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肓”字辨析 河间金栋

2010-06-17 20:56 楼主
[原创]咬文嚼字:
《内经》“肓”字辨析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中医的脏腑器官、部位名称、穴位名称等名词术语的解释,属于汉语言文化范畴。有其严谨的定义规范,华夏儿女皆已适应并遵循之,但有时很难用现代医学的解剖知识去验证、去对应。虽然中医脏腑器官等名称,有实际解剖基础,但中医古代解剖,有许多缺陷,是不精细、不完善的,这主要受古代哲学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观等思想的影响及历史条件的限制所导致。如“肓”字,在《内经》不同篇章中所指不尽一致,而历代《内经》注家所释也不一样。究其因,主要是与汉语言文化特点有关。而历代注家在对“肓”字的注释时,由于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导致以彼注此,张冠李戴,有时完全一致,有时又不尽相同。或承袭他说,或持己见。
实际上,“肓”字在《内经》全书中共出现12次,其义有三:
⑴指心下鬲上的空隙之处,即心脏与隔膜之间;
⑵指脐下腹腔内空隙之处,而肓之原,亦名肓原,即脖眏,亦名气海、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穴位名称;
⑶指脏腑之间的空隙之处,而膜,即胸、腹之膜。此义囊括上述二义。
兹陈述如下。

1. 肓指心下鬲上的空隙之处,即心脏与隔膜之间

1.1 经文:《素问·刺禁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1.2 历代注家解释:经文中“肓”字之义,历代注家所注未尽一致。如
隋唐·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九·知针石》:“心下鬲上谓肓。”
明·张介宾《类经·针刺类·刺害》:“鬲,鬲膜也。肓,心之下,鬲之上也。”
明·吴昆《素问吴注》:“膈,隔膜也。肓,膈上无肉空处也。”
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膈者,隔膜也。心下膈上为肓。”
清·高士宗《素问直解》:“鬲,胸膈也。肓,脐旁肓俞穴也。”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肓者,即募原之属,其原出于脐下,名曰脖胦……张兆璜曰:‘肓,膏肓也。”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心下有微脂为膏,鬲上有薄膜为肓也。”
日人·伊泽裳轩《素问释义》:“桂山先生曰:吴注《腹中论》曰:‘腔中无肉空隙之处,名曰肓。又注《痹论》曰:肓,腔中空虚无肉之处也’。张则袭其说曰:‘肓者,凡腔腹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并因误读。王注曰:‘布散于胸腹之中,空虚之处,熏其肓膜。’王意岂以肓为空虚之乎?而张于本节,则全依杨义,杨注原于《说文》,盖古来相传之说,宜无异论。志曰:‘募原之属。’高曰:‘肓俞,皆臆造矣。当与《举痛论》及《痹论》参考。’《研》曰:‘鬲肓,隔膜也。在胃上遮隔心肺之膜,曰鬲。凡腔内肠间薄皽,总谓之肓。所谓肓之原在齐下,陷肉肓而中气穴,是已。’”
(注:桂山先生,指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吴注,指吴昆;张,指张介宾;王注,指王冰;杨注,指杨上善;志曰,指张志聪;高曰,指高士宗;《研》曰,指日人·稻叶通达的《素问研》)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注云:“鬲即是肓,肓即是鬲,鬲肓一也。”
由以上注家之观点可见,“肓”之解释有分歧。以彼注此,即以他篇之义来注此篇之义,而张冠李戴。
1.3 辨析:
按:《春秋左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晋·杜预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唐·孔颖达疏:“此膏,谓连心脂膏也。”心脏的下部是“膏”,即心尖之脂肪为“膏”。段注《说文》:“肓,心下鬲上也……肓,鬲也,统言之。许云‘鬲上为肓者’,析言之。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由此可见,膏、肓、鬲三字之义,甚为明确。
据以上诸家之繁琐考证认为,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胸隔膜之间为“肓”。“肓”,指心下鬲上的空隙、间隙之处,即心脏与胸隔膜之间。上述诸家如高士宗、张志聪之注,系以他篇之义来注此篇之义,张冠李戴,非也。丹波元简之注“鬲上有薄膜为肓也”,亦欠妥。
另,《春秋左传·成公十年》:“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膏、肓,均属于人体深层部位,是药力所不能及也,比喻病重无法救好,成语“病入膏肓”则本于此。

2. 肓指脐下腹腔内空隙之处。肓之原,亦名肓原,即脖眏,亦名气海、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穴位名称

2.1 经文:
⑴《素问·腹中论篇》:“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
⑵《灵枢·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眏,脖眏一。”
⑶ 《灵枢·四时气》:“腹中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
2.2 历代注家解释
《太素·杂刺》杨注:“取肓原。肓原,脖眏也,脐上(注:当为下)一寸五分也。”
唐·王冰注云:“脐下,谓脖胦,在脐下同身寸之二寸半。《灵枢经》曰:‘肓之原,名曰脖胦。’”
张介宾《类经·疾病类·伏梁》:“肓之原在脐下,即下气海也,一名下肓。《九针十二原篇》谓之‘脖胦’者,即此。”
吴昆《素问吴注》:“腔中无肉空腋之处名曰肓。原,源也。脐下,气海也,一名脖胦。《灵枢》曰:‘肓之原名曰脖胦。’此之谓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肓之原,出于脖胦,此语见《灵枢·木输篇》,一名气海,又名下肓。正在脐下。”(注:见《灵枢·木输篇》误,当为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注证发微·九针十二原》:“肓之原,出于脖胦,其穴一。‘一名下气海,一名下肓,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
张志聪《素问集注》:“肓乃膏肓,即膜原之属。肓之原,出于脖眏,正在脐下。”
伊泽裳轩《素问释义》:“《原始稿本》云:‘《四时气篇》云:刺肓之原。《甲乙》气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吴曰:‘腔中无肉空腋‘腋’疑‘隙’误之处,名曰肓。原,源也。脐下,气海也,一名脖胦。’……桂山先生曰:‘按:吴释肓乃似,张解募原恐无明据。《左传·成公十年》云:疾,居肓之上、膏之下。《说文》:肓,心下鬲上也。‘下’‘上’原错,今从《左传音义》引。傅氏《左传辨误》云:杜云:肓,鬲也。心下为膏。愚考《素问·刺禁论》云: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杨上善云:心下鬲上为肓。曾亲观猪藏心鬲之处,方忆膈者、隔也。自鬲以上,皆心肺清洁之属;自鬲以下,皆肠胃污浊之属,则心在上,鬲在下,固矣。而心下有微脂为膏,鬲有薄膜为肓也。其《痹论》又云:皮肤之中,分内(注:当为肉)之间,熏于肓膜。注云:肓膜,谓五脏之间,鬲中膜也。则正与心下之微脂相对,益明矣。傅此说太详备,可谓发前注所未发矣。’”
胡天雄《素问补识》:“[肓之原在脐下] 《九针十二原》云:‘肓之原,出于脖眏,脖眏一。’《太素·诸原所生》杨注云:‘肓,谓下肓,在齐一寸。’马云:‘一名下气海,一名下肓,脐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气之海。’王注此云;‘脐下,谓脖胦,在脐下同身寸之二寸半。’注《气府论》云:‘在脐下同身寸之一寸。’两注不同。天雄按:脖眏即气海,《甲乙》云:‘在脐下一寸五分’,当以《甲乙》为正。《灵枢·四时气》云:‘腹中肠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原’之常见于经中者,一为十二原之原,一为膜原之原;十二原之‘原’是穴位,募原之‘原’是空隙之处,二者不可混淆。此肓之原指脖眏,则穴位之原也。‘肓,鬲也。’见《左传》杜注,最为明确。”
2.3 辨析
按: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之三·第十九》:“气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而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广征博引,参以己见,所云最确切明了,为是。
由上可见,所谓肓者,为脐下腹腔内空隙之处。而肓之原在脐下,亦名肓原,其始源,当位于脐下一寸五分,即脖眏,亦名气海、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穴位名称。

3. 肓指脏腑之间的空隙之处。膜,即胸、腹之膜,亦名肓膜。

3.1 经文
⑴《素问·痹论》:“卫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⑵《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针不陷肓,则气不行。”
3.2 历代注家解释
《太素·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杨上善注云:“肉肓者,皮下肉上之膜也,量与肌肤同类。”《太素·胀论》:“针不陷肓,则气不行。”杨注:“不陷肓膜,则气不行分肉间也。”等于说:“肓者,膜也;肓膜也。”
王冰注云:“肓膜,谓五脏之间,膈中膜也。”
张介宾《类经·疾病类·痹证》:“肓者,凡腔腹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如《刺禁论》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左传》曰:‘膏之上、肓之下’(注:当为‘膏之下、肓之上’,上、下错位)者,是皆言鬲上也。又《腹中论》曰:‘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九针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于脖眏。’《胀论》曰:‘陷于肉肓,而中气穴。’则肓之为义,不独以胸鬲为言,又可知也。膜,筋膜也。”
吴昆《素问吴注》:“肓,腔中空虚无肉之处也。膜,鬲膜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络小肠之脂膜,谓之肓。”何谓脂膜?“募原者,脂膜也。”
伊泽裳轩《素问释义》:“桂山先生曰:‘王注空虚之处,吴注《腹中论》稍同,张误读以为此注,乃与《举痛论》小肠膜原注略同,不可从。《扁鹊传》‘搦荒’,《说苑》作‘肓莫’,即肓膜也。”
3.3 辨析
按:肓,仿东汉·刘熙《释名》之体例,“肓,荒也,言空虚、空隙之间也。”、“肓,罔也,言空空如野而无有也。”无论是“心下鬲上”之肓,还是“脐下腹腔”之肓以及“腔腹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腔内肠间薄皽”之肓,凡“空虚、空隙之间”者,皆谓之肓也。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此“空隙之间”者,并非空空如野而无物,是有脏腑间、组织间的粘液、组织液填充也,具有滋养、濡润之功能,卫气循行其中。
膜,《说文·肉部》:“肉间胲膜也。”段注:“《释名》:‘膜,幕也。幕络一体也。’”《释名·释形体》:“膜,幕也。幕络一体也。……先谦曰:‘《说文》:膜,肉间胲膜也。在皮里肉间,周于一体,故云:幕络一体。’”《汉语大字典·月部》:“膜,⑴生物体内象薄皮的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如耳膜。”
肓,当为脏腑之间空隙之处。膜,当为包裹脏腑的脂膜,即胸、腹之膜。因为“膜”居“肓”中,“膜”与“肓”相连,故亦名肓膜。肓膜,偏义复词,义指膜。
由于古文字通假、假借现象非常普遍,系古人一种用字现象。若不懂通假,则不宜读古书。鬲、通膈,募、同膜。

2010-06-17.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原创]“脖胦”小识---兼与杨鹏举先生校注《灵枢经》“脖胦”注释商榷 河间金栋 老茶馆 关于针灸治疗落枕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