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证证治规律浅析9.等等

2016-03-22 15:30 楼主
21
几例奔豚证的中医论治经验
观之临床,奔豚气殊不少见。究其病因病机,虽然多与情志变化有关,而病位有在肝、在心、在肾和属实、属热、属虚的不同,笔者辨证论治数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不揣浅陋,举例如下:
1 肝气郁结化热,气火冲逆之奔豚;首当疏肝解郁,清肝降逆

顾某,女,31岁,教师。1991-03-05初诊。似有一物自下腹上冲至心胸6月余。经中、西医治疗无效而来诊。患者自诉6个月前因邻居纠纷,而致忧思不解,数日后忽觉有一块物自下腹区上冲至心胸,痛苦难忍,不时而作,止如常人,块物亦消失,而后经常发作。今日又作,除上述症状外,口苦,舌质红,苔薄黄,右脉和缓,左脉略弦。血常规: Hb10.5 g/L, RBC3.9×1012/L, WBC4.0×1012/L, NO.56。B超腹部检查未发现异常。平素性情急躁,又多忧郁,郁极肝火冲动所致。治拟疏肝解郁,清肝降逆。投以仲景奔豚汤:生葛根12 g,黄芩9 g,李根白皮20 g,酒川芎6 g,当归9 g,制半夏12 g,远志肉9 g,酸枣仁9 g,杭白芍12 g,生姜3 g。文火煎,去滓温服。第3 d上午患者来我科欣喜告之,诸症消除。继以炙甘草9 g,浮小麦60 g,炙远志9 g,李根白皮20 g,大红枣10枚。5剂以善其后。随访1 a未发作。
按:《心典》:“奔豚气亦有从肝病得者,以肝肾同处下焦,而其气并善上逆也。……肾气内动,上冲胸喉,如豚之奔,故名奔豚。”《金医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又云:“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本例因由恼怒忧郁而致肝气郁结化热,随冲气上逆所致。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不畅,故腹中疼痛,肝与胆互为表里,肝郁少阳之气不和,则口苦,左脉弦。《心典》云:“此奔豚气之发于肝邪者。……肝郁散,以姜、夏、生葛散之;肝苦急,以甘草缓之;芎、归、芍药理气血;黄芩、李根下其气,桂、芩为奔豚主药而不用者,病不由肾发也。”古方中用芩、葛、李根皮等若泄降火平肝,李根白皮专治奔豚气;芎、归、芍药等辛温滋阴养血而调肝敛肝;生姜、半夏燥脾降火;远志、枣仁宁心。药中病机,故效如桴鼓。
2 心阳虚,肾脏阴寒之气上逆发为奔豚;治当助心阳,温散寒邪以伐阴降冲

朱某,女,59岁,退休工人。1996-08-07初诊。腹痛呕吐1 a余。腹痛呈发作性。初呕吐,随即在下腹区有块物作痛,自觉似气从少腹上冲至心下,心慌胸闷,痛苦难忍,而后冲气渐平,痛渐减,块亦渐小,终止时痛,块消失而复如常人。近日频频发作。舌质胖嫩,苔白而润,脉弦无力。经心电图、B超腹部检查未发现异常。按病状属中医奔豚气。患者因家中火灾,惊、吓、悲、哀太过,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病。证属心肾阳虚,寒饮上逆。投桂枝加桂汤以温通心肾之阳,平冲降逆。药用:桂枝12 g,肉桂3 g,白芍药9 g,炙甘草6 g,生姜6 g,大枣(擘)6枚。水煎温服,1剂/d。15剂。药已,奔豚气大为减轻,但时腹中肠鸣。上方加姜半夏9 g,白茯苓9 g,橘皮6 g,以和胃蠲饮。嘱服15剂。时隔6个月随访未再复发。
按:《巢源*奔豚气候》:“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下腹痛气上冲心胸为该患者仅见主证。凡犯上之气,必因上虚所致。今心阳虚而火不旺,肾之阴气得以上犯。心肾两经阴来搏阳,虚阳被迫而与之争,故脉无力。舌质胖嫩,无非是阳虚之象。《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与桂枝加桂汤主之。”用此方以达助心阳,伐阴降冲,故其效甚捷。

3 心阳不足,水气妄动之奔豚;法归温通心阳,化气降逆,兼培土制水
周某,女,49岁,营业员。1994-12-16初诊。自觉小腹内似有小猪奔跑之状1月余。初发烧恶寒流涕2 d,当地医生给服麻黄汤加味,药后汗出淋漓,继则心悸不宁,小腹筑筑然跳动。2 d后患者自感脐下似如小猪奔跑之状态,时有向上冲胸之势,痛苦异常,止时如常人。每d发作1~3次不等。经胸透、心电图、B超等检查未发现异常。脉细滑,舌质淡,苔薄白水滑。证属心阳不足,水气妄动。治拟温通心阳,化气降逆,兼培土制水。药用茯苓20 g,桂枝6 g,粉甘草6 g,旋复花(布包)12 g,大枣(擘)12枚。水煎温服,1剂/d。3剂。药已未再发作。效不更方,继服5剂。6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按:《金鉴》云:“发汗后,心下悸者,心阳虚,本经自病也;脐下悸者,肾邪乘虚上干心病也。奔豚者,脐下气动而上冲也;……”此案发汗后,虚其心阳,心火不能下蛰于肾,肾水无以蒸化,则水停下焦,复为上逆之势,故脐下筑筑然跳动,继见如小猪奔跑之状态,并上冲胸之势。正如《伤寒论》云:“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本例发汗过多心阳受伤,水饮内停,所以重用茯苓以淡渗利水,宁心,合旋复花以防止水邪上逆;大枣健脾,脾健则利于水湿之运化;桂枝、甘草温通心阳,并能助茯苓以化气行水;茯苓、桂枝合用能交通心肾,治疗动悸。方药合病机,其效显然。
作者简介:卢德熙:江苏省江都市中医院

22奔豚证辑要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 芎穷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22余無言醫案及醫話———奔豚
婦人產後奔豚證
婦人產後受寒,素來體虛,時有自帶.。及至產後三日,勞作菜圃中,每疲極坐地,因之感寒腹痛。氣由少腹上沖,時聚時散。醫以惡露未盡治之,不效。發時則氣上沖心,粗如小臂。咬牙閉目,肢厥如冰,旋又自行消散。試以桂枝湯加桂枝,不效。再以桂枝湯加肉桂,一劑知,二劑已,三劑全平。
在未述本案之前,特破吾書之例,首述本病之研究。蓋此證雖不多見,然臨床偶有遭遇之者,若不知其治,則為醫者之過矣。此證名日奔豚,分見於《傷寒》、《金匱》中。其云:“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此為病源之一例。又云:“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此是病狀之特徵。但征之實際,往往不因針處被寒而起,多有少腹直接受寒而起者。執是以觀,是受寒為其主因,不無疑義。夫寒者,無形之氣也,捫之而不得其狀,視之而不見其形,吾人少腹之受寒者,其病狀亦各有不同。有腹痛而便秘者,有腹痛而水瀉者,有膀胱氣滯而小便不爽者,有經停而少腹結痛者。此奔豚之氣,從少腹上沖心,不過受寒症狀之一耳。然其或有或無,忽痛忽止,果何故耶?
推其原因,是體內之正氣,與寒互爭,所起之紛擾現象也。比之於少陽病之寒熱往來,正複類似。蓋少陽病之寒熱往來,亦邪正相爭所造成。正勝邪,則發熱;邪勝正,則又發寒。奔豚症之氣忽上沖,是寒勝正之表現;氣忽消散,是正勝邪之結果,故成此忽發忽止之局面也。至後世醫家,違反仲景原意,不作寒斷,謂是腎之積氣,而引用桂枝加桂湯。亦謂為伐腎邪、泄腎氣,真不可解矣。究竟與腎何關,胡言亂道,自欺欺人。後世以少腹一切病證,皆責之於腎。此必脈法所謂尺以候腎、腎主下焦之說以害之也。
奔豚一症,西醫書中無類此詳細之記載,如歇斯底里之婦人,腹中有積氣衝動,名之日歇斯底里球。但彼為神經系統病,與此症又完全不同。然細考之,或即西醫之風氣疝痛 (Colica flatule-noa)。其症狀為腹部膨滿、緊張、壓痛、暖氣、腹鳴、矢氣等。但未說明有忽作忽止之症候。然以奔豚氣、風氣疝痛兩病名觀之,皆有一氣字,則近是矣。其他病證,則與此不合。
前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校長閻德潤氏,以西醫立場,推測此證。其言曰:“胃病中與此症狀相似者,則為特發性胃擴張,或胃肌衰弱症。此症為胃小彎居於正常位置,而大彎則下達於臍旁以下之少腹。此乃胃中有液體及空氣存在之征也。”不知胃擴張,及胃肌衰弱之症狀,與此病截然不同。此症來去飄忽,有如鬼祟。忽然而來,則腹中奮起一條,有如木棒;忽然而去,則腹部立即濡軟,一如常時。不似胃擴張及胃肌衰弱症,為慢性胃病,常常腹部膨大也。是閻氏之推測,根本即不能成立,蓋此症實不在臟器之實質中者也。
余於奔豚一證,往昔曾治癒數人。均用桂枝湯加肉桂,藥到病除,如響斯應,此得於庭訓乃如是。然未敢以加桂枝一法,而以病家為試驗品也。抗戰前一年,余任中國醫學院教授時,曾與同道爭論此點,乃欲一窮其究竟。適有趙姓婦,年四十餘,以產後三日,即勞作於菜圃中。時或坐於土地之上,體虛受寒,始則陣陣腹痛,繼則氣由少腹上沖。群醫以為惡露未盡,多用行瘀散結之品,不效。其痛益劇,發則其氣暴起,由臍下直上沖心。粗如小臂,硬如木棒,病者則咬牙閉目,氣息俱停,手足發冷。如此約四五分鐘,腹中積氣四散,氣息復舊,神情漸安。一日夜中,要發七八次至十餘次不等。延已一星期之久,始延余診。
余決為奔豚證,因欲試驗加桂枝一法,是否有此能力,乃用桂枝六錢、芍藥四錢,他藥准此比例。與服一劑,不效。再劑,亦不效。而病者則痛更加劇,體更憊甚,米飲且亦不進,余思不能再以病者為試驗品矣。乃將桂枝減為四錢,與芍藥等量,加頂上肉桂五分,囑令將肉桂另行燉沖與服。迨一服之後,其痛大減,脘腹之積氣四散,時時暖氣,或行濁氣。繼服二劑,其病若失。余經此試驗,適足證明桂枝無此能力。讀者之疑,可以決矣。蓋桂枝氣味俱薄,散表之力為專。肉桂氣味俱厚,溫卅之力為大。今用桂枝以代肉桂,何濟於事乎。
桂枝加桂枝湯方
桂枝六錢 芍藥四錢 炙甘草三錢 生薑二錢 紅棗十枚
按:桂枝湯原方,桂枝與芍藥其量相等。此用芍藥四錢。桂枝六錢,超出之二錢,即為加重之量。連服二劑,毫無效果。
桂枝加肉桂湯方
桂枝四錢 芍藥四錢 炙甘草三錢 上肉桂五分 生薑二錢 紅棗十枚
按:此方一服之後,其痛大減,沖氣漸平。繼服二劑,獲得痊癒。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3-22 15:32 2楼
[FONT=宋体]23青年體弱奔豚證
青年身體素弱,面色晦黃,偶因腹部受寒,不時作痛。始則腹內雷鳴,自覺氣動;繼則隱隱作痛,臍下悸動,或左或右;終則忽然上攻,氣沖胸脘,時作時止。發則手足發冷,額有驚汗。以桂枝湯加肉桂與之,四劑痊癒。
有淮安東鄉扒頭橋趙庶華者。旅居於滬。其子年方19歲,身體素弱,面色晦黃,若蒙垢之狀。飲食只及常人之半,不耐風寒,稍感即病,不能多食,強穀則亦病。故父母對之極為重視。在1948年秋7月間,趙子忽發奔豚之證,如上文所述。發作之時,臍下覺有氣起,漸漸直上沖胸,痛連胸膈,甚則咬牙閉目,氣息俱停,額有涼汗,兩手兩足均發冷,口唇及指甲發青藍色,約二三分至四五分鐘。忽又積氣自散,氣息復舊,手足轉溫,額上汗收,痛苦頓除。如此時作時止,每日六七次至十餘次不等,醫藥罔效。舉家驚惶,視為怪病。
庶華乃謀之於其戚李錫頤君,李令就余診之。余一見知為奔豚,當以溫言慰其父子曰:“此證古醫書載之,時醫不讀古書,故治之不能有效耳。”且期其必愈,以精神療法,堅其信心。為處桂枝加肉桂湯方,令其如法服之。即次日趙攜子來,複就余診。欣欣然有喜色曰:“果如先生言,一服之後,已見減輕。而發作時亦較短,次數亦減少矣。”因令其照方再服一劑。至第三日,將原方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連服兩劑而安。
桂枝加肉桂湯方
桂枝三錢 芍藥三錢 炙甘草二錢 上肉桂五分 生薑 一錢五分 紅棗六枚
前湯去桂枝加茯苓白朮方
芍藥三錢 炙甘草二錢 上肉桂五分 茯苓三錢 白朮三錢 生薑一錢五分 紅棗六枚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素问·至真要大论》[/FONT]
⬅ 奔豚证证治规律浅析8.等等 老茶馆 论 奔豚证证治规律浅析10.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