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怎么治?从痰火上壅谈治疗新思路

2016-04-26 10:59 楼主
导语:中医名家张德英教授自学医之初,见当代营养过盛之病多发,伤生之酷,即意欲创应时之论,解时代之疾。经几十年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他悉遵中医之理,剖析时代特点,考察大众生活习俗,明辨时病之病因病机,确立理法方药完整体系,力作《痰证论》一书。本文即是张老高足跟师从痰火上壅论治痘疹的经典医案。

张德英教授依《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之义,认为若脾胃所上奉者,量得其适,用得其正,则为精、为营;若其量过盛,若其用乖变,则为痰、为饮。由是可知,膏粱厚味,酿生痰浊为时病之根源。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此时正是肝木温升,发陈布新之时。若过食肥甘厚味,久而酿生痰浊,天寒腠理闭塞,阳气与痰浊俱潜藏于内,日久则蕴而化热,火热本易散,之所以蕴结化热,以其有痰恋之。若冬日即时而发,易成痰火招风而致外感;若逾时而到春季,体内肝木温升之气上升外散,加之天温腠理开,体内痰火则随之上壅头面,而发痘疹。吴谦在《痘疹心法要诀》中也说:“其毒伏于形中,而塞北不出者,以其气多寒凉,鲜邪阳火旺之气以触发其毒,故伏藏于内而不出也。中土之人必出者,以其气多温热,一触邪阳火旺之气,毒随内发而即出也。”是以,痰热因寒而闭藏于内,因温而外发成痘疹。

据此,张老师从痰火上壅角度论治痘疹:一方面,依“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旨,选诸皮药达于皮,透上壅之邪毒外出;另一方面,选用清热化痰解毒之品,以内清痘疹之根源。如此,上下分消痰火,效如桴鼓。

病 案:田某,男,19岁,唐山人。

2011年4月8日初诊:自述突发出血红疹,遍布头面及颈项,经各大医院治疗无效,经同学介绍来找张老师就诊。现头面颈项遍布出血疹,痒难耐,夜寐晚,至1、2点方睡。大便可。

脉急滑,右弦著。苔黄腻。

张老师诊为痰热随肝火上壅头面,而发此疹。法当透邪外出,兼清热化痰解毒。

处 方:

冬瓜皮6g,秦皮8g,白鲜皮10g,丹皮12g,旋覆花8g,苏子10g,白头翁10g,败酱草10g,浮萍4g,蝉衣6g,黄连5g,芦根10g,桔梗10g,红藤10g,赤芍10g,冬瓜仁7g

7剂,水煎服。

7剂后再诊,面红疹未出,出血已结痂,手臂起红疹,苔偏腻。

上方去浮萍、蝉衣、白头翁,加地龙6g、浙贝母10g、瓜蒌20g、连翘8g。后调理数周而愈。

余效仿张老师,遵其理法方药,治痘证一例而效捷,附医案于下:

白某,女,27岁,哈尔滨人。

2011年5月2日初诊:自述今起水痘,红中带白,遍及前胸后背、头面、颈及耳后,痒。从4月30日发烧至今,恶风,下午夜间加重,头晕,眼不适。手心脚心热,月经两个月未至。纳呆不欲食,口渴欲饮,难寐,大便不畅。

舌红,苔黄腻。

辨证:邪毒外发,兼痰火内蕴。

治法:透邪外出兼清热化痰。

拟 方:

苏叶7g,桑叶8g,浮萍4g,蝉蜕6g,藿香8g,瓜蒌20g,茵陈12g,黄芩10g,僵蚕8g,白鲜皮10g,焦神曲10g,浙贝母10g,竹茹13g,炒麦芽10g,白茅根12g,薄荷8g(后下)

3剂,水煎服。

1剂后,痘透发多,发热退,纳呆减,食欲增。3剂后,痘变小,色退转黑。月经已至,纳食甚好,告瘥。嘱其注意调理。

按:以上两例虽症状不同,实病机相同,均为体内痰火随春季肝木温升之气上壅头面而致,故其治疗大法也相同,一则“因其轻而扬之”,透邪毒外出;一则清热化痰兼解毒,内清痘疹之根源。故吾辈效仿,方有斯效。

老师评语:

痘疹之因甚多,痰火乃其一也。诊为痰火,当有标准,据何而诊为痰火?应进一步明确。(李士懋)

【本文选自《中医学子早成明医的捷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刘超颖主编)】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要想读懂针灸医案,必须了解七种方法 老茶馆 一则许家栋诊治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