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草纲目》到太仓弇州山人

2008-05-21 14:15 楼主
曾几何时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1257966100>复制>收藏本页







从《本草纲目》到太仓弇州山人

2007-07-0520:45:21


标签: 本草纲目 太仓名人 王世贞生平 医药文化 谈天说地 感悟随笔。


近日,中央教育电视台一套播出了一个名为“中华文明行系列节目”,前天晚上播出“走进太仓”。这太仓可真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这句话可真是实实在在的贴切,港口城市太仓,有锦绣江南“金太仓”、上海浦东“后花园”之誉。 历史上曾涌现文学家王世贞、复社领袖张溥、吴门画派仇英、诗人吴伟业、娄东画派王时敏等著名人物。
大家看到这里,可有点奇怪了。这文不对题啊,怎么把《本草纲目》扯到太仓什么弇州山人上来了。文章一开头又大谈太仓如何之好,岂不更乱说一气了?
其实,这不但没有文不对题,更没有乱说一气。相反,这正是本文所要叙述的《本草纲目》与太仓这个地方一个名人的重要关系。哪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世贞王凤洲。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今江苏太仓县人。他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朝廷刑部尚书。当时王世贞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李攀龙死后,王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说到这王世贞,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他还是到目前为止公认的《金瓶梅》第一作者。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写作与出版,恰是一段传奇,往深处看,真相呈现,令人辛酸。《本草纲目》成书后两年没找到刻书家。万历八年(1580)秋天,六十二岁的李时珍背着重重的一袋书稿,从蕲州乘船沿江东下,一路劳顿,于九月九日到达江苏太仓王世贞的家。
李时珍将自己写的《本草纲目》给王世贞看,他说了写书的经历和成书后难找刻印处的苦衷,真诚恳请王世贞为此书写一篇序文。王世贞被李时珍的精神感动,答应了。王世贞仔细阅读《本草纲目》,凭着大文学家的眼力,他认为这部书的价值不可估量。序文中写道:“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辩明珠……”他还把李时珍的形象描绘了一番,说他瘦高的个子,精神饱满,言谈不凡,可称“北斗以南一人”,意思是天下少有的奇才。他说打开《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之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

有了王世贞的序文,南京书商胡承龙才承印《本草纲目》。要命的是出书的周期长达十三年,年迈的李时珍不知道有多少次往返南京与蕲州之间,寒来暑往,李时珍日渐衰老,终于在七十五岁那年病倒在床,他拖着病体之躯,向朝廷写了一份遗表,倾诉自己编写《本草纲目》的意图,恳切希望朝廷“恩准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太医院重修”,以便更多人读到此书。可惜,第二年李时珍去世,他未能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

而王世贞也在李时珍去世的前三年,因病而故。可以说,李时珍听到王世贞去逝的消息之后,更加重了他的身心负担,一则为失去这样一位助他完成《本草纲目》出版的当代文坛领袖和朋友而痛惜,同时,也为集自己一生心血完成的书籍未能在生前顺利出版而焦急万分。

当时,王世贞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作序后,临别之时,还作戏诗一首以赠之,令李时珍深受感动,称赞王世贞深居高位,却没有架子。现摘录该诗如下:

李叟维肖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

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

华阳真隐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

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

总之,《本草纲目》的重要成就在此不必再累赘叙述,他凝聚了李时珍一生甚至是他全家人的心血,此书的顺利出版在当时离不开王世贞的热情为之序。所以,每当重翻《本草纲目》和《李时珍传》时,都会重温王世贞老先生的精彩不朽序言,不但被他的文采所折服,更敬佩他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的为人之道。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5-21 14:15 2楼
曾几何时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1257966100>复制>收藏本页







从《本草纲目》到太仓弇州山人

2007-07-0520:45:21


标签: 本草纲目 太仓名人 王世贞生平 医药文化 谈天说地 感悟随笔。


近日,中央教育电视台一套播出了一个名为“中华文明行系列节目”,前天晚上播出“走进太仓”。这太仓可真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这句话可真是实实在在的贴切,港口城市太仓,有锦绣江南“金太仓”、上海浦东“后花园”之誉。 历史上曾涌现文学家王世贞、复社领袖张溥、吴门画派仇英、诗人吴伟业、娄东画派王时敏等著名人物。
大家看到这里,可有点奇怪了。这文不对题啊,怎么把《本草纲目》扯到太仓什么弇州山人上来了。文章一开头又大谈太仓如何之好,岂不更乱说一气了?
其实,这不但没有文不对题,更没有乱说一气。相反,这正是本文所要叙述的《本草纲目》与太仓这个地方一个名人的重要关系。哪就是大名鼎鼎的王世贞王凤洲。王世贞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今江苏太仓县人。他是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朝廷刑部尚书。当时王世贞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李攀龙死后,王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说到这王世贞,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他还是到目前为止公认的《金瓶梅》第一作者。
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写作与出版,恰是一段传奇,往深处看,真相呈现,令人辛酸。《本草纲目》成书后两年没找到刻书家。万历八年(1580)秋天,六十二岁的李时珍背着重重的一袋书稿,从蕲州乘船沿江东下,一路劳顿,于九月九日到达江苏太仓王世贞的家。
李时珍将自己写的《本草纲目》给王世贞看,他说了写书的经历和成书后难找刻印处的苦衷,真诚恳请王世贞为此书写一篇序文。王世贞被李时珍的精神感动,答应了。王世贞仔细阅读《本草纲目》,凭着大文学家的眼力,他认为这部书的价值不可估量。序文中写道:“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辩明珠……”他还把李时珍的形象描绘了一番,说他瘦高的个子,精神饱满,言谈不凡,可称“北斗以南一人”,意思是天下少有的奇才。他说打开《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之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理性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

有了王世贞的序文,南京书商胡承龙才承印《本草纲目》。要命的是出书的周期长达十三年,年迈的李时珍不知道有多少次往返南京与蕲州之间,寒来暑往,李时珍日渐衰老,终于在七十五岁那年病倒在床,他拖着病体之躯,向朝廷写了一份遗表,倾诉自己编写《本草纲目》的意图,恳切希望朝廷“恩准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太医院重修”,以便更多人读到此书。可惜,第二年李时珍去世,他未能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

而王世贞也在李时珍去世的前三年,因病而故。可以说,李时珍听到王世贞去逝的消息之后,更加重了他的身心负担,一则为失去这样一位助他完成《本草纲目》出版的当代文坛领袖和朋友而痛惜,同时,也为集自己一生心血完成的书籍未能在生前顺利出版而焦急万分。

当时,王世贞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作序后,临别之时,还作戏诗一首以赠之,令李时珍深受感动,称赞王世贞深居高位,却没有架子。现摘录该诗如下:

李叟维肖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

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

华阳真隐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

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

总之,《本草纲目》的重要成就在此不必再累赘叙述,他凝聚了李时珍一生甚至是他全家人的心血,此书的顺利出版在当时离不开王世贞的热情为之序。所以,每当重翻《本草纲目》和《李时珍传》时,都会重温王世贞老先生的精彩不朽序言,不但被他的文采所折服,更敬佩他身居高位却平易近人的为人之道。
2009-05-17 06:10 3楼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是医圣之语.万事开头难!
读之辛酸有楚,《本草纲目》今影响之大,也告慰了伟大医圣李时珍在天之灵,他那坚韧不息的精神更令人敬佩!
2009-08-04 15:30 4楼
明月可鉴
⬅ 不朽:《本草纲目》五百年 老茶馆 '野木瓜' 家传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