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土茯苓」不传之秘

2016-04-13 13:55 楼主
导 语: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郑虎占在临床上常用此药治疗性病,取得了良好疗效。此药在使用时,不仅要把握其主治病证,还应熟知其药性特点、品种鉴别、用量等问题,本文将详细为您解读诸上问题。


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功能清热利湿解毒,古代是治疗杨梅疮毒的主药,且有解汞毒作用,近世常用治湿热疮毒、热淋等。


临床使用时,除了把握其主治病证外,还应熟知其药性特点、品种鉴别、用量问题等,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作用。


药性特点


首先谈谈土茯苓的药性问题。土茯苓又名冷饭团、余粮,其药性平和。《本草乘雅半偈·第九帙》记载:“土茯苓者,九土之精气所钟也……言余粮者,食之当谷不饥耳。味甘淡,气平和,性无毒。”本品可作食用,其入药相对安全,可大量使用。


品种鉴别


土茯苓品种比较混乱,《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为百合科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而《本草纲目·第十八卷》记载,土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目前临床上的实际情况是,与光叶菝葜同属的植物菝葜,百合科的植物肖菝葜、短柱肖菝葜、华肖菝葜等的根茎,在不同地区也作土茯苓使用,但其中有些品种有对消化道有一定的刺激性。如我在北京地区曾用土茯苓至60g,尚未发现不良反应,而让新疆哈密一银屑病患者服用当地市售土茯苓30g(单味药使用),服后就出现了严重的呕吐反应,未知其品种为何,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正品土茯苓的切面应为类白色至淡红棕色,显粉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土茯苓治疗性病、顽固性头痛有良效。本品功能解毒,为治梅毒的要药。《辨证录·卷之十三》记载:“凡好嫖者,恋垆酣战,自觉马口间如针戳之痛,此毒气已起也。未几而生鱼口矣,未几而生疳疮矣,又未几而遍身生疮矣,黄脓泛滥,臭腐不堪。世人皆以为毒盛,多用败毒之药,孰知日败毒而毒愈盛,疮愈多而不易愈。往往有腐烂者,日用败毒之剂,其疮不能收口。须知此症于泄精之时,泄精则元气亏损,故毒乘虚而入……方用二生汤:生黄芪三两,土茯苓三两,生甘草三钱,水煎服。连服四剂而疮渐红活,再服四剂而尽干燥,又服四剂全愈。此方之妙,全不去解毒,止用黄芪以补气,气旺而邪自难留,得生甘草之化毒,得土茯苓之引毒,毒去而正自无亏,气生而血又能养。”基于此,我在临床常将本品用治现今的性病,如淋病、尖锐湿疣等有效。


对于治顽固性头痛的治疗,《外科正宗·卷之三》就曾记载,治头痛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土茯苓30g有效。现代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土茯苓治头痛疗痛风》中指出:土茯苓所主之头痛,乃湿热蕴结,浊邪害清,清窍不利而作痛,若延之日久,经脉痹阻,则痛势甚烈,斯时祛风通络之剂难缓其苦,唯有利湿泄热,祛其主因,配合祛风通络之品,始可奏功,一般每日用60~120g,随症配伍,多可获效。


用量用法


《中国药典》载土茯苓用量为15~60g。但现代名医李可在《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中用土茯苓120g,煎汤代水煎药,谓“对重症湿疹,确有覆杯而愈之效”。我在临床参考此记载,用土茯苓60~90g煎汤代水,煎煮他药,治疗顽固性湿疹属于湿热内盛者有良效。可供临床参考。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土茯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炭疽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并能抗肝癌、膀胱癌,抗棉酚毒,抗动脉粥样硬化等。


但须注意的是,土茯苓内服,忌饮茶水。因其淡渗伤阴,肝肾阴亏者勿服。

【本文选自《中药临证备要十六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郑虎占编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4-15 09:21 2楼
每天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挺不错的。
2016-04-15 10:39 3楼
很好的文章,拜读了,感谢分享!
2016-04-18 14:36 4楼
方证人证时证 说:
每天读一篇这样的文章挺不错的。
嗯嗯,时常会有更新的。
⬅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博导治疗前列腺增生方药 老茶馆 针灸名家解读:三阴交穴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