峰偏西医之说,欲废中医中药,不知中医之实际也。且中医远自农、轩,保我民族是以我国民族之生齿,实甲于他国之人也。今若将中医中药一旦废却,此于国计民生大有关系。"为继承和捍卫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大声疾呼。

"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这是张氏的治学宗旨,是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的辩证方法。他提出"合中西融贯为一"的设想,并以"中医包括西医之理"学说为理论依据,力图沟通中西医。他指出:"中医谓人之神明在心,西说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知中西医之说皆涵盖其中也。《内经·脉要精微论》日:头者精明之府。为其中有神明,故能精明;为神明藏于其中,故日府。此西法神明在脑之说也。"在病理方面认为,脑出血"其溢出之血,着于左边之运动神经,则右半身痿废;着于右边之运动神经,则左半身痿废,此乃交叉神经以司其身之左右也"。在治疗方面认为,中药、西药不应互相抵牾,而应相济为用,指出:"西药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药用药求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症,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是奏效的必捷,而临证也确有把握矣。"因此,他对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种病症,历述中医西医的认识、想法,将中西医结合起来,相互印证,正确处理了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的辩证关系,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成就。

2.认真学习西医学解剖与生理的实质内涵

张锡纯"年过三旬始见西人医书,颇喜其讲解新异多出中医之外"。解剖器官视之有物,生理机能验之有应。认真学习,刻苦钻研。他"后又十余年,于医学研究功深,乃知西医新异之理原多在中医包括之中,特古籍语意浑含,有赖后人阐发耳"。这种治学态度可见一斑。他指出:"学医工夫,须先明人身之生理。全身之肢体、脏腑、经络皆生理攸关也。是卷兼采中西生理之学,更参以哲学家谈生理处,复以己意融会贯通之。生理既明,而养生之理寓其中矣;养生之理既明,而治病之理寓其中矣。"从而,强调了生理功能在人体的重要性。

张锡纯学习西医解剖、生理,多从中掌握要旨,如描述血液大、小循环的生理与解剖时指出:"西人谓人身有血脉管(即动


脉)、微丝血管(毛细血管)、回血管(静脉)。血脉自左上心房(左心房)转落左下心房(左心室),人于血脉管。由血脉管入微丝血管,以散布于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肉。迨脏腑肌肉濡润之余,又传人回血管。由回血管收回右上心房(右心房),转落右下心房(右心室),更由右下心房以上注于肺。此时因血中混有碳气其色紫黑。迨注肺之后,隔肺膜呼出碳气,吸进氧气,其色仍赤,复还左上心房,如此循环不已。"这充分说明张氏在当时已经掌握了西医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理论。

3.借鉴西医理论阐发中医理论

张锡纯在医学事业上敢于创新,借鉴西医的理论学说,阐发中医的理论实质,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如"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时提出:"脑充血病之说倡自西人,而浅见者流恒讥中医不知此病,其人盖生平未见《内经》者也。尝读《内经》之调经论,有谓'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者暴死,气反则生,不反则死'云云,非即西人所谓脑充血之证乎?所有异者,西人但言充血,《内经》则谓血之于气并走于上。盖血必随气上升,此为一定之理,而西人论病皆得之剖解之余,是以但见血充脑中,而不知辅以理想以深究病源,故但名为脑充血也。至《内经》所谓'气反则生,不反则死'者,盖谓此证幸有转机,其气上行之极,复反而下行,脑中所充之血应亦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不反,升而愈升,血亦随之充而愈充,脑中血管可至破裂,所以其人死也。"临床若遇此脑充血,治以清火、平肝,引血下行,创立了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等有效方剂。

在论"脑贫血治法"时指出:"脑贫血者,其脑中血液不足,与脑充血之症正相反也。其人常觉头重目眩,精神昏愦,或面黄唇白,或呼吸短气,或心中怔忡,其头与目或间有作疼之时,然不若脑充血者之胀疼,似因有收缩之感觉而作疼。其剧者亦可猝然昏仆,肢体颓废或偏枯。其脉象微弱,或至数兼迟。西人但谓脑中血少,不能荣养脑筋,以致脑失其司知觉、司运动之机能。然此证但用补血之品,必不能愈。《内经》则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此二语实能发明脑贫血之原因,并已发明脑贫血之治法。盖血生于心,上输于脑。然血不能自输于脑也。《内经》之论宗气也,谓宗气积于胸中,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由此知胸中宗气,不但为呼吸之中枢,而由心输脑之血脉管亦以之为中枢。今合《内经》两处之文参之,知所谓上气者,即宗气上升之气也,所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者,即宗气不能贯心脉以助之上升,则脑中气血皆不足也。然血有形而气无形,西人论病皆从实验而得,故言血而不言气也。因此,知脑贫血治法固当滋补其血,尤当峻补其胸中宗气,以助其血上行。持此以论古方,则补血汤重用黄芪以补气,少用当归以补血者,可为治脑贫血之方矣。"这些中西医结合的理论阐述,均为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临床都能收到满意疗效。

4.中药西药合用明显提高疗效

张氏在临床处方用药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中药、西药各有所长,配伍应用不宜互相抵牾,而应相济为用,以增加疗效为目的。从理论上他能将中西医学加以结合,互相渗透,中西药并用,取长补短,使其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如用山药配阿司匹林,既能发汗也可扶正。用麻杏石甘汤治疗温病,强调石膏分量为麻黄的10倍,若遇不出汗者,还可再服阿司匹林以助汗出。他在临证时常将阿司匹林配入白虎汤、越婢汤等方剂之中,灵活运用,收效颇著。

在"论中西之药原宜相助为理"时指出:"自西药之人中国,维新者趋之恐后,守旧者视之若惊,导致互相抵牾,终难沟通。愚才不敏,而生平用药多喜取西药之所长,以济吾中药之所短,初无畛域之见存于其间。故拙著之书以衷中参西为名也。今试略举数端于下:西药之治吐血,以醋酸铅为最效;治下血,以麦角为最效。然究其所以效者,谓二药能收缩其血管也。至于病因之凉热虚实则不问矣,是以愈后,恒变生他证。若以二药收缩其血管,以中药治其凉热虚实,且更兼用化瘀消滞之品防其血管收缩之后致有瘀血为恙,则无难愈之血证矣。西药治痫风以臭素三种(三溴片)及抱水过鲁拉儿(水合氯醛)为最效。然究其所以效者,谓能麻醉脑筋(即脑髓神经)也,至病因之为痰、为气、为火则不问矣,是以迨至脑筋不麻醉则病仍反复。若以西药臭素,抱水诸品麻醉其脑筋(每日服2次可以强制不发),用中药以清火、涤痰、理气,或兼用健脾镇肝之品,无难愈之痫风矣。"张氏在治疗用药上采用中药、西药并用的方法,以便提高临床疗效。他首创的"石膏阿司匹林汤",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方剂之一,采用中药石膏、西药阿司匹林合用,治疗实热性关节肿痛,多有奇效。这些实践的创新,疗效的提高,中西药的合用,都是在衷中参西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医学实验,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后世中西医结合有很大的启迪。如现代临床常用的维银翘片、感冒清、感冒胶囊等药品,都是在张氏的启发下发展起来的。这种中药、西药的结合应用,打破了中西医界限,融汇两者之长为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这种中西医汇通的见解,在当时来说是有远见卓识的;这种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二)尊崇经典,法本仲景

纵观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书,有关医论近百条,条条以《内经》、《难经》为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以《伤寒杂病论》为临床辨证论治的法则,多所引证,融会贯通,使之立说有据,治法有源,实为衷中之楷模,参西之先人。

1.医学理论以《内经》、《难经》为宗旨

张锡纯的医论部分多以《内经》、《难经》理论为宗旨,条条引证,融会贯通,阐发经典之蕴义,使之立说有据,治法有源。在论述脑血管疾病的证治中,根据《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的理论,创立了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等多个有效方剂,临床应用甚为奏效,并附验案以佐证。对于脑供血不足的证治过程中,张氏依据《内经》理论"上气不足,脑之不满","宗气积于胸中,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提出心输血于脑,靠宗气上行推动,"上气不足"即宗气不能贯心脉以助血上行,则出现脑中气血不足。从中悟出其理,得出治法,不在滋补其血,而应峻补宗气以助血上升,拟用"升陷汤"治疗,临床疗效颇为满意。

学习祖国医学应以经典医著为基础,师古以创新,继承以发展。张氏认为"阐发医理之书,始于《黄帝内经》",而"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无限法门;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医学经典著作内容丰富而庞杂,深入研读时,首先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各经典医著学术思想体系的轮廓,了解最重要的理论构成,重视前人注释,独立思考,融会贯通,掌握其精神实质,灵活指导临床证治。这些尊崇经典的思想,研读《内经》的方法,对张锡纯在医学事业上敢于创新均起到推动性的作用。

2.临证施治以《伤寒》、《金匮》为法本

《伤寒杂病论》是仲景所著,其学术思想体现在"创用六经论伤寒,脏腑辨证论杂病",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张锡纯秉承《伤寒》、《金匮》之旨,擅治外感热病而驰名,统治疑难杂证有创新。

张氏主张寒温统一,伤寒统辖温病。伤寒六经辨证形成于汉代,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完善于清代,迄今未息寒温两派之争。伤寒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当然温病包括其中,按照六经辨证同样适用于温病的辨证,其中《伤寒论》的白虎汤、麻杏石甘汤等方剂,就是治疗温病的有效代表方剂,所以温病不必标新立异;温病学派认为:伤寒温病虽同属外感热病,但病因病机不同,证候特点有异,立法处方亦当有别。综观《医学衷中参西录》对温热病的证治,张锡纯力主寒温统一,崇尚仲景学说,当依伤寒六经辨证论治;叶吴学说影响寥寥,并不遵循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他明确指出:"《伤寒论》中原有温病,浑同于六经分篇之中,均名之为伤寒,未尝明指为温病也。况温病之原因各殊,或为风温,或为湿温,或为伏气成温,或为温热,受病之因既不同,治法即宜随证各异。有谓温病人手经不入足经者,有谓当分上、中、下三焦施治者,皆非确当之论。斟酌再四,惟仍按《伤寒论》六经分治乃为近是。"对温热病的治法张氏认为:"伤寒与温病,始异而终同。为其始异也,故伤寒发表,可用温热,温病发表必须辛凉为其终同也,故病传阳明之后,无论寒温,皆宜治以寒凉,而大忌温热。"《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等"以上所述诸方,大抵宜于温病初得者也。至温病传经已深,若清燥热之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通肠结之大、小承气汤,开胸结之大、小陷胸汤,治下利之白头翁汤、黄芩汤,治发黄之茵陈栀子蘖皮汤等,及一切凉润清火育阴安神之剂,皆可用于温病者,又无庸愚之赘语也。"这些理论与实践都充分说明张氏力主寒温统一,伤寒可统辖温病,温病虽有别于伤寒,并非分庭抗礼,而是对伤寒羽翼补充和发展。他在治疗温病时,常用经方,重视透解,扼守阳明,虽未自成体系,然亦不乏卓识。

对《伤寒杂病论》方剂的运用,张锡纯师古而不泥,常师其法而不用其方,多将原方灵活变通,并常有创新。他认为"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例如:

仲景列麻黄汤治疗太阳表实证,而张锡纯于方中加知母,名为"麻黄加知母汤"。提出"原方止此四味,而愚为加知母者,诚以 '服此汤后,问有汗出不解者,非因汗出未透,实因余热未清也。

佐以知母于发表之中,兼寓清热之意,自无汗后不解之虞。此乃屡经试验,而确知其然,非敢于经方轻为加减也"。又如:大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通泻阳明之功效,但仲景原方无大黄。张锡纯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该方宜用大黄不宜用枳实,因大黄能引阳明之热下行,而枳实则易伤胸中大气。这样"方中用柴胡以解在经之邪,大黄以下阳明在腑之热。方中以此二药为主,其余诸药,可加可减,不过参赞以成功也"。张氏变通大柴胡汤,由柴胡、薄荷、知母、大黄四药组成,取柴胡疏解少阳在经之邪,升之以防邪气下陷,薄荷散邪于外,知母清热于内,大黄通泻于下,从而表里双解,经腑同治,既不失原方宗旨,又有变通之新意。

张氏一生勤奋治学,勇于实践,《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毕生医学结晶。书中大篇幅载述了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医理精湛,疗效颇佳。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诸多方面都有个人心得。如提出虚劳多瘀"虚劳者必血痹,而血痹之甚者,又未有不虚劳者"。他将虚与瘀的病机变化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阐述了虚与瘀的辩证关系。因此,在论治过程中,不独补虚,而兼活血化瘀,以破瘀之药作为佐使。张锡纯对仲景的大黄廑虫丸及肾气丸的临床应用最为服膺,认为二方皆于补中开瘀,缓消瘀血。在《金匮》的启发下,特制十全育真汤,将补气血、助阴阳、化瘀血之药熔于一炉,以固本而求源,以祛瘀而生新,从而扩展了对虚劳疾患病因病机的认识,扩大了活血化瘀的应用范畴。

(三)阐释医理,独辟蹊径

任何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通过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论。祖国医学理论的形成,也是在历代医学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上升为理论知识而形成的。张锡纯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医学诊治疾病的经验,阐释医理有独特建树,调摄论治有独到之处,处方遣药别具特色。

1.论述病因病机颇有建树

所谓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所谓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如对中风的病因病机认识,历来说法不一,而张氏认为中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机升降失调,其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冲气上逆,气血并走于上,或上气不足,气之上升过少。前者"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其甚者,致令神经失其所司";后者"脑中血少,不能荣养脑筋"。两种病理变化均可导致中风的发生,而以气机升降失调作为中风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对后世影响颇大。

吐血、衄血为临床常见之证,历代医家多吐衄分论,惟张锡纯统而论之,多从阳明升降这一角度来认识衄血、吐血之证。他明确指出"盖凡吐衄之证,无论其为虚、为实、为凉、为热,约皆胃气上逆,或胃气上逆更兼冲气上冲,以致血不归经,由吐衄而出也",治疗应以"降胃之品为主"。对泄泻的病机认识,病位实在肠腑,若久泄责在脾胃,若久泄可致阴伤。他认为泄久则亡阴,以致赢瘦不堪,若"滑泄不止,尤易伤阴分,往往患此证者,数日即浑身发热,津短燥渴,小便不利,干呕懒食,胃嗜凉物。当此之际,欲滋其阴,而脾胃愈泥;欲健其脾,而真阴愈耗,凉润温补皆不对证",治疗颇为棘手。提出在久泄的治疗过程中,时时以固护阴液为要,每每以山药滋涩为重。因"山药性本收涩,故煮粥食之,其效更捷也。且大便溏泻者,多因小便不利。山药能滋补肾经,使肾阴足,而小便自利,大便自无溏泻之患"。

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张氏多有自己的观点。如:癫狂之痰,多系痰火为患,病位多在心脑;消渴为患,上消不全在肺,中消亦有中气不足,其发病中心脏腑在脾,指出"至谓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胖病,而累及于脾也,盖胖为脾之副脏,胖病累及于脾,致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针对上述病机,他自制玉液汤、滋胖饮等方剂,以治疗消渴病,收效较为满意。他的这些独到论述,从另一个方面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理论作了补充和发展,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创立调摄治法科学实用

祖国医学的调摄治法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临床上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张氏对疾病的论治颇具特色,临床调摄治法,重视脾胃,巧于调补;调畅气机,擅长治肝;权变温清,兼顾阴液;推崇活血,谨守病机;重视冲任,善调脾肾;以脏补脏,疗效确切。

重视脾胃,巧于调补。脾属阴脏,胃属阳腑,脾主运化,其气以升为顺,喜燥恶湿;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和,喜润恶燥。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阴阳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输布,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张锡纯对脾胃的重视开篇赫然而见,指出:"《易》有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言土德能生万物也。人之脾胃属土,即一身之坤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这种精辟的论述充分说明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脾胃为一身之坤,为论治之本。脾胃的调摄治法应以调理脾胃,平衡阴阳为要,常立扶脾阳、益胃阴,调升降、扶运纳之法。在祖国医学史上论治脾胃名家,当推金元名医李东垣和清代名医叶天士。李氏善补脾升阳,创立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用药多刚燥;叶氏善滋养胃阴,设置代表方剂益胃汤,用药多柔润。张锡纯博采两大名家之长,扶脾阳与益胃阴同时并进,创制了多个代表方剂,如资生汤、资生通脉汤、扶中汤等方剂,其方药组成多是刚柔相济,燥润兼施,并行不悖。他将这种调补脾胃之法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疾病酌治疗中,尤其对慢性疾患,证候错杂,阴阳失调,气血亏损,单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补偏救弊方法很难奏效,惟有从调补脾胃,重建中气人手,方能缓缓见效。另外,张氏在重视补脾胃的基础上,又注意脾胃的气机升降之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他在临床施治过程中既有补脾升陷之品,又有平胃降逆之药,与证相合,颇为奏效。

调畅气机,擅长治肝。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人体的气,是不断运动着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气流行于全身各个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形式,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可概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气机通畅,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气机失畅,人体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而产生疾病。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的功能主动主升,这对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以及调节气的升降出入之问的协调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脏腑功能活动协调,否则疾病产生。张锡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擅长治肝,注重调畅气机,载述治肝八法,颇有建树。平肝即疏肝,疏肝宜理气,平肝法可治肝气郁结;散肝即升发条达,肝性条达,以散为补,散肝法可治肝气横逆;化肝即活血化瘀,气郁日久,可致瘀血,化肝法可治肝内有热,瘀血凝滞;柔肝即和润,肝为将军之官,体阴用阳,柔肝法可治肝气肝火妄动;镇肝即降逆,肝决不能妄以升发,肝阳上逆宜急潜降,镇肝法可治肝阳亢逆;敛肝即补肝,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敛肝法可堵塞元气将脱之路;补肝法,历代多有争议,多有肝无补法之说,张氏认为肝阳不振,肝气郁而下陷,皆为肝虚之证,当以重用黄芪补肝,这种补肝气、益肝阳、救肝脱之法,堪称匠心独具,疗效独奇;缓肝法,是根据《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所谓肝苦急者,乃气血忽然相并于肝中,致肝有急迫难缓之势,因之失其常司而发病,重用甘草以缓之。总之,张锡纯治肝的学术思想深邃精辟,突出调畅气机,根据这种立法,自拟治肝之方多首,其中镇肝熄风汤、升肝舒郁汤、和肝丸、培脾舒肝汤、金玲泻肝汤等方剂,至今临床常用,足启后学。

权变温清,兼顾阴液。温指温法,又称温里法或驱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以祛除寒邪,补益阳气;清指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以清除热邪。张氏在临床准确把握清热与温寒的治疗六法,收效颇著,特别是对寒热错综复杂的病症,善施温清并进的方法。其特点是寒药、热药并用,取其相反相成之功效。例如"赭遂攻结汤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互结,或因呕吐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于姜性热,朴硝性寒,二药并用,善开寒火之凝滞。寒火之凝滞于肠问者开,宿物之停滞于肠问者亦易开也"。又如升陷汤中的黄芪配知母,黄芪膏中的黄芪配生石膏,秘红丹中的大黄配油肉桂等等。这些组方都充分说明张氏权变温清,清热与温寒药并用,一方面协调药性寒热之弊,另一方面取其相反相成之功,从而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另外,张氏在治病的过程中,特别注意顾护病人之阴液。保存一份阴液,便有一份生机,这是温病学派的观点,受其影响在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养阴方药运用极多,全书自拟160余方,其卢养阴方剂达50余首,配合使用养阴药者亦有50余首。由此可也张氏在主方主药和主方配药的用药中,非常善用养阴增液之晶,有时即便不唯补阴,却也十分注意兼顾阴液。

推崇活血,谨守病机。活血化瘀治法没有包括在八法之中,旦历代都非常重视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医林改错》实际上是一部活血化瘀治病的专著,作者王清任的阐述对血瘀学说与活血七瘀治则具有十分重要与深远的意义,他重视气血理论,主张辨正治瘀,创制和应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22首。其中应用内活血化瘀药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拟定的舌血化瘀药范围分类的有13种。张锡纯治瘀血病症深受王清任均影响,临床推崇活血化瘀治则,但在运用的过程中,辨证治菸,谨守病机。对于实证以开破通瘀为主,气血不足不能流通苦,以补虚通络治之。在活血化瘀的立法上,设立升阳活血法、盗气化瘀法、理气化瘀法等;在活血化瘀的组方上,拟制活血化菸方剂50余首,运用活血化瘀药物3余种。根据病因病机、证暌特点,灵活使用方药。他认为出血诸证,应用三七;病在血分,用三棱、莪术;一切血凝气滞之证,乳香、没药、水蛭之品最为适宜;若瘀血出现冲任奇经,则以鹿角胶温通之。具有代表陛的活血化瘀方是活络效灵丹,全方只有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四味药组成。张氏认为"自拟得此方,数年之间治愈心腹疼痛者,不可胜计矣"。活络效灵丹具有养血活血、祛瘀通络,缓解疼痛之功效,临床可用于治疗气血凝滞,经络阻闭所致的痃癖瘕瘕,心腹肢体疼痛,疮疡积聚等证。本方药味不多,配伍合理,四药用量均等,其优点在于祛邪而不伤正,止痛效果尤佳。另外,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变证、兼证、伴随症状等,灵活加味,即可明显提高疗效。

重视冲任,善调脾肾。冲脉主血海,任脉主胞胎,脾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为先天之本。张锡纯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或重于脾,或重于肾,或重于肝,或重于气血,各抒己见,各有千秋,而其中尤为重视冲脉。他认为冲脉"上隶于阳明胃经,下连于少阴肾经,有任脉为之担任,督脉为之智摄,带脉为之约束,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此八脉与血室,男女皆有。在男子则冲与血室为化精之所,在女子则冲与血室实为受胎之处",很明显是将冲脉冠于奇经之首。盖因冲脉起于下焦,伴足少阴肾经循行,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和渗灌阴阳的作用,为全身气血之要冲,故张氏独重冲脉。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治疗妇科疾病,详细论述了冲脉为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脉舌表现,确立了治法。他指出:"冲气上冲之病甚多,而医者识其病者甚少,即或能识此病,亦多不能洞悉其病因,而施以相当之治法也。"临床冲脉为病,有虚实寒热的区分,故张锡纯提出了一系列调摄冲任的治病方法,特别是对女子的不孕症,治法更为完善。他指出:"女子不育,多责之冲脉。郁者理之,虚者补之,风袭者祛之,湿盛者渗之,气化不固者摄之,阴阳偏盛者调剂之。冲脉无病,未有不育者。"创立治冲之法多种,其中温阳暖冲法,主要适用于阳虚冲寒不孕症,代表方剂温冲汤;镇逆降冲法,主要适用于倒经及妊娠恶阻等证,代表方剂加味麦门冬汤或安胃饮治之;补虚固冲法,主要适用于冲任滑脱之崩漏、带下等证,代表方剂固冲汤;活瘀调冲法,主要适用于妇女经闭不行、产后恶露不止、瘕瘕积块等证,代表方剂理冲汤。另外,张氏治疗妇科疾患善调脾胃。人体以精为先,女子以血为主,凡经、孕、产、乳无不以精血为本。血者,水谷之精微,化源于脾胃;精者,生命之本源,藏生于。肾间。女子经带胎产,男子阳痿不育诸多疾病,无不从调理脾肾着手。若血枯经闭首重脾胃,胎元不固补肾安胎,张氏创立的寿胎丸至今临床常用,疗效显著。

以脏补脏,疗效确切。以脏补脏治病又是张锡纯临床应用的一大特点。该法是针对发病脏腑之虚,使用动物相应脏器为药物以补之的特殊治法。例如:采猪的胰脏治疗消渴病,指出"盖猪胰子即猪之膊,是人之胖病,而可补以物之胖也",采用鸡内金治疗脾胃虚弱之证,指出"鸡内金鸡之脾胃也,其中偶有瓦石铜铁,皆有消化痕迹,脾胃之坚壮可知,故用以补助脾胃,大能运化饮食,消磨瘀积",而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又说:"鸡内金与猪胰子,同为化食之物也。愚因集诸药合为一方,以治消渴屡次见效。"张锡纯治疗糖尿病之方内,有猪胰一味,属于古代脏器疗法,与现代胰腺胰岛分泌胰岛素一样,古人只知以脏补脏,不知内分泌物之作用。但是,一个共同点就是临床有一定疗效。

3.拟制多首方剂行之有效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述、拟制方剂160余首,用药十分精当,疗效十分明显,医家十分常用,后世十分赞赏。制方理论依据以经典为宗旨。张锡纯的拟方理论是以《内经》作为指导,在极力阐发其中奥旨的基础上,效法仲景,立足于自己的医疗实践。他创制的新方,理法俱全,用药简明,君臣佐使配伍恰当,与《内经》理论,仲景制方风格一脉相承,临床疗效显著,后世医家喜欢应用。他在创制镇肝熄风汤时说"盖肝属木,中藏相火,木盛火炽,即能生风";"此诚由《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句悟出"。细想《内经》所称"煎厥"、"大厥'、"薄厥"之证,其病机均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气机失畅,气血逆乱而发病。镇肝熄风汤由12味药物组成;其功用为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病证。方中重用怀牛膝达30克,使之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方中镇肝熄风之品与顺达肝木之药配伍并用,既有加大熄风夕动由 右而陆肝凤瀚枯岁神胃.该肯无诊存中风前、卒中期、中风后,只要属于肝阳化风的病理机转均可放心使用,往往获效甚佳。张氏制方态度严谨,药物搭配精当,处方主次分明.众药通力合作,故能击中病害,切中病机,疗效卓著。张氏之力注重君臣佐使,以升陷汤为例,黄芪为君药,善补气、升气,重用;升麻、柴胡为臣药,以助君药升提下陷之气;知母为佐药,凉润之性兼制君药的副作用;桔梗为使,可载诸药以达病所。张氏制方重视脾胃后天,多首处方均配以健脾和胃之药,充分说明培补中州的重要性;张氏之方力主药味少而量重,多首方剂用药少而精,用量多而重,充分体现主药单刀直人,夺关斩将之势,力挽沉疴痼疾,实属常人所不及。至于处方中升降并调,一升一降,气自流通;寒热并用,扬长避短,经腑同治;攻补兼使,补中寓攻,攻则无损。这些制方原则,配伍方法,都体现了他制方用药的奥妙所在。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经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胜,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其原来的功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连接成一个新的有机的整体,才能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更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适应对比较复杂的病证的治疗需要。张氏在精研药性的基础上创制了许多新方,而制方用药的依据是临床疗效,拟制新方中,用药精练,配伍严谨。他在方剂的组成上,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方从法出,方以药成,君臣佐使,配合确切。他指出:"取其药性化合,借彼药之长以济此药之短",故在所制新方中常常见到:寒药与热药同用,若黄芪与知母,干姜与芍药,大黄与肉桂;补药与破药同用,若参芪与三棱、莪术,白术与鸡内金,当归、黄芪与乳香、没药,当归、山萸肉与乳香、没药;润药与燥药同用,若半夏与柏子仁、黑芝麻,半夏与山药;通药与涩药同用,若山药与牛蒡子,山药与滑石,山药与生苡米,山药与车前子。这些拟方规律,配伍原则,用药特点,颇多创新。使之既能治疗病证,又无弊病产生,均能获得明显疗效。总之,先生临证用药,穷于探索,敢于创新;拟制新方,博取众家之长,刻意求新,摸索出一套拟方用药规律,对后世的研究与应用,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精研药性,多有创新

中药的性能包括药物的性质和药物性质的发生的功能,也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药性理论,都是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药物的各种治疗作用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张锡纯毕生注重实践,讲究实效,药物应用,独具创见,对中药学的发展贡献卓著,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用大篇幅讨论单味药的临床应用与配伍应用。

1.解释单味药物的功能主治

中药品类繁多,加之产地环境不同,入药部分成熟期各异,所含有效成分的量也随之有所变化,再加之炮制的功能特殊要求,使医者务必掌握每味的功能主治。张氏积一生临床经验之所得,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专门论述单味药的功能主治、临床应用、药效观察等内容有88种,药后讲解近10万言。他在四期卷首列石膏解时指出:"石膏之质,中含硫氧,是以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竞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迨至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石膏煅用之其猛烈犹足伤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于是一倡百和,遂视用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夫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证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侵致滑泻也。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099由此可见,他在88味药解中,熟握药性,善于变通,运用灵活,疗效颇佳。综观各味药解,他对许多药物的临床应用,有独特见解,指山药在滋补药中诚为无上之品,赭石为救癫扶危之大药,黄芪补气升气又善利小便,山萸肉救脱为第一要药,鸡内金善通经闭,三七善化瘀血,肉桂善平肝,蜈蚣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硫黄善治寒痢等等,这种用药独到之处,举不胜举。这些经验皆反复实践,验证其效后收载之,均发古人所未发,为药物的功效增补创新,为药物的应用扩大范围。

2.增加药物的用药剂量

张锡纯处方用药非常讲究,用药剂量以能治病为宗旨。主张用药少而精,单味药能治病决不多味治之;辨证准确,增加药量,有的放矢,直捣病所,这样明显增加疗效。他"检对证之药,但此一味投之,以观其效力","重用一味煎汤数盅,徐徐服之,恒能挽回极重之病"。举山药解为例"山药色白人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智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饮之,不可炒用,以其含蛋白质甚多,炒之则其蛋白质焦枯,服之无效。若做丸散,可轧细蒸熟用之。处方编中一味薯蓣饮,附有用山药治愈之验案数则可参观"。山药治疗病例19例,山药用量达180克。在创制160余方中竞有48方应用山药,其中有27方为君药,用药剂量也较古人为重。对山药的灵活应用发挥尽致,充分说明山药是一味多效用的药物。综观《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所载述的病案中,单味药物重用,救治危证、急证、重证,比比皆是。例如单用生石膏数两,治外感实热;单用生山药数两,治阴虚灼热;单用蒌仁数两,治外感结胸;单用山萸肉数两,治元气外脱;单用赭石数两,治呕吐兼结证上下不通,等等,均收良效。同时,张氏也批驳了一些医者,处方用药庞杂,药物剂量轻轻,即使将病治愈也不知何药之力。 '

3,推崇药物的生用药效

张锡纯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深入研究了多种药物的药性,提出中药生用,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如石膏、赭石、山药、山萸肉、赤石脂、乳香、没药、鸡内金、僵蚕、水蛭、桃仁等药,均主张生用,并反复说明生用之理。石膏解指出:生用性凉,具有发表之性,退热功优,胜似金丹;若煅用服之即同鸩毒,误人性命。赭石解指出:生用性重坠凉镇,能降胃止血,又能生血不伤气分;若煅用既不能生血,又具开破之性,多用令人泄泻。山药解指出:山药性平,宜生用,煮之饮之,可以常服多服,益肾育神;山药不可炒用,炒用服之无效。山萸肉解指出:萸肉味酸性温,生用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补肝敛汗,固涩滑脱;若酒浸蒸黑用之,敛汗固滑之力顿减。乳香、没药解指出:其性皆微温,两药最宜生用,可以透窍以理气,化瘀以理血,两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若炒用则流通经络之力顿减。鸡内金解指出:其性微温,能助消化,善化瘀积,必须生用,方有效验;若炒熟鸡内金而用之则无效。水蛭解指出:水蛭味咸,色黑气腐,善入血分,但破瘀血而不伤新血,特别是味咸为水味,色黑为水色,气腐为水气,纯系水之精华生成,故最宜生用;水蛭甚忌火炙。因此,张锡纯说:"如此者实难枚举,此所以愚于药品多善用生,以存其本性也。"

4.讲究药物的加工炮制

中药在临床应用前,根据治病用药的要求,按不同的药性,对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加工炮制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药效,而少数有毒药物的合理炮制,更是保证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张氏在提倡药物生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药物的加工炮制。他认为"药有非制过不可服者,若半夏、附子、杏仁诸有毒之药皆是也"。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有毒之药物必须加工炮制至无毒,方可入药,否则后患无穷。为了用药安全,张氏对前人的药物加工炮制提出异议,并亲自制定一些药物的加工炮制方法。如在半夏解指出:"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凡味辛之至者,皆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为其能降胃安冲,所以能止呕吐,能引肺中、胃中湿痰下行,纳气定喘。能治胃气厥逆,吐血、衄血。惟药房因其有毒,皆用白矾水煮之.相制太过,毫无辛味,转多矾味,令人呕吐愚因药房半夏制皆失宜,每于仲春、秋季之时,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日换1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马钱子有大毒,必须加工炮制至无毒,方可入药用之,但前人所载述炮制马钱子的方法,不尽完善,或毒未去净,或炮制太过,皆不适宜,影响疗效,或致中毒,故张锡纯自拟炮制马钱子的方法,"将马钱子先去净毛,水煮两三沸即捞出,用刀将外皮皆刮净,浸热汤中,旦暮各换汤1次,浸足三昼夜,取出。再用香油煎至纯黑色,掰开视其中心微有黄意,火候即到。将马钱子捞出,用温水洗数次.将油洗净,再用砂土,同入锅内炒之。土有油气,换土再炒,以油气尽净为度。"由此可见,一种炮制方法或炮制一种药物,往往具有多方面的目的,从而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同时也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的疗效,便于有效成分溶解吸收,也充分说明张氏重视中药的加工炮制,用药十分讲究,目的是提高临床疗效。

5.善辨药物的优劣真伪

药物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张氏临证用药非常注意辨别药物的优劣真伪。他明确指出:"凡用药者,当其细心时时检察,自能稳妥建功,不至有误用药品之失。"又说:"反至生地临证,开方当以亲自检视药味,为第一要着。"他经常检视病家取来的药物,或亲自去药房查询,观看药物的质量好坏,药品真伪,总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有多篇辨别药物真伪的载述。如在廑虫辨指出:"愚因诊病来津,所开药方中有廑虫数钱,药房与以黑色甲虫,形似蜣螂而扁,其背光滑无纹,知系差误。以质药房,则谓:"以前所售廑虫,即土鳖虫。后有南方医者,谓此非廑虫;必购于上海始得真廑虫。后如言购来者,即此光背黑甲虫。从此凡见方中写廑虫者,即与以此虫。其开土鳖虫,始与以土鳖虫。各药房中皆如此,非独敝号有然也。"

愚闻之,不禁愕然。夫鹰虫原为常用药品,而天津又为北方名区,竟至混淆如此乎。尝考《本经》,一名地鳖,《别录》又名土鳖,是土鳖虫即廑虫之明征也。又《本草纲目》谓廑虫状若鼠妇。按鼠妇俗名湿湿虫,生潮湿之地,鼠穴中恒有之,又生于井底泥中,古名伊威,《诗经》所谓伊威在室也,其背原多横纹,廑虫既与鼠妇相似,其非光背无纹之黑甲虫,而为背多横纹之土鳖,益可知矣。且可疑者,廑虫近时药行中亦名苏虫,为其产于苏州者良也,岂南方医者不识其土产乎?又其光背黑甲虫购自上海,其上海为南方最文明之区,竟误以之为廑虫乎?如此以配制古方,其将何以奏效乎?愚愿医界同仁之用廑虫者,尚其明辨之。,,由此看出张氏能辨别廑虫真伪,有理有据进行分析,指出廑虫即土鳖虫,提醒广大医者应用该药,应当注意辨明。他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为了准确辨认药物,虚心请教。如为辨别小茴香有毒无毒,特向厨师请教;为区别有毒蚤休与无毒蚤休,亲自检验其形状、颜色,并亲自少量嚼服;对石膏的使用都亲自过目,以辨优劣真伪,指出:"凡用石膏者,宜买其整块明亮者,自监视轧细方得";处方用山萸肉救脱时''必须尝其味极酸者,然后用之,方能立见奇效"。同时强调樗白皮与桑白皮皆为根之皮,真伪难辨,医者用之,必须亲自采取。此外,对僵蚕、露蜂房等药的优劣真伪鉴别书中均有详细论述。

6.注重药物的煎服疗效

煎煮药物多用陶制沙锅,忌用铜、铁、铝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副作用,或降低溶解度,从而影响疗效。煎药火候,需根据药物性质而定,气味芬芳、容易挥发的花叶类药物一般需要武火急煎,不宜久煎,否则可能丧失药效;如滋腻质重,不易出汁的根茎类药物,一般需要文火煎,否则不能煮透,影响疗效。煎药用水,煎药时间,都有一定要求。服药时间、服药方法应根据药性和病情而定。在临床药物煎服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疗效。张氏非常重视药物的煎服方法,指出:"凡汤剂,药汁不司煎少,少则药汁仍多半含于渣中",''凡用重剂之处,必煎汁数杯,分数次服下","古之医者,药饵必须以手修制,即煎汤液,亦必亲自监视"。由此可见对药物煎服法的重视程度。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整套药物煎服方法。如大黄、肉桂气味俱厚,轧细末服用,不宜人煎剂;知母易沸,应后入,敞开药罐,略煎数沸即成;白茅根煎至沉水底汤即成,不可过煎;甘遂宜末服,入煎剂服之必吐。在临床遇到急症、危症、重症病人,诊病处方取药后都亲自监视煎药。如寒温病证,采用煎大剂,分次服法;厥逆虚脱病证,采用急煎灌服法;顽固呕吐不止,采用煎汤徐徐温服法;大便秘结,采用浓煎顿服法。另外,张氏根据不同病证,不同药物,创制了多种煎服方法,如选用镇风汤治疗小,惊风时,应采用铁锈水煎药,以便增加重镇定惊的作用;

选用馏水石膏饮治疗胸中烦闷时,应采用好醋煎药。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经验之谈。

(五)提倡食疗,简便廉验

张锡纯对食疗极为重视,而且有新的发挥。他认为饮食疗法具有"性甚和平,宜多服常用。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的优点,"诚为至稳至善之方"。他对食疗的临床用药,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随机变化,斟酌应用,创制了许多食疗方法,对食疗的研究造诣颇深。

1.药物与食物混合配制药膳

张氏行医的一生中除药物治病外,常常采用药物与食物混合,制成粥、膏、菜汤、糕点等食用,这样可使药物变成佳肴,有利于患者服用,尤适宜闻药即呕,或服药困难的患者使用,以达到治病目的。他配制了许多药膳,深受病家欢迎,至今仍有使用价值。如用白面、砂糖配鸡内金、芡实,烙成焦黄薄饼,起名期颐饼,用来治疗老年人气虚痰盛,胸满胁痛等证;采用熟枣肉、鸡内金、白术、干姜,混合捣成泥状,制成小饼,起名益脾饼,用来治疗脾胃虚寒,饮食减少,久泄,完谷不化等证;用山药、半夏熬成粥食之,用来治疗胃气上逆,呕吐不止,闻药即呕,诸药不能咽者;用山药、车前子熬成粥食之,用来治疗小便不利,大便滑脱,虚劳咳嗽等证。将药物与食物混合制成药膳,临床广泛应用,疗效明显,深受大病初愈、久病胃虚、老人和小儿患者的欢迎。

综观《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张氏配制药膳经验丰富,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随机而变,首先为病人考虑,尽量做到就地取材。如治一渔妇产后身冷无汗,发搐甚剧,选取麻黄、鱼鳔胶,煎汤乘热服用,果得汗而愈,因鱼鳔胶为渔家常备之物,用其既能养阴止血,又能止搐止疼;治一少年女子癫狂,屡次用药未能灌下,当即选用朴硝当盐,加入蔬菜中汤服,病人不知,以为食物,治疗月余痊愈;又治一媪,大便数日未通,选用萝b 1个,切成细丝,用葱、油、醋和净朴硝作羹,病人食之香美,大便得通而愈。类似病例,不胜枚举,用之对症,收效颇著。

2.单昧与多昧配合以提高疗效

张氏常以单昧食物治病,临床也能获效。如炖鸭肝食之治疗痢疾,天津一幼女泄痢旬日,日下10余次,多次服药,屡不见效,诊其脉皆弱,辨肝胆虚挟热,随处方鸭肝一具,调以食料,烹熟服之,每日2次,连服2日痊愈。实则张氏取其鸭肝性凉,既能泻肝之热,又能补肝之虚,且香美可口,最适宜小儿服用,疗效满意。因此,张锡纯明确提出: "用之得当,凉水亦大药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载述以单味食品者治病,比比皆是,均获疗效。用山楂30克煎汤服之,治疗妇女闭经;用海带70克为每日量,连服半月余,治疗瘰疬;用酸石榴连皮捣烂,煎服,治疗泄泻;用蜂蜜适量,每日服1次,可以清燥润肺,通便解毒;苡米性味平和,长期食用,可清补脾胃;用莲藕治血证,取其化瘀作用则选红莲藕较好,取其止血作用则选白莲藕更佳;小蓟、大蓟嫩时当菜蔬,食用能清血分之热,以治血热妄行之证;蒲公英遍地皆有,农家采取以当菜蔬,其功长于治疮,能消散痈疗毒火。若蒸龙眼肉食之,可以治疗失眠。曾有一少年心中怔忡,夜不能寐,其脉弦硬微数,知其心脾血液短也,俾购龙眼肉,饭甑蒸熟,随当点心,食之至斤余,病遂除根,实则张氏取其龙眼肉甘香适口,善补心脾,对症用药,见效甚速。

张锡纯推崇食疗并多味组方。他认为用两味或多味食物配合成方,临证用之可增加疗效。如选取核桃仁与柿霜配合食用,肺肾同补,就可以治疗肺肾两虚的咳嗽喘逆,腰膝酸软,四肢无力等证。选取山药轧细过箩煮粥,熟鸡子黄捏碎调粥中,命名为薯蓣鸡子黄粥,用于久泄的治疗;选取山药、苡米捣成粗渣,煮至烂熟,柿霜饼切碎调入融化,用来治疗虚劳咳嗽;选用生山药适量煎汤一大碗,再将甘蔗汁、酸石榴汁、生鸡子黄置入碗中,调匀服之,用来治疗老年人寒温病后咳嗽痰多。

药物与食物,单味与多味的饮食疗法,都体现了张氏用药物与食物的调剂之妙,更体现了他开拓创新的思想所在。

四、后世影响

张锡纯先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实践医学大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他的立论与制方,都是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因此都经得起实践检验,可信度很高。其学术影响遍及大江南北,远播东南亚,被后世誉为"轩岐之功臣,医林之楷模"。

(一)创立中医立达医院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的医学发展是师承制,中国医疗活动是病人选医生,大多数的医疗实践活动是医药不分家。自西方医学传人中国,开始设立了许多教会医院。这样传统中医的个体诊所、医生,必然受到西医医院集团式诊治疾病医务人员的冲击。张锡纯在辛亥革命后当过军医,1918年应聘于奉天,极力创建医院,后立达医院成立,担任院长之职,医绩卓著,中医之有医院始自此始。在此影响下,建国前一些大城市也相继成立了中医医院。建国后,党和政府关心人民健康,先在大中城市成立了中医医院,到80年代大多数县也成立了中医医院,担负着全国人民的中医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任,这不能说不受张锡纯创中医医院任院长的作用影响。

(二)设立国医函授学校对后世的影响

张锡纯学识渊博,医术高明,主要是自己努力攀登而名著于世的。到了晚年,他诊治疾病得心应手,力挽沉疴痼疾,名震大江南北。此时寻医者、求医者,比比皆是。基于此,他创办了国医函授学校,招生500余人,培育了很多中医后继人才。《医学衷中参西录》不少内容就是当时张锡纯国医函授学校的教材,从1918年至1931年分期陆续刊行。建国前的中医函授教育层出不穷,建国后的函授学历和非学历函授教育种类繁多,可以看到张氏国医函授学校的影响。

(三)主张衷中参西对后世的影响

随着西方医学传人我国并逐渐得到发展,首先引起当时中医先辈们的重视,张锡纯就是代表之一。他富于创新,力图沟通和发展中医学术,率先提出了中医、西医汇通的思想,力主衷中参西的指导思想。他肯定中医的理论与西医的理论不同,科学的发展应顺应潮流,中西医的发展应取长补短,他的代表作就是《医学衷中参西录》。他在中医、西医融会贯通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从中药到西药,都进行了尝试。他指出汇通中西医要以中医为本,参考西医,其目的在于发展中医。我们可称他为中西结合的实验学派。张氏这种开明的中西结合思想,当时是自发的、少数人的活动,缺乏广泛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后世影响颇大。

建国后提出的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就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建国前,在解放区就提出:"中医要科学化,西医要中国化。"鼓励中西医团结合作。建国伊始,1950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毛泽东主席给会议的题词写道:"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要求中医学习西医知识,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针确定。这样从发展和组织中西医结合队伍,开展中西医两法治病,到广泛临床实践,医学理论体系研究,无不受到张氏学术思想的影响。

(四)处方用药中西合璧对后世的影响

张锡纯临证处方用药,首开中药、西药合用之先河,有时明显提高疗效。如对阿司匹林应用时指出:"阿司匹林在西药中为晚出,而其功用最著。其性少用则凉,多用则热。温病初得用一瓦,白糖冲水送下,可得凉汗而解。若伤寒初得半瓦,生姜、红糖煎汤送下,可得热汗而解,风热留于关节作痛者,先服一瓦或一瓦强,白糖水送下,令周身皆出汗后,则服半瓦,不令汗出,E1服3次,或3次中有1次微似有汗者亦佳。如此数,其疼可愈。若其人身体虚弱者,可用生怀山药六七钱煮作茶汤送服。若脾胃虚弱者,可用健补脾胃之药煎汤送服。大抵皆疼之因热者宜之,而因寒者不宜也。至于善表痧疹尤有奇效。曾治一幼女,温病旬余不愈,先用凉药清其热,热退仍烦躁不安,后予以阿司匹林,发出白痧若干而愈。又曾治一少年,温病阳明腑实,脉虽有力而兼弦,投以白虎加人参汤,大热已退,精神转形骚扰,亦予以阿司匹林,遍身出疹而愈。至于初病用之发表而出痧疹者,尤不胜纪也。至于虚劳发热脉数,屡用滋阴退热之药不效,可于服汤药后,少服阿司匹林(一瓦可分4次服)不令汗出,日服2次,则发热与脉数必易愈。又治肺结核证,可用阿司匹林、朱砂等分,粉甘草细末与前二药相并之分量,同水和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或多至十二三丸口服3次"。张氏这些理论的阐释,中药、西药的合用,在临床明显提高疗效,深受病家欢迎,开辟了一条中西药合用的新路。这种将中西医结合相互渗透,中西药并用取长补短的先进思想对后世影响极深。现代医院的门诊与住院治疗,对某些疾病都采用中西药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在张锡纯中西合璧用药的启发下,现代一些制药厂也制造了多种药品。如感冒清片含有板蓝根、大青叶、金盏银盘、岗梅、山芝麻、穿心莲叶、对乙酰胺基酚、盐酸吗啉胍、马来酸氯苯那敏等中西药成分;维银翘片含有银花、连翘、荆芥、淡豆豉、淡竹叶、牛蒡子、芦根、桔梗、甘草、薄荷油、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胺基酚、维生素等中西药成分。另外,速效伤风胶囊、感冒灵等多种现代常用药物,也都是在张氏学术思想和中西药合用的启发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使其更好地发挥疗效。

(五)医论医方确切实用对后世的影响

张锡纯的医论主要体现在"大气论"、"中风论"、"冲脉论"、"虚劳兼瘀论"、"论肝"、"论汗"、"论脉"等内容;医方主要体现在"镇肝熄风汤"、"寿胎丸"、"和血熄风汤"、"活络效灵丹"、"升陷汤"、"振颓汤"、"理冲汤"、"清解汤"等常用有效方剂。他精研经典,博采众长,创立了一些有价值的医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大气论"大气者,充满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气也。人之一身,自飞门以至魄门,一气主之。然此气有发生之处,有培养之处,有积贮之处。天一生水,肾脏先成,而肾系命门之中,有气息息萌动,此乃乾元资始之气,《内经》所谓'少火生气'也。此气既由少火发生,以徐上达,培养于后天水谷之气,而磅礴之势成;积贮于膺胸空旷之府,而盘踞之根固。是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者也。夫均是气也,至胸中之气,独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故郑而重之日大气。"张氏对大气的概念、生成、作用、病因病理、鉴别诊断、处方治疗等,都作了详尽的阐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大气论"。其他医论内容丰富,均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学领域都有一定影响。

他注重实践,讲究疗效,富于胆识,敢于创新,精心制方160余首,用药十分精练,都是经验之谈。所创制的部分方剂,至今得到中医界普遍赞誉。如"治大气下陷方--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天脉不全,或参伍不调。生箭耆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桔梗一钱,升麻一钱。气分极虚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再加山萸肉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成钱半,或倍作二钱。"张氏不仅在理论上对大气有发挥,而且在临床处方用药上,也有着卓绝贡献,升陷汤的创制就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目前升陷汤在临床上广为应用,治疗内脏下垂、神经衰弱、肺原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肝胆疾病、胃肠病、出血、休克、肺心脑功能衰竭等,均获满意疗效。张氏主张滑胎从肾论治,创立寿胎丸治疗滑胎,疗效颇佳。现代用该方治疗先兆流产数千例,有效率达95%以上,并且将寿胎丸的治疗范围扩大到闭经、带下、胎位不正、产后腰痛等妇科常见病当中,都取得肯定疗效。总之,张氏医论确切,医方实用,对后世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都有很大影响。

五、现代研究

张锡纯毕生以弘扬祖国医学为己任,以济世活人为矢志,潜心医学,40年如一日,治学严谨,多有创新,是较早的中西医结合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近代著名的医学家。

(一)召开多次张锡纯学术研讨会

张锡纯为一代名医,为纪念其业绩,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于1984年12月,委托河北省中医学会,在沧州市召开了"张锡纯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学者齐集一堂,深入研讨了张氏学术思想及对后世影响。会议期间,在沧州盐山县张锡纯故居,举行了张氏锡纯纪念碑揭幕式,纪念碑由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长崔月犁题词,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揭幕并致词,会议热烈而隆重。继之又召开了不同类型的学术研讨会。是年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的研究张氏学术思想的论文达400余篇,并编撰了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专辑,张锡纯学术会议资料。

(二)对单味药治疗危重病症的研究

张锡纯以喜用山药而著称,对山药的灵活运用发挥尽致,体现了山药是一味多效用的药物。其单独或组方运用山药独具匠心,临床疗效颇佳。现代实验研究证实山药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山药补益肺脾肾三脏,实验又证实肺脾肾三脏与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充分证实山药治疗多种疾病收效显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张氏对石膏单味药的临床运用收效更著,例如治疗"同邑友人赵厚庵之夫人,年近六旬得温病,脉数而洪实,舌苔黄而干,闻药气即呕吐。俾单用石膏细末六两,以做饭小锅煎取清汤一大碗,恐其呕吐,一次只温服一口,药下咽后,觉烦躁异常,病家疑药不对证。愚日:非也,病重药轻故也。饮至3次,遂不烦躁,阅四点钟尽剂而愈。"实验研究证明,生石膏主要成分是水硫酸钙,解热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产热中枢而使热退,同时可抑制汗腺分泌,故在退热时并无汗出现象。生石膏内服,经胃酸的作用,一部分变为可溶性钙盐而被吸收,使血钙浓度增加,从而抑制肌肉的兴奋性,起镇静、镇疼作用。煅石膏外用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而起到消炎作用。.

张氏在临证治病中,喜欢用山萸肉治疗急症、危症、重症。他认为:"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一人年四十余,外感痰喘,愚为治愈,但脉浮力微,按之即无。愚日:脉象无根,当服峻补之剂,以防意外之变。病家谓病人从来不受补药,服之则发狂疾,峻补之药,实不敢用。愚日:即畏补药如是,备用亦可。病家依愚言。迟半日忽发喘逆,又似无气以息,汗出遍体,四肢逆冷,身躯后挺,危在顷刻。急用净萸肉四两,爆煎一沸,则饮下,汗与喘皆微止。又添水再煎数沸饮下,病又见愈。复添水将原渣煎透饮下,遂汗止喘定,四肢之厥逆亦回。"在单味山萸肉治疗危重病症的启发下,后世从临床运用与实验研究都有新的发展。如田淑霄等在《甘肃医药》1983年报道山萸肉在内科急症中的应用观察时指出"以独味山萸肉40~60克,浓煎频服,救治2例心源性休克,皆获成功"。俞慎初在《福建中医》1985年报道:以萸肉60克,独味浓煎灌服,治愈2例气喘而脱的患者。另外田淑霄在《中国医药学报》1988年报道:山萸肉对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研究,以1:1的山萸肉注射液静脉点滴,实验结果表明:山萸肉组动脉血压升高幅度、心搏波振幅加大幅度,较对照组为优。总之,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能说明山萸肉治疗急症、危症、重症,疗效确切无疑。大剂量山萸肉用于临床救脱,首推张锡纯,这为中医开展急症救治,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对创制复方治疗疑难杂症的研究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载述自拟方剂160余首,如"镇肝熄风汤治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癫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该方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中风及中风先兆,经过反复验证,疗效肯定,临床报道文章很多。另外,镇肝熄风汤治疗病毒性脑炎、癫痫小发作、三叉神经痛、癔病性晕厥、脑外伤、神经衰弱等疾患,均收到满意疗效。

张锡纯在治疗妇科疾病中,最为常用的是寿胎丸治疗滑胎,疗效十分满意。如田淑霄在《河北中医》1984年报道:用寿胎丸治疗习惯性流产15例,全部治愈。施瑞兰在《中医杂志》1983年报道:用寿胎丸加味治疗先兆流产44例,有效率达97.7%,平均疗程14.8天。米金风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报道:用寿胎丸加味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在110例病人中,有效率占96.4%。实验研究证明,寿胎丸的作用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抑制子宫收缩,二是加强垂体一卵巢促黄体功能,具有雌激素样活性,促进子宫收缩。刘燕宁在《河南中医》1988年报道:用寿胎丸加味保胎对小儿影响的初步研究,证实用本方保胎后出生的小儿,其智商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寿胎丸能补肾安胎生髓,从而提高了小儿的智商。另外,寿胎丸治疗闭经、胎位不正、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带下、产后腰痛等疾患,收效颇佳。

张氏拟制的活络效灵丹"治气血凝滞,痃癖瘕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现代研究证实,活络效灵丹具有较强的活血行气止痛作用,临床可以广泛用于各种气血瘀滞所引起的疾病,如宫外孕、胆石症、坐骨神经痛、头痛、胸痛、胁痛、胃痛、腹痛、四肢痛、五更泄、痢疾、痛经、乳腺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肠粘连等。如周嘉媛在《江苏中医杂志》1985年报道:用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宫外孕149例临床观察,痊愈140例,占94%;王润生在《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报道:用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胆石症60例,有效58例,无效2例。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都认为活络效灵丹通络止痛,活血祛瘀,确有卓效,是现代中医临床较为常用的代表方之一。
2010-06-20 23:23 3楼
第二部分 张锡纯医方今用


一、升 陷 汤

【组成】生箭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升提大气。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加减】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或再加山萸肉(去净核)。以收敛气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复陷更佳。若大气下陷过甚,至少腹下坠,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4.5克,或倍作6克。

【方论】升陷汤,以黄芪为主者,因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惟其性稍热,故以知母之凉润者济之。柴胡为少阳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能引大气之陷者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之舟楫,能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用之为向导也。至其气分虚极者,酌加人参,所以培气之本也。或更加萸肉,所以防气之涣也。至若少腹下坠或更作疼,其人之大气直陷至九渊,必需升麻之大力者,以升提之,故又加升麻1.5克或倍作6克也。方中之用意如此,至随时活泼加减,尤在临证者之善变通耳。

【验案】

有兄弟二人,其兄年近六旬,弟五十余。冬日畏寒,共处一小室中,炽其煤火,复严其户牖。至春初,二人皆觉胸中满闷,呼吸短气。盖因户牖不通外气,屋中氧气全被煤火着尽,胸中大气既乏氧气之助,又兼受碳气之伤,日久必然虚陷,所以呼吸短气也。因自觉满闷,医者不知病因,竟投以开破之药。迨开破益觉满闷,转以为药力未到,而益开破之。数剂之后,其兄因误治,竞至不起。其弟服药亦增剧,而犹可支持,遂延愚诊视。其脉微弱而迟,右部尤甚,自言心中发凉,少腹下坠作疼,呼吸甚觉努力。知其胸中大气下陷已剧,遂投以升陷汤,升麻改用6克,去知母,加干姜9克。2剂,少腹即不下坠,呼吸亦顺。将方中升麻、柴胡、桔梗皆改用3克,连服数剂而愈。

一人,年四十八。素有喘病,薄受外感即发,每岁反复--=次。医者投以小青龙加石膏汤辄效。一日反复甚剧,大喘昼夜不止。医者投以从前方2剂,分毫无效。延愚诊视,其脉数至六至,兼有沉濡之象。疑其阴虚不能纳气,故气上逆而作喘也。因其脉兼沉濡,不敢用降气之品。遂用熟地黄、生山药、枸杞、玄参大滋真阴之品,大剂煎汤,送服人参小块6克。连服3剂,喘虽见轻,仍不能止。复诊视时,见令人为其捶背,言背常发紧,捶之则稍轻,呼吸亦稍舒畅。此时,其脉已不数,仍然沉濡。因细询此次反复之由,言曾努力搬运重物,当时即觉气分不舒,迟二三日遂发喘。乃恍悟此证因阴虚不能纳气,故难于吸。因用力太过,大气下陷,故难于呼。其呼吸皆须努力,故呼吸倍形迫促。但用纳气法治之,止治其病因之半,是以其喘亦止愈其半也。遂改用升陷汤,方中升麻、柴胡、桔梗,皆不敢用,以桂枝尖9克代之。又将知母加倍,再加玄参12克,连服数剂痊愈。

一人,年二十余。动则作喘,时或咳嗽。医治数年,病转增剧,皆以为劳疾不可治。其脉非微细,而指下若不觉其动。知其大气下陷,不能鼓脉外出,以成起伏之势也。投以升陷汤,加人参、天冬各9克,连服数剂而愈。因其病久,俾于原方中减去升麻,为末炼蜜作丸药,徐服月余,以善其后。

一人,年二十四。胸中满闷,昼夜咳嗽,其咳嗽时,胁下疼甚。诊其脉象和平,重按微弦无力。因其胁疼,又兼胸满,疑其气分不舒,少投以理气之药。为其脉稍弱,又以黄芪佐之,而咳嗽与满闷益甚,又兼言语声颤动。乃细问病因,知其素勤稼穑,因感冒懒食,犹枵腹力作,以致如此。据此病因,且又服理气之药不受,其为大气下陷无疑。遂投以升陷汤,4剂,其病脱然。一人,年四十许。失音半载,渐觉咽喉发紧,且常溃烂,畏风恶寒,冬日所着衣服,至孟夏犹未换。饮食减少,寝成虚劳,多方治疗,病转增剧。诊其脉,两寸微弱,毫无轩起之象,知其胸中大气下陷也。投以升陷汤,加玄参12克,2剂,咽喉即不发紧。遂减去升麻,又连服十余剂,诸病皆愈。

一人,年四十许。每岁吐血-'Z次,如此4年,似有一年甚于一年之势。其平素常常咳嗽,痰涎壅滞,动则作喘,且觉短气。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知其病源系大气下陷,投以升陷汤,加龙骨、牡蛎(皆不用煅)、生地黄各18克,又将方中知母改用15克,连服3剂,诸病皆愈。遂减去升麻,又服数剂以善其后。

一人,年四十余。小便不利,周身漫肿,自腰以下,其肿尤甚。上焦痰涎堵塞,剧时几不能息。咳嗽痰中带血,小便亦有血色。迁延半载,屡次延医服药,病转增剧。其脉滑而有力,疑是湿热壅滞,询之果心中发热。遂重用滑石、白芍以渗湿清热,佐以柴胡、乳香、没药以宣通气化。为其病久,不任疏通,每剂药加生山药两许,以固气滋阴。又用药汁,送服三七末6克,以清其血分。数剂热退血减,痰涎亦少,而小便仍不利。偶于诊脉时,见其由卧起坐,因稍费力,连连喘息十余日,呼吸始顺。且其脉从前虽然滑实,究在沉分。此时因火退,滑实既减,且有濡象。恍悟此证确系大气下陷。遂投以升陷汤,知母改用18克,又加玄参15克,木通6克,1剂小便即利。又服数剂,诸病痊愈。

一人,年十七。咳嗽短气,大汗如洗,昼夜不止,心中怔忡,病势危急。遣人询方,俾先用山萸肉60克(去净核)煎服,以止其汗。翌日迎愚诊视,其脉微弱欲无,呼吸略似迫促。自言大汗虽止,而仍有出汗之时,怔忡见轻,仍觉短气。知其确系大气辁,遂投以升陷汤,为其有汗,加龙骨、牡蛎各15克(皆不用煅),3剂而愈。

一妇人,年二十余,资禀赢弱,因院中失火,惊恐过甚,遂觉呼吸短气,心中怔忡,食后更觉气不上达,常作太息。其脉近和平,而右部较沉。知其胸中大气因惊恐下陷,《内经》所谓恐则气陷也。遂投以升陷汤,为心中怔忡,加龙眼肉15克,连服4剂而愈。

一妇人,年二十余。因境多拂郁,常作恼怒,遂觉呼吸短气,咽干作渴,剧时觉气息将停,努力始能呼吸。其脉左部如常,右部来缓去急,分毫不能鼓指。《内经》谓宗气贯心脉,宗气即大气也。此证盖因常常恼怒,致大气下陷,故不能鼓脉外出,以成波澜也。遂投以升陷汤,为其作渴,将方中知母改用18克,连服3剂,病愈强半,右脉亦较前有力,遂去升麻,又服数剂痊愈。

一妇人,因临盆努力过甚,产后数日,胁下作疼,又十余日,更发寒热。其翁知医,投以生化汤2剂,病大见愈。迟数日,寒热又作。遂延他医调治,以为产后瘀血为恙,又兼受寒,于活血化瘀药中,重加干姜。数剂后,寒热益甚,连连饮水,不

能解渴,时当仲夏,身热如炙,又复严裹厚被,略以展动,即觉冷气侵肤。后愚诊视,左脉沉细欲无,右脉沉紧,皆有数象。知其大气下陷,又为热药所伤也。其从前服生化汤觉轻者,全得芎劳升提之力也。治以升陷汤,将方中知母改用24克,又加玄参18克,1剂而寒热已,亦不作渴。从前两日不食,至此遂能饮食。惟胁下微疼,继服拙拟理郁升陷汤,2剂痊愈。

一妇人,年三十余。得下痿证,两腿痿废,不能屈伸,上半身常常自汗,胸中短气,少腹下坠,小便不利,寝不能寐。延医治疗数月,病势转增。诊其脉细如丝,右手尤甚。知其系胸中大气下陷,欲为疏方。病家疑而问日:"大气下陷之说,从前医者皆未言及。然病之本源既为大气下陷,何以有种种诸证乎?"答日:人之大气虽在胸中,实能统摄全身,今因大气下陷,全身无所统摄,肢体遂有废而不举之处,此两腿之所以痿废也。其自汗者,大气既陷,外卫之气亦虚也。其不寐者,大气既陷,神魂无所依附也。小便不利者,三焦之气化不升则不降,上焦不能如雾,下焦即不能如渎也。至于胸中短气,少腹下坠,又为大气下陷之明征也。遂治以升陷汤,因其自汗,加龙骨、牡蛎各15克(皆不用煅),2剂汗止,腿稍能屈伸,诸病亦见愈。继服拙拟理郁升陷汤数剂,两腿渐能着力。然痿废既久,病在筋脉,非旦夕所能脱然。俾用舒筋通脉之品,制作丸药,久久服之,庶能痊愈。

门人高如璧曾治一人,年三十余。因枵腹劳力过度,致大气下陷。寒热往来,常常短气,大汗淋漓,头疼咽干,畏凉嗜睡,迁延日久,不能起床。医者误认为肝气郁结,投以鳖甲、枳实、麦芽诸药,病益剧。诊其脉,左寸关尺皆不见,右部脉虽见,而微弱欲无。知其为大气下陷,投以升陷汤,加人参9克,1剂左脉即见,又将知母改用15克,连服数剂痊愈。

如璧又治一妇人,年三十许。胸中短气,常常出汗,剧时觉气不上达,即昏不知人,移时始苏,睡时恒自惊寤。诊其脉,微弱异常,知其胸中大气下陷甚剧。遂投以升陷汤,知母改用15克,又加人参、山萸肉各9克(去净核),连服数剂痊愈。

一人,年四十许,于季春得温证,延医调治不愈。留连两旬,病益沉重。后愚诊视,其两目清白无火,竞昏愦不省人事,舌干如磋,却无舌苔。问之亦不能言语,周身皆凉,其五六呼吸之顷,必长出气一口。其脉左右皆微弱,至数稍迟,此亦胸中大气下陷也。盖大气不达于脑中则神昏,大气不潮于舌本则舌干,神昏舌干,故问之不能言也。其周身皆凉者,大气陷后,不能宣布于营卫也。其五六呼吸之顷,必长出气者,大气陷后,胸中必觉短气,故太息以舒其气也。遂用野台参30克、柴胡6克,煎汤灌之,1剂见轻,2剂痊愈。

一人,年三十余。于初夏得温病,医者用凉药清解之,兼用枳实、青皮破气诸品,连服七八剂,谵语不省人事,循衣摸床,周身颤动。再延他医,以为内风已动,辞不治。后愚诊视,其脉五至,浮分微弱,而重按似有力,舌苔微黄,周身肌肤不热,知其温热之邪,随破气之药下陷已深,不能外出也。遂用生石膏60克,知母、野台参各30克,煎汤2茶杯,分2次温服。自午至暮连进2剂,共服药4次,翌日精神清爽,能进饮食,半日进食5次,犹饥而索食。看护者不敢复与,则周身颤动,复发谵语,疑其病又反复,求再诊视。其脉象大致和平,而浮分仍然微弱。恍悟其胸中大气因服破气之药下陷,虽用参数次,至此犹未尽复,故亟亟求助于水谷之气,且胃中之气,因大气下陷无所统摄,或至速于下行,而饮食亦因之速下也。遂用野台参30克左右,佐以麦门冬9克(带心)、柴胡6克,煎汤饮下,自此遂愈。西丰县张继昌,年十八九,患病数年不愈,来院诊治。其证夜不能寐,饮食减少,四肢无力,常觉短气。其脉关前微弱不起。知系胸中大气下陷,故现种种诸证。投以升陷汤,为其不寐,加熟枣仁、龙眼肉各12克,数剂痊愈。

开原史姓女子,在奉天女子师范读书。陡然腹中作疼,呻吟不止。其脉沉而微弱。疑系气血凝滞,少投以理气之品,其疼益剧,且觉下坠,呼吸短气。恍悟其腹中疼痛原系大气下陷,误理其气则下陷益甚,故疼加剧也。急投以升陷汤,1剂即愈。

奉天大东关于氏女,年近三旬,出嫁而孀,依于娘门。其人善英文,英商在奉者,延以教其眷属。因病还家,夜中忽不能言,并不能息。其同院住者王子岗系愚门生,急来院叩门求为挽救。因向曾为诊脉,方知其气分甚弱,故此次直断为胸中大气下陷,不能司肺脏呼吸,是以气息将停而言不能出也。急为疏方,用生箭芪30克,当归12克,升麻6克,煎服,须臾即能言语。翌晨,舁至院中,诊其脉沉迟微弱,其呼吸仍觉气短,遂用原方减升麻3克,又加山药、知母各9克,柴胡、桔梗各4.5克,连服数剂痊愈。

奉天小北关袁姓少妇,小便处常若火炙,有时觉腹中之气下坠,则炙热益甚。诊其脉关前微弱,关后重按又似有力。其呼吸恒觉短气,心中时或发热。知其素有外感伏邪,久而化热;又因胸中大气下陷,伏邪亦随之下陷也。治以升陷汤加生石膏24克,后渐加至60克,服药旬日痊愈。

一人,年二十余。因力田劳苦过度,致胸中大气下陷,四肢懒动,饮食减少,自言胸中满闷,其实非满闷,乃短气也。粗人不善述病情,往往如此。医者不能自审病因,投以开胸理气之剂,服之增重。又改用半补半破之剂,服2剂后,病又见重。又延他医,投以桔梗、当归、木香各数克,病大见愈,盖全赖桔梗升提气分之力也。医者不知病愈之由,再服时竞将桔梗易为苏梗,升降易性,病骤反复。自此不敢服药,迟延20余日,病势垂危,喘不能卧,昼夜倚壁而坐,假寐片时,气息即停,心下突然胀起,急呼醒之,连连喘息数口,始觉气息稍续,倦极偶卧片时,觉腹中重千斤,不能转侧,且不敢仰卧,其脉乍有乍无,寸关尺三部,或一部独见,或两部同见,又皆一再动而止,此病之危,已至极点。因确知其为大气下陷,遂放胆投以生箭芪30克,柴胡、升麻、山萸肉各6克(去净核)。煎服片时,腹中大响一阵,有似昏愦,苏息片时,恍然醒悟。自此呼吸复常,可以安卧,转侧轻松,其六脉皆见,仍有雀啄之象。自言百病皆除,惟觉胸中烦热,遂将方中升麻、柴胡皆改用4.5克,又加知母、玄参各18克,服后脉遂复常。惟左关参伍不调,知其气分之根底犹未实也,遂用野台参30克,玄参、天冬、麦冬各9克(带心),2剂痊愈。

湖南教员席文介,因宣讲伤气,甚至话到舌边不能说出,看书两行即头昏目眩,自阅《衷中参西录》,服升陷汤十余剂而愈。旧沧州北关赵姓,年过四旬,患吐血证,从前治愈,屡次反复,已历3年,有一年重于一年之势。其脉濡而迟,气息虚,常觉呼气不能上达,且少腹间时觉有气下堕,此胸中宗气(亦名大气)下陷也。《内经》谓宗气积于胸中,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是宗气不但能统摄气分,并能主宰血分,因其下陷,则血分失其统摄,所以妄行也。遂投以拙拟升陷汤(生箭芪18克,知母12克,桔梗、柴胡各4.5克,升麻3克),加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服2剂后,气息即顺,少腹亦不下堕。遂将升麻减去,加生怀山药30克,又服数剂,其吐血证自此除根。

曾治一室女吐血及一少妇衄血,皆系倒行经证,其脉皆微弱无力,气短不足以息,少腹时有气下堕,皆治以他止血之药不效,后再三斟酌,皆投以升陷汤,先期连服,数日痊愈。

湖北督署韩承启,庆轩寅友也。其夫人年六旬,素多肝郁,寝至胸中大气下陷。其气短不足以息,因而努力呼吸,有似乎喘,喉干作渴,心中满闷怔忡,其脉甚沉微。知其胸中大气下陷过甚,肺中呼吸几有将停之势,非投以升陷汤以升补其大气不可。为录出原方,遵注大气陷之甚者将升麻加倍服。1剂后,吐出粘涎数碗,胸中顿觉舒畅。又于方中加半夏、陈皮,连服3剂,病遂霍然。

族婶母,年四十余岁,身体素弱。因境遇不顺,又多抑郁。癸亥1O月下旬,忽患头疼甚剧,已三日矣,族叔来舍,俾生往诊。及至闻呻吟不已,卧床不起,言已针过百会及太阳两处,均未见效。其左脉微细如丝,按之即无,右脉亦无力,自言气息不接,胸闷不畅,不思饮食,自觉精神恍惚,似难支持,知其胸中之大气下陷也。其头疼者,因大气陷后,有他经之逆气乘虚上千也。遵用《衷中参西录》升陷汤原方,升提其下陷之大气,连服数剂痊愈。

价儒之内,以其夫病势沉重,深恐难起,忧虑成疾,心内动悸,痞塞短气。医者以为痰郁,用二陈汤加减清之,病益加剧。因鉴其父为药所误(其父为遵郡名儒,因下痢十余日,医用大黄12克降之,复杯而卒),遂停药不敢服。此际愚正在城中为价儒调治余病。俟愚来家求诊。见其满面油光,两手尺寸之脉皆极沉,惟关脉坚而有力。愚日:"此乃胸中大气下陷,何医者不明如是,而用清痰之二陈也。今两关脉之坚弦,乃彼用药推荡之力。"诊际,大气一陷,遂全身一战,冷汗满额,心即连次跳动十余次。遂用大气下陷门中之升陷汤,再仿逍遥散、炙甘草汤之意,提其下陷之气,散其中宫之滞,并以交其心肾。1剂而三部平,大气固。嗣因尺中太微,而理气药及升、柴等药皆不敢用,遂按大气下陷门之意及虚劳门之法,精心消息,调治而愈。今食量增加,气日壮矣。

民国十五年冬,河东友人翟桐生之令堂,乳部生疮,疼痛难忍,同事王德三君约往诊视。翟君言,昨日请医诊治,服药1剂,亦不觉如何,惟言誓不再服彼医方药。生诊视时,其左关弦硬,右寸独微弱,口不能言,气息甚微,病势已危险万分。生断、为年高因病疮大气下陷。为开升陷汤,以升举其气,又加连翘、丹参诸药,以理其疮。1剂能言。病人喜甚,非按原方再服1剂不可。后生又诊数次,即方略为加减,数服痊愈。

一距均家二里之朱家村,有冯顺昌者,务农而家小康。其母章氏,年正八秩,体丰善饭。一日忽觉左手麻痹,渐至不能持碗。越朝方食面饼,倏然僵厥,坐向下堕,肢冷额汗,气息仅属。人皆以为猝中也,聚商救治。自午至晡,逐见危殆,来请均为筹挽救简方,以老人素不服药,且噤鼻塞,恐药汁亦难下咽耳。均意谓年老久厥,讵能回阳?姑嘱以红灵丹少许吹鼻中,倘嚏气能宣通,再议用药。乃药甫人而嚏作,似渐苏醒。然呼吸甚微,如一线游丝,恐风吹断。先按口鼻,温度甚低,音在喉中,犹言誓不服药。诊其脉,则沉微。察其瞳,亦涣散。遂确定为大气下陷。但值耄年,势难遽投重峻之剂,爰照升陷汤方而小其剂,用生箭芪4.5克,知母2.4克,净萸肉3克,柴胡1.2克,升麻0.9克。煎服须臾,即渐有转机。续进2剂,逐次平复。继俾服潞党参,每日6克,加五味子5粒,广陈皮少许,频饮代茶。今春见之,较未病前更倍康强矣。

李登高,山东恩县人,年三十二岁,寓天津河东瑞安街,拉洋车为业,得大气下陷证。腹中觉饥,未暇吃饭,枵腹奔走七八里,遂得此病。呼吸短气,心中发热,懒食,肢体瘘懒无力,略有动作即觉气短不足以息。其脉左部弦而兼硬,右部则寸关皆沉而无力。此胸中大气下陷,其肝胆又蕴有郁热也。盖胸中大气,原为后天宗气,能代先天元气主持全身,然必赖水谷之气以养之。此证因忍饥劳力过度,是以大气下陷,右寸关之沉而无力其明征也。其举家数口生活皆赖一人劳力,因气陷不能劳力即将断炊,肝胆之中遂多起急火,其左脉之弦而兼硬是明征也。治之者当用拙拟之升陷汤升补其胸中大气,而辅以凉润之品以清肝胆之热。生箭芪24克,知母15克,桔梗6克,柴胡6克,升麻4.5克,生白芍15克,龙胆草6克。共煎汤1大盅,温服。将药连服2剂,诸病脱然痊愈。
2010-06-20 23:25 4楼
【今用】

1.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临床上分为高渗性腹泻、吸收障碍性腹泻、分泌性腹泻、运动性腹泻4种类型。临床常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粪量超过200克,或含未消化的食物或脓血,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失禁等症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查,全面分析研究,必要时可做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和影像诊断来确诊。

慢性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分肾虚泄泻、脾虚泄泻、肝郁泄泻3种证型。主要病理机制与湿有关,运脾化湿为其主要治法,升陷汤是脾虚泄泻型常用处方之一。

升陷汤加减:生黄芪15克,知母9克,柴胡6克,升麻6克,桔梗9克,党参9克,白术9克,炙草6克,苍术10克。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加熟附子6克,干姜6克;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兼有脱肛者,加当归9克,陈皮12克。

(1)根据《河南中医》,1999,19(4):22,李香报道:从脾胃论治五更泄,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脾虚致泻疗效显著。处方:生黄芪20克,知母10克,柴胡10克,升麻6克,桔梗10克,党参10克,苍术9克,白术9克,怀山药10克,扁豆10克,陈皮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

(2)根据《新中医》,1995,(12):50,朱树宽报道:治疗1例妊娠咳嗽腹泻患者,临床治愈。处方如下:黄芪30克,怀山药30克,炮姜10克,五味子10克,桔梗6克,枳壳6克,升麻3克,柴胡3克。水煎服。

2.原发性低血压

原发性低血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压降低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出现以血压偏低为主的一种疾病。

原发性低血压症属中医"眩晕"、"虚劳"、"心悸"范畴,多见于青壮年体质虚弱的女性,并有家族遗传倾向,其病因病机与五劳七伤、病后失调致大气下陷,元气受损,肾之精血亏虚,髓海不足有关。肾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内经》日"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瘘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而头晕健忘皆因大气下陷不能上达于脑所致。故治法宜补气升陷,大补肾中精血。

升陷汤加减:黄芪24~30克,知母12克,升麻5克,柴胡5克,桔梗5克,熟地黄60~90克,炙甘草18~36克。

气虚极者,酌加党参;阳气涣散,加山茱萸、大剂量熟地黄以大补肾之精血。若自汗出,加浮小麦9克,防风9克;泄泻或便溏,加薏苡仁、15克,泽泻12克,炒扁豆12克;畏寒肢冷,腹中隐痛,加桂枝12克,干姜6克;心悸怔忡,加柏子仁12克,朱砂1克(冲服)。

(1)根据《新中医》,1997,29(9):21,杨宏志等报道:治疗原发性低血压30例,全部均为女性,年龄20-40岁,治疗结果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处方:黄芪24~30克,知母12克,升麻5克,柴胡5克,桔梗5克,熟地黄60~90克,党参18克,山茱萸15克,炙甘草18~36克。

(2)根据《山西中医》,1996,12(4):31,魏勃等报道:采用升陷汤治疗眩晕1例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3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桔梗10克,知母10克,当归12克,熟地15克,龙眼肉15克,桑椹15克。3剂,水煎服。

3.复发性气胸

复发性气胸是指因肺部疾病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者靠近肺表面的肺大泡、细小气管自行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进入胸膜腔,并且反复发作。其主要发作原因是由于肺基础疾病导致肺功能降低,肺泡弹性差而致破裂所致。主要临床表现:突感一侧胸痛,气急,憋气,可有咳嗽,但痰少。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即可确诊。

气胸属中医"宗气下陷,肺气衰竭"之证,升气举陷,培土生金为其主要治法。可以应用升陷汤加减治疗。

升陷汤加减:生黄芪15克,党参15克,知母10克,柴胡9克,升麻9克,桔梗9克,炙甘草6克。

若气短乏力,加倍黄芪;胸痛明显者,加元胡、金铃子;憋气严重者,加枳壳。

根据《河北中医》,2000,22(6):471,姜文艳等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气胸疗效观察。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该病30例,治愈25例,显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处方:生黄芪20克,党参15克,知母10克,柴胡6克,桔梗6克,丹参15克,白及15克,升麻6克,山茱萸6克。若肺热痰黄者,去党参,加黄芩10克,百部10克;盗汗者,加生牡蛎20克,生龙骨20克;脾肾阳虚,加制附子3克,干姜3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以脑血液循环障碍、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变为基础,而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脑部缺血的一类疾患。而劳累、感染、颈部急剧扭转是发病的诱因,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并可诱发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等。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必要时可做颈颅多普勒、x线检查来确诊。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眩晕"范畴,病理机制与"虚、风、痰、瘀"有关,而补虚、祛风、化痰、祛瘀为其主要治法,气虚导致的眩晕可以运用升陷汤。

升陷汤加减:黄芪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6克,知母9克,炒枣仁9克,木香9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胃气上逆,加半夏6克;畏寒肢冷,加熟附子6克,干姜6克;不寐者,加柏子仁12克;面色无华,加熟地12克,阿胶9克(烊化)。

(1)根据《湖南中医杂志》,2000,16(3):51,周汝云等报道:加味升陷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6例,治愈14例,显效22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处方:黄芪30~50克,知母12克,天麻10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葛根30克,泽泻20克,石菖蒲10克,胆南星6克,升麻3克,柴胡3克。兼气郁者,加合欢花10克;兼耳鸣者,加蝉蜕5克;兼肾阳虚者,加锁阳10克,巴戟天10克;兼阴血不足者,加熟地15克,枸杞子15克;兼呕吐者,加法半夏6克,竹茹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根据《山东中医杂志》1997,16(7):327,张毅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60克,党参10克,知母10克,柴胡3克,升麻3克,桂枝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地龙10克。连服18剂。5.失眠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属于保护性抑制。然而长期的睡眠不良以及影响睡眠的解剖部位的病变或生理功能的紊乱均能导致睡眠障碍。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常见表现。

失眠是症状而不是病因。本病包括入睡困难、睡时短、觉醒多并且多梦。脑电图记录眼球快速运动睡眠缩短,而无眼球快速动睡眠的第二级较长,第四级提前结束,觉醒的次数和时间略有增加,睡眠的总时问减少。这些表现可因每晚失眠程度的不同而变化。此外,失眠者的生理性警觉反应水平提高,如睡眠期中的心率、体温都较睡眠良好者高,外周血管处于收缩状态。长时间失眠则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出现一系列变化。主要精神活动变化较为明显,如在2天内无明显变化,3天以后出现记忆力、思考力、计算力明显下降,容易激怒,进一步可出现幻觉与错觉。

正常人睡眠的好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就寝时间、起床时间、一夜睡眠的经过、个人体质、性格、年龄、生活习惯、周围环境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睡眠。

失眠症,祖国医学称为"不寐"、"不得卧"。中医学治疗本病方法众多,以调理阴阳为主,使阳人于阴,阴阳调和,阴平阳秘,其自能得睡。中医药治疗失眠,效果好,副作用少,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但是对于顽固性失眠,则要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进行诊治。对于胸中大气受损,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所致失眠,可选用升陷汤加减治疗。

升陷汤加减:生黄芪30克,知母10克,柴胡5克,升麻6克,山萸肉15克。

头晕,血压较低者,加红参10克,白术12克,炙甘草12克;心悸气短,胆怯者,加柏子仁12克,龙骨15克,龙眼肉15克;纳差神疲,便溏者,加鸡内金12克,生山药30克。

根据《吉林中医药》,1998,(2):35,黄庆田报道:运用升陷汤治疗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后顽固性失眠,辨证属于胸中大气受损,虚而下陷,心失所养,神不守舍者用归脾汤、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不效,用升陷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处方:生黄芪30克,知母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桔梗6克,人参1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病情稳定后上药20剂为1料,加工成蜜丸,每服9克,每日3次。6.胃下垂

胃下垂多为瘦长体型人发病,主要表现为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胃痛(无周期性及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偶有便秘、腹泻或交替性腹泻及便秘,可伴有眩晕、乏力、心悸和直立性低血压等全身症状。体格检查时上腹部可扪到强烈的主动脉搏动,可同时伴有其他内脏下垂(如肾下垂、肝下垂)的体征。通过胃肠钡餐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西医治疗以调整饮食、腹肌锻炼及放置胃托为主,必要时用促胃肠动力药。 '

胃下垂多属于中医"胃胀"范畴,一般认为由于中气下陷所致。常用方为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至民国张锡纯始创升陷汤,本为大气下陷所立,使用本方加味治疗胃下垂效果显著。

升陷汤加味:生黄芪30克,人参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知母10克,桔梗6克,枳壳30克,炙甘草6克。

脘腹胀满者,加木香6克,佛手12克,香橼6克;大便溏薄,加山药15克,扁豆15克,莲子肉12克;恶心呕吐者,合旋覆代赭汤;寒象明显,加制附子6克,肉桂6克;兼有热痰,加竹茹6克,胆南星6克,黄连6克;消化不良,加鸡内金12克,焦山楂12克,炒麦芽15克,神曲12克;胃阴不足者,去人参,加石斛12克,麦门冬6克,沙参9克。

(1)根据《江苏中医》,1999,(8):36,陆机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味治疗胃下垂疗效显著。其对于辨证属于脾胃气虚,大气下陷者用升陷汤加味治疗,处方:炙黄芪30克,潞党参15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延胡索10克,桔梗5克,知母5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红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作者认为本方补脾胃,使清气向上,浊气向下,气机通畅,疾病自愈。

(2)根据《北京中医》,1998,(4):26,吴金龙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味治疗胃下垂效果显著。26例患者中,治疗后症状消失,复查脏器回纳原位为治愈,计19例。症状消失,未经复查,或自动终止治疗者为好转,计6例。其中1例仅就诊1次,无法追访,为无效。处方:生黄芪30克,知母10克,柴胡5克,桔梗3克,升麻5克,炒枳壳10克,太子参15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阳虚者,加制附子10克,肉桂5克;气虚甚者,改太子参为大红参10克;脾胃虚寒者,加炒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桂枝10克,砂仁5克;肾虚者,加山萸肉10克,桑寄生10克,杜仲10克。

7.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指冠状动脉固定性(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病变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本病一般分为5型,包括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原发性心脏骤停型冠心病。本病的诊断要点除根据典型发作的特点和体征之外,还应该参照心电图改变,必要时可多次复查心电图或作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进行放射性核素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另外超声心动图对于本病的诊断也有价值。本病应该积极预防,主要是戒烟和防治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也是应该预防的易患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不合理饮食等情况也应受到重视。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心悸"、"厥脱"等疾病的范畴。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无论从急救还是病后调摄,中医药有西医不可替代的明显的优势。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心脉、痰浊闭阻、气阴两虚等多种证型。其中胸阳不振,可与各型相兼出现。临床以升陷汤加减治疗。

升陷汤加味:生黄芪30克,柴胡6克,升麻6克,桔梗6克,知母10克,红参15克,丹参30克。

心脉瘀阻,疼痛较剧烈者,合以血府逐瘀汤,或加芎12克,檀香6克,红花12克,赤芍12克;痰浊闭阻,加瓜蒌15克,薤白12克,苦酒30克;寒凝心脉,加熟附子12克(先煎),炙甘草6克,干姜12克;气阴两虚,加麦冬30克,五味子12克(打);兼有胁痛,加延胡索18克,香附12克;心烦失眠,加酸枣仁18克,夜交藤20克。

(1)根据《江苏中医》,1999,(8):36,陆机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属于胸阳不振,大气下陷,络脉瘀阻者效果显著。处方:炙黄芪30克,紫丹参30克,吉林参6克(另炖冲服),柴胡10克,升麻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桔梗5克,知母5克。水煎服,每日1剂。

(2)根据《吉林中医药》,2000,(5):16,杨大国、胡敬宝、黄秀铃报道:运用升陷汤和丹参饮加味组成生丹饮,治疗老年人冠心病心绞痛43.例,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修订《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心绞痛症状疗效:43例中显效13例,改善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7%。心电图改变:显效9例,改善2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7.44%。处方:黄芪30克,升麻9克,柴胡9克,桔梗9克,枳壳12克,砂仁9克,檀香9克,葛根30克,丹参30克,细辛9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口服。气虚者,加党参、黄精;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阳虚明显者,加肉桂、附子;高血压者,加钩藤、生龙骨、生牡蛎;手足麻胀者,加泽泻、炒地龙。

(3)根据《山东中医杂志》,1997,16(7):327,张毅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1例冠心病患者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30克,党参10克,柴胡6克,升麻3克,桂枝6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连服12剂。又运用升陷汤合炙甘草汤加减治疗1例冠心病临床治愈。处方如下:黄芪30克,人参10克(另炖),升麻3克,柴胡6克,桂枝6克,炙甘草10克,山茱萸10克,五味子6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炒酸枣仁24克。1剂,急服下,1小时后心悸、怔忡减轻,至晚6时心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再拟升陷汤合炙甘草汤加丹参20克。连服20剂,随访至今未发。

8.产后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尿液不能排出。常见原因为尿道损伤或狭窄,脊髓损伤,以及盆腔手术损伤膀胱也可以引起尿潴留。产后尿潴留为产科临床所习见,西医认为本病与滞产时间长,运用胎吸产钳等器械助产或临盆努责摒气过度,复加失血有关,产后身体虚弱,腹壁松弛,产妇怕疼不敢用力排尿等也为常见原因。西医治疗以导尿法、热熨法治疗。本病属于中医二"癃闭"的范畴,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小便不通,点滴而出为癃。产妇分娩时努责用力过甚,胸中大气被迫下陷。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升陷汤可以开上以通下,此即所谓"提壶揭盖"法。

升陷汤加减:炙黄芪30克,党参10克,山萸肉15克,柴胡8克,升麻8克,木通8克,桔梗5克,贝母5克。

心烦渴,咽干者,加苏叶10克,杏仁10克,淡豆豉10克,炒山栀子10克,麦冬10克;身热自汗多者,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术6克,防风5克。

(1)根据《江苏中医》,1999,(8):36,陆机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味治疗产后尿潴留疗效显著。其对于产后尿潴留辨证属于大气下陷,膀胱气化失司所致者用升陷汤加味。处方:炙黄芪30克,党参10克,山萸肉15克,柴胡8克,升麻8克,木通8克,桔梗5克,知母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根据《山西中医》,1996,12(4):31,魏勃等报道:采用升陷汤治疗癃闭1例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15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桔梗10克,知母10克,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水煎服,日1剂。

9.早泄

早泄是同房时阴茎尚未接触或刚接触女方外阴,或阴茎虽进入阴道,但在很短时问内便发生射精,随后阴茎萎软,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的一种病证,是较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成年男性均可发生本病,与年龄无明显关系。本病多由于精神因素所致,少数为器质性因素引起。西医认为本病与情绪紧张,手淫恶习,长期禁欲以及慢性前列腺炎、精囊腺炎等生殖器炎症有关。本病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尿与前列腺液,明确是否存在某生殖器的炎性病变。西医治疗主要是以抗抑郁药及镇静药辅助心理治疗,降低龟头敏感度等方法治疗。

由于本病多与阳痿、遗精并见,故历代医家对此少有专论,有的医家根据早泄的特点,名之日"鸡精"。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心、肝、脾、肾;基本病机是肾气亏虚、阴虚火旺、心脾两虚、肝经湿热而致精关不固。临床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辅助心理疗法。对于大气下陷者,可以选用升陷汤加减治疗。

升陷汤加减:生黄芪30克,升麻15克,柴胡12克,桔梗10克,芡实30克,蔚蓄30克。

兼肾气亏虚者,加枸杞子15克,山萸肉15克,金樱子15克,巴戟天12克;兼睡眠差,心悸气短者,加龙眼肉15克,当归18克,茯神15克;兼心情急躁易怒者,加郁金10克,合欢皮15克。

根据《河北中医》,1999,(3):168,王慧生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早泄疗效显著。其对于大气虚而下陷,统精无力,用益气升提,佐以固精之法治疗。处方:生黄芪20克,升麻10克,柴胡6克,白术15克,金樱子15克,桑螵蛸10克,桔梗6克。日1剂,水煎400毫升,早晚分服。

10.前列腺增生症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在病理上,30岁以上的男性,其前列腺就可发生增生性改变,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国外资料证明,30~40岁的发病率为8%,41~50岁为20%,51~60岁为50%,61~70岁为70%,90岁以上为90%。我国的发病率大大低于国外,由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平均寿命有所延长,其发病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前列腺增生症的发生原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本病主要表现为尿频、排尿困难、尿失禁及血尿、急性尿潴留,有的患者因为尿路梗阻可引起全身症状,如腰痛等。本病可经肛指检查、彩超检查明确诊断。

前列腺增生症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排尿困难,甚至发生尿潴留,故属于中医学"癃闭"范畴。本病病位在膀胱、尿道,而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痰散结,健脾升阳,补益肾元为基本原则。因为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故益气升提,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其中,升陷汤可作为基本方治疗本病。

升陷汤加减:生黄芪30~60克,升麻5克,知母5克,柴胡6克,桔梗5克,路路通15克,穿山甲12克。

兼有阴虚者,加黄柏10克,生地10克,山药15克;瘀血明显者,加生山楂30克,泽兰12克,益母草30克,当归24克;阳气虚者,加肉桂6克,熟附子9克;腰脊冷痛者,加淫羊藿12克,杜仲15克,桑寄生30克;尿痛者,加石韦12克,琥珀3克(冲服)。

根据《河北中医》,1999,(3):168,王慧生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前列腺增生所致之癃闭疗效显著。对于面色苍白无华,言语低微,脉弦数,右寸微弱,两尺实大,辨证属于大气下陷,膀胱气化失司者,用升陷汤加减。处方:生黄芪30克,升麻3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桔梗6克,枳实10克,青皮15克,猪苓20克,车前子10克,生大黄10克(后下)。日1剂,水煎400毫升,频服。大便通畅去生大黄,加牛膝10克,桃仁10克,干姜10克,泽泻10克。

11.食管裂孔疝并食管炎

由于先天性缺陷、横膈的损伤或支持组织的松弛,胃、结肠或其他腹内脏器可通过横膈的某个孔穴滑人胸腔内,形成膈疝;其中最常见的是食管裂孔疝,即胃的一部分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占膈疝中的90%以上。本病临床可以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状,同时并发食管炎或与消化系统的其他疾病同见。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胸胁痛"、"泛酸"、"嘈杂"等病的范畴。

中医认为食管裂孔疝的形成主要为脏腑无力所致,气虚下陷使脏腑组织无力支撑而离开正常的功能位置经孔而进入胸腔。临床治疗主要以升提宗气使脏腑恢复正常位置,使因疝所致的各症痊愈。临床可用升陷汤加减。食管炎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心窝部不适、烧灼感、反酸、嗳气或吞咽时疼痛等。临床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升陷汤加减:生黄芪30克,柴胡9克,桔梗6克,枳壳12克,知母6克,黄连5克,吴茱萸3克。

兼有放射胁肋肩背疼痛者,加郁金10克,姜黄10克,香附12克,旋覆花12克(包煎),杏仁9克;兼有反酸嘈杂者,加煅瓦楞子15克,乌贼骨15克;烧灼感明显者,加生地30克,玉竹15克,黄芩9克;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5克,鸡内金12克,炒莱菔子15克。

根据《云南中医药杂志》,2000,(2):20,肖妙娥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食管裂孔疝并食管炎效果显著。其辨证属于大气下陷,胃阴亏虚者,治以升提宗气,益胃生肌。处方:生黄芪30克,柴胡9克,桔梗9克,升麻5克,知母15克,煅瓦楞子15克,浙贝母15克,玄参15克,明玉竹10克,生甘草6克,生地10克。水煎,每日1剂。眠差,精神紧张,加炙远志10克,郁金10克;脾虚湿热者,去玉竹、生地,加竹叶10克,败酱草15克,木通6克,加大生甘草剂量为10克;湿浊上犯,去生地、玉竹,加生薏苡仁20克,莲子15克,当归6克,生晒参10克,砂仁10克(后下)。

12.神经官能症

神经症又称为神经官能症。这一名词常用来概括一组与。因素有关的功能性心理障碍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国际上已不再把神经官能症的概念作为分类的原则。但由于此类疾病十分常见,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的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都保留了这一名称,包括: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病和神经衰弱等。焦虑症状可见于各种疾病中。本症仅指由于心理社会因素引起,而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强迫症是指患者自知是异常的、无意义的和不必要的观念或行为,并极力加以抵抗和排斥,但常无法控制,而把精力消耗在这类强迫观念或行为上,可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神经衰弱以容易兴奋和容易疲劳为特征,且常伴有焦虑及抑郁等症状,其症状表现可与许多躯体疾病的早期或恢复期相混淆。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其病因未明,主要表现是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互不协调,精神活动脱离现实环境。癔病又称为歇斯底里,女性较多,常因社会心理因素引起情绪波动而突然发病。临床表现可类似多种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和心、肝、脾以及痰、瘀等有关。本病相当于中医"不寐"、"梅核气"、"百合病"、"癫狂"等疾病范畴。本病表现多样,变化复杂,临床治疗以辨证论治为主。其中,对于胸中大气下陷者,可以选择升陷汤加减治疗。

陷汤加减:炙黄芪3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知母5

克,桔梗8克,合欢皮15克。

失眠者,加炒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远志10克;胸闷咽堵,咽中如有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加清半夏10克,苏梗10克,牛蒡子10克,浙贝母10克;烦躁易怒者,加郁金10克,炒栀子10克;头晕耳鸣目胀者,加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白芍24克。

根据《江苏中医》,1999,(8):36,陆机报道:运用升陷汤加减治疗神经官能症疗效显著。其治疗胸膈满闷不舒,呼吸气短,得太息乃适,心中怔忡,夜不安寐,胆怯易惊,甚则筋惕肉稠,辨证为胸中大气因惊恐下陷,投以升陷汤疗效显著。处方:炙黄芪30克,丹参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炙甘草10克,龙骨2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桔梗5克,知母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13.血管神经性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以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及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具有病程长,间歇性反复发作,呈跳痛或胀痛,痛有定处,缠绵难愈等特点,多见于青壮年。包括丛集性头痛、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

本病属中医"头风"、"偏头痛"等范畴。临床辨证分型主要有:气血不足、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浊上扰、血瘀阻络、寒凝经络等证型。头为清阳之府,气虚则血不能上荣,头部气血亏虚,故头痛绵绵。升陷汤能升胸中清阳之气直达巅顶,气行则血行,气血调达则头痛止,故升陷汤用于气血不足型头痛疗效亦佳。

升陷汤加减:黄芪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6克,知母9克,炒枣仁9克,木香9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葛根15克。

失眠者,加炒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远志10克;胃皇上逆,加半夏6克;面色无华,加熟地12克,阿胶9克(焰化);烦躁易怒者,加郁金10克,炒栀子10克;头晕耳鸣目胀加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根据《新中医》,1995,(10):57,刘瑞波等报道:运用升隆汤加味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处方:生黉芪30克,柴胡5克,升麻5克,桔梗10克,当归10克,知蜀10克,川芎10克。

14.遗尿

遗尿症又称夜尿症,是指3周岁以后不能控制排尿,又无神经系统或泌尿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临床上没有排尿困难或剩余尿,尿液检查正常,而在夜间入睡后产生无意识排尿。引起遗尿的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是神经发育尚未成熟,或为膀胱脊髓神经支配的兴奋性发生变化而致。引起功能性遗尿的常见原因主要是精神因素,此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偶可延长到十几岁。另外,妊娠咳嗽遗尿用本方加减治疗效果亦佳。

对于遗尿症中医认为主要是肾气不足,膀胱不能制约小便所致。主要分为3型:肺热郁结型、肾气不足型、脾肺气虚型。根据《山东中医杂志》,1996,15(9):421,张建坤、曲仕良报道:治疗顽固性遗尿2例取得满意疗效。若证属大气下陷、肾气不固、肝气郁滞,治以补气升陷、固肾摄气、舒肝解郁,升陷汤加味:黄芪30克,升麻3克,柴胡6克,知母12克,桔梗3克,泽泻13克,茯苓12克,桂枝12克,白术12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香橼12克,桑螵蛸12克,益智仁15克,乌药10克,芡实30克,山茱萸15克,若服药后诸症减轻,但仍有走路及着急时欲遗而不出,去泽泻、茯苓、桂枝、白术、青皮、陈皮、香橼,加金樱子15克,鹿角胶8克(烊化)。

15.琦能性消化不艮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常见的症候群,指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不适,如:食后脘腹胀满、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痛、反胃等,经过胃镜、钡餐胃肠造影、8超肝、胆、胰和各项化验检查均无异常器质性病变,且定期随诊一个时期仍无异常发现;方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临床表现多见上腹部和胸骨后胀闷、疼痛、嗳气和肠鸣。进食后往往可使胀闷或疼痛加重。此外,还有厌食、恶心、排便不畅以及焦虑或抑郁等神经系统症候群。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诱因很多,其中精神因素作为发病诱因比较常见。精神紧张或抑郁状态下,胃的运动与分泌减弱,甚至可能停止,在抑郁、灰心时,肠蠕动呈抑制状态,焦虑或抑郁的一心理状态可引起体内某些激素分泌的改变和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的"痞满"、"纳呆"、"反酸"等证。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脾胃虚弱、外感时邪或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药物治疗失当所致,可用升陷汤治疗。

升陷汤加减:生黄芪30克,知母10克,柴胡5克,桔梗3克,升麻5克,炒枳壳10克,太子参15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

肾虚者,加山萸肉10克,杜仲10克;阳虚者,加附片10克,肉桂5克;气虚甚者,改太子参为大红参10克;脾胃虚寒者,加炒白术10克,云茯苓10克,桂枝10克,砂仁5克(后下)。

(1)根据《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13(4):31,洪流报道:用升陷汤加减治疗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服药15剂治愈。处方如下:炙黄芪30克,桂枝6克,酒白芍10克,生甘草3克,干姜6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煅瓦楞子10克,柴胡3克。

(2)根据《山西中医》,1996,12(4):31,魏勃等报道:采用升陷汤治疗腹胀1例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3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桔梗10克,白蔻仁10克,干姜10克,肉桂6克。3剂,水煎服。

16.小便失禁

中医认为小便失禁是由于肺脾气虚和肾气虚衰造成的,其中由肺脾气虚引起的用升陷汤治疗满意。另外,妊娠咳嗽遗尿用本方加减治疗效果亦佳。

升陷汤加减:黄芪30克,升麻3克,柴胡6克,知母12克,桔梗3克,桂枝12克,益智仁15克,乌药10克,芡实30克,山茱萸15克。

烦躁易怒者,加郁金10克,炒栀子10克;失眠者,加炒枣仁12克,柏子仁12克;咽中如有炙脔,加清半夏10克,苏梗'10克,牛蒡子10克,浙贝母10克;头晕耳鸣目胀,加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根据《中医药研究》,1995;(5):45,郭腾等报道:采用升陷汤治疗小便失禁,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24克,知母8克,升麻3克,柴胡5克,桔梗5克,熟地黄20克,山萸肉15克。

17.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气肿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原因逐渐引起的细支气管狭窄,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过度充气,气腔壁膨胀、破裂而产生的肺脏充气过度和肺容积增大的阻塞性肺病。其临床表现如下:慢支在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在原有的咳嗽、咳痰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当继发感染时,呈现胸闷、气急、紫绀、头痛、嗜睡、神志恍惚等呼吸衰竭症状。肺气肿加重时胸廓外观呈桶状,呼吸运动减弱,呼气延长,肺部有湿罗音。西医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控制感染、雾化吸人、间断吸氧或持续吸氧,如呼吸衰竭时给可拉明加葡萄糖液静滴治疗等。

中医的辨证分型主要分为痰浊壅肺型、寒饮伏肺型、痰热郁肺型、脾肾气虚型。其中脾肾气虚型用升陷汤治疗疗效满意。升陷汤加减:黄芪30克,升麻3克,柴胡6克,知母12克,桔梗3克,桂枝12克,益智仁15克,乌药10克,芡实30克,山茱萸15克,山药30克。

瘀血明显者,加泽兰12克,当归24克;兼有阴虚者,加生地10克;阳气虚者,加肉桂6克,熟附子9克;腰脊冷痛者,加杜仲15克,桑寄生30克。

根据《福建中医药》,1994,25(5):28,商娅报道:采用升陷汤合人参蛤蚧散化裁治疗1例慢支肺气肿疗效满意。处方如下:黄芪、桃仁、茯苓、制胆星、浙贝母、党参、丹参、蛤蚧、枸杞。服5剂后原方加茯苓、猪苓、泽泻。服7剂后改方为:党参、蛤蚧、黄芪、茯苓、怀山药、陈皮、半夏、桃仁、枸杞、巴戟天,连服15剂。

18.发热

发热是由于内生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使调定点上升,而将体温调节到高于正常的相应水平。并不是所有的体温升高都是发热,例如中暑时体温升高,是被动的不伴有调定点升高的体温升高,称之为过热。因此,体温升高分为生理性的(如运动时体温升高)和病理性的(发热、过热)。机体发热,可能由于病原微生物引起,是传染性的;也可能是由异种蛋白、淋巴因子或类固醇造成,这是非传染性的。发热的机理主要是因为发热激活物进入机体,激活"产致热源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群等),合成内生性致热源,然后从胞浆中分泌出来。内生性致热源进入血液,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作用于下丘脑视前区,通过中枢性发热介质使调定点上升。中医认为脾气虚不足以生阴血,故心血亏虚,心血不足则发热,用升陷汤补下陷之脾气,脾气足以生养阴血则热自除。

升陷汤加减:黄苠30克,升麻3克,柴胡6克,知母12克,桔梗3克,桂枝6克,芡实30克,山茱萸15克,太子参10克。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加熟附子6克,干姜6克;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兼有脱肛者,加当归9克,陈皮12克;肾虚者,加山萸肉10克,杜仲10克;气虚甚者,改太子参为大红参10克;脾虚寒者,加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砂仁5克。

根据《河南中医》,1997,17(6):46,李永政等报道:采用升陷汤治疗胆囊切除术后感染高烧1例疗效满意。处方如下:黄芪30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10克,知母12克,人参10克,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水蛭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又治愈久病大气下陷寒热往来患者1例,处方如下:黄芪60克,桂枝6克,干姜6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6克,知母10克,人参15克,山萸肉12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白芍15克。3剂,水煎服。

二诊上方加大黄芪至90克,当归15克,山药20克。3剂后热退。又治愈1例肾盂肾炎高烧尿血患者,用升陷汤加减:黄芪30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6克,知母12克,金银花30克,穿山甲10克,石韦15克,瞿麦15克。连服20多剂而愈。

19.鼻窦炎

鼻窦炎一般即指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是鼻窦粘膜慢性化脓性炎症。以慢性上颌窦炎最多,常与慢性筛窦炎合并存在,多因急性化脓性鼻窦炎未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迁延而致。感染、变应性鼻炎也是其主要原因。近年来,鼻道复合体的病变引起鼻窦引流障碍被引起广泛重视,并因此开展了功能性鼻内窥镜下的鼻窦炎手术。主要症状为:脓涕、鼻塞、头痛(常表现为钝痛或头部沉重感,白天重,夜间轻)、痰多、异物感或咽干痛等,有时可有耳鸣、耳聋。一般的治疗包括呋麻液滴鼻、抗菌素及上颌窦穿刺冲洗术等。如果一般治疗效果欠佳,应进行详细的鼻腔检查,主要了解有无影响鼻窦引流的病变,强调鼻内窥镜下中鼻道复合体的检查及鼻窦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检查。手术治疗,包括去除病因的手术,(如高位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矫正术;对肥大或息肉样变的中鼻甲,可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若有鼻息肉则行鼻息肉摘除术)、上颌窦根治术。目前较流行的手术方法为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此方法手术损伤小,符合正常生理解剖,效果较好。如有可能尽量行此手术。

鼻窦炎在中医属于"鼻渊",此病有虚实之分,肺主一身之气,司宣发,为气机之枢。肺气不足,宣降失常,气机升降受制,清浊反作,浊邪壅于鼻窍而生浊涕。用升陷汤益气升清可有较好疗效。

升陷汤加减:黄芪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桔梗6克,知母9克,苍耳子10克,辛夷6克,薄荷6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并发感染加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

根据《山西中医》1996,12(4):31,魏勃等报道:采用升陷汤治疗鼻窦炎1例效果满意,处方如下:黄芪30克,柴胡1O克,升麻10克,桔梗10克,知母10克,苍耳子10克,辛夷10克,薄荷6克。

20.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指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存在,或子宫异常出血是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而非直接由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引起。功血是妇科常见病,可发生于月经初潮至绝经间的任何年龄。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如月经周期长短不一、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临床上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无排卵功血占80%以上,其中90%见于青春期和绝经期妇女。本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病史、体格检查、排卵测定及其他辅助检查。生殖道局部病变或全身性疾病所导致的生殖道出血,尤其是青春期女孩阴道或宫颈部恶性肿瘤,育龄妇女粘膜下肌瘤和滋养细胞肿瘤,以及更年期、老年妇女子宫内膜癌易误诊为功血,应注意鉴别。

功血属于中医"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范畴,中医对本病的认识目前主要从热、虚、瘀三者入手,但总是以固冲止血为根本原则。升陷汤是治疗血崩的主要方剂,其他出血也可以选用本方加减治疗。

升陷汤加减:黄芪30克,升麻3克,柴胡6克,知母12克,桔梗3克,芡实30克,山茱萸'15克,煅龙骨24克,煅牡蛎24克,生白芍12克,海螵蛸12克,茜草10克,棕榈炭6克,杜仲炭6克。

肝气郁者,加香附9克,柴胡9克;热象明显者,加生地12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夹有瘀滞者,加炒蒲黄6克,炒五灵脂6克;失血过多者,加阿胶并加重黄芪用量;见肢冷汗出者,加人参10~30克,黑附子6~15克,另炖服用。

根据《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2):11,李渊何等报道:采用升陷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3例。处方如下:黄芪20克,升麻3克,柴胡3克,桔梗6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气虚甚,加人参6克;脾气虚,加砂仁9克,白术9克;阴虚者,加旱莲草10克,或加五味子10克,酸枣仁10克,知母3克;阳虚者,加肉桂3克,鹿角胶6克(烊化),或加紫石英30克;出血甚者,加三七粉1克(分冲),木耳炭0.5克(分冲)。患者1人服6剂药血止,人服9剂药血止。

【方歌】

大气下陷不足息,知柴桔麻生箭芪;张锡纯唤升陷汤,再加参萸治虚极。
2010-06-20 23:27 5楼
二、活络效灵丹

【组成】当归15克,丹参15克,生明乳香15克,生明没药

15克。 4

【用法】上药4味作汤服。若为散,1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功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主治】治气血凝滞,痃癖癜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瘀。

【加减】腿疼,膝;臂疼,加连翘;妇女瘀血腹疼,加生桃仁(带皮尖,作散服,炒用)、生五灵脂;疮红肿属阳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白硬属阴者,加肉桂、鹿角胶(若恐其伪可代以鹿角霜);疮破后生肌不速者,加生黄芪、知母(但加黄芪恐失于热)、甘草;脏腑内痈,加三七(研细冲服)、牛蒡子。

【方论】活络效灵丹所治证的病机是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治宜祛瘀止痛为主。方中诸品皆善入血分,通经络。于流通气血之中,大具融化气血之力。方中当归活血、养血;丹参助当归加强活血祛瘀之力;·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酒助药力,促进血行。诸药合用,使瘀去络通,则疼痛自止。

【验案】

一人,年三十许。当脐忽结癜瘕,自下渐长而上,其初长时稍软,数后即硬如石,旬日长至心。向愚询方,自言凌晨冒寒,得于途间,时心中有惊恐忧虑,遂觉其气结而不散。按此病因甚奇,然不外气血凝滞。为制此方,于流通气血之中,大具融化气血之力,连服10剂全消。以后用此方治内外疮疡,心腹四肢疼痛,凡病之由于气血凝滞者,恒多奇效。

邻村高鲁轩,年近五旬。资禀素赢弱。一日访友邻村,饮酒谈宴,彻夜不眠,时当冬季,复清晨冒寒,步行旋里。行至中途,觉两腿痰麻,且出汗,不能行步,因坐凉地歇息,至家遂觉腿痛,用热砖熨之疼益甚。其人素知医,遂自服发汗之药数剂,病又增剧,因服药过热,吐血数口,大便燥结,延愚诊视。见其仰卧屈膝,令两人各以手托其两腿,忽歌忽哭,痛楚之态万状,脉弦细,至数微数。因思此证,热砖熨而益疼者,逼寒内陷也;服发汗药而益疼者,因所服之药,散肌肉之寒,不能散筋骨之寒,且过汗必伤气血,血气伤,愈不能胜病也。遂用活络效灵丹,加京鹿角胶12克(另炖对服)、明天麻6克,煎汤饮下。托其左腿者,觉自手指缝中冒出凉气,左腿遂愈。而右腿疼如故,遂复用原方,以虎骨胶易鹿角胶,右腿亦出凉气如左而愈。

一妇人,年五十许。脑后发一对口疮。询方于愚,时初拟出活络效灵丹方,即书而予之,连服10剂痊愈。

一妇人,年五十余。项后筋缩作疼,头向后仰,不能平视,腰背强直,下连膝后及足跟大筋皆疼,并牵周身皆有疼意。广延医者诊治,所用之药,不外散风、和血、润筋、通络之品。两载无效,病转增剧,卧不能起,起不能坐,饮食懒进。后愚诊视,其脉数而有力,微有弦意,知其为宗筋受病。治以活络效灵丹,加生薏米24克,知母9克,玄参9克,白芍9克,连服30剂而愈。

同里有一少年,脐下疼甚剧。医者投以温药益甚,昼夜号呼不止。又延他医,以药下之稍轻,然仍昼夜呻吟,继又服药数剂,亦不见效。适愚自津门旋里,诊其脉,两尺洪实。询其得病之由,言夜晚将寝觉饥,因食冷饼一块,眠起遂疼。晓之日,此虽由于食凉物,然其疼非凉疼,乃下焦先有蕴热,又为凉物所迫,其热愈结而不散也。投以活络效灵丹,加龙胆草12克,川楝子12克,1剂而愈。

一少妇,左胁起一疮,其形长约5寸,上半在乳,下半在肋,皮色不变,按之甚硬,而微热于他处。延医询方,调治2个月不效,且渐大于从前。后愚诊视,阅所服诸方,有遵林屋山人治白疽方治者,有按乳痈治者,愚晓病家日:此证硬而色白者阴也,按之微热者阴中有阳也。统观所服诸方,有治纯阴纯阳之方,无治半阴半阳之方,勿怪其历试皆不效也。用活络效灵丹,俾作汤服之,数剂见轻,30剂后,消无芥蒂。

邻村一妇人,年三十许。心腹疼痛异常,服药不效,势近垂危。其家人夜走五六里叩门求方。适愚他出,长子荫潮为开活络效灵丹方授之,1剂而愈。

族兄泰,年三十余,素强壮无病。壬戌中秋,因在田间掘壑,劳苦过甚,自觉气力不支,即在壑中吃烟休息,少缓须臾又复力作。至晚归家时,途中步行,觉两腿痰木不仁。及至夜间,两腿抽疼甚剧。适生在里,其弟叩门求为往治。诊其脉,迟滞而细,号呼不已,气逆不顺,身冷,小溲不利。遂用《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丹方,加白芍9克,桂枝尖6克,生姜3片。1剂腿疼大减,小便即利,身冷亦退。再剂,霍然痊愈。

天津西门外王媪,年57岁,右膝盖部发炎,红热肿疼,食减不眠。其嗣如珍延为诊视。至其家,闻病者呼号不止,称救命。其右脉洪数有力,心悸头眩,舌苔白而腻,大便3日未行,小便赤热。按此足征湿热下注。予以活络效灵丹,加生石膏18克,知母12克,怀牛膝12克,生薏米12克,甘草梢3克。嘱服1剂。次日自能来寓,其疼减肿消,夜已成寐,尚云右臂疫疼,又即原方加青连翘6克,金银花6克,油松节6克,服之痊愈。

【今用】

1.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粘连性关节囊炎等。它是肩关节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的一种范围较广的无菌性炎症。本病病因为各种炎症,如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腱炎、肩峰下肩囊炎等;肩部创伤;疾病使肩部长期固定不动;50岁以后激素代谢谢水平下降;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湿邪等各种原因造成肩部肌腱、肌肉、关节囊、滑囊、韧带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组织液渗出而形成疤痕,造成肩周组织挛缩,肩关节滑囊、关节软骨间粘连,肩周软组织广泛粘连,造成关节疼痛,关节活动明显受限。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肩关节疼痛,昼轻夜重,活动受限,手臂上举、外展、外旋、后伸等动作均受限制,局部按压出现广泛性压痛。若由外伤诱发者,则伤后肩关节功能迟迟不恢复,且肩周疼痛持续不愈。日久肩关节、甚至上肢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肩凝证"、"漏肩风"、"肩背痛"等范畴。多由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之邪侵袭肩部经络,致使筋脉收引,气血运行不畅而成;或因外伤劳损,经络滞涩所致。祛风散寒,疏筋通络,活血化瘀为其主要治法。活络效灵丹是常用处方之一。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片姜黄15克,桑枝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恶风寒明显者,加防风10克,羌活10克,细辛5克,制川乌10克;郁而化热者,加生石膏24克,忍冬藤18克,秦艽10克;关节周围粘连较重者,加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鸡血藤30克。

(1)根据《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21,萧守贵报道:采用活络效灵丹治疗肩周炎1例效果显著。处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乳香6克,没药9克,片姜黄6克,桂枝6克。每服药后加强活动患肢,如此治疗月余渐愈。在运用该方时,主张乳香、没药生用,但由于其含挥发油,煎服气味浓烈难闻,且服后易引起恶心、呕吐,最好能研细末装胶囊内送服,一般以4~6克为宜。

(2)根据《宜春医专学报》,1998,10(1):22,王宜昌等报道:采用活络效灵丹治疗肩周炎1例,疗效显著。方用活络效灵丹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络石藤15克,制乳香12克,制没药12克,黄芪30克,威灵仙10克,羌活10克,赤芍10克,制乌6克,桂枝6克,鸡血藤2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日1剂。服药6剂后诸症明显减轻,守上方再服5剂,右肩疼痛大有好转,继守上方加桑寄生15克,共服药20余剂,自觉症状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

(3)根据《湖南中医杂志》,1994,10(5):37,陈维报道:采用活络效灵丹治疗肩周炎1例,收效显著。处方:当归12克,丹参12克,乳香7克,没药7克,川芎6克,片姜黄10克,桑枝12克,防风10克,秦艽10克,甘草5克,5剂,水煎服。服后,肩痛明显减轻,但仍不能抬举。效不更方,继服21剂后,疼痛消失,诸症全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4)根据《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2):102,刘咏报道:采用活络效灵丹治疗肩关节周围炎1例。处方:当归15克,丹参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羌活12克,姜黄10克,桂枝10克,蜈蚣2条,干姜9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共服12剂而愈。

2.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沿坐骨神经走行及其分布区即臀部、大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部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疼痛,一般多为单侧,男性多见,尤以成年人为多。坐骨神经痛为周围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可由很多原因引起,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两种。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即坐骨神经炎,临床较少见。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多见,可由脊椎病变、椎管内病变、盆腔内病变、骨和关节疾病、糖尿病及臀部药物注射的位置不当等引起。本病常可影响或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

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疼痛、麻木、乏力等,一般可归属于中医的"痹证"范畴,有些还归属于中医的"痛证"与''痿证"。证型有风寒、风湿、寒湿化热、气滞血瘀、痰瘀阻络之分。活络效灵丹为气滞血瘀型的常用处方之一。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独活12克,牛膝12克,威灵仙10克,杜仲15克,鸡血藤30克。

遇冷加重,阴雨天明显,舌苔白腻者,加肉桂3~5克,制附子10克(先煎30分钟),薏苡仁30克,木瓜10克;其痛如刺,舌质紫暗者,加元胡10克,地鳖虫10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后下);腰膝酸软,遇劳则甚,舌淡白,脉沉细者,加巴戟天12克,熟地24克,狗脊12克,补骨脂12克。

(1)根据《广西中医药》,1994,17(3):11,唐乾利等报道:活络效灵丹为主加味主治疗坐骨神经痛44例,治愈30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处方:当归15克,丹参15克,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桂枝12克,威灵仙20克,防风10克,制附子10克(先煎1小时),川芎10克,大枣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寒重,加川乌;湿重,加苍术、薏苡仁、独活;风盛,加羌活、麻黄;阴血不足,加熟地黄、阿胶、鸡血藤;阳气不足,加干姜、杜仲,桂枝易为肉桂;疼痛日久,可酌加地龙、蜈蚣、全蝎;若属热痹或热象明显者,去附子,加石膏、知母、忍冬藤。

(2)根据《吉林中医药》,1997,(2):10,魏茂春等报道:活络效灵丹合芍药甘草汤治疗坐骨神经痛119例,治愈89例,治愈率为74.8%。处方:当归15克,丹参24克,乳香8克,没药8克,黄芪30克,牛膝15克,鸡血藤30克,白芍40克,甘草9克。每日1剂,水煎取300毫升,服。疼痛剧烈者,加红花、桃仁、延胡索,重用白芍;遇阴雨冷天加重者,加川乌、草乌、苍术、防己;腰痛明显者,加续断、桑寄生、狗脊;兼肢体麻木者,加威灵仙、丝瓜络、伸筋草;胃弱食少者,加焦三仙、鸡内金。

(3)根据《宜春医专学报》,1998,10(1):22,王宜昌等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1例。处方:当归15克,丹参15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秦艽12克,川牛膝12克,白芍10克,桑枝10克,制川乌5克,忍冬藤18克,鸡血藤18克,五加皮20克。疼痛明显减轻,下肢活动便利后,去制鸟,加地龙10克,薏苡仁15克。水煎服,每日1剂。16剂而愈。

(4)根据《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2):102,刘咏报道:采用活络效灵丹治疗坐骨神经痛1例。处方:当归15克,丹参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独活12克,秦艽12克,威灵仙12克,川牛膝12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细辛3克,桂枝6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共服20余剂而愈。3.腰椎骨质增生

腰椎骨质增生症,亦称腰椎肥大性脊椎炎、腰椎退行性脊椎炎、腰椎老年性脊椎炎和腰椎骨关节病等。其特点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并在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退行性变发生在椎体、椎间盘和椎问关节。椎体边缘的唇形变或骨赘形成,是中年以上腰痛患者在X线片上常见病理现象,也是本症的诊断依据。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性改变,可以增加脊椎的稳定性,代替软组织限制椎间盘的突出,所以一般无症状。但有的患者出现慢性腰痛,多是由于脊椎的退行性变使各椎骨之间稳定性受到破坏,是韧带、关节囊和神经纤维组织受到过度牵拉或挤压的结果。

腰椎骨质增生症依症状表现属中医"腰痛"及"痹证"范畴,其基本病机为久痛入络,血脉瘀阻,病久累及肾或复受外邪致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当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活络效灵丹是常用处方之一。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威灵仙10克,白芥子15克,骨碎补15克,杜仲12克,木瓜10克。

寒湿者,加制川乌10克(先煎1小时),独活12克,薏苡仁30克;风寒者,加独活10克,细辛6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肝。肾不足者,加续断12克,熟地18克,狗脊15克,桑寄生15克;肾阳虚者,加制附子10克,鹿角霜10克,淫羊藿10克;日久痛甚者,加地鳖虫6克,蜈蚣2条,地龙10克。

(1)根据《四中医》,1997,15(10):33,王仁群报道:

益督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腰椎骨质增生55例,痊愈46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3%。一般用药5~6个疗程,1个疗程7天。处方:活络效灵丹合益督丸加味:炒杜仲15克,续断15克,菟丝子15克,鹿衔草15克,生乳香10克,生没药10克,鹿角霜10克(烊化),怀山药20克,枸杞20克,炒穿山甲6克,地鳖虫6克,三七6克(研面冲服)。风寒者,加独活10克,秦艽10克,防风10克;寒湿者,加独活10克,仙茅10克,薏苡仁20克;湿热者,加黄柏20克,薏苡仁20克,防己10克;痛甚者,加制马钱子1~3克(研面冲服),元胡10克,白芍20克,或制川乌,制草乌等;偏肾阳虚者,加巴戟天10克,淫羊藿10克,制川附片10克,或合金匮肾气丸;肾阴虚者,加山茱萸20克,熟地20克,龟板15克,或合六味地黄丸;下肢痛者, 牛膝20克,威灵仙15克,木瓜15克;下肢痉挛抽筋而癖者,加蚕沙10克,伸筋草10克,生龙骨20克;筋软无力者加南五加皮15克,狗脊15克,桑寄生15克。水煎,日1剂分3次服,黄酒或白酒少许为引。药渣加透骨草50克,紫草11克,川椒5克,陈醋适量,蒸热,布包,外敷局部,每日1剂。

(2)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2):164,罗玉箨报道:活络效灵丹治疗腰椎退行性脊椎炎57例,临床治愈3:例,好转23例,无效2例,治疗时间最长80天,最短6天,耳均32天。处方:当归10克,丹参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杜仲10克,威灵仙10克,木瓜10克,独活10克。偏于湿热加苍术、黄柏、薏苡仁、石楠叶;偏于寒湿,加制乌、桂枝细辛、伸筋草;肝肾不足者,加桑寄生、续断、狗脊;经久不煎者,加地龙、土鳖虫、蜈蚣,或配合理疗,甚则配合静脉滴注套方丹参液,每次20~30毫升,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3)根据《宜春医专学报》,1998,10(1):22,王宜昌鲁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腰椎增生1例。处方:当归15克丹参15克,桑寄生15克,制乳香12克,制没药12克,续断1克,杜仲12克,菟丝子10克,全蝎6克,甘草3克。腰痛明直减轻后,加威灵仙12克,肉苁蓉10克。共服10剂,腰痛消失

4.颈椎病

颈椎病,或称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征等,是一种颈脊柱的退行性疾病。是因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士生,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压迫脊髓、神经根和血液循环障碍丘致的综合征。通常在中年以后发病,40岁以上的病人约占80%男多于女。本病在临床上分型有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等。临床表现:症状轻者为头、颈臂、手、上胸背、心前区疼痛或麻木、酸沉,放射性痛,头晕力,颈、肩、上肢及手感觉明显减退,有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肌萎缩,重看会出现四肢瘫痪、截瘫、偏瘫、大小便失禁。

本病属中医学中的"痹证"、"眩晕"、"颈筋急"范畴,有风寒湿痹,气滞血瘀,痰湿阻络,气血亏虚,肝肾亏损等型。祛风胜湿,化瘀通络,补气养血,益肝补肾为其主要治法。均可以活络效灵丹加减化裁。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苍耳子10克,地鳖虫6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风寒盛者,加羌活10克,防风10克,细辛6克;湿邪盛者,加苍术10克,薏苡仁30克;血瘀明显者,加桃仁10克,小白花蛇1条(研末冲服);痰湿阻络者,加白僵蚕10克,白芥子6克;气血亏虚者,加黄芪30克,党参18克;肝肾亏虚者,加杜仲10克,熟地24克,山萸肉12克,牛膝10克。

根据《中医正骨》,2000,(6):43,王国栋等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颈椎病89例,疗效观察,治愈67例,好转19例,未愈3例。处方:丹参15克,制乳香10克(布包),制没药1O克(布包),当归10克。风寒湿痹型,加羌活10克,桂枝6克;气滞血瘀型,加川芎10克,红花6克;痰湿阻络型,加僵蚕10克,半夏10克;气血亏虚型,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肝肾不足型,加山萸肉10克,牛膝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5.梨状肌损伤综合征

梨状肌起于第2、3、4骶骨前面,经坐骨大孔向外,止于股骨大粗隆内上方,是髋关节外旋肌。坐骨神经一般从梨状肌下缘出骨盆,在臀大肌下面降至大腿后面。由于坐骨神经经过梨状肌时有时有变异,或者梨状肌因急、慢性损伤,以致发生损伤性炎性改变。刺激或压迫该部位神经,而产生腰腿痛。患者多有肩扛重物或蹲、站,下肢扭伤或慢性劳损史。主诉腰臀部或一侧臀部疼痛或酸楚并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放射。偶有小腿外侧麻木,或腓总神经麻痹体征。患者在行走着力、大小便或重咳等增加腹压时,臀腿痛加重。腰部一般无明显畸形及椎旁压痛。患侧臀肌可有萎缩、松弛。梨状肌肌腹有弥漫性肿胀,多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60。以前疼痛明显,超过后疼痛反而减轻。主动下肢外展外旋时可引起坐骨神经痛。

本病属于中医"痹证"、"痿证"等范畴。临床上常见证型有风湿阻滞、气滞血瘀、痰瘀阻络、肾阳亏虚等。本方常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及痰瘀阻络型。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30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元胡10克,芎15克,威灵仙10克,秦艽10克。

风湿盛者,加独活10克,木瓜10克,细辛6克;疼痛甚者,加白芍18克,炙甘草9克,蜈蚣2条,乌梢蛇10克;肾虚者,加熟地18克,山茱萸12克,炒山药12克,炒杜仲15克,桑寄生15克。

根据《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38,杜子辉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69例,结果56例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活动自如未复发),11例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劳累后偶有发作),2例无效。处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兼风湿者,加桂枝10克,木瓜10克,独活10克;梨状肌粘连严重者,加三七10克,地龙15克,蜈蚣2条;臀、腿部肌肉萎缩明显者,加白芍20克,女贞子30克。梨状肌粘连严重者,可辅以按摩及梨状肌闭孔封闭治疗。

6.臀上皮神经损伤

臀上皮神经是从腰1~3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发出。在劳动中,尤以旋转运动时易使其受损。临床表现为:一侧腰臀部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痛,可向同侧下肢放射至膝关节。腰部俯仰受限,起坐困难需人协助。在髂骨翼中点向下5厘米处有明显压痛,伴有麻胀感,串至膝关节,同时可触及一滚动的条状物。同侧环跳穴及臀上神经反应点(髂前上棘平行向后5厘米处)亦有压痛,但较轻微。

本症属中医"痹证"范畴,临床上常见风寒侵袭、瘀血阻滞、痰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型。本方是治疗瘀血阻滞型的常用处方之一。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30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独活10克,元胡10克,鸡血藤30克,川牛膝10克。

疼痛明显者,加制川乌10克(先煎),炙甘草10克,蜈蚣2条,乌梢蛇10克;寒象明显者,加制附子10克(先煎),细辛6克,肉桂6克。

根据《湖北中医杂志》,1999,21(5):236,曾涛报道:活络效灵丹合芍药甘草汤配合手法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123例,治愈113例(腰臀痛消失,功能恢复,无反复发作);好转10例(腰臀痛减轻,劳累或弯腰时,臀部仍有牵拉痛)。处方:当归15克,威灵仙15克,丹参30克,乳香6克,没药6克,白芍12克,炙甘草12克。气滞瘀阻型,加田七末(冲)5克,姜黄12克,木瓜12克,路路通10克;气血不足型,加杜仲15克,怀牛膝15克,熟地15克,桑寄生20克.黄芪30克。每日 1剂,饭前1小时温服,6剂为1个疗程。

7.痛经

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b腹及腰部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甚至昏厥,称为痛经。不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月经初潮后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年轻妇女;因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者为继发性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慢性盆腔炎或子宫颈狭窄。临床表现:大多出现于月经来潮后1~2天,常为下腹部阵发性绞痛,有时放射至阴道、肛门、腰部,绞痛常持续数小时,偶有1~2天者,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便秘、尿频或腹泻,剧痛时可见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头面冷汗,甚至昏厥,当经血通畅后上述症状渐消。

祖国医学称此病为"行经腹痛"、"经前腹痛"、"经后腹痛"。临床上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两虚,肝肾亏损等型。活络效灵丹是气滞血瘀型的常用方之一。

· 活络效灵丹加减:丹参15克,当归15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益母草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5克。

经血有黑血块者,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香附10克;腹冷喜按者,加肉桂6克,吴茱英10克,小茴香6克;气血亏损者,加党参15克,黄芪18克,白术15克,炒山药15克;肝肾亏损者仲10克,补骨脂10克,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

(1)根据《江苏中医》,1994,(10):37,郭丽娟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痛经1例收效显著。处方:全当归10克,丹参1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肉桂4克,川芎4克,水煎服,日1剂。嘱其每月月经来潮前5天服5剂,连服6个月,痛经痊愈。

(2)根据《江苏中医》,1995,(8):36,王滨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痛经1例收效显著。处方:全当归12克,丹参15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益母草15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青皮10克,制附子10克,乌药10克,延胡索10克,炒川楝子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在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分2次服至经净停药,调治4个月经周期,痛经未再复发。

8.宫外孕

正常妊娠时,受精卵着床于子宫体腔内腔。当受精卵于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本病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若不及时诊断和积极抢救,可危及生命。异位妊娠的发病率近年上升趋势明显,其中以输卵管妊娠最为常见,占异位妊娠的95%左右。本病的发生与输卵管手术,输卵管炎症,放置宫内节育器,输卵管发育不良或功能异常以及受精卵游走等因素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停经,阴道流血,晕厥,休克以及腹部包块。腹腔内出血较多时,呈贫血貌。下腹有明显压痛,尤以患侧为著,但腹肌紧张轻微。宫颈举痛或摇摆痛明显,将宫颈轻微上抬或向左右摇动时引起剧烈疼痛。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超声,阴道后穹窿穿刺,腹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等可协助诊断。

本病应属中医"瘕积"、"瘀血"范畴。妇人以血为主,妇科病症多居血分,七情刺激,六欲不节,损伤冲任,至胞络气血运行受阻,胎儿孕育胞宫之外。治疗关键在于活血化瘀及阻止孕胎的发育。活络效灵丹为本病主方之一。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天花粉30克,蜈蚣2条,益母草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

气郁明显者,可加陈皮10克,香附10克,乌药15克。

根据《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4,(2):158,袁巍等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宫外孕50例临床观察,痊愈16例,显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处方:丹参15克,当归10克,乳香8克,没药8克,蜈蚣2条,天花粉15~30克,牛膝10克,坤草12克,香附10克。每剂水煎2次,约500毫升,每日分2次服。结果用药1周后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明显下降。50例患者服药前检查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在400~2000毫单位/毫升。降至正常范围(<100毫单位/毫升)时问,最长18天,最短12天,平均15天。

9.慢性盆腔炎

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称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由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病程迁延所致。本病炎症可以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常由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而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给病人造成较长时期的痛苦。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下腹痛,腹痛,直肠不适,性交痛,分泌物、白带增多,痛经、月经过多。临床体征包括盆腔检查时的触痛和不同程度的附件增厚或肿胀。如果存在盆腔脓肿,应行阴道后穹窿切开引流术,若输卵管一卵巢脓肿破裂有时可能需行急症开腹术。

本病属于中医"月经不调"、"带下"、"癜积"、"不孕"的范畴,认为本病多由经期、产褥期或流产后不注意清洁卫生,病邪乘机侵袭所致。临床上有肾阳虚,湿热下注,肝肾阴虚,气血瘀滞之分。活络效灵丹为治疗气血瘀滞型的常用方之一。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

腹冷喜按者,加桂枝10克,肉桂6克,小茴香6克;湿热偏盛者,加薏苡仁30克,苍术10克,红藤15克,丹皮15克;肝肾阴亏者,加熟地15克,杜仲15克,山萸肉12克;肾阳虚者,加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杜仲12克,肉桂6克,鹿角霜10克。

根据《湖南中医杂志》,1994,(5):37,陈维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慢性盆腔炎合并炎性包块1例,疗效显著。处方:当归12克,丹参12克,乳香6克,没药6克,延胡索10克,赤芍12克,桃仁9克,小茴香3克,红藤15克,丹皮15克,败酱草15克,蒲公英30克,甘草5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15剂后,症状明显改善,腹痛减轻,包块有缩小。效不更方,原方再进10剂,自觉症状渐消失。原方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继服10剂,妇科检查,包块消失,仅有一增厚组织。继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调理1个月,体重增加。1年后随诊,病愈禾复。

10.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其中含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肿瘤,多见于中年妇女。根据大量尸体解剖检查,发现30岁以上妇女中20%有大小不等、单个或多个肌瘤存在。本病病因尚不明。但临床资料表明子宫肌瘤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且可继续生长和发展,绝经后停止生长以至萎缩。提示子宫肌瘤的生长和发生与雌激素有关。按肌瘤的生长部位可分为宫颈和宫体部肌瘤,大多数为宫体部肌瘤。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常与肌瘤的生长部位、大小、生长速度等有关。常见月经改变,膀胱、输尿管、直肠的压迫症状,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不孕,贫血等症状。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一般典型的肌瘤诊断困难不大,有可疑时,可借助探针探测宫腔深度及方向,输卵管、子宫碘油造影,8超显像及内窥镜等检查协助诊断。常用激素或手术方法治疗。

本病属中医"瘢瘕"、"崩漏"范畴。临床上可分为痰瘀阻络、脾虚痰凝、脾肾阳虚、肝脾阴虚、肝郁气滞等证型。本方适用于痰瘀阻络型的治疗。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桃仁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

便秘者,加大黄6克(后下);热盛者,加丹皮15克,黄柏10克,胆星6克;伴气滞者,加香附10克,乌药10克,厚朴10克;寒象明显者,加吴茱萸10克,川椒6克。

根据《山西中医》,1997,13(3):29,周成功等报道:活络效灵丹治愈子宫肌瘤1例,收效显著。处方:当归15克,丹参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11.阑尾炎

阑尾炎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病。阑尾腔梗阻后并发感染是其基本病因。引起梗阻的原因有粪石、寄生虫、淋巴组织增生、肿瘤及其他病变。本病分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和坏疽穿孔性3种。临床表现:起病时常在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一般只有低热而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高热多见于阑尾坏死、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时。检查时右下腹出现腹肌紧张,压痛通常位于麦氏点。反跳痛,即手压下后突然抬起,疼痛更明显。腰大肌征阳性:即左侧卧位右下肢强力后伸,出现右下腹疼痛加剧。常在足三里与上巨虚穴之间有敏感压痛点。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阑尾炎属中医"肠痈"范畴,其病因有气滞血瘀,蕴积化热,热胜肉腐为脓,治宜活血化瘀,解毒排脓,故选用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0克,丹参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桃仁10克,皂角刺10克,冬瓜仁15克,红藤15克,败酱草15克。

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大黄10克,芒硝10克;热甚者,加栀子10克,连翘10克;慢性期,加薏苡仁3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 '

(1)根据《实用医学杂志》,1996,(1):64,黄光隆报道:活络效灵丹治疗阑尾炎11例,痊愈10例,好转1例(因外出中断治疗)。处方:乳香15克,没药15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皂角刺10克,冬瓜仁15克,蒲公英30克,败酱草30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剂。热盛者,加连翘12克;大便于结者,加大黄10克;气虚体弱者,加黄芪15克,伤阴者,加麦冬10克,玄参12克,后期包块缩小,但质坚者,去蒲公英、败酱草,加三棱12克,鸡内金10克。

(2)根据《江西中医药》,1995年,(增刊):103,张宇享报道:白芍效灵丹治疗阑尾炎22例,全部治愈,其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血象正常,其中服2剂愈者3例,服4剂愈者11例,服6剂愈者8例。处方为活络效灵丹中之丹参易茜草加大量白芍而成:白芍60~100克,当归15克,茜草15克,乳香15克,蒲公英30克,苦参15克,川楝子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前服。病情严重者可1日2剂。湿热重、便秘、高热、舌燥、苔黑者,加大黄10克,芒硝10克,桃仁20克;气虚体弱者,加黄芪15~50克。

12.痔疮肿痛

痔疮是肛门部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病因与妊娠、分娩、便秘、腹泻多次、久坐等有关。痔一般原发于齿线上方,初期为痔静脉丛扩张,其表面粘膜无明显改变。继而因有炎症,粘膜可有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痔内结缔组织纤维增生。本病临床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等。其中血栓性外痔肛门肿痛剧烈,检查见肛管边缘有椭圆形小肿块,表面皮肤暗红,有明显触痛,也需做急症处理。

本病中9称为"痔疮",缶床常见证型有湿热内蕴,气血不调,瘀血阻滞等。本方适用于瘀血阻滞型。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槐花18克,地榆12克,生地12克。

湿热盛者,加瓜蒌15克,黄柏15克,枳壳10克;气血虚弱者,加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18克,炙甘草6克。

根据《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5):288,李兆波等报道:加味活络效灵丹治疗痔疮肿痛280例,服药1个疗程治愈154例,占55%;好转126例,占45%;服药2个疗程治愈84例,占30%;服药3疗程,治愈42例,占15%。3个疗程全部治愈。处方:当归15克,丹参15克,生没药15克,生乳香15克,黄芩10克,槐花10克,地榆6克,生地15克,银花15克,鱼腥草15克。便秘者,加大黄5克,枳实10克;年老者,加何首乌15克,火麻仁10克;便血量多者,加仙鹤草12克,茜草12克,海螵蛸12克;口干者,加沙参12克,麦门冬12克;内痔脱出者,加升麻10克,黄芪15克。每日1剂,清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3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热燥、饮酒等。

13.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亦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周围及米克耳憩室。溃疡的形成和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95%以上位于胃和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本病男多于女,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本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时发时止,疼痛主要为长期性和节律性,一般局限于上腹中央,多为钝痛或灼痛,且和饮食有关。胃溃疡疼痛常在饭后半小时发生,经1~2小时渐消失。

十二指肠溃疡常在饭后3~4小时发生,持续不断直至进食或服用制酸剂后缓解,一般在下午或夜间为重。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反酸、流涎等症状。进一步可并发胃及十二指肠大量出血,幽门梗阻或穿孔等。胃溃疡迁延日久有癌变的可能。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心痛"、"吞酸"·、"嘈杂"等范畴。有寒邪客胃、肝气犯胃、肝胃郁热、气滞血瘀、胃阴不足、脾胃阳虚、饮食停滞之分。活络效灵丹是治疗血瘀型溃疡的常用方。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0克,丹参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陈皮10克,白及20克,桃仁10克。

吞酸明显者,加乌贼骨20克,瓦楞子20克;寒热错综复杂,加半夏10克,黄连6克,吴茱萸6克;心烦口干者,加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石斛10克。

根据《中医药研究》,1996,(5):14,童家罗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血瘀型消化性溃疡89例,治愈43例,有效3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7.6%。随访2年共63例,溃疡复发者23例,复发率为36.5%。处方:当归12克,丹参12克,制乳香8克,制没药8克,苏梗9克,八月札12克,赤芍12克,白及20克,甘草9克。嘈杂、吞酸者,加煅瓦楞子12克,乌贼骨20克,蒲公英20克,以制酸和胃;大便色黑者,加藕节炭15克,阿胶10克,三七粉5克(另吞服),以止血化瘀;心烦口干,便干,舌少津,属于胃阴不足者,加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15克,改赤芍为13芍12克;局部肠腺化生者,加山慈菇20克,半枝莲20克,龙葵15克,以化瘀解毒。4周为1个疗程。

14.深部静脉炎

深部静脉炎是发生在周围血管的肢体深部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本病是由于感染病灶的细菌栓子随着血液循环被带到肌肉深部组织,或因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激素影响、血流滞缓等原因使周围血管持久地痉挛,影响血管壁本身的滋养血管,管壁因缺血而受损害,导致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发为本病。临床以疼痛、患肢发凉和感觉异常,皮肤色泽改变(苍白、潮红或发绀)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坏疽或溃疡。

深部静脉炎属于中医的"流注"范畴,乃气滞血瘀、热毒壅盛所致。治疗应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清热凉血,活络效灵丹为其主方之一。

活络效灵丹加减:当归15克,丹参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银花15克,牛膝10克,丹皮15克,白芍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

苔黄腻,湿热盛者,加苍术10克,黄柏15克,薏苡仁30克;疼痛甚者,加延胡索10克,白芷10克,穿山甲10克;下肢沉重无力甚者,加杜仲10克,桑寄生15克,补骨脂10克。

根据《河北中医》,1994,(6):18,赵淑惠等报道:加雹活络效灵丹内服外敷治疗深部静脉炎32例,痊愈23例,,显聱.5萄,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9%。处方:丹参?0克。,虿舀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川芎9克,银花30克:.赤芍12克,穿山甲 克,枳壳9克,地龙9克,甘草6克。

袋中敷于患处,为保持热量使热力内透,外用塑科伸'巴袭、烫坏皮肤为度。凉后将药渣蒸热重复使用,1日敷5~6次。

带状疱疹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皮肤病,其特点为成簇蛮疱,排列成带状,沿周围神经分布,常为单侧性并伴有神经痛.0羞岳蒜位常见于胸、腹、四肢及头面部等处。一年粤专均要烹病,但以春秋二季为多见。苡仁30克,茯苓10克。

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9):185,何彩云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蛇串疮83例,5天内痊愈者24例,10天内痊愈者31例,15天内痊愈者22例,18天内痊愈者6例,总有效率为100%。处方:丹参30克,当归12克,生乳香10克,生没药10克。肝火型,加栀子15克,柴胡6克,龙胆草10克。车前子10克,元胡10克,板蓝根30克,银花30克;脾湿盛,加薏苡仁30克,板蓝根30克,茯苓20克,炒白术10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12克,建曲15克;血瘀型,加板蓝根30克,茯苓2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桃仁10克,三七6克(研细分次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16.牙痛

牙痛是口腔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无论是牙齿本身的疾病,或牙周组织以及下颌骨的某些疾病,甚至神经疾患等都可表现为牙痛。临床上多系龋齿、根尖炎、牙髓炎、冠周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所致。临床表现:牙齿疼痛,咀嚼困难,遇冷、热、酸、甜等刺激,则疼痛加重,或伴龋齿,或兼牙龈肿胀、或有龈肉萎缩、牙齿松动,牙龈出血等症状。

本病祖国医学也称"牙齿痛"、"牙痛"或"齿痛",并认为,牙痛的病因虽多,但总结起来主要有风热、胃火、肾虚3类,久之致气滞血瘀。针对其病机,选用活络效灵丹,并加以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功效的中药,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

活络效灵丹加减:丹参15克,当归15克,生乳香15克,生没药15克,石膏30克,栀子10克,大黄6克。

风热盛者,加防风10克,连翘15克,白芷10克;肝火盛者,加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胃热盛者,加黄芩10克,黄连6克;虚火盛加黄柏10克,牛膝10克,麦门冬15克。

根据《时珍国医国药》,1999,(2):48,朱富虎报道:加味活络效灵丹治疗牙痛31例,痊愈18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93%。处方:丹参20克,当归20克(研细分次冲服),生乳香20克,生没药20克,连翘30克,大黄20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17.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中,以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最高,它可累及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而以感觉神经受累为最常见,约有1/4的患者有疼痛或痛觉异常。其起病急缓各异,疼痛性质多样,严重程度不一,可间歇或持续性发作。下肢多于上肢,往往在夜间发作,但多项研究证实,微血管病变为其主要致病因素,糖尿病时,周围神经滋养血管的管壁出现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以致引起局部缺血,从而导致神经病变。

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气滞血瘀而致,其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要原则,活络效灵丹为其主方之一。活络效灵丹加减:丹参30克,当归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桃仁10克,鸡血藤30克。偏上肢者,加桑枝10克,片姜黄6克;偏下肢者,加牛膝10克,独活10克,木瓜10克;气血虚弱者,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肝肾阴亏者,加山萸肉15克,熟地15克;阳虚者,加桂枝10克,制附子10克;痰瘀互结者,加白芥子10克,僵蚕10克,半夏10克,胆南星6克。

根据《江西中医药》,1999,(5):22,何刚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21例,处方如下:当归15克,丹参30克,生乳香9克,生没药9克,川芎10克,全蝎6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10克。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阴虚火旺者,加玄参、知母、地骨皮;阳虚者,加制附子、桂枝、细辛;湿热者,加苍术、黄柏、薏苡仁;痰阻者,加僵蚕、天南星、白芥子;筋脉挛急者,加木瓜、伸筋草、忍冬藤;下肢痛者,加川牛膝、桑寄生;上肢痛者,加桑枝、片姜黄。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治疗期间不改变原服用的降糖药种类及剂量,但停用其他镇痛药。肢体疼痛消失,3个月内无复发者为显效。肢体疼痛明显减轻,或疼痛基本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者为有效。结果: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1%。

1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颈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局灶性神经供血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有微栓塞、血液动力学改变、颈部动脉受压等多种学说。临床表现:颈动脉型可表现为意识模糊、癫痫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肢体麻木、单瘫、偏瘫同向偏盲、失语、失用、黑嗦性交叉性偏瘫等;椎动脉型可表现为眩晕、昏厥、猝倒、黑嗦、复视、视物变形、视野缺损、平衡障碍、球麻痹、遗忘、失认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点为:①好发于50~70岁,男多于女。②发作突然,历时短暂,1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小时,一般常为5~20分钟。③发作间期不留后遗症,但部分患者可有一些轻微体征,如偏瘫、眼震,角膜、咽壁和腱反射不对称,调视、辐辏反射障碍等。④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时出现的局灶症状符合一定血管供应区的脑功能。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复发频度较颈动脉系统为多。诊断:由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很短,多数病人就诊时已无症状及体征,诊断主要根据病史。

本病中医称之为"中风先兆",也有"小中风"、 "小中"、"小卒中"、"中风先期"之称。临床可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气滞血瘀、肝肾亏损等证型。治宜镇肝熄风,滋阴潜阳,益气养血,行气化瘀,滋肝益肾等治法。凡以气滞血瘀为主者可以活络效灵丹为主方治疗。

活络效灵丹加减:丹参30克,当归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

肝阳上亢,加天麻12克,钩藤12克,生代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天门冬15克;气血亏虚,加黄芪30克,党参15克;气滞血瘀,加桃仁6克,红花6克,地龙9克;肝肾亏损,加山萸肉12克,杜仲12克,泽泻12克,山药15克,牛膝15克,茯苓15克,枸杞15克。

根据《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3):26,郦旦明报道:活络效灵丹为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结果1个疗程治愈1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处方:当归15克,丹参30克,没药10克,乳香10克。肝阳上亢型,加天麻、钩藤等;痰浊中阻型,加半夏、白术等;气血亏虚型,加党参、黄芪等;瘀阻脑络型,加川芎、当归等。

19.高脂血症

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含量超过正常高限时称高脂血症。由于血浆脂质为脂溶性,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为水溶性复合物而运转全身,所以高脂血症应称为高脂蛋白血症。临床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是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谢先天性缺陷以及某些环境因素(如饮食、营养、药物等)通过未知的机制引起的。可为家族性而且代表许多不同的变化。继发性者常继发于未控制的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肝内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慢性肝炎、脂肪肝、痛风、异常球蛋白血症、酒精中毒等,可能由于血浆中脂质和脂蛋白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代谢谢失常所致。本症临床表现不一,个体差异甚大。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可分为5型:工型(高乳糜微粒血症)、11型(高113脂蛋白血症)、Ⅲ型(阔带型)、Ⅳ型(高前一脂蛋白血症)、V型(高前一脂蛋白血症及乳糜微粒血症)。本症的诊断主要靠实验室检查,其中最主要的是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治疗包括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

高脂蛋白血症虽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但祖国医学对此病早有认识,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指本脏虚,标实是有痰浊瘀血,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临床分为痰湿内阻、痰热壅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郁脾虚、痰瘀交阻等6型。本方是痰瘀交阻型常用基本方之一一。

活络效灵丹加减:丹参30克,当归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半夏10克,瓜蒌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

痰浊盛者,加陈皮、胆南星、竹茹、白芥子、莱菔子;胸痛咳嗽者,加郁金、陈皮、贝母。

根据《中医药学报》,1999,(2).:10,贺福春等报道: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高脂血症40例,显效(血脂3项均达正常范围,症状消失或有明显改善)8例;无效(2项以上均未达到正常范围)3例。处方:当归20克,何首乌20克,决明子20克,丹参20克,红花15克,桃仁15克,山楂15克,大黄10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伴有心肌供血不足,可加重丹参及川芎用量;伴有胸闷、痰稠黄粘而多者,酌加瓜萎;伴有心烦、口苦、小便赤加莲子心、栀子、牡丹皮;伴有高血压,加夏枯草、野菊花、金银花;伴有胁肋部满闷或疼痛者,加郁金、川楝子、白芍等。每日1剂,分早、晚水煎服。每个疗程4周,应根据病情随证加减。

【方歌】

活络效灵主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瘢瘕积聚腹中痛,加减服用效堪珍。
2010-06-20 23:29 6楼
三、理 冲 汤

【组成】生黄芪9克,党参6克,白术6克,生山药15克,天花粉12克,知母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生鸡内金9克(黄者)。

【用法】用水3盅,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

【功用】补脾益气,破血消癜。

【主治】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瘕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虚证沓来。服此汤10余剂后,虚证自退,30剂后,瘀血可尽消。亦治室女月闭血枯。并治男子劳瘵,一切脏腑瘕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加减】服之觉闷者,减去白术。觉气弱者,减三棱3克,莪术3克。泻者,以白芍代知母,白术改用12克。热者,加生地、天冬各数克。凉者,知母、花粉各减半,或皆不用。凉甚者,加肉桂6克(捣细冲服),乌附子6克。瘀血坚甚者,加生水蛭6克(不用炙)。若其人坚壮无他病,惟用以消癜瘕积聚者,宜去山药。室女与妇人未产育者,若用此方,三棱、莪术宜斟酌少用,减知母之半,加生地黄数克,以濡血分之枯。若其人血分虽瘀,而未见癜瘕,或月信犹未闭者,虽在已产育之妇人,亦少用三棱、莪术。若病人身体赢弱,脉象虚数者,去三棱、莪术,将鸡内金改用12克,因此药能化瘀血,又不伤气分也。迨气血渐壮,瘀血未尽消者,再用三棱、莪术未晚。若男子劳瘵,三棱、莪术亦宜少用或用鸡内金代之亦可。

【方论】初拟此方时,原专治产后瘀血成癜瘕,后以治室女月闭血枯亦效,又间用以治男子劳瘵亦效验,大有开胃进食,扶赢起衰之功。《内经》有四乌贼骨一茹芦丸,原是男女并治,为调血补虚之良方。此方窃师《内经》之意也。

从来医者调气行血,习用香附,而不习用三棱、莪术。盖以其能破癜瘕,遂疑其过于猛烈。而不知能破瘢瘕者,三棱、莪术之良能,非二药之性烈于香附也。愚精心考验多年,凡习用之药,皆确知其性情能力。若论耗散气血,香附犹甚于三棱、莪术。若论消磨瘢瘕,十倍香附亦不及三棱、莪术也。且此方中,用三棱、莪术以消冲中瘀血,而即用参、芪诸药,以保护气血,则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且参、芪能补气,得三棱、莪术以流通之,则补而不滞,而元气愈旺。元气既旺,愈能鼓舞三棱、莪术之力以消瘢瘕,此其所以效也。

【验案】

一妇人,年三十余。瘕瘕起于少腹,渐长而上。其当年长者稍软,隔年即硬如石。7年之间,上至心口,旁塞两肋,饮食减少,时觉昏愦。剧时昏睡一昼夜,不饮不食,屡次服药竟分毫无效。后愚为诊视,脉虽虚弱,至数不。数,许为治愈,授以此方。病人自揣其病,断无可治之理,竞置不服。次年病益进,昏睡4日不醒。愚用药救醒之,遂恳切告之日:去岁若用愚方,病愈已久,何至危困若斯。然此病尚可为,甚勿再迟延也,仍为开前方。病人喜,信愚言,连服30余剂,磊块皆消。惟最初所结之病根,大如核桃之巨者尚在。又加生水蛭3克(不宜炙),服数剂痊愈。

一妇人,年二十余。瘕瘕结于上脘,其大如橘,按之甚硬,时时上攻作疼,妨碍饮食。医者皆以为不可消。后愚诊视,治以此汤,连服40余剂,消无芥蒂。

一媪,年六旬。气弱而且郁,心腹满闷,不能饮食,一日所进谷食,不过两许,如此已月余矣。愚诊视之,其脉甚微细,犹喜至数调匀,知其可治。遂用此汤,将三棱、莪术各减3克,连服数剂,即能进饮食。又服数剂,病遂痊愈。

奉天省议员孙益三之妇人,年四十许。自幼时有瘕瘕结于下脘,历20余年。癜瘕之积,竞至满腹,常常作疼,心中怔忡,不能饮食,求为诊治。因思此证,久而且剧,非轻剂所能疗。幸脉有根底,犹可调治。遂投以理冲汤,加水蛭9克。恐开破之力太过,参、芪又各加3克,天门冬9克,以解参、芪之热。数剂后,遂能进食。服至40余剂,下瘀积若干,瘕瘕消有强半。益三柳河人,因有事与夫人还籍,药遂停止。阅一载,腹中之积,又将复旧,复来院求为诊治。仍照前方加减,俾其补破凉热之间,与病体适宜。仍服40余剂,积下数块。又继服30余剂,瘀积大下。其中或片或块且有膜甚厚,若胞形。此时身体觉弱,而腹中甚松畅。恐瘀犹未净,牵活血之药,以善其后。王某某妻,来院求为治瘕瘕。自言瘀积19年矣,满腹皆系硬块。亦治以理冲汤,为其平素气虚,将方中参、芪加重,三棱、莪术减半。服数剂,饮食增加,将三棱、莪术渐增至原定分量。又服数剂,气力较壮,又加水蛭6克、樗鸡(俗名红娘)10枚。又服20余剂,届行经之期,随经下紫黑血块若干,病愈其半。又继服30剂,届经期,瘀血遂大下,满腹积块皆消。又俾服生新化瘀之药,以善其后。 .一少年,因治吐血,服药失宜,痃癖结于少腹(在女子为瘕瘕,在男子为痃癖)大如锦瓜。按之甚坚硬,其上相连有如瓜蔓一条,斜冲心口,饮食减少,形体赢弱。其脉微细稍数。治以此汤,服10余剂痃癖全消。

【今用】

1.肝癌并肝硬化腹水

活动性肝硬化时,常常出现腹水。腹水形成的机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这是由多种病理因素,多个脏器,多个环节互相作用的结果。肝硬化引起的腹水,属非炎性漏出液,外观颜色常为淡黄色,清晰或微混浊,属浆液性,一般不凝固,比重常低于1.017,浆膜粘蛋白定性试验阴性,蛋白定量常低于3.0克%,主要为白蛋白。葡萄糖定量约与血液的含量相等。每立方毫米所含细胞数常少于100个,以内皮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无致病菌存在。

肝癌并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鼓胀"的范畴。鼓胀是据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本病在各家方书中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水蛊"、"蛊胀"、"蜘蛛蛊"、"单腹蛊"等。本病的成因,《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认为是浊气在上。《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与感染"水毒"有关。朱丹溪与张景岳认为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或饮酒过度,都是鼓胀的原因。喻嘉言则认为瘕瘕、积块,日久可转化为鼓胀。总之,本病的病因主要由于:酒食不节,情志所伤,血吸虫感染及其他疾病转变等。其病机由于肝、.脾、肾三脏受病,气、血、水瘀积腹内,以致腹部日渐胀大而成鼓胀。

本病在辨证方面,根据病程和正邪的关系,一般发病初期多肝脾失调、气滞湿阻,根据病机应分清气滞、血瘀、湿热和寒湿的偏盛,分别采用理气祛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等法。必要时亦可暂时用峻剂逐水。

当辨证为正虚气滞血瘀时,理冲汤为常用处方之一。

理冲汤加减: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三棱8克,莪术8克,鸡内金10克,丹参20克,薏苡仁20克,茯苓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山药10克。

尿少,加猪苓、茯苓皮、车前子;便秘,加大黄;食滞纳呆,加神曲、焦三仙;血虚,加用四物汤。

根据《江西中医药》,2000,(2):5,杜平报道:采用理冲汤加减治疗肝癌并肝硬化腹水,收效满意。处方: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丹参30克,薏苡仁3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茯苓10克,鸡内金10克,厚朴10克,大腹皮10克,枳壳6克,青皮6克,陈皮6克。水煎服,日1剂。便秘,加芒硝、大黄;尿少,加猪苓、茯苓皮、车前子;食滞,加神曲、山楂;火旺,加黄芩、黄连;阴虚,加沙参、麦门冬;血虚,合四物汤。腹水消退后,加鳖甲、穿山甲、牡蛎。

2.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肥大又称前列腺增生,是指排尿困难,尿潴留,直肠指检可摸到前列腺增大的病症。本病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一般认为其发生与内分泌失调,男性激素失调有关。本病早期表现为尿频,尤为夜尿多,排尿困难,尿流无力等,晚期可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最终出现尿潴留或充溢性尿失禁。直肠指检可摸及增生的前列腺,表面光滑,质地较硬,中央沟消失。

本病属于中医学"癃闭"的范围。癃闭是指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其中又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本病的病位是在膀胱,但和三焦、肺、脾、肾、肝均有密切关系。本病病机多归纳为下焦湿热、肾阳不足、瘀阻下焦,但本病直肠指检或8超及体格检查均见有形之物,且病家年高体亏,气虚血缓,脏腑失和,气机阻滞,瘀血内停,日久渐积而成为本病。故治疗本病应以补气助阳,化瘀散结,清热利湿立方。运用理冲汤为基本方。

理冲汤加减:黄芪30克,天花粉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知母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鸡内金10克,威灵仙10克,水蛭10克。

尿流无力,肢冷畏寒,加白芍、熟附子、川椒、肉桂;小便频数不爽,尿黄而热,加栀子、大黄、车前子;尿潴留,会阴、少腹胀痛,加丹参、泽兰、穿山甲。

根据《四中医》,2000,(4):31,刘绍峰报道:运用理冲汤加减治疗前列腺肥大32例,显效14例,占43.8%;有效15例,占46.9%;无效3例,占9.3%。总有效率为90.7%。处方:生黄芪30克,天花粉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生山药15克,知母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生鸡内金15克,威灵仙15克,水蛭10克。水煎服,日1剂。若脾虚便溏者,以白芍5克代知母;肾虚怕冷者,加肉桂12克,补骨脂12克;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12克,桑螵蛸12克;小便涩痛明显者,加竹叶12克,黄柏12克;血尿者,加白茅根30克,琥珀粉末3克(分次冲服)。

3.闭经

女性月经初潮,一般在14周岁左右。如果18岁尚未来潮的称为原发性闭经。月经来潮以后又中断3个月以上而不来月经的称为继发性闭经。但在青春期前、妊娠期、哺乳期和绝经期或以药物控制月经暂时不来潮的均属生理现象。

闭经的原因分为:

(1)精神因素性闭经:环境、气候变化、创伤、恐惧、忧虑、紧张等因素均可引起闭经。

(2)营养不良性闭经: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及维生素等,引起内分泌障碍而致闭经。

(3)全身性疾病所致的闭经: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病、严重贫血等。

(4)子宫、卵巢、丘脑性闭经。

闭经是一种症状,引起闭经的病因很复杂,因此首先要区分原发性闭经与继发性闭经。原发性闭经的患者,如果智力、体态及女性第二性征发育良好,说明卵巢有一定功能,要注意是否有不同类型的生殖系统的畸形。继发性闭经的患者,青春期妇女应注意环境、地区的变化,精神神经因素及生殖器结核等;育龄妇女应注意妊娠、生育、哺乳、避孕等有关原因,并除外妊娠。中医认为闭经的病因、病机较复杂,按"辨证求因"的原则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者精血不足、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多由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导致闭经。但有时虚实夹杂,气虚血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治疗气滞血瘀型的闭经应益气活血,理冲汤是常用方。

理冲汤加减:黄芪15克,党参15克,天花粉15克,白术10克,山药20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知母15克,三棱1O克,莪术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鸡内金10克。

小腹冷痛,得温痛减,四肢不温者,加小茴香10克,桂枝15克;小腹疼痛灼热,脉数苔黄者,加败酱草20克,鱼腥草20克,黄柏12克。

根据《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8):14,张心夷报道:运用理冲汤加减治疗人流后闭经收效显著。①冲任失调,气血亏虚证处方:生黄芪18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生山药30克,天花粉15克,鸡内金10克,当归12克,熟地15克,知母12克,三棱6克,莪术6克,鸡血藤15克。随症加减:伴有情绪悲观,胸闷太息,小腹胀痛者,加柴胡、枳壳、香附;伴有体质虚弱,腰酸耳鸣,性欲低下,舌淡少苔,脉沉弱者,加巴戟天、山萸肉、炒杜仲、菟丝子、枸杞子等。②冲任失调,脉络不通证处方:生黄芪18克,党参12克,生山药30克,天花粉15克,知母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生鸡内金10克,川芎12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鸡血藤15克。③冲任失调,肝肾不足证处方:生黄芪18克,党参15克,山药18克,生鸡内金10克,熟地15克,巴戟天12克,山萸肉12克,炒杜仲12克,菟丝子12克,枸杞子12克,鸡血藤15克,当归12克,三棱6克,莪术6克。

4.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又称为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于中年妇女,30岁以下的较少见,不孕妇女尤为多见。很多患有子宫肌瘤的病人,或因无症状、或因肌瘤小,而不易被发现。

子宫肌瘤多见于35~50岁育龄期妇女,绝经期后子宫肌瘤一般停止生长,故认为子宫肌瘤与雌激素刺激有关。子宫肌瘤为局限性生长的实质性肿瘤。周围无包膜形成,但与宫壁界限分明,其问为疏松的结缔组织,故易从宫壁剥离。切面呈旋涡状线纹,无血管,常为多发性,一个子宫可同时有数个或数十个肌瘤,大小不一、可生长在子宫的任何部位。

多数子宫肌瘤无症状,仅于盆腔检查时发现,肌瘤大小不一定与症状成正比,而与生长部位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

(1)阴道出血:子宫肌瘤出血的原因有内膜血循环机械性阻碍发生充血及出血;肌瘤增大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子宫肌壁间肌瘤妨碍子宫收缩或伴发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则有月经周期的紊乱。

浆膜下肌瘤常无阴道出血症状,肌壁间肌瘤如较大时可有月经过多,伴有血块,月经持续时间延长,间隔时间缩短,一般无不规则阴道出血。粘膜下肌瘤出现症状较早,症状较重,如果发生坏死、溃疡、感染时,可有不规则阴道出血。

(2)腹部肿块:可在偶然情况下发现下腹部有肿块。

(3)白带增多:肌瘤使子宫腔面积增大,子宫内膜腺体分泌增多,故白带增多。如伴有感染还可有脓性白带。

(4)压迫症状:肿瘤增大后可压迫邻近器官,发生各种症状。压迫膀胱可发生尿频、尿潴留;压迫直肠可发生便秘;压迫输尿管可发生输尿管积水,伴有明显腰痛。

(5)疼痛:肌瘤一般情况下不发生疼痛,主要发生在较大子宫肌瘤患者,当肌瘤压迫盆腔结缔组织及神经时可出现疼痛。也可因盆腔粘连或肌瘤蒂部扭转,或肌瘤发生红色变性时出现疼痛。

(6)不孕:由于肌瘤阻碍受精卵着床,或因管腔变形,输卵管人口受阻,妨碍精子进入输卵管,有时子宫肌瘤伴卵巢功能失调,均可致不孕。

(7)出血多,可有继发性贫血的症状,如头昏、乏力、心悸等。

妇科检查时可扪及与子宫相连的实质性肿块或子宫整个增大,不规则,质硬。同时可通过探测宫腔、诊断性刮宫或子宫碘油造影确诊。

中医将妇女下腹部胞中有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者称之为"瘕瘕"。癜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大抵瘕属血病,瘕属气病,彼此密切相连,难以区分。瘕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气血失调有关。本病的病因虽有多端,但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血瘀内结。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滞于胞宫,结成瘕瘕。或因经期、产后血室正开,风寒乘虚侵入,凝滞气血;或因房事不节,余血未净,与邪相搏成瘀;或忧思恼怒,气血不和,亦可致瘀。瘀积日久,则可成瘕。但癜瘕日久,损伤正气,故治疗上要始终注意保护正气,攻伐之药用之不宜过度,邪衰应扶正达邪,以免伤正,此时应以理冲汤为首选。

理冲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15克,天花粉15克,白术10克,山药20克,当归10克,知母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桃仁10克,夏枯草15克,红花10克,鸡内金10克,炮山甲10克。

情绪悲观,胸闷太息,小腹胀痛者,加柴胡、枳壳、香附;伴有体质虚弱,腰酸耳鸣,性欲低下,舌淡少苔,脉沉弱者,加巴戟天、山萸肉、炒杜仲、菟丝子、枸杞子等。

(1)根据《国医论坛》,2000,(3):37,李云端报道:运用理冲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收效满意。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天花粉15克,知母12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鸡内金10克,夏枯草20克,肉苁蓉15克,生牡蛎30克,三七粉3克(冲),生水蛭粉3克(冲)。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2)根据《新中医》1997,(10):34,朱嘉扬等报道:运用理冲汤加减制成理冲散结丸治疗子宫肌瘤80例,疗效显著。其中痊愈23例,显效28例,好转23例,无效6例。痊愈率28.75%,总有效率90%。处方:黄芪15克,党参15克,山药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浙贝母15克,鸡内金10克,天花粉10克,知母10克,丹参10克,白术6克,当归6克,续断6克,甘草3克。制成药丸,每次服10克,每日3次,每月服药总量不少于500克,3个月为1个疗程。

5.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可分为:

(1)卵泡囊肿:由于卵泡不成熟,或成熟不排卵,致使卵泡内液体潴留所形成。因囊内含有雌激素,可引起停经或经期延长。囊肿由于液体吸收或囊壁破裂往往能自行消失,故不用特殊处理。

(2)黄体囊肿:肿块直径可达5厘米左右。因黄体持续存

在,可使经期后延或经血淋漓不断或出现腹痛。

(3)黄素囊肿:可见于滋养叶疾病(葡萄胎或绒毛膜癌,当葡萄胎或绒毛膜癌治疗后,肿块自行消失,不需治疗)。

(4)多囊卵巢:双侧卵巢增大,病人伴有闭经及多毛症。

(5)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由于卵巢内异位的子宫内膜有周期性出血,潴留于卵巢而逐渐形成囊肿,内含焦油样或巧克力样陈旧血液。囊肿破裂后,内容物外溢可与周围组织形成较牢固的粘连。

卵巢囊肿属于中医"癜瘕"的范畴。主要病机属气滞血瘀,可兼有气血虚弱、湿热下注等,理冲汤是治疗该病的基础方之'一0

理冲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15克,天花粉15克,白术10克,山药20克,当归10克,知母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桃仁10克,夏枯草15克,红花10克,鸡内金10克,炮山甲10克。

情绪悲观,胸闷太息,小腹胀痛者,加柴胡、枳壳、香附;伴有体质虚弱,腰酸耳鸣,性欲低下,舌淡少苔,脉沉弱者,加巴戟天、山萸肉、炒杜仲、菟丝子、枸杞子等;湿热下注,带黄有味者,加黄柏、薏苡仁、牛膝、龙胆草等。

根据《国医论坛》,2000,(3):37,李云端报道:运用理冲汤加减治疗卵巢囊肿收效满意。处方: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天花粉1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桃仁15克,车前子15克(包),鸡内金9克,水蛭粉3克(冲服)。每日 1剂,水煎服。连服3个月,诸症均减。B超复查未见异常。

6.乳腺囊性增生病

乳房囊性增生病是指乳房小叶和乳腺导管结缔组织增生以及乳管扩张或形成囊肿,多见30~40岁妇女,并常伴有月经失调,不孕症或流产史。本病的发生与卵巢机能失调有关,可能是黄体素的分泌减少,雌激素的量相对增多而致。20岁左右的患者多为乳房小叶增生,哺乳后期多为乳腺导管增生,更年期患者多为乳房囊性增生。显微镜下可见腺体、腺管、囊壁上皮增生,局部纤维组织亦见增生,此外还可见大小不等的多个囊肿,囊内含有黄绿或棕色粘稠液体,或有囊内出血。乳房胀痛和乳房内出现肿块,是本病两个主要的表现,亦是促使患者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1)乳房胀痛:多数患者都诉说有一定程度的乳房胀痛,轻者常不为病人介意,重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久站后尤为明显。胀痛的特点是具有周期性,每于经前3~4天疼痛发作或加重,经后减轻或消失。乳房扪诊时,病人常因疼痛而畏缩。周期性乳房胀痛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但必须注意,无周期性胀痛亦不能否认增生病的存在。

(2)乳房肿块:双侧乳房内发生大小不一的肿块,常同时或相继出现,其形态不规则,或圆或扁,分散于乳房或局限于一处,以外上象限多见,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与皮肤粘连,推之移动,每予经前增大,经后缩小。其肿块可分为以下数种类型。

片状型:其肿块为厚薄不等的片块状,数目不一,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立体感差,质地中等,或软有韧性,活动,不粘连,边界不清或部分清楚,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若表面明显不平,软硬不一,称之为结节状片块。

结节型:呈结节状,形状不规则,立体感强,中等硬度,活动,表现光滑或不平,边界清楚或比较清楚,大小多在0.3~0.5厘米之间。

混合型:同季房内有片块、结节、条索、沙粒等两种形态以上的肿块者。

弥漫型:肿块分布的范围超过2个象限,或分散于整个乳房内称为弥漫型。若肿块分布广泛,且形态多样则称为混合弥漫型。

临床以片块形多见。结节型较少,且在治疗上也较难以消失。

本病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有时乳头可溢出黄绿色或棕褐色血性液体。上述症状及体征,多数在发病后数月或一二年后常能自行缓解。如迅速增大,质地变硬,则应考虑恶变的可能,并应追溯其家族有无乳腺癌史。

本病属中医的"乳癖"范围,本病的发生与肝、胃、冲、任等经脉有密切关系。由于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蕴,以致肝脾两伤,气滞痰凝互结,瘀滞而成块。或由肝肾不足,冲任失调,阳虚痰湿内结所致。肝胃不和者,病前有情怀不畅史,肝气不舒,横逆脾胃。故乳房肿块常随喜怒而消长。冲任不调者,常有月经不调史,冲为血海,任主胞胎,故乳房肿块常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临床上肝、胃、冲、任之间常相互影响,因为妇人之乳,资冲脉与胃经,而冲为血海,隶属于肝肾,肝气不舒,冲脉失调则胀痛加重;经水一行,肝气得舒,故乳房肿块及胀痛均可减轻。两者见证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内在联系却息息相关。中医认为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肝郁气滞,脾失健运,气血凝聚,阻于乳络,以致历历成核,日久肝血不足,肾阴亏虚,冲任失调。运用理冲汤以调理冲任、活血化瘀。理冲汤加减: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山药20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鸡内金15克,白芥子10克,鹿角霜10克。

闭经或痛经明显者,加五灵脂、蒲黄;气滞明显者,加枳壳、郁金;肿块较硬者,加牡蛎。

根据《辽宁中医药杂志》,1998,(1):39,邱志济报道:运用理冲汤合外敷星芥散治疗乳腺增生病,收效满意。处方:生黄芪30克,党参30克,怀山药30克,鸡内金12克,鹿角霜20克,炒白术20克,三棱10克,莪术12克,生半夏15克,生胆南星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外加用"星芥散"(生胆南星、炒白芥子、芒硝等量,共研粗末)40克,分放2纱布袋,每日加小量黄酒蒸热后放入胸罩内靠近肿块处,每2天换新药,内服外敷1个月,两侧肿块均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7.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各种病因引起肝脏损害、质地变硬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寄生虫病感染、营养障碍、药物及其他化学物质慢性中毒,循环障碍,代谢谢障碍以及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其中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最为常见的病因之一。肝硬化早期,肝脏代偿功能完好,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食欲不振,胸腹闷胀,暖气不舒等轻度消化不良症。中后期肝脏逐渐失去代偿功能,则上述症状加重,并见消瘦,疲倦乏力,发热,黄疸,肝掌,蜘蛛痣,皮肤粘膜出血,腹胀、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甚至出现胸水、腹水等。严重者可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昏迷,原发性肝癌。

本病属中医"鼓胀"、"单腹臌"、"瘕积"范围。主要为肝、脾、肾受病,气滞、血瘀、水蓄而成。饮食不节,嗜酒过度,黄疸日久,感染蛊毒等均可致肝脾内伤,肝郁气滞,脉络瘀阻而成瘕积;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而成鼓胀;脾病及肾,肾阳虚衰而水湿不行,鼓胀重。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治宜标本同治、攻补兼施。行气、化瘀、消水以治其标,调肝、健脾、补肾以治其本。若脾虚失运、肝络血瘀者,理冲汤加减可作为首选方。

理冲汤加减:生黄芪15克,太子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鸡内金12克,柴胡8克,白芍10克,莪术10克,丹参30克,薏苡仁30克。

根据《江苏中医》,1994,15(7):34,喻平瀛报道:运用理冲汤加减治疗肝硬化,疗效满意。处方:黄芪10克,太子参10克,莪术10克,白术10克,鸡内金10克,茯苓10克,柴胡8克,白芍10克,丹参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薏苡仁30克,鳖甲10克,水蛭粉1克(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8.慢性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盆腔器官组织受病原体感染引起炎症性病变。其病变过程与侵入病原体的种类、毒性程度、机体的抵抗力有关。临床上可分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以慢性盆腔炎为最常见。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但亦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如沙眼衣原体感染所致输卵管炎。慢性盆腔炎病情较顽固,当机体抵抗力较差时,可有急性发作。临床表现:

(1)全身炎症症状多不明显,有时仅有低热,易感疲倦。由于病程时间较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当患者抵抗力差时,易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2)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3)慢性炎症导致盆腔瘀血,患者常有经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致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致不孕。,

体征:子宫常呈后倾后屈,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到呈条索状的增粗输卵管,并有轻度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宫骶韧带常增粗,变硬,有触痛。本病属于中医"带下病"、"癜瘕"、"热入血室"等范围。本病的发生多为正气亏虚,外邪入侵,正虚邪实,虚实兼夹,邪阻胞脉,易致月经不调,难于孕育。辨证分型为:

脾虚肝郁:少腹胀坠疼痛,腰酸痛,带下色黄白,量略多,头晕目眩,脘闷纳少,便溏,舌淡胖苔黄腻或白腻,脉弦细数。多因肝木克脾土,脾虚肝郁,肝脾失调,气机阻滞伤及任脉带脉而致。

瘕瘕包块:少腹胀满,疼痛,胁肋不舒,舌边瘀点,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妇科检查可扪及盆腔组织增厚,形成包块。多因病邪缠绵日久,反复发作,气聚血凝,积而成块,阻滞经脉而致。

当辨证为脾虚肝郁,湿热下注时理冲汤加减可作为首选方理冲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20克,莪术10克,白术克,鸡内金10克,鱼腥草15克,败酱草15克,三棱10克,药20克。

若肝郁,加柴胡、荔枝核;脾虚盛,加茯苓、薏苡仁;湿盛,加车前子、黄柏。

根据《陕西中医》,1994,(12):550,许学风等报道:运理冲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收效满意。其中痊愈57侈好转6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5%。处方为:鸡血藤,克,黄芪30克,党参25克,茯苓25克,山药25克,败酱草:克,薏苡仁25克,白术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牛膝克,车前子15克,芥穗15克。肝郁明显者,加香附15克,1金10克,川楝子20克;腰痛甚者,加续断15克,杜仲15费小腹发凉者,加炮姜10克,小茴香10克。每于月经净后3天!服,每剂分3次服用,日服2次,早晚分服,每月8~10剂,个月为1个疗程,以5个疗程作为疗效观察时间。

【方歌】

妇科良方理冲汤,三棱莪术共为将;黄芪党参术山药,花粉内金知母尝。
2010-06-20 23:30 7楼
四、镇肝熄风汤

【组成】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轧细),生龙骨15

(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生龟板15克(捣碎),生白芍1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捣碎),生麦芽克,茵陈6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加减】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24克,净萸肉15克;大便不实者,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30克。

【方论】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此为治标之主药。而复深究病之本源,用龙骨、牡蛎、龟板、芍药以镇肝熄风。赭石以降胃、降冲。玄参、天门冬以清肺气,肺中清肃之气下行,自然镇制肝木。至其脉之两尺虚者,当系肾脏真阴虚损,不能与真阳相维系。其真阳脱而上奔,并挟气血以上冲脑部,故又加熟地、萸肉以补肾敛肾。从前所拟之方,原只此数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多,问有初次将药服下,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于斯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即无斯弊。盖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果。若但用药强制,或转激发起反动之力。茵陈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与肝木同气相求,泻肝热兼舒肝郁,实能将顺肝木之性。麦芽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顺肝木之性使不抑郁。川楝子善引肝气下达,又能折其反动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后用此方者,自无他虞也。心中热甚者,当有外感,伏气化热,故加石膏。有痰者,恐痰阻气化之升降,故加胆南星也。

【验案】

刘铁珊将军丁卯来津后,其脑中常觉发热,时或眩晕,心中烦躁不宁,脉象弦长有力,左右皆然。知系脑充血证。盖其愤激填胸,焦思积虑者已久,是以有斯证也。为其脑中觉热,俾用绿豆实与囊中作枕,为外治之法。又治以镇肝熄风汤,于方中加地黄30克,连服数剂,脑中已不觉热。遂去川楝子,又将生地黄改用18克。服过旬,脉象和平,心中亦不烦躁,遂将药停服。天津铃铛阁街,于氏所娶新妇,过门旬余,忽然头疼。医者疑其受风,投以发表之剂,其疼陡增,号呼不止。其翁在中国银行司账,见同伙沈军阅五期《衷中参西录》,见载有脑充血头疼诸案,遂延余为之诊视。其脉弦硬而长,左部尤甚之,其肝胆之火上冲过甚也。遂投以镇肝熄风汤,加龙胆草9克,以泄其肝胆之火。1剂病愈强半,又服2剂,头已不疼,而脉象仍然有力,遂去龙胆草,加生地黄18克。又服数剂,脉象如常,遂将药停服。

陈德三,山东曲阜人,年38岁,在天津一区充商业学校教员,得痫风兼脑充血证。因肝火素盛,又在校中任讲英文,每日登堂演说,时间过长。劳心劳力皆过度,遂得斯证。其来社求诊时,但言患痫风,或数日一发,或旬余一发,其发必以夜,亦不自觉,惟睡醒后舌边觉疼,有咬破之处,即知其睡时已发痫风,其日必精神昏愦,身体酸懒。诊其脉左..右皆弦硬异常,因问其脑中发热或作疼,或兼有眩晕之时乎?答日:此三种病脑中皆有,余以为系痫风之连带病,故未言及耳。愚日:非也,是子患痫风兼患脑充血也。按痫风之证,皆因脑髓神经失其所司,而有非常之变动,其脑部若充血过甚者,恒至排挤脑髓神经,使失其常司也。此证既患痫风,又兼脑部充血,则治之者自当以先治其脑部充血为急务。治以拙拟镇肝熄风汤,为其兼患痫风加全蜈蚣大者3条。盖镇肝熄风汤原为拙拟治脑充血之主方,而蜈蚣又善治痫风之要药也。前方连服10剂,脑部热疼眩晕皆除。惟脉仍有力,即原方略为加减,又服10剂则脉象和平如常矣。继再治其痫风。治以拙拟愈痫丹,日服2次,每次用生怀山药15克煎汤送下。服药逾取病未发,遂停药勿服,痫风从此愈矣。

【今用】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正常人动脉收缩压≤18.6千帕,舒张压≤12千帕;成人高血压标准:收缩压≥21.3千帕和(或)舒张压≥12.6千帕。在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为原发性。在约5%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可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高血压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遗传、膳食因素、肥胖有关。诊断依据应在不同时间测量3次血压,必要时可做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来明确原发性或继发性。 .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有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之分,本病发生以阴虚阳亢者居多。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其主要治法。镇肝熄风汤适用于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这一类型。

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石决明15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怀牛膝30克,白芍12克,玄参10克,杜仲10克,生麦芽10克,茵陈10克,夏枯草10克。

若服后血压较稳定,金石之品宜减,当加入健脾理气之品如山楂、鸡内金等。

(1)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97,(5):197,魏金凤报道:镇肝熄风汤治疗高血压病100例中,显效65例,有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处方用镇肝熄风汤原方:怀牛膝30克,生龙骨20克(先煎),玄参20克,生龟板15克(先煎),生白芍15克,天门冬15克,生麦芽10克,川楝子15克,茵陈15克,甘草6克。水煎分2次温服,日1剂。舌苔黄腻,痰多黄稠者,加胆南星、竹沥、瓜蒌、黄芩;阳明湿热便秘者,加大黄;

头胀疼、面潮红甚者,加菊花、钩藤;气虚心慌心悸者,加太参、黄芪、夜交藤、酸枣仁;心绞痛者,加延胡索、丹参;血偏高者,加仙灵脾、泽泻;阴虚风动者,重用玄参、生地;脑栓形成者,加红花、桃仁、蜈蚣、全蝎;高血压危象者,加夏草、生石决明等,必要时配合口服西药。

(2)根据《实用医学杂志》,1997,13(8):556~557,陈燕等报道:镇肝熄风汤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100例中,症疗效总有效率89%。处方:怀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龟板克,白芍2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生芽6克,茵陈6克,甘草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躁不安者,加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南星6克,瓜蒌皮克;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24克,山萸肉15克;大便不实牵去龟板、赭石,加赤石脂30克。每日1剂,日服2次,2周为个疗程。

(3)根据《中医药信息》,1997,(5):26,邹耀光等报暹镇肝熄风汤治疗老年高血压病1例,疗效显著。处方:龟板:克(先煎),代赭石30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煎),怀牛膝20克,白芍20克,玄参20克,天门冬20克,茵蒿20克,葛根20克,夏枯草20克,龙胆草20克,生地黄:克,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2.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的统称。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性的前胸压榨样疼痛感觉,主要为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酸酯制剂后消失。发病机制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诊断主要根{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例如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T 2


倒置等指导诊断。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有发作期和缓解期之分。本病多虚实夹杂,在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治疗上当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镇肝熄风汤适用于缓解期。

镇肝熄风汤加减:白芍12克,玄参12克,赭石30克(先煎),怀牛膝18克,龙胆草6克,石决明30克,桑寄生15克,钩藤30克(后下),川楝子9克,羚羊角3克(冲服),全蝎5条,甘草6克。水煎,分2次温服,日1剂。

阴虚心烦,舌尖红、少津者,加五味子、酸枣仁,以养心安神;神疲,乏力,纳呆者,可用半夏曲健脾和胃,茯神、远志补心安神。

(1)根据《中医药信息》,1995,(3):16,辛丽嘉报道:镇肝熄风汤临床治疗胸痹疗效满意。处方:太子参20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白芍15克,生龙骨18克,瓜蒌皮12克,代赭石20克,生牡蛎30克,龟板30克(先煎),葛根3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配合对症治疗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嘱继以养心益气安神之剂以巩固疗效。

(2)根据《中医药信息》,1997,(5):26,邹耀光等报道:镇肝熄风汤治老年病胸痹心痛,疗效满意。处方:白芍15克,天门冬15克,玄参15克,太子参10克,瓜蒌30克,生龙骨15克(先煎),代赭石15克,.牡蛎15克(先煎),龟板30克(先煎),每日1剂,日服2次。嘱以养心安神之法巩固疗效。

3.脑梗塞

脑梗塞又称脑血栓形成,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临床上常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脑梗塞主要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常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半天达到高峰,不少病人在睡眠中发生。偏瘫时,意识常很清楚;如果起病时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梗塞;大脑半球较大区域梗塞、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上脑干的功能,而在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一般检查,全面地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应结合一些特殊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首先选用非损伤性的脑成像检查,如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核磁共振等,即可确诊。

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有中经络、中脏腑、后遗症之分,病理机制与血瘀有关,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其主要治法。在中经络和后遗症阶段,证属阴虚阳亢者,运用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20克(捣碎),生龟板20克(捣碎),生白芍25克,天门冬20克,玄参20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6克。语言不清者,加石菖蒲12克,远志9克;头晕较重者,加草决明12克,菊花9克;口干咽干者,加石斛12克,麦冬12克。

(1)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1):1075,李国臣报道:镇肝熄风汤治中风后遗症31例中,治愈13例,好转16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6%。处方:怀牛膝、代赭石、白芍、天门冬、玄参、龟板、龙骨、牡蛎、茵陈、麦芽、川楝子、甘草、炙马钱子、地龙。水煎服,疗效满意。

(2)根据《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3):28~29,林跃明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50例,其中阴虚阳亢型选用镇肝熄风汤基本方: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玄参、天门冬、川楝子、麦芽、茵陈、甘草。若兼瘀滞而见舌暗红、绛紫者,佐以丹参、赤芍、水蛭等药。

(3)根据《辽宁中医杂志》,1991,(6):22,茅献章报道:镇肝熄风汤用于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处方:代赭石30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钩藤12克,菊花12克,生白芍12克,生龟板15克,玄参12克,牛膝20克,生大黄9克,天竺黄10克,麦芽12克,茵陈9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4)根据《中医药信息》,1997,(5):26,邹耀光报道:用镇肝熄风汤治疗老年脑梗塞患者1例,疗效满意。处方:白芍20克,玄参20克,怀牛膝20克,龙骨5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羚羊角30克(先煎),天麻25克,钩藤各25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龟板30克(先煎),桑寄生20克,龙胆草15克,日服1剂,随证加减。

4.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死亡率高。大多数为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所致,仅少数是其他原因引起。本病以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多见,多在情绪紧张、兴奋、排便、用力时发病。起病前无预感,仅少数患者发病前有头痛、头昏、动作不便、口齿不清等症状。发病突然,一般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多表现为突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血压增高等。脑出血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为首选,与脑梗塞相鉴别。

脑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中脏腑与其相似,中风病机复杂,但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肝阴不足导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气血并逆,直冲犯脑,变生各种证型的中风。镇肝熄风汤适用于阴虚阳亢型中风。

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生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12克,菊花15克,甘草10克。

意识不清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丸,配以静滴清开灵注射液80毫升,.每日1次;痰盛者,去龟板、天门冬,加胆南星6克,天竺黄15克;心中烦热加黄芩12克;头痛加羚羊角粉3克(冲服),夏枯草30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10克(后下)。

(1)根据《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2):60,戴娟报道:运用镇肝熄风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脑出血30例,同时对比观察了30例。运用中药痊愈10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未用中药,总有效率83.3%。处方:代赭石30克(先煎),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玄参15克,怀牛膝15克,生龟板15克,白芍10克,天门冬10克,川楝子10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石菖蒲10克,甘草5克,三七粉3克,每日1剂,水煎服或鼻饲。同时运用降颅压、抗脑水肿、降血压、神经营养等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一般支持疗法。

(2)根据《中医杂志》,1985,(3):3,曹仰南报道:治疗中风苏醒后仍未脱险或中风苏醒后肢体痿废、偏枯多例,疗效满意。处方: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牛膝、白芍、玄参、天门冬、川楝子、生麦芽、青蒿、甘草。阴虚阳亢者酌情加减:如风仍暗动、脸红、青筋肇起者选加羚羊角或西洋参、或钩藤、或天麻、菊花;痰涎壅盛、横窜经络者,加胆南星、或天竺黄、或竹沥、姜汁;阴虚甚者,加枣仁、阿胶及冲服水鸦汤;气虚加黄芪、人参;血瘀加丹参、红花、田七;大便秘结选加大黄、或火麻仁、肉苁蓉及白蜜;手足肿者,加羌活或地龙、薏苡仁。

(3)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88,(11):11,杨家麟报道:治疗中风100例,多伴血压偏高、眩晕、目胀耳鸣、半身不遂,治愈91例,好转4例,无效5例。处方:白芍、天门冬、玄参、龟板、代赭石、茵陈、龙骨、牡蛎、麦芽、甘草、牛膝、川楝子。肝阳上亢甚者,加钩藤、天麻、羚羊角;痰多者,加胆南星、半夏;瘀血者,加桃仁、乳香、没药;气血亏虚者,加人参、黄芪、白术、何首乌。

5.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遗传性共济失调(脊髓型)中的一种疾病,以侵犯脊髓后索及侧索为主。临床上多数在儿童及少年期起病,婴幼儿偶见,最迟至30岁。首发症状为两下肢共济失调,继而发展到双上肢共济失调,言语不清或暴发性语言,视听力减退,反应迟钝。80%的患者伴有弓形足、爪形趾、脊柱侧弯与前凸等畸形。90%的患者伴有器质性的心脏改变,心脏杂音,异常心电图和心脏扩大。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或核磁共振检查提示脊髓变细、萎缩,小脑和脑干亦有不同程度萎缩。诊断根据起病于儿童及少年,进展缓慢,从下肢向上肢发展,典型的脊髓后索、侧索及小脑症状,骨骼系统的畸形,心脏器质性损坏等可以确诊。不典型病例通过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和核磁共振提示脊髓、小脑萎缩可资诊断。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属中医"痿证"范畴,有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亏虚、肝肾亏损之分。病理机制与五脏内伤皆有关系。治疗上应分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育阴潜阳、熄风通络为主。镇肝熄风汤适用于肝肾亏损型。

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生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茵陈6克,当归10克,熟地15克,知母10克。

面色萎黄不华,心悸怔忡,加黄芪、党参、鸡血藤;久病阴损及阳,症见怕冷、小便清长,可加紫河车粉;热甚,加枸杞子、砂仁。

根据《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4):16,刘云等报道:镇肝熄风汤合脉络宁治疗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疗效甚佳。处方:玄参、白芍、怀牛膝、代赭石、炒当归、女贞子、旱莲草、地鳖虫、地龙、乌梢蛇、鸡血藤、生地、山栀等。每日1剂,分2次口服,并配合脉络宁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18天为1个疗程。

6.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从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更年期综合征的持续时间长短不定,一般约2~5年,严重者可达10余年。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周期、持续时间及经量不一。潮热出汗,精神过敏,激动易怒,抑郁多疑,不能自我控制。泌尿生殖道的改变,心血管系统的变化,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各种脂蛋白增加,而高密度脂蛋8/低密度脂蛋白比率降低,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等。更年期综合征依据年龄和临床表现很容易确诊。

更年期综合征相当于中医的"绝经期前后诸症"。本病分肾阴虚和肾阳虚两型。本病发生与绝经前后肾气渐衰有关。以调治肾阴肾阳平衡为主要治法。镇肝熄风汤适用于阴虚阳亢型。

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10克,川楝子10克,生牡蛎15克,白芍15克,怀牛膝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玄参10克,枸杞子15克。

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肾不交心烦失眠,用五味子、远志、酸枣仁以滋养心神;情志不遂,肝郁化热加栀子、知母、黄柏以滋肾阴而泻肝火。

根据《甘肃中医》,1999,12(6):32,刘振华等报道:镇肝熄风汤用于更年期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处方: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赭石20克,白芍15克,生龟板10克,玄参10克,怀牛膝15克,天门冬10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生麦芽10克,川楝子10克,杭白芍12克,浮小麦20克。

若服药后仍有。悸、气短,前方酌减重镇药物,加养心安神之品调养。

7.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组常见的头痛类型,为发作性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以反复发生的偏侧或双侧头痛为特征。其病因牵涉到许多不同因素:遗传因素,脑电活动和脑血流因素,血小板和生化因素,饮食因素,内分泌因素,其他情绪紧张、饥饿、缺眠、噪音、强光以及气候变化等,均能导致发作。典型偏头痛有前驱症状,发作前数小时至1天前感到头部不适、嗜睡、抑郁、饥饿或小便减少,有视觉先兆或较复杂的幻景。先兆持续10~40分钟,消失后很快发生头痛。头痛为钻痛性或搏动性,常伴有厌食、恶心和呕吐、面色苍白、畏光、厌声、精神委靡。普通偏头痛为最常见类型,前期症状可有可无。头痛表现同典型偏头痛,左右不定,偶然自开始即为双侧性。也伴有恶心、呕吐等,头痛可持续1~3日。另外还有特殊类型偏头痛。诊断常见类型偏头痛较易,根据长期反复发作史、家族史和体检正常,若试用麦角胺制剂止痛有效,则诊断更加明确。必要时可作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核磁共振检查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医的的头痛有外感内伤之分,病理机制与风、火、痰、瘀、虚有关,脉络阻闭、神机受累、清窍不利为其病机。治疗时以调神利窍,补虚泻实为主要治则。内伤肝阳上亢型头痛可选用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汤加减:代赭石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白芍12克,生麦芽12克,怀牛膝9克,茯苓9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甘草3克,天麻4.5克。

药后痛减可去桂枝、天麻,加党参。

(1)根据《光明中医》,1999,14(4):33,冯俊兴等报道:采用镇肝熄风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处方:代赭石30克,龙骨24克、牡蛎24克,生白芍20克,生麦芽12克,怀牛膝9克,钩藤6克,天麻4.5克,菊花6克,石决明30克,桑椹子9克,白术9克。服后痛减者,续用平肝熄风,清养滋阴之剂,如白芍、生地、麦冬、何首乌、沙参、蜂房等品。

(2)根据《江西中医药》1995年,增刊,46,江萍报道:镇肝熄风汤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处方: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生龟板15克,生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青蒿6克,甘草3克。建议常服六味地黄丸以善其后。

8.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过去称为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大部分肝性脑病是由各型肝硬化引起,其病理机制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肝细胞功能衰竭和门腔静脉之问由手术造成的或自然形成的侧支分流。主要是来自肠道的许多毒性代谢谢物,未被解毒和清除,经侧支进人体循环,透过血脑屏障而至脑部,引起大脑功能紊乱。诊断依据为:①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②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③肝性脑病的诱因;④明显肝功能损害或血氨升高,扑击样震颤和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有重要参考价值。治疗尚无特效药,应采取综合措施消除诱因,减少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谢、清除,纠正氨基酸代谢谢的紊乱,结合其他对症疗法进行治疗.

肝性脑病相当于中医的"嗜睡"、"昏迷"等疾病。有热陷心营、痰热上扰、湿热上蒸、肝风内动、清窍被蒙之分。痰火、瘀血闭塞心窍,阴阳失调,形神失控是其病机所在。调整阴阳、恢复神机为治本疗法。镇肝熄风汤适用于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所致者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龟板30克,白芍2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甘草6克。

心火盛,加黄连清泻心火;肝郁,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心神不宁,加茯神、重用龙牡镇心安神。

根据《湖北中医杂志》,1999,(3):133,辛伟等报道:用镇肝熄风汤为主治疗肝性脑病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处方:麦门冬15克,天门冬15克,钩藤15克,菊花15克,牛膝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远志15克,鸡血藤15克,龙骨20克,代赭石20克,白芍20克,黄芩10克,夏枯草10克,栀子12克。水煎,取汁300毫升,每131剂,分早晚2次温服。配合西药对症治疗。

9.震颤麻痹

震颤麻痹又名帕金森病,是二种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强直,震颤和体位不稳为主要症状。本病基本上属于中老年疾病,40岁以前发病者很少,而60岁以上人口的患病率达1%。单纯老龄化的规律可能助长发病机制,一是黑质细胞逐年减少;二是神经细胞的单胺氧化酶含量居高不下,易于氧化外来致病因子。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进行性病程。本病逐渐发展,不经治疗者,一般在起病10年左右因严重肌强直和继发的关节强硬而不能行动。并发症如:吸人性肺炎、跌伤、褥疮等。治疗用抗胆碱药物、金刚烷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左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对症治疗,必要时可用手术治疗。

震颤麻痹属中医的"震颤"。其病因病机主要在肝,肝属风木,主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致肝风内动;或风夹湿痰,脉络不通,筋失所养;或因脾肾虚衰,不运化水湿,化热生痰,湿痰阻络,痰热动风。种种原因均可导致筋脉失养,而成震颤。

治疗时宜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滋补肝肾,活血通络。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首选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天麻10克,生龟板15克(先煎),石决明15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怀牛膝20克,白芍12克,玄参10克,杜仲10克,茵陈10克,夏枯草10克。

舌质紫暗、多瘀斑,加桃仁、红花、丹参活血通络;脾虚、

痰热者,加陈皮、黄芩、半夏、胆南星健脾化痰。

根据《天津中医》,1995,(5):17。18,曹文兰报道:用镇肝熄风汤和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震颤麻痹综合征17例,痊愈11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12%。处方: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15克,牛膝10克,寄生20克,当归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郁金10克,沉香6克,生赭石15克,白芍15克,川楝子12克,香附12克,丹参15克,菖蒲10克,甘草6克。每日1剂。

10.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是因遗传性铜代谢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该病患者,因肠道对铜的吸收超过正常,致使大量的铜盐慢性沉积,从而引起肝、脑、肾等组织的损害。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和构音障碍等,甚至四肢屈曲挛缩,吞咽困难,唾涎外流,精神痴呆,少数病人可发生局限性癫痫或偏瘫,甚至出现精神异常。病程大多呈慢性,如不及时治疗,多持续进展,甚至因肝功能衰竭而死。治疗本病目前尚缺少疗效高而副作用少的理想药物,有条件时,应首先考虑肝移植。如无可能,则限于对症治疗,可分减少铜摄人和增加铜排出两个方面。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症状是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和构音障碍等,这与中医学的"内中风"非常相似。可因肝肾阴虚,肝失所养,木失调达,虚风内动所致。治疗以滋养肝肾,镇肝熄风为主。首选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石决明15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怀牛膝30克,白芍12克,玄参10克,杜仲10克,天麻10克,益母草9克,茵陈10克,日1剂,分2次温服。

头晕较重者,加草决明12克,菊花9克;干咽干者,加石斛12克,麦冬12克。

根据《新中医》,1996,(9):54~55,于鸿钧报道:用中医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处方:生地15克,代赭石15克,麦芽15克,益母草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当归12克,杭白芍12克,天麻10克,生龟板10克,牛膝10克,陈皮10克、山栀子10克,天门冬10克,朱砂3克(冲服)。肢体乏力,舌红,苔腻者,加补肾健脾之品。

11.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症。临床以病人常感脑力和体力不足,精神易兴奋,又易疲劳,工作效率低,常伴有头痛或其他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病程迁延,症状时轻时重。精神因素是诱发神经衰弱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头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乏力、容易疲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焦虑、疑虑等。诊断不能仅凭症状,必须询问病史及进行细致体格检查。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适当配合药物(抗焦虑药、脑神经代谢谢药)、物理疗法同步进行。

神经衰弱常表现为中医"失眠"、"头痛"等病证,有外伤、内感之分,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治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阴虚阳亢型可选用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天麻10克,生龟板15克(先煎),麦芽12克,代赭石30克(先煎),怀牛膝30克,白芍12克,玄参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

如气虚明显,加黄芪15克,党参15克;失眠者,加酸枣仁30克,合欢花12克,夜交藤15克;心烦,加淡豆豉12克,栀子12克;血虚明显,加黄芪20克,当归12克,鸡血藤15克。根据《河南中医》,2000,20(5):66,古定国报道:用镇肝熄风汤治疗神经衰弱1例,疗效满意。处方:龙骨30克,牡蛎30克,龟板30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川楝子15克,当归身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灵芝12克,夜交藤20克,柴胡5克。每日1剂,同时给肾气丸,每日早晚各2粒。

12.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

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伴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有甲状腺肿大,高代谢谢症群,突眼,胫前粘液性水肿以及指端粗厚。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代研究证明本病是在遗传基础上,因感染、精神创伤等应激因素而诱发,属于抑制性淋巴细胞功能缺失所导致的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诊断依其病史、症状,辅以必要的甲状腺功能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检测。一般治疗:补足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B族等;甲亢的药物治疗及放射·陛1311治疗。甲亢在中医称为"瘿气",其病机多因脾气虚弱,气机郁滞,

肝失调达,气血逆乱,痰火伤阴,阴虚火旺而致精气失摄之证,证虽属虚实挟杂,但以脏腑失调,气血逆乱,气阴两伤为主,可用镇肝熄风汤滋阴降火治其本。

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石决明15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白芍12克,玄参10克,杜仲10克,三棱9克,莪术9克,延胡索12克。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若兼有热象,口苦、舌红者,加黄连、吴茱萸泄肝清热;气虚甚者,加黄芪、怀山药、薏苡仁益气健脾。

根据《河南中医》,2000,20(5):66,古定国报道:用镇肝熄风汤治疗甲状腺肿兼甲亢疗效显著。处方: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龟板30克(先煎),牛膝15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熟地黄20克,枸杞子8克,旱莲草12克,阿胶(烊化)20克,何首乌15克。每2日服1剂。13.梅尼埃病

梅尼埃病是耳源性眩晕的一种,临床典型症状为发作性眩晕,耳鸣和听力减退。本病的发病原因还不清楚,其机理为内耳迷路的内淋巴生成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膜迷路水肿和内淋巴压力增高,内淋巴囊扩大,故本病又有"内淋巴积水病"之称。诊断根据其症状及体征,前庭功能检查,90%为半规管反应减退麻痹,无交叉异常反应,无前庭分离现象。有前庭重振,神志清楚,无神经症状和体征。治疗用镇静剂、血管扩张剂、维生素制剂、镇吐剂、利尿剂结合治疗。也可用颈部星状神经节封闭法,高压氧仓疗法,手术等方法治疗。

梅尼埃病属中医"眩晕"范畴,有痰湿中阻、肾精不足、气血两虚、肝阳上亢之分,病因病机可由"风、火、痰、虚、瘀"概括。治疗应从肝、脾、肾人手,以滋肾养肝、益气养血、健脾化湿为主。本方适用于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

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白芍25克,玄参15克,天门冬15克,菊花9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茵陈6克,甘草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天麻12克。五心烦热者,加知母、黄柏滋阴清热;心肾不交失眠、多梦者,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交通心肾;麻木震颤严重者,加全蝎、地龙、僵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根据《新中医》,1995,(9):54,黄百铣报道:用镇肝熄风汤治疗梅尼埃病1例疗效显著。处方:党参15克,代赭石15克(先煎),天冬15克,赤芍15克,天麻10克,牛膝10克,牡蛎30克(先煎),龟板30克(先煎),麦芽30克。

【方歌】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龙牡赭茵供;麦芽龟膝草川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2010-06-20 23:36 8楼
五、玉 液 汤

【组成】生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生鸡内金6克(捣细),葛根4.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益气滋阴,固肾止渴。

【主治】消渴。张氏认为"消渴之证,多由于元气不升。此方乃升元气以止渴者也"。主治元气不升,真阴不足,脾肾两虚,津液不能上达于肺之消渴者,证见口常于渴,饮水不解,小便数,困倦气短,脉弱细无力。近代糖尿病、尿崩症等见口渴尿多,属气阴两虚者,可以用本方加减。

【加减】若气虚较甚,脉虚细者,加人参以补气;小溲频数者,加山萸肉以固肾。

【方论】方书消渴证,分上消、中消、下消。谓上消口干舌燥,饮水不能解渴,系心移热于肺或肺金本体自热不能生水。中消多食犹饥,系脾胃蕴有湿热。下消谓饮一斗溲亦一斗,系相火虚衰,肾关不固。张氏尝因化学悟出治消渴之理。"试以壶贮凉水置炉上,壶外即凝有水珠,恒至下滴。迨壶热则其水珠即无,盖炉心必有氢气上升,与空气中之氧气合,即能化水,着凉水壶上即可成珠下滴。迨壶热则所着之水,旋着旋即涸去,故又不见水。人腹中之气化壮旺,清阳之气息息上升,其中必挟有氢气上升,与自肺吸进之氧气相合,亦能化水着于肺泡之上而为津液。津液充足,自能不渴。若其肺体有热,有如炉上壶热,所着之水旋即涸去,此渴之所由来。当治以清热润肺之品,若因心火热而烁肺者,更当用清心之药;若肺体非热,因腹中气化不升,氢气即不能上达于肺,与吸进之氧气相合而生水者,当用升补之药,补其气化,而导之上升,此拙拟玉液之义也。"方中以黄芪为主,得葛根能升元气。佐以山药、知母、天花粉以大滋真阴,使之阳升而阴应。自有云行雨施之妙也。用鸡内金者,因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胃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用五味子者,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

【验案】邑人某,年二十余,贸易津门,得消渴证。求津门医者,调治3月余,更医10余人不效。归家就医于愚。诊其脉甚微细。旋饮水旋即小便,须臾数次。投以此汤,加野台参12克,数剂渴见止,而小便仍数。又加萸肉15克,连服10剂而愈。

【今用】1.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缺乏、绝对不足,或者身体对

胰岛素的需求增多而造成胰岛素的相对不足,以及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所致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全身各器官以及皮肤等都可能受其影响,糖尿病还是一种代谢谢性疾病,能造成体内各种代谢谢紊乱。糖尿病典型症状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尿量增多、排尿次数增多及夜尿增多)、多饮(121渴而饮水量大增)、多食(食欲亢进、多食易饥)、体重减少(逐渐消瘦,但中老年轻型患者可因多食而肥胖)。常伴随有乏力,面色萎黄,皮肤瘙痒,女性多阴瘙痒及月经不调,小儿则毛发少泽、生长发育迟缓,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不同,糖尿病主要分为4种类型:①胰岛素依赖型(1型):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患者起病较急,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②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多发生于成年人,起病比较缓和、隐蔽,不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不一定用胰岛素治疗。此型患者占我国糖尿病人总数的95%。③营养不良相关型:多发生于热带或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常有营养不良的病史,患者多消瘦明显,血糖很高,但不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这种类型患者目前中国还没有报道。④继发型糖尿病:由于胰腺损伤或者其他内分泌疾病,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对抗胰岛素的激素不适当地升高而造成的糖尿病。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运失职,致水谷精微失调所致。初起多为燥热,稍久则阴虚与燥热并见,以阴虚为主,治疗上应益气养阴为主。

玉液汤加减:葛根30克,生黄芪30克,生山药30克,花粉15克,知母12克,五味子6克,生鸡内金6克,地龙6克,水蛭3克。

血瘀明显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失眠者,加柏子仁10克,枣仁10克;气短多汗者,加党参10克;盗汗多者,加生地黄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

(1)根据《铁道医学》,1998,(3):168~169,张爱云报道:96例门诊患者均符合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9~22.7毫摩尔/升,未用药治疗者38例,已口服磺脲类药物(优降糖、达美康)疗效欠佳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取盲法进行观察。治疗组61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用玉液汤加味组方:黄芪、太子参、怀山药、粉葛根、天花粉、生知母、炒内金、五味子、玉竹、制黄精、地骨皮、生地、玄参、麦门冬。水煎,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汁共600毫升,分早晚2次空腹内服。对照组初患病者首选优降糖2.5毫克/次,饭前30分钟服,每日3次;患病时间长、血糖高者用达美康,开始每天30。90毫克,并根据空腹尿糖情况,每周调整剂量1次,最大剂量每日160毫克,分2~3次饭前30分钟口服。同时,指导两组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均2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61例,显效22例,有效34例,无效5例,有效率92.8%;对照组35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21例,有效率40%。

(2)根据《湖南中医杂志》,1998,14(3):15,缪英年等报道:玉液汤加消渴丸治疗糖尿病,在服用消渴丸(2.5克,每日3次,分早中晚饭后服用)基础上,加张氏玉液汤:怀山药30克,生黄芪15克,知母18克,鸡内金6克,葛根5克,五味子9克,天花粉9克。加水8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1剂。治疗62例中,显效21例(占33.87%),有效34例(占54.84%),无效7例(占11.29%),总有效率为88.71%。

(3)根据《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扎1999,(4):40,李红明报道:运用玉液汤为主治疗2型糖尿病58例,疗效较满意。58例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6例,女性12例,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38岁,肥胖者34例,无肥胖者24例,有明显家族史32例,典型"三多一少"者14例,全部患者空腹血糖均在110毫克/100毫升至200毫克/100毫升1。分组:将58例分成两组。中西药治疗组30例,单纯西药治疗组28例,两组治疗前病证的分布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所有糖尿病人均以控制饮食和情欲以及适当的体力活动,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生山药50克,生黄芪15克,鸡内金5克,葛根10克,天花粉15克。采用常规煎药,取药汁300毫升,日2次服,如血糖不降加人参、石膏、粳米。尿糖不降重用天花粉或加生地、乌梅、麦冬。饥饿明显加玉竹、生地,尿中出现酮体加黄芩、黄连。对照组:单纯西药,优降糖5~10毫克,每日2次或达美康80毫克,每日1.2次。维生素B,、86每次各30毫克,每日 3次。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是指乳腺内纤维增生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乳管上皮增生,乳腺可扩张成囊状,故又称为纤维囊性乳腺病,相当于中医的"乳癖"。在青年、中年女性中本病多于其他乳房疾病,迄今对本病的疗效尚不满意。本病的病因未明,但据临床所见其症状与月经周期相关,病人有较高的流产率,考虑与女性激素改变有关。病理改变有小叶内和小叶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致使乳腺腺体硬度增加,乳管系统有上皮增生,乳管可扩张呈囊状,大小不等,囊内含棕黄色液体,少数上皮细胞呈异型,但发生恶变者少。其临床有两种突出表现,即乳房内胀痛和乳房内出现肿块。乳房胀痛的程度不一,轻者不为病人所注意,重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胀痛常有周期性发生或加重于月经前期,月经来潮即减退,肿痛的周期性是本病的典型表现。一部分病人的乳房肿痛无周期性,还有的不觉肿痛。乳房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多数发生于一侧,也可见于双侧,肿块大小不一,韧而不坚,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之间无粘连而可被推动,但与周围组织的分界并不清楚,在皮下脂肪较少者可触知肿块表面呈结节。此外,有的本病有乳头溢液,溢液呈棕黄色或褐色,为大乳管上皮病变所致。本病属于中医"乳癖"的范畴,中医认为肝肾两经与乳房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冲任两脉。肝郁气滞、情志内伤在乳癖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影响。平素情志抑郁,气滞不舒,气血周流失度,蕴结于乳房胃络,乳络经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横逆犯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滞血瘀挟痰结聚为核,循经留聚乳中,故乳中结块。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也是引起乳癖的重要原因。肾为五脏之本,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激发冲任,冲任下起胞宫,上连乳房,冲任之气血,上行为乳,下行为经。若肾气足,冲任失调,气血积滞,瘀聚于乳房、胞宫,或乳房疼痛而2块,或月事紊乱失调。玉液汤治疗效果满意。

玉液汤加减:葛根30克,生黄芪30克,生山药30克,粉15克,知母12克,五味子6克,生鸡内金6克。

血瘀明显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失眠者,加柏子仁克,枣仁10克;气短多汗者,加党参10克;病久加水蛭6克。根据《广西中医药》,1998,21(1):28~29,李萌报道用玉液汤加味治疗1例乳腺增生患者,处方:黄芪30克,山30克.,知母20克,鸡内金20克,葛根20克,五味子20克,!胡6克,陈皮15克,熟地黄60克。随访3年未复发。认为本:治疗七情内伤、肝失疏泄而致肺、脾、肾阴亏虚,水液代谢谢5碍,虚火内生炼液成痰、阻滞乳房而发的乳癖。

3.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机能增高,!泌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的临床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原因种,在各种病因导致的甲亢中,以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亢进病最多见,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又称毒性漫性甲状腺肿或Basedow病,是一种伴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多的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除甲状腺肿大,高代谢谢症外,尚有突眼、胫前粘液性水肿,以及指端粗厚等。本病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代研究证明,本病是因感染、精神{等应激因素影响细胞的监护功能,使有部分遗传缺陷者恶而发病。临床表现:①三碘甲腺原氨酸、甲状腺素分泌过多综征:病人常有疲乏无力、怕热多汗,皮肤温暖潮湿,体重锐减低热,危象时可有高热。神经系统症状,如:神经过敏,多言动,紧张多虑,焦躁易怒,不安失眠,思想不集中,记忆力目退。心血管系统可有心悸,胸闷气短。消化系统可有食欲亢进多食消瘦。肌肉骨骼各系统可出现肌无力及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生殖系统女性常有月经减少或闭经,男性有阳痿,偶尔有男子乳腺发育、催乳素及雌激素水平增高。②甲状腺肿:多呈弥漫性、对称性肿大。③眼征:眼球向前突出,瞬目稀少,上眼睑挛缩,眼裂增宽,向上看时前额皮肤不能皱起,两眼看近物时向内侧聚合不良。

甲亢在中医称为"瘿气",其病机多因脾气虚弱,气机郁滞,肝失调达,气血逆乱,痰火伤阴,阴虚火旺而致精气失摄之证,证虽属虚实挟杂,但以脏腑失调,气血逆乱,气阴两伤为主,应用玉液汤治疗可调治其本。

玉液汤加减:葛根30克,生黄芪30克,生山药30克,花粉15克,知母12克,五味子6克,生鸡内金6克,生地15克。血瘀明显者,加三棱6克,莪术6克;失眠者,加柏子仁10克,枣仁10克;气短多汗者,加党参10克;情志不畅者,加柴胡10克,郁金12克。

根据《北京中医》,1999,(6):24,赵文学报道:采用玉液汤加减治疗甲亢42例,治愈19例,占45.24%,显效14例,占33.3%;有效6例,占14.2%;无效3例,占7.14%,总有效率92.86%。处方:葛根30克,生黄芪30克,生山药30克,花粉15克,知母12克,五味子6克,生鸡内金6克。按常规方法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个疗程。症状稳定,病程较长者按上药比例配制成蜜丸服用。甲状腺肿大者,加夏枯草、玄参;手颤,心率失常者,加白芍,益智仁;腹泻重加故纸、诃子;胸胁胀满疼痛者,加柴胡、香附;烦躁失眠重者,加丹皮、炒枣仁。

4.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以侵犯外分泌腺为主的,以口、眼干燥为常见表现的一种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除有口眼干燥外,多有其他系统损害;后者与另一肯定的结缔组织病共存,最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其次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临床表现:①口于:口于思饮,严重者进干食困难。②眼干:患者有眼异物摩擦感或无泪,泪腺一般不肿大,或轻度肿大。③皮肤粘膜:皮肤干燥、瘙痒,常见的皮疹有紫癜,也有荨麻疹样皮疹,呈多样性结节红斑。有口唇于裂,口腔溃疡,鼻腔、阴道粘膜干燥。④关节与肌肉:70%~80%有关节痛,甚至发生关节炎,但破坏性关节炎少见。可出现肌无力,5%发生肌炎。⑤肾:近半数发生肾损害,常见受累部位是远端肾小管。⑥肺:17%患有于咳,但不发生反复肺部感染,肺功能显示功能下降,但多无临床症状。⑦消化系统: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功能低下,胃酸缺乏;小肠吸收不良;胰腺外分泌功能低下;肝肿大,血清转氨酶升高,有黄疸者肝病理活检常呈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改变,此类患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反应较好。⑧神经系统:因不同部位的血管而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不同水平的损害,症状包括癫痫、偏瘫、偏盲、脊髓炎及周围神经炎。后者累及感觉纤维为主。
干燥综合征在中医一般属于"燥证",多见气阴两虚型,气阴亏虚不能濡养经脉、肌肤则出现口、眼、鼻等部位的干燥症状。应用玉液汤可以调治其本。

玉液汤加减:葛根30克,生黄芪30克,生山药30克,花粉15克,知母12克,五味子6克,生鸡内金6克。

并发感染者,加银花30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0克;眼干甚者,加刺蒺藜10克,沙参20克,麦门冬10克;胃阴亏损甚者,合益胃汤。

根据《江西中医药》,1994,(25):97,吴善生报道:采用玉液汤加减治疗4例干燥综合征,治疗30~58天,全部治愈。处方:生山药5克,黄芪30克,知母12克,生鸡内金12。克,葛根5克,五味子12克,天花粉30克。每晚1剂。眼球干甚谓能补肾气,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与山药、玄参并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故加之以为佐使也。
2010-06-20 23:38 9楼
六 资生汤

地黄生用,其凉血退热之功,诚优于玄参。西人谓其中函铁质,人之血中,又实有铁锈。地黄之善退热者,不但以其能凉血滋阴,实有以铁补铁之妙,使血液充足,而蒸热自退也。又劳瘵之热,大抵因真阴亏损,相火不能潜藏。夫相火生于水脏之命门穴,为阴中之火,方书谓之龙雷之火,犹两问之电气也。电之性喜缘铁传递,为地黄函有铁质,故又善引相火下行,安其故宅。《本经》列之上品,洵良药也。然必烧热过甚而始加之者,以此方原以健补脾胃为主,地黄虽系生用,经水火煎熬,其汁浆仍然粘腻,恐于脾胃不相宜也。至热甚者,其脾胃必不思饮食,用地黄退其热,则饮食可进,而转有辅助脾胃之效。

生山药,即坊问所鬻之干山药,而未经火炒者也。然此药坊问必炒熟,然后鬻之,以俗习所尚使然也。而此方若用炒熟山药,则分毫无效。

于术色黄气香,乃浙江于潜所产之白术也。色黄则属土,气香则醒脾,其健补脾胃之功,迥异于寻常白术。今坊问鬻者,均名于术,而价值悬殊,其价之廉者,未必出于潜。而但观其色黄气香,即其价值甚廉,用之亦有殊效,此以色味为重,不以地道为重也。

【验案】

民国二年,客居大名。治一室女,劳瘵年余,月信不见,赢弱不起。询方于愚,为拟此汤。连服数剂,饮食增多。身犹发热,加生地黄15克,五六剂后,热退渐能起床,而腿疼不能行动。又加丹参、当归各9克,服之10剂腿愈,月信亦见。又言白带甚剧,向忘言及。遂去丹参加生牡蛎18克,又将于术加倍,连服10剂带证亦愈。

一室女,月信年余未见,已成劳瘵,卧床不起,治以拙拟资生汤,复俾日用生山药120克煮汁当茶饮之,1月之后,体渐复初,月信亦通,见者以此证可愈,讶为异事。

津埠三条石宋氏妇,年将四旬,身体赢弱,前2年即咳嗽吐痰,因不以为事未尝调治。今春证寝加剧,屡次服药无效。诊其脉,左部弦细,右部微弱,数近六至。咳嗽,吐痰白色,气腥臭,喘促自汗,午后发热,夜间尤甚,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大便秘结,知其已成痨瘵而兼肺病也。从前所服药10余纸,但以止嗽药治其肺病,而不知子虚补母之义,所以无效。为疏方用《衷中参西录》首方资生汤加减,生山药24克,玄参、大生地、净萸肉各18克,生牡蛎、生白芍、生赭石各12克,于术、生鸡内金、甘草各6克。煎服2剂,汗止喘轻,发热咳嗽稍愈,遂将前方去牡蛎,加蒌仁、地骨皮各9克,山药改用30克,赭石改用18克。连服10剂,诸病皆愈,为善后计,俾用《衷中参西录》泄泻门薯蓣粥方,用生山药细末24克煮粥,调白糖服之,早晚各1次。后月余,与介绍人晤面,言此时宋氏妇饮食甚多,身体较前健壮多矣。

族嫂年35岁,初患风寒咳嗽,因懒于服药,不以为事。后渐至病重,始延医诊治。所服之药,皆温散燥烈之品,不知风寒久而化热,故越治越剧,几至不起。后生于腊底回里,族兄邀为诊视。脉象虚而无力,身瘦如柴,咳嗽微喘,饮食减少,大便泄泻,或兼白带,午后身热颧红,确系痨瘵已成。授以资生汤,加炒薏仁、茯苓片、生龙骨、生牡蛎各9克,茵陈、炙甘草各4.5克。服2剂,身热颧红皆退,咳嗽泄泻亦见愈。后仍按此方加减,又服6剂,诸病皆痊。嘱其每日用生怀山药细末煮粥,调以白糖服之,以善其后。

十年春,族弟妇产后虚赢少食,迁延月余,渐至发灼、自汗、消瘦、乏气、干呕、头晕等证,此方书所谓蓐劳也。经医4人治不效,并添颧红作泻。适生自安东归,为之诊视,六脉虚数。检阅所服之方,有遵《医宗金鉴》三合饮者,有守用养荣汤者,要皆平淡无奇。然病势至此,诚难人手,幸脉虽虚数,未至无神,颧虽红,犹不搏聚(若搏聚则阴阳离矣,不搏聚是其阴阳犹未离),似尚可治。此盖素即阴虚,又经产后亡血,气亦随之,阴不中守,阳不外固,故汗出气乏;其阴阳不相维系,阴愈亏而阳愈浮,故发烧咳嗽头晕。其颧红者,因其部位应肾,肾中真阳上浮,故发现于此,而红且热也。其消瘦作泻者,以二阳不纳,无以充肌肉,更不特肾阴虚,脾阴胃液均虚,中权失司,下陷不固,所必然者。此是病之原委欤。再四思维,非《衷中参西录》资生汤不可。遂处方用生怀山药60克,于术9克,玄参12克,鸡内金、牛蒡子各6克(此系资生汤原方稍加重),夕净萸肉、龙骨、牡蛎各15克,止汗并以止泻。5剂后,汗与泻均止,饮食稍进,惟干咳与发热仅去十之二三。又照原方加粉甘草、天门冬、生地等味,连服7剂。再照方减萸肉,加党参6克,服4剂后,饮食大进,并能起坐矣。惟经尚未行。更按资生汤原方,加当归12克。服数剂后,又复少有加减,1月经脉亦通。

【今用】

1.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常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及反复发作。慢支多见于老年人,病程缠绵,迁延不愈。病发初始症状轻微,如吸烟、接触有害气体、过度劳累、气候变化或受冷感冒后,则引起急性发作或加重,或由上呼吸道感染日久不愈,演变发展为慢支,到夏天转暖时多可自愈。慢支可分为单纯型和喘息型2型。单纯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而喘息型除有咳嗽、咳痰外,尚有喘息并伴有哮鸣、喘鸣,且在阵咳时加剧,睡眠时明显。慢支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原性心脏病。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及呼吸功能检查来确诊。

慢支属于中医"喘证"范畴,有实喘、虚喘之分。虚喘治在肺肾,以培补摄纳为主要治法,可选用资生汤。

资生汤加减:生山药15克,玄参10克,白术10克,鸡内金10克,牛蒡子10克,陈皮10克,半夏6克,茯苓10克,甘草6克。

痰粘难出,加贝母10克,瓜蒌10克;气喘者,加炙麻黄10克,苏子10克;痰多色黄稠,加桑白皮12克,苇茎15克,黄芩15克,鱼腥草30克;咽干,加麦冬10克。

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4):379,洪敏俐等报道:采用资生汤加减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20例,疗效判定标准按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1979年制订的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判定标准统计,其中临控59例,显效32例,好转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55例,临控11例,显效9例,好转8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50.1%。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意义。处方:生山药30克,白术15克,鸡内金6克,玄参15克,牛蒡子10克,生地15克。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若痰多加川贝母10克,瓜蒌12克;发热,痰黄稠加鱼腥草15克,连翘15克;伴畏冷发热、头痛等表证加薄荷6克,银花12克;干咳、声音嘶哑加沙参10克,木蝴蝶6克,山茱萸10克;气喘、痰鸣加葶苈子15克,地龙9克。而对照组使用羟氨苄青霉素胶囊每次0.5克,每日3次;气喘加氨茶碱每次0.2克,每日3次。

2.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类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的水、电解质等代谢谢紊乱。临床上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两种,前者起病急,多发于青幼年,以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比较明显,有酮症酸中毒倾向,必须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而后者则起病缓慢,以中老年多发,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或缺如,无酮症酸中毒倾向(排除一定诱因),不依赖于胰岛素。本病在引起代谢谢综合征的基础上,还可以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神经系统病变等。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尿糖、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检查来全面进行分析研究。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范畴,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病理机制关键在于气阴两虚,阴虚热淫,病位在肺、脾、肾,故健脾益气,清热养阴为主要治法,而资生汤为常用处方之一。资生汤加减:生山药30克,玄参10克,白术10克,鸡内金10克,牛蒡子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5克。

烦渴不止,小便频数,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乌梅10克,甘草6克;尿量多而混浊,加益智仁10克,五味子10克,桑螵蛸10克;阴虚火旺而烦躁,加知母10克,黄柏10克。

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94,(2):542,杨俊龙报道:采用资生汤治疗2型糖尿病35例,显效11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8%。处方:生山药60克,生白术12克,生鸡内金12克,玄参10克,牛蒡子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2次温服。脾肺气虚型加黄精20克,黄芪20克;气阴两虚型加西洋参6克,麦冬10克;阴虚燥热型加地骨皮10克,生地10克,知母10克。

3.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该病常并发于慢支,在原有咳嗽、咯痰等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起初在劳作时有气急的表现,但随着病情发展,平地活动,甚至静息时亦感气急。当慢支发作时,支气管分泌物增多则进一步加重通气功能障碍,有胸闷、气急加剧,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能衰竭。按其临床表现特征分为气肿型、支气管炎型、混合型种。该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慢支的病史及肺气肿的临床特征和胸名x线及肺功能的检查来确诊。

阻塞性肺气肿属中医"肺胀"范畴,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所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致肺管不利,肺气壅滞,气道不畅,胸厣胀满不能敛降。其有虚实之分,实证以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注阳利水为治则,而虚证则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资生汤夷虚证常用方剂之一。

资生汤加减:白术15克,生山药15克,鸡内金10克,圣参10克,炒牛蒡子10克,苏子10克,白果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

怕冷者,加桂枝10克,细辛3克;低热阴伤者,加麦冬1(克,玉竹10克,知母10克;乏力者,加党参10克,黄芪10克:咳剧者,加杏仁10克,瓜蒌10克;痰多者,加陈皮10克,半夏10克。

根据《浙江中医杂志》,1997,(11):512,应瑛报道:重用怀山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40例,运用资生汤和一味薯蓣饮组方治疗该病,21例显效,17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95%。处方:怀山药90~150克,玄参25克,白术、炒牛蒡子各15克,鸡内金10克。气虚加黄芪30克,生晒参10克;阴虚加生地30克,百合30克,麦冬10克;阳虚加红参须6克,淡附片6克,蛤蚧1对;咳剧加川贝10克,瓜蒌10克,杏仁10克:痰多加半夏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喘甚加白芥子10克,苏子10克,白果10克;心悸、夜寐不宁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4.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损害。有时可伴有肾病综合征或重度高血压。急性肾炎迁延不愈,可发展为慢性肾炎,但多数慢性患者的病因并不太请楚,其他细菌、病毒感染均可引起慢性肾炎。由于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故发病机制各不相同,大部分是免疫复合物疾病,但肾小球病变引起的'肾内小动脉硬化,肾脏局部血流动力学异常,肾小球系膜的超负荷状态以及高血压病对肾小球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在慢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作用。该病诊断若尿化验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病史1年以上,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再进一步除外继发性肾炎及遗传性肾炎后,即可确诊为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属于中医"腰痛":"尿血"、"水肿"、"虚劳"、"关格,,等范畴。病位主要在肾,与肺、脾、肝关系密切,因此本病病机关键为脾肾虚损,湿停瘀阻,故治疗当以健脾补肾、化瘀利湿为指导原则。以脾虚为主的患者,可以选用资生汤。

资生汤加减:生山药20克,玄参10克,白术15克,鸡内金10克,牛蒡子1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猪苓15克。

若肾阳虚,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加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肉桂5克;肾阴虚者,加熟地10克,黄精10克;瘀象明显者,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芍15克;蛋白尿者,加生黄芪15克,白茅根10克;水肿者,加茯苓15克,泽泻10克;尿频急、涩痛者,加篇蓄10克,瞿麦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 .

根据《河北中医》,1994,(4):29,司国才报道:张锡纯资


生汤临床应用治疗慢性肾炎疗效显著。处方:生山药30克,白术10克,生鸡内金9克,玄参12克,西洋参9克,粉甘草6克。水煎,日1剂,分2次温服。

5.吸收障碍性腹泻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腹泻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每日排便量超过200克,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周不适、失禁等症状。而吸收障碍性腹泻是慢性腹泻的一类,多数指一些肠粘膜有弥漫性损伤的疾病,由于水、电解质吸收障碍引起腹泻,其牵涉到肠吸收水分能力减退和肠粘媵炎性渗出液过多两种情况。另有少数患者是由于肠粘膜吸收功能的先天性缺损造成的。本病主要可因饮食诱发,进高脂饮食可以引起腹泻。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及常规化验,全面进行分析研究。必要时可采用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如粪脂测定、呼气试验等),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等手段以确定诊断。

吸收障碍性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病理机制与脾虚有关,健脾益气为其主要治法。可选用资生汤。

资生汤加减:生山药30克,生自术15克,生鸡内金10克,玄参10克,苍术10克。

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加熟附子6克,干姜6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久泻不愈,中气下陷而兼有脱肛,可加黄芪20克,党参15克,葛根10克。

根据《新中医》,1994,(10):54,杨俊龙报道:资生汤加减治疗泄泻疗效显著。处方:生怀山药50克,生白术12克,生鸡内金12克,葛根18克,薏苡仁18克。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

6.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一般起病缓慢,症状较轻,常在发病数周后以至数月才就医诊治,少数起病急骤,以急性腹痛或骤起高热为主要表现,有时起病隐袭,无明显症状。该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盗汗、腹痛、腹部肿块等,主要继发于肺结核或体内其他部位的结核病,感染途径以腹腔内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为主,肠系膜淋巴结核、肠结核、输卵管结核是常见的直接原发病灶。根据其病理解剖特点,可分为渗出、粘连、干酪三型,以粘连为最多见。诊断主要依据:①青壮年患者,有结核病史,伴有其他器官结核病证据;②发热原因不明显达2周以上,伴腹胀,腹痛、腹水、腹壁柔韧感或腹部肿块;③腹腔穿刺得腹水,呈渗出性,一般细菌培养结果阴性;④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强阳性;⑤x线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肠粘连等现象。通过以上5点即可确诊。

结核性腹膜炎属中医"腹痛"、"泄泻"、"鼓胀"等范畴。病位在肝、脾、肾。病理机制与肝气郁结,脾失运化,痰湿留阻有关,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主要治法,方剂可以选用资生汤。资生汤加减:生山药30克,白术12克,生鸡内金10克,

玄参15克,牛蒡子15克,党参12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腹胀重,加枳壳12克,香附6克;腹水,加木瓜10克,槟榔10克,泽泻10克,猪苓12克;腹痛,可加芍药15克,甘草10克。

根据《河北中医》,1994,(4):29,司国才报道:资生汤治疗结核性腹膜炎疗效显著。处方:生山药30克,白术12克,生鸡内金9克,半夏12克,七爪橘红9克,生代赭石细末45克·水煎徐徐温服。

【方歌】

资生补脾生山药,术蒡玄参内金妙;喘嗽身热脉虚数。劳瘵赢弱饮食少。
2010-06-20 23:39 10楼
七、调气养神汤

【组成】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远志10克(不炙),生地黄18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生麦芽9克,菖蒲6克,甘草4.5克,镜面朱砂0.9克(研细,用头次煎药汤2次送服)。

【用法】磨取铁锈浓水煎药,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用】镇惊清热,养心安神。

【主治】治其人思虑过度,伤其神明。或更因思虑过度,暗生内热,其心肝之血,消耗日甚,以致心火肝气,上冲头部,扰乱神经,致神经失其所司,知觉错乱,以是为非,为是,而不至于疯狂过甚者。

【加减】胃火炽盛,烦渴喜饮加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大便秘结或不通畅加生大黄15克(泡水冲,对服),厚朴10克;阳明热盛加黄连10克,黄芩15克;痰湿中阻加郁金10克,法半夏10克,青礞石30克。

【方论】此乃养神明、滋心血、理肝气、清虚热之方也。龙眼肉色赤人一且多津液,最能滋补血分,兼能保和心气之耗散,故以之为主药;柏树杪向西北,禀金水之精气,其实采于仲冬,饱受霜露,且多含油质,故善养肝,兼能镇肝(水能养木,金能镇木)。又与龙骨、牡蛎之善于敛戢肝火、肝气者同用,则肝火、肝气自不挟心火上升,以扰乱神经也;用生地黄者,取其能泻上焦之虚热,更能助龙眼肉生血也;用天门冬者,取其凉润之性,能清心宁神,即以开燥痰也;用远志、菖蒲者,取其能开心窍、利痰涎,且能通神明也;用朱砂、铁锈水者,以其皆能镇安神经,又能定心平肝也;用生麦芽者,诚以肝为将军之官,中寄相火,若但知敛之镇之,或激动其反应之力,故又加生麦芽,以将顺其性。盖麦芽炒用能消食,生用则善舒肝气也。至于甘松,即西药中之缬草,其性在中医,用之以清热、开瘀、逐痹;在西医则推为安养神经之妙药,而兼能治霍乱转筋。盖神经不失其所司,则筋可不转,此亦足见安养神经之效也。此取西说,以补中说所未备也。惟甘松在中药中医者罕用。若恐其陈蠹乏力,可向西药房中买缬草用之。

【今用】

1.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是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疾病,发病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女性较男性多见。本病起病缓慢,以慢性进行性智能衰退为主要特征,疾病早期即有性格改变,患者变得主观任性,自私狭隘,工作不负责任,生活懒散,好猜疑。有时昼夜颠倒,白天卧床,夜间活动,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及记忆障碍,初期以近事遗忘为主,其后则远事也遗忘。随着发展,病人由早期情绪激动变得淡漠迟钝,精神日益衰退,行为紊乱,言语重复,动作幼稚,喜收藏废物且视若珍宝,不知羞耻,严重时认不到家门,不认识亲人,甚至忘记自己的名字,并常以虚构来填补记忆的缺失。有时骚扰他人,影响治安;也有的表现情绪欣快,动作增加,可出现妄想,幻觉,并有冲动行为,疾病晚期常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躯体方面出现衰老现象,发白齿落,老态龙钟,口齿不清,并有视力及听力减退,角膜出现老年环或白内障,皮肤干燥而有老年斑。可见瞳孔缩小,肢体震颤,步态不稳等,病程一般仅为数年,最后多死于并发感染或衰竭。诊断主要是根据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气脑造影或可进一步确诊。

中医也称本病为"痴呆",临床上凡辨证属于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或肾虚不能生精充髓、髓海空虚、脑失所养,致元府不充萎缩者,皆可用调气养神汤治之。

调气养神汤加减: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远志10克(不炙),生地黄18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镜面朱砂1克(冲服)。

脘闷纳呆者,加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燥湿;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盗汗者,加麻黄根、浮小麦;咽干津少者,加石斛、花粉;头晕耳鸣者,加磁石、枸杞子;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牛膝、桑寄生。

根据《河南中医》,2001,21(8):4,安文等报道:采用调气养神汤治疗老年性痴呆,收效良好。处方: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远志6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生麦芽9克,石菖蒲6克,甘草8克,朱砂0.3克(冲服),山茱萸15克,枸杞子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2.失眠

失眠古称"不寐",是指经常性睡眠减少而言,或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再不能入睡,甚至彻夜不眠的一种病证。失眠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外感、内伤诸因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的相对平衡失调,以致心神被扰,神不守舍而发病。由外感引起者,主要见于各种热病过程中。由内伤引起者,多因暴受惊恐,七情所伤,思虑用脑过度,耗伤心脾,或因禀赋不足,房劳久病,年迈体虚等,以致心虚胆怯,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或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痰热扰心及胃气不和,均能引起失眠。临床上凡以睡眠经常性减少或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醒后再不能人睡为主要临床症状者,均可诊断为失眠。失眠是神经衰弱的主要症状。从现代医学观点认为主要是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并且主要是抑制功能减弱,相应地引起兴奋功能增强。

中医临床上凡是辨证属于气血不足,肝肾阴亏,虚火上扰,热扰神明者,均可选用调气养神汤治疗。

调气养神汤加减: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1: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远志10克(不炙),生地壹18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镜面朱砂1克(冲服)。

失眠以气虚为主者,可加炒枣仁、黄芪以益气安神;血虚彰甚,可加熟地、丹参、阿胶以养血安神;失眠较重,加合欢皮柏子仁、珍珠母以养心安神;阴虚火.旺,加知母、黄柏;盗汨者,加麻黄根、浮小麦;头晕耳鸣,加磁石、枸杞子。

根据《河南中医》,2001,21(8):4,安文等报道:采用识气养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收效良好。处方:龙眼肉24克,卡子仁24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远志10克,天门冬1克,甘松6克,生麦芽9克,石菖蒲6克,甘草5克,朱砂0.:克(冲服),炒酸枣仁30克,合欢皮15克,每日1剂,水煎服。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以思维、情感、行为之间互不协调,精神活面脱离现实环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病,以青少年患者为多见。本病的表现复杂多样,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差另很大,其主要表现有:①联想障碍。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联巷散漫或破裂,言语和书写缺乏中心内容,左一句,右一句,让无法理解。严重时思维破裂,内容支离破碎,语不成句,不能达任何意思。②逻辑障碍。用普通的动作,词句或符号表示特髟的,只有自己理解的事物,或拼凑完全不相关的词句或符号表为某种意义,或思维突然中断,或涌现大量思维并伴有明显的不主感、强制感。③情感淡漠。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变得迟钝对生活和学习兴趣减少,甚至对悲哀和痛苦的事件反应平淡。谴琐事而勃然大怒,或含笑叙述自己悲痛的遭遇和不幸。④意识蒋动障碍。病人行为孤僻,被动、退缩,不主动和人往来,不注意清洁卫生,长期不洗澡,不梳头。生活懒散,终日无所事事,身坐或卧床。部分病人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意向错乱。⑤妄人持有荒谬信念却坚信不移,如认定自己要遭迫害,别人的举动都是针对他的,并因此而控告或攻击他人。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而确定,病人的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①遗传因素。②精神因素。如家庭纠纷、恋爱挫折、环境突变、激烈而持久的思想斗争等。③躯体因素。如感染、中毒、外伤、分娩,内分泌变化等。④性格因素。多数患者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内向、敏感、多疑、好幻想、依赖性强等特点。⑤神经类型。有关患者病前神经类型调查材料发现,属于神经弱型的占40%。

本病属中医"狂证"范畴,临床上凡是患者有明显的精神刺激、思虑过度、情志所伤史,经神经系统检查,及脑电图检查,排除颅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症状,中医辨证属热扰心神者,均可选用调气养神汤治疗。

谭气养神汤加减: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远志10克(不炙),生地黄18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镜面朱砂1克。

胃火炽盛,烦渴喜饮,加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大便秘结或不通畅,加生大黄15克(泡水冲,对服),厚朴10克;阳明热盛加黄连10克,黄芩15克;痰湿中阻加郁金10克,法半夏10克,青礞石30克。

根据《广西中医药》,1997,20(5):2,刘绍华报道:采用调气养神汤加减配合对症给药,治疗精神分裂症50例,临床治愈32例,显效12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收效良好。处方: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远志10克,生地黄18克,天门冬12克,甘松10克,生麦芽10克,石菖蒲6克,甘草5克,朱砂0.3克(冲服)。每日1剂.7k煎.分早噼2次濡服.两药.氢丙噻200。


500毫克/13,三氟拉嗪10-30毫克/日。分2次服。30天为1个疗程。

4.帕金森氏综合征

帕金森氏综合征是以肌张力增强和震颤为特征的椎体外系病变。综合征可由于脑动脉硬化、脑炎、一氧化碳中毒、锰中毒,抗精神病药物等引起,也可继发于脑梗塞、颅内肿瘤、颅脑外伤等疾病后,于40岁以后缓慢起病,逐渐加重,病程可持续数十年,极少有治愈者,故常被患者称为"终生病",晚期患者可完全不能活动,卧床不起,因并发症而死亡,临床症状包括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或运动消失以及位置和平衡紊乱,继发或伴随症状有发音障碍,痴呆,抑郁症,口涎过多等。

本病属中医"震颤"范畴,临床上辨证凡是属于气血不足,肾精亏损,阴虚火旺,热扰神明等病机的,均可用调气养神汤治之。

调气养神汤加减: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15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远志10克(不炙),生地黄18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镜面朱砂1克(冲服)。

食少便溏者,加山药、薏苡仁、砂仁、木香、神曲;眩晕甚者,加磁石、珍珠母;震颤甚者,加珍珠母、羚羊角以镇肝熄风;心悸者,加人参、黄芪、炙甘草。

根据《河南中医》,2001,21(8):4,安文等报道:采用调气养神汤加减治疗帕金森综合征,收效良好。处方: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远志6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生麦芽9克,石菖蒲6克,甘草5克,朱砂0.3克(冲服),僵蚕10克,全蝎10克,地龙10克,钩藤30克,代赭石30克,每131剂,水煎服。

5.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是脑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动脉功能障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

早期患者可以没有症状,但当过度的体力劳动或紧张的脑力劳动后出现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由一过性症状变荛经常性症状。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头晕,头沉,耳鸣,限花,眼胀,颈项拘紧,恶心,嗜睡,睡眠浅而易醒,甚至有顽固性失眠,精神和体力容易疲劳,记忆力衰退,特别是近事遗忘,并且思维迟钝,理解力和判断力差,缺乏综合分析能力,记忆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病情严重时可有行为或人格的改变,如情绪不稳,烦躁易怒,淡漠,漫不经心,稚气,处理人际关系简单,不讲卫生,语言重复,甚至出现趋势加重的语言障碍,肢体麻木或震颤,瘫痪,皮肤异常感等。脑动脉硬化症可根据症状,通过脑电图、脑血流图,血脂等检查确诊。

本病属中医"头痛"、"眩晕"、"耳鸣"、"失眠"等范畴,临床凡由于肾虚不能生精充髓,髓海空虚,脑失所养者,皆可用调气养神汤治疗。

调气养神汤加减:龙眼肉24克,柏子仁15克,生龙骨11克(捣碎),生牡蛎15克(捣碎),远志10克(不炙),生地黄18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镜面朱砂1克(冲服)。

肾虚明显者,加紫河车、龟板、杜仲、牛膝以补肾益精血;偏于阳虚者,可加巴戟天、仙茅、淫羊藿;偏于阴虚火旺者,可加黄柏、知母、丹参、丹皮、菊花。

根据《河南中医》,2001,21(8):4,安文等报道:采用调气养神汤治疗脑动脉硬化头痛,收效良好。处方:龙眼肉24克,柏子仁24克,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远志6克,天门冬12克,甘松6克,生麦芽9克,石菖蒲6克,甘草5克,朱砂0.3克(冲服),钩藤10克(后下),川芎10克,白芷12克,柴胡10克,藁本12克,自茅根30克。每日1剂,7K煎服。

【方歌】

调气养神龙眼君,滋血补液保心神;柏仁龙牡敛肝火,生地麦冬能清心;远志菖蒲开心窍,铁锈朱砂镇肝魂;麦芽用来顺木气,甘松加入来养神。
2010-06-20 23:39 11楼
八、补络补管汤

【组成】生龙骨30克(捣细),生牡蛎30克(捣细),山萸肉30克(去净核),三七6克(研细,药汁送服)。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用】收敛止血,祛瘀生新。

【主治】咳血、吐血。

【加减】服之血犹不止者,可加代赭石细末15~18克。

【方论】张景岳谓:"咳嗽日久:肺中络破,其人必咳血。"西人谓胃中血管损伤破裂,其人必吐血。龙骨、牡蛎、萸肉,性皆收涩,又兼具开通之力,故能补肺络与胃中血管,以成止血之功,而又不至有骤止之患,致留瘀血为恙也。又佐以三七者,取其化腐生新,使损伤之处易愈,且其性善理血,原为治衄之妙品也。

景岳又谓:"龙骨、牡蛎能收敛上溢之热,使之下行,而上溢之血,亦随之下行归经。至萸肉为补肝之妙药,凡因伤肝而吐血者,萸肉又在所必需也。且龙骨、牡蛎之功用神妙无穷,即脉之虚弱已甚,日服补药毫无起象,或病虚极不受补者,投以大剂龙骨、牡蛎,莫不立见功效,余亦知其何以能然也。"愚日:人身阳之精为魂,阴之精为魄。龙骨为天地之元阳所生,故能安魂。牡蛎为水之真阴结成,故能强魄。魂魄安强,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是龙骨,牡蛎,固为补魂魄精神之妙药也。

【验案】

一妇人,年三十许,咳血3年,百药不效,即有愈时,旋复如故。后愚诊视,其夜间多汗,先用龙骨、牡蛎、萸肉各30克煎服,以止其汗。1剂汗止,再服1剂,咳血之病亦愈。自此永不反复。

治本村表弟张某,年三十许,或旬日,或浃辰之间,必吐血数口,寝至每日必吐,屡治无效。其脉近和平,微有芤象,亦治以此方,3剂而愈。

【今用】

1.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血管性紫癜中最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属于一种变态反应性毛细血管炎。其发病主要是由于机体对感染、食物及药物等因素发生变态反应,进而导致全身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高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表现。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为主,常伴有粘膜出血、关节痛、腹痛及肾损害等症,少数患者还兼有血管神经性水肿。

本病以儿童及青少年为多见,但小于2岁及大于20岁者相对减少。男性略多于女性,二者之比约为3:1。春秋二季发病者居多,约占65%。起病可缓可急,发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可有倦怠乏力、低热和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根据病变累及部位出现的不同表现可分为:紫癜型、腹型、关节型、肾型和复合型5型。

根据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血证"范畴,与中医的"肌衄"、"斑疹"及"葡萄疫"病症相似。在《张氏医通.诸血门》中有"血从毛孔出者为肌衄"的记载,《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说:"皮肤出血日肌衄。"明确地指出了肌衄即为皮肤出血;关于斑疹,《丹溪心法》中有明确的定义:"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疹浮小有头粒者,随出即收,收则又出是也。"又说:"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痛身热,乃胃虚火游于外。"《外科正宗》中云:"葡萄疫,其患多生于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多若葡萄,发在遍身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形象地描述了该病的临床特征,并阐明了病因。

本病多为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所致,主要为风热毒邪郁滞,内闭营血,迫血妄行,以及血溢脉外,瘀血阻滞,血不归经所致。在治法上,以解毒祛风、活血凉血为主,但亦应审其虚实,辨证论治。其虚者多因阴虚火旺或气不摄血所致。补络补管汤可加减运用于各证型。

补络补管汤加减: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山茱萸10克,三七5克(研末冲服),仙鹤草20克,紫草10克,茜草10.克,生甘草5克。

皮肤瘀斑融合成片,加知母9克,丹皮9克,玄参9克,丹参9克;关节肿痛,加虎杖12克,土茯苓12克;腹痛,加生白芍12克,延胡索9克。

根据《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6):4.40,陶仁惠报道:采用张锡纯补络补管汤加味治疗难治性过敏性紫癜31例,并与西医治疗31例比较,10天为1个疗程,经治1~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67.7%,有效率为97.5%;对照组分别为38.7%、71.0%,两组显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O1),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补络补管汤治疗过敏性紫癜急性发作期,药专力宏,起效迅速,效果突出,且不易复发。处方: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山菜萸10克,参三七5克(研末冲服),仙鹤草20克,紫草10克,茜草10克,赤芍10克,生甘草5克。

皮肤瘀斑融合成片,加知母9克,丹皮9克,玄参9克,丹参9克;关节肿痛,加虎杖12克,土茯苓12克;腹痛,加生白芍12克,延胡索9克;合并紫癜性肾炎,加益母草12克,乌贼骨9克,土茯苓15克,旱莲草12克。上药水煎2次,药汁混匀取300毫升,根据年龄每次50~100毫升,1日3次口服。

2.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指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的慢性炎症损坏管壁,以致支气管扩张和变形,导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少年。主要的典型症状有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反复咯血、经常感染。感染明显时,可引起周身毒性症状,如发热、盗汗、食欲减退、消瘦、贫血等。当引起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并发代偿性及阻塞性肺气肿时,患者有气急及紫绀。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x线检查。主要发病原因是支气管一肺的感染与支气管阻塞。支气管和肺组织的反复感染,损害支气管粘膜、肌层及软骨,导致弹性减弱,分泌物的排出受到影响、淤积而使管腔阻塞。结果,引流不畅使感染进一步加重,感染与阻塞互为因果终致支气管支架破坏、管腔变形、扭曲、扩张。病理可见粘膜溃疡,纤毛柱状上皮鳞状化生或萎缩,肌层及软骨受损,纤维组织增生,扩张的支气管呈柱状、囊状,或两者同时存在。毛细血管扩张可形成血管瘤,破裂可引起大咳血。随着反复感染,病变范围扩大,逐渐发展,可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肺心病。

本病大致属于中医的"肺痈"范畴,病变部位在肺,病理性质主要为邪盛的实热证候。因热毒郁结于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其表现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所说:"咳而胸满振寒,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其病因多由感受外邪,内犯于肺,或痰热素盛,蒸灼肺脏所致。其治疗原则以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为主,针对不同病期,分别采取相应治法。临床一般按病程先后的各个阶段,分为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本方适用于溃脓期。

补络补管汤加减: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三七10克(分吞),冬瓜仁30克,茜草30克,薏苡仁30克,芦根30克,桑自皮10克,丹皮10克,葶苈子10克,蒲黄炭6克。

如肺阴损伤明显者,加南沙参20克,麦门冬15克;肺热明显者,加黄芩9克。

根据《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2):19,胡国俊等报道:采用补络补管汤及清肺汤加减化裁治疗支气管扩张症37例,治疗组总有效率(91.9%)显著高于对照组(80.7%),有显著差异(P<0.05)。处方: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三七10克(分吞),南沙参30克,冬瓜仁30克,茜草30克,薏苡仁30克,芦根30克,桑白皮10克,丹皮10克,黄芩10克,麦门冬10克,葶苈子10克,蒲黄炭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天为1个疗程。

3.前房出血

挫伤引起前房出血在眼球挫伤中发生率较高,其发生机理主要有以下两点。①当外力作用于角膜时,前房压力急剧升高,使虹膜或睫状体因受压而撕裂,血管破裂而出血。②由于睫状体分离,睫状体与虹膜分离,睫状体表面撕裂伤所致的环状、辐射状纤维与纵行纤维分离以及虹膜括约肌撕伤而致前血管壁退缩时出血停止,所以,多数患者出血是暂时的,积血容易吸收。然而.对于严重的前房出血常伴有严重的眼部其他组织损伤,进而引起视功能的严重损害,如果治疗不及时,方法不当,积血不能很快吸收,又会引起其他并发症而加重视功能损害。因此,必须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前房积血尽快吸收。目前治疗前房出血多采用止血,前房穿刺,甘露醇静脉点滴等方法,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挫伤后前房出血严重者(即l。Ⅲ级)采用一般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且不能阻止再出血。

此证属于中医的"暴盲"范畴,指突然失明,凡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紊乱,邪气阻塞经络,精气不能上注于目,皆成暴盲。分肝火亢盛,肝气郁滞,肝肾阴虚等证型。本方清热凉血、补益伤络,适用于肝火亢盛型暴盲。

补络补管汤加减:生龙骨30克(捣细先煎),生牡蛎30克(捣细先煎),山萸肉20克,三七5克(冲服),黄芩15克,栀子15克,大蓟15克,侧柏叶15克,甘草6克。

火热盛者,加大黄、丹皮;伤阴者,加麦门冬、生地;出血不止者,加小蓟、蒲黄。

根据《江苏中医》,1997,18(4):38,魏奎元等报道:采用补络补管汤加味治疗前房出血反复不止1例获满意疗效。处方: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山萸肉15克,三七粉5克(冲服),大黄15克,黄琴15克,生地15克,山栀15克,小套15克,大蓟15克,丹皮15克,麦门冬15克,侧柏叶15克,蒲黄15克,甘草5克。每日1剂,服药期间仍闭目休息。4.肺结核咯血

肺结核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而发病,具有传染性,排菌患者是社会传染源。按疾病发生的先后及人体的免疫力,肺结核可分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结核的临床表现特点为潜伏期长,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性起病。干咳、咯血等呼吸道症状和潮热、盗汗、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为慢性虚弱性疾病。轻者,症状轻,体征少;重者,可诱发感染性中毒症状,肺内有罗音,并有检验学改变。在肺结核病变发展过程中,常合并咯血。多因病变部位组织破坏、炎症浸润、血管破裂而致。病灶钙化,钙石刺激组织,破坏血管,亦可诱发咯血。咯血量之多少.与损伤之血管大小有关。轻者痰中带血,重者大口咯血,甚至咯吐不及发生''淹肺''窒息等严重后果。其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于形成空洞。结核病的发病机制和免疫学基础十分复杂,许多细节仍未确定。结核杆菌不会产生内外毒素,其炎症性和组织破坏均是由宿主在对结核杆菌感染时作出的免疫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物质引起的。研究表明反应过程与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和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x线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痰结核菌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

肺结核咯血属于中医的血证"咯血"范畴,有燥热伤肺、肝火犯肺、阴虚肺热之分,本方适用于阴虚肺热之咯血。

补络补管汤加减:生龙骨30克(捣细),生牡蛎30克(捣细),山萸肉30克(去净核),三七6克,白及10克(冲服),茜草10克。

阴虚明显者,加百合、麦门冬、生地;痰盛者,加贝母、甘草;咯血量多者,加阿胶。 。

根据《中国民间疗法》,1996,(2):30,周平等报道:采用补络补管汤加白及治疗肺结核咯血获满意疗效。处方:山茱萸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三七5克(研冲),白及20克。5.创伤性滑囊炎

创伤性滑囊炎是滑囊受外伤或慢性刺激而出现的炎症,为骨科常见病,多因旋转撞击等外界暴力因素作用,滑膜撕裂破损致使渗出(渗液或渗血)增多而发生。以滑囊滑膜渗出液增多,滑囊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有急慢性之分,有伴感染及非感染之别。临床上通常采取休息,抽液并加压包扎等保守处理。

创伤性滑囊炎属于中医的"血证"范畴。

补络补管汤加减:生龙骨30克(捣细),生牡蛎30克(捣细),山萸肉30克(去净核),三七6克,白及10克(冲服),茜草10克。

火热盛者,加大黄、丹皮;伤阴者,加麦门冬、生地;出血不止者,加小蓟、蒲黄。阴虚明显者,加百合、麦冬、生地;痰盛者,加贝母、甘草。

根据《江苏中医》,1997,18(4):38,魏奎元等报道:采用补络补管汤,配合常规处理,治疗创伤性滑囊炎获满意疗效。处方: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山萸肉18克,三七粉5克(冲服),每日1剂。同时给予1次抽净积液加压包扎患处。

【方歌】

补络补管止血剂,龙骨牡蛎萸肉齐;收敛固涩兼开通,祛瘀生新有三七。
⬅ 一个治疗口腔溃疡的偏方 老茶馆 滋补五脏能养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