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炮制,临床应用及机制探析 ,详解及常用配药,有关麻黄的配伍探讨

2016-01-28 14:08 楼主
本帖最后由 老虎猫 于 2016-1-29 12:49 编辑

〇 麻黄和桂枝的鉴别 共同点:◇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表实证 ●宣肺平喘:咳嗽气喘 ●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力缓,表实、表虚皆可 ●温通经脉:寒凝血滞痛证 ●助阳化气:心悸,痰饮、蓄水证
麻黄歌诀:发汗平喘宜麻黄,利尿消肿功效强;外感风寒身无汗,痹痛咳喘水肿良。
桂枝歌诀:桂枝发汗善解肌,温通经脉助阳气;中风表虚调营卫,停饮蓄水经瘀宜。

一 1 麻黄炮制不同 功用有别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草质茎。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吉林等地。本品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功能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感冒,胸闷气短,咳嗽哮喘,风水浮肿等病症。麻黄常用的几种炮制方法如下:

生麻黄:是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洗净后切段,干燥即成。生麻黄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病症。生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者慎用。

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即成。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但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慎用。

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即成。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

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即成。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伏新顺)

2麻黄临床应用及机制探析
麻黄始载于《本经》,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和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草质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省区。立秋至霜降之间采收,阴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商品因来源分为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三种,均为统装。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近年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皆认为麻黄有止遗尿作用。现对其各种功效在临床应用作一介绍。

1 发汗解表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之作用。《本草正义》称:“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外感第一要药”。陶弘景曰:麻黄疗伤寒,解肌之第一药。《本草通玄》亦指出:“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麻黄多用于风寒外束的表实症和喘咳症。药理研究,当人体暴露于高温1.5~2小时后,给予麻黄碱50~60mg,出汗量比未暴露于高温者快而多,提示麻黄对人有中等度的发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由于麻黄阻碍了汗腺导管对钠的重吸收而导致汗腺分泌增加[1]。儿科常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使用时要因人因时制宜。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常不足,对于汗液调节作用不足,平素容易出现多汗,若是夏季,汗出更多。对于汗出较多的患儿,麻黄宜慎用。常用的发汗代表方剂如麻黄汤。

2 宣肺平喘 《伤寒论》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金匮要略》“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汤由射干、麻黄、干姜、细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组成, 治疗 属寒饮郁肺的咳喘证。《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方本用于太阳病发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或误用下法,致使邪热内传、肺热壅盛的治疗。现临床多用于外感后邪热传里,肺热炽盛之证。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咳嗽而喘,痰黄,烦躁,气急鼻煽,面赤口渴,胸闷胀满,舌红苔黄,脉滑数,此为里证、热证。儿科常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等。治以清热宣肺,止咳平喘,可在此基础上加鱼腥草、黄芩、桑白皮、地骨皮、川贝、瓜蒌、葶苈子、干地龙等。此方石膏用量多于麻黄,以制约麻黄辛温之性而为辛凉之用,故汗出不忌麻黄,无大热不忌石膏。体虚或大便溏者,石膏用量不宜过大[2]。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中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这是麻黄用于儿科喘证的现代药理基础。
3 利水消肿 对于水肿的认识,早在《内经》中就有“开鬼门,洁净府”之见;《伤寒论》有“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其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本草纲目》曰:“麻黄,散目赤肿痛,水肿,风肿……。”药理研究,麻黄中的伪麻黄碱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对麻醉的狗,小剂量麻黄(0.05~0.1mg/kg)已出现利尿作用,以0.5~1mg/kg时作用最佳,排尿量可达正常情况的2~5倍。麻黄利尿作用机制可能是扩张肾血管,使肾血流量增加;也有认为是阻碍了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所致。儿科临床常用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水相搏证)的 治疗 。代表方剂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4 止遗尿遗尿与遗传因素和发育迟缓、障碍等有关,治疗也无特效药物,但如不治疗有可能终生遗尿。更为严重的是,长期遗尿将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对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人格的建立极为不利。有研究用麻黄4g,益智仁6g,黄芪、桑螵蛸各10g,甘草3g,水煎服,1天1次。该方为3~5岁患儿用量。若6~12岁患儿,麻黄用量需加至6g; 12岁以上者,增至9g。其他各药物也按年龄依照常用量酌定。本方法治疗3~18岁遗尿患者35例,用药后全部治愈,仅1例复发[3]。药理研究示,麻黄较大治疗量时,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神经,引起精神兴奋,同时能增加膀胱括约肌的张力。无论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还是睡眠觉醒障碍,或是膀胱容量偏小,骶尾椎隐裂而致膀胱功能障碍的遗尿,均可用较大治疗剂量的麻黄,疗效可靠。从中医学角度看,麻黄归肺、膀胱经,因而麻黄能调节肺和膀胱的功能,促进肺的宣发作用和膀胱的气化作用,进而起到水液的正常代谢谢和膀胱的约束作用。《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遗尿侯》说:“遗尿者,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麻黄性温,可去冷也,再之麻黄又属膀胱经,能促进膀胱气化功能,进而约水,达到治疗遗尿的目的。还有人认为,遗尿多与肺之壅滞相关,故多加生麻黄宣畅肺气,通过皮肤腠理、汗腺排泄,使肺气宣通,而起到“提壶揭盖”之效应,从而使小便自约。朱瑞群认为麻黄在此发挥醒脑开窍之作用。

二麻黄详解及常用配药
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段,用20kg炼蜜。
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绒,用20kg炼蜜。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作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口畜)鼻或研末敷。 生用发汗力强,发汗,利水用之;炙用发汗力弱,密炙兼能润肺,止咳平喘多用。
药性歌诀:
麻黄甘苦性微温,主中风邪治不仁。
伤寒表证并嗽喘,理瘴解疟消斑痕。
本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主治疾病: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髓炎,骨膜炎,骨结核,淋巴结核,过敏性疾病等。
麻黄用于风寒表实无汗之感冒;肺气郁闭之咳喘;风水水肿。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其气微香,归肺与膀胱经,善达肌表,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发汗之峻品,被称为“发汗解表第一药”;又可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凡肺气壅遏而致肺失宣降之咳喘证,皆可配伍应用,为宣肺平喘之良药;且能宣通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以治风水水肿。此外,取其温通宣达之性,散寒通滞以散经络阴寒之邪,治风寒湿痹、阴疽、痰核等证。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应用:
1.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该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 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 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该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与熟地、肉桂、白芥子等配伍,如阳和汤。
用量用法:2—9克。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蜜麻黄。
注意事项: 该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本品能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患者慎用。
主要化学成分:含l-麻黄碱、d-伪麻黄碱、I-N-甲基麻黄碱、d-N-甲基伪麻黄碱、1-去甲麻黄碱、d-去甲伪麻黄碱,并含麻黄恶嗪、苄甲胺等。麻黄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伪麻黄碱有明显的利尿作用。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2]
药理研究:
发汗: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麻黄碱。② 条件温服、温热条件。③ 作用机理:•阻碍汗腺导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汗腺分泌↑;•兴奋中枢,外周α受体。
平喘:① 有效成分 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此外,2,3,5,6-四甲基吡嗪 L-α-萜品烯醇。② 机理:促进NA和Adr的释放。本身激动β-R→激活Ac→促进cAMP产生。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促进PGE的释放。直接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粘膜肿胀减轻。抑制抗体产生。③ 作用特点 缓慢、温和、持久,可以口服。
利尿:① 有效成分 d-伪麻黄碱。② 作用 尿量增加。③ 机理: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
抗炎、抗过敏:① 有效成分 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麻黄碱。② 作用机理:抑制过敏递质释放;溶血素减少,呈抗补体作用。
镇咳、祛痰:① 作用强度 为可待因的1/20。② 有效成分 萜品烯醇,麻黄挥发油。解热、抗菌、抗病毒① 有效成分 挥发油。② 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奈瑟双球菌。③ 抗病毒 流感病毒。
中医经验:
麻黄的主要功用有四:1. 发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肿;4. 散阴疽,消症结。由于临床上最常用为辛温发汗药, 所以一般都归在发散风寒药中。
麻黄除了辛温发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显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风寒外侵、毛窍束闭而致肺气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黄治疗。即使是表证已解,但仍喘咳的,还可以继续用麻黄治疗,这时可改用炙麻黄。生麻黄发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黄发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较好。用麻黄治疗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气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黄性刚烈,杏仁性柔润,二药合用,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临床上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现肺热的证候(痰黄稠、喉燥咽干、口鼻气热、遇热则喘咳加重、苔黄、脉数等),则需加入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以清肺热而平喘。常用的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可资参考。
麻黄除了解表平喘之外,还可以用它行水消肿。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肿明显的,或头面四肢水肿或急性水肿兼有表证的治疗。麻黄可以温宣肺气、开发腠理、助上焦水气宣化而达到行水消肿的作用。用麻黄治水肿,可能出现以下情况:水从汗解而消肿;小便增多而消肿;大便水泻而消肿;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显增多而水肿消退。这与“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输膀胱、肺与大肠相表里,水肿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等理论有关。近些年来,根据这些经验,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生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加减,治疗肾炎病的水肿,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麻黄配熟地、白芥子、当归等可以散阴疽,消症结。麻黄温通发散,气味轻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内可深入积痰凝血,《神农本草经》有“破症坚积聚”的记载。《外科全生集》的阳和汤(麻黄、熟地、白芥子、鹿角胶、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黄(五分)、熟地(一两)同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的最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黄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见麻黄而不腻”的经验。
根据这些经验,曾用麻黄、熟地、白芥子、桂枝、红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随证加减,治疗过肢端动脉痉挛病、闭塞性脉管炎等病,确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仅供参考。
麻黄的用量一般是七、八分至二、三钱之间。治疗水肿时常比一般用量较大,可由三钱渐加至五钱,个别的还有时用到七、八钱,这时要配用生石膏八钱至一两半左右(生石膏与麻黄之比约为 3:1 ),以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意,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臌胀、痈、疖等证,均不可用麻黄。
各家论述:
1. 李杲: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腠理闭拒,营卫气血不行,故谓之实,二药轻清,故可去之。
2.《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敌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3.《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4.《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5.《本草正》: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法除寒毒。一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甩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以肋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者也。今见后人多有畏主力毒药而不敢用,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皆不达。虽在李氏有云,若过发汗则汗多亡阳,若自汗表虚之人,用之则脱人元气,是皆过用及误用而然,若阴邪深入,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又何过之有。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肿胀,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为最。然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但阳邪宜柴胡,阴邪宜麻黄,不可不察也。
6.《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瞩,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波时寒变为温病,量力减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膜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若小儿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情肺,大有功效。
7.《医学衷中参西录》:受风水肿之症,《金匮》治以越婢汤,其方以麻黄为主,取其能法风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临症用其方,服药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顿能利下,而肿亦遂消。东人三浦博士,用麻黄十瓦,煎成水一百瓦,为一日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肾炎小便不利及肾脏萎缩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症之凉热虚实不同,不知用他药佐之以尽麻黄之长也。试观《金匮》水气门越婢汤,麻黄铺以石膏,因其脉浮有热也(脉浮固系有风,实亦有热);麻黄附子汤辅以附子,因其脉沉而寒也;通变化裁,息息与病机相符,是真善用麻黄者矣。古方中用麻黄,皆先将麻黄煮数沸吹去浮沫,然后纳他药,盖以其所浮之沫发性过烈,去之所以使其性归和平也。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今时用者,大抵皆不去节。至其根则纯系止汗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茎之性若是迥殊,非经细心实验,何以知之陆九芝谓: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则可,非所论于北方也。盖南方气暖,其人肌肤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语。北方若至塞外,气候寒冷,其人之肌肤强厚;若更为出外劳碌,不避风霜之人,又当严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钱始得汗者。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8.《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井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惜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疽,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的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烙,新凉外束,干咳嗑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黄性质最轻,气味又淡,《本草》虽曰苦温,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不过言其温和升发之义耳。乃流俗畏之,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则李濒湖《纲目》性热一言误之也。而缪氏《经疏》更为过甚之词,竞有味大辛、气大热之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热。若用以泄肺开暗,亦且无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况轻扬之性,一过无余,亦必不能大汗频仍,留恋药力,酿力巨患。
9.《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
10.《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11.《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12.《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
13.《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
14.《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15.《纲目》: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16.《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
17.《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
18.《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药方选录:
①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喂粥。(《伤寒论》麻黄汤)
②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伤 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③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④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五两(去根节了,秤),桂心二两。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汤。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圣惠方》)
⑤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黄淳酒汤)
⑥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局方》三拗汤)
⑦治病疮疱倒者:麻黄(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义》)
麻黄常用药对
麻黄: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禁忌】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禁服。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本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麻黄绒作用缓和,适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麻黄绒作用更为缓和,适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儿及体虚患者。
1.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该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 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 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该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与熟地、肉桂、白芥子等配伍,如阳和汤。
【用量用法】 2—9克。宜后下。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捣绒缓和发汗,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或灸用。
【注意事项】 该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本品能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患者慎用。

三麻黄常用药对
1 麻黄与桂枝
【配对机制】麻黄、桂枝均为辛温之品,同入太阳经,二药相伍用之,乃张仲景于《伤寒论》中首创。麻黄善走卫分,能开发腠理,为发汗散寒解表之要药,其发汗之力居辛温解表药之首。桂枝能温经通阳、透达营卫、解肌发表,但发汗力弱。二药同用,可共以温散寒、以辛泄闭,麻黄得桂枝之助,发汗之力尤强;桂枝又能引营分之邪外出肌表而解,相须之中又有相使之用,成为发汗解表之峻剂。
【临床应用】
1、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症。
2、风寒束肺,肺失宣降而致的咳喘实证。
3、风寒夹湿,湿滞肌表,遍身酸痛、重着难于转侧者。
4、感冒延日,正弱邪减,面赤身痒,无汗或微汗邪不退者。
【用量用法】麻黄3~9g;桂枝3~9g。
【使用注意】临床应用时,须视具体病情掌握二药的用量比,以免过汗伤正或小汗无效。若须发汗较著,用治素体强壮、新感风寒之表实者,则可麻黄倍桂枝;若麻黄用量略大于桂枝或相等,仅能出小汗;若桂枝用量大于麻黄,则微微汗出或明显出汗,用于年老体弱,或素有宿痰,或恶寒发热、有汗等须发汗解表而又不宜大汗者。发汗作用较强,对于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等,均忌用。
2 麻黄与杏仁
【配对机制】麻黄宣肺散寒,平喘止咳;杏仁温肺降气,平喘化痰。麻黄与杏仁均具有止咳作用,但麻黄止咳偏于宣发肺气,而杏仁止咳平喘偏于肃降肺气。因肺的生理特性是既宣发于上,又肃降于下,麻黄杏仁为药对,一宣一降,宣则肺气以呼浊,降则肺气以吸清,然则肺气升降出入,协调一致。因此,治疗肺气失调既要重视宣肺又要重视肃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风寒客表,寒饮内停而见恶寒发热,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
【用量用法】麻黄:3~10g;杏仁:4.5~9g。麻黄以炙用为佳,杏仁以去皮尖为善。
【使用注意】麻黄温散发汗,有耗气之弊,虚喘忌用或慎用。一些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之虚喘,尤其是虚中夹实者,合理配伍补虚之品,制其弊而用其利,仍有较好疗效。“不必拘于贤‘虚证禁用’之说。”
3 麻黄与石膏
【配对机制】麻黄既能宣发肺气,又能发汗解表,并可使肺中邪热从汗而解;石膏清泻内热。与麻黄相用,宣肺泻肺而不助热,清泻肺热而不寒凝气机,相须为用,功效卓著。既宣肺又清热,以治疗肺热壅盛证。
【临床应用】风热咳喘证。症见身热无汗或有汗,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而滑。
【用量用法】麻黄:3~9g;石膏:15~60g。石膏清热降火宜生用,内服宜先煎。
【使用注意】麻黄、石膏配对,宜于喘咳而属于邪热壅肺之实证,若属风寒喘咳,虚证喘咳,则不宜使用。
4 麻黄与浮萍
【配对机制】二药皆入肺经,均能宣肺气,开毛窍,通水道,而有发汗利水之功,可用治发热,无汗,小便不利,水肿。然麻黄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之证,同时兼有平喘止咳之功;浮萍性辛寒,适用于外感风热,无汗,兼治小便不利水肿或温热诸证,另兼有祛风之效。二药配对同用,在性一温一寒,相互制约而趋于平和;在味二辛相合,相互资助,宣散之功大增,故善于散表邪,开毛窍,成为辛散解表,发汗行水之品。
【临床应用】
1、水肿。症见腰以上肿甚,肌表无汗,小便不利,而兼有表证。
2、接触性皮炎属风毒。
3、慢性荨麻疹肌肤瘙痒。
【用量用法】麻黄:3~6g;浮萍:3~6g,鲜品可用至18~30g。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者勿用;因二药配对发汗力较强,血虚肤燥、气虚风痛禁用。
5 麻黄与葶苈子
【配对机制】麻黄辛温发散,轻扬宣泄,善宣肺气止咳平喘;葶苈子辛散开泄,苦寒沉降,功专泻肺气而平咳喘,二药合用,同入肺经,辛开苦降,寒热互制,宣降得宜,则肺气通利咳喘可平。
【临床应用】
1.风寒外束,肺气郁闭之喘咳;
2.痰热壅肺所致的喘咳。
【用量用法】麻黄: 3~12g;葶苈子: 6~15g。
【使用注意】肝火犯肺之喘咳应忌用。
6 麻黄与细辛
【配对机制】麻黄与细辛均具有辛温散寒作用,但麻黄偏于温肺散寒,宣肺平喘;而细辛偏于温肺化饮,散寒止咳。细辛与麻黄相同,走表则解表散寒,以治疗太阳伤寒证;走里既能温肺宣肺,降逆止咳如治疗寒饮郁肺证。又能温暖脾胃,开结化饮如治疗寒饮凝结证,二者相互为用,既可治疗表证或里证,又可治疗表里兼证。
【临床应用】
1.感冒风寒而有咳喘者。
2.伤寒少阴发热,脉沉者。
3.风寒湿痹,头、身骨节尽痛者。
【用量用法】麻黄3~9g;细辛1.5~3g。做散剂,细辛1.5g为宜,但细辛用量,素有争议。可以参考历代、历方、历法用药,但临证必须谨慎从事。
【使用注意】麻黄、细辛二药配对辛温走散,气虚多汗、阴虚火旺、血虚及阳亢头痛、肺热咳喘者等忌用。
7 麻黄与附子
【配对机制】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是疗外感风寒之要药。附子大辛大热,峻补元阳之品。若遇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单用麻黄发汗解表,自然难以胜任,一则阳虚无力鼓邪外出,二则恐汗后更伤其阳。若以麻、附相伍,附子既可助麻黄散寒解表以祛邪,又有顾护里阳以扶正,二者一攻一补,共奏助阳解表之功。汗中有补,汗出而不伤正;补中助散,扶正而不碍邪。此外,麻黄尚具宣肺发汗、利水平喘之功,附子又有温肾壮阳、化气行水之力,相辅为用,利水消肿之功亦佳。
【临床应用】
1.用于阳虚外感表证,又称太少两感证,证见发热恶寒,四肢不温,无汗身痛,脉沉微。
2.用于水肿,证见四肢浮肿、气短喘促、小便不利、脉沉而小。
3.用于心悸气促,水气凌心之证,可取小剂量麻黄,配以附子为主,或配以人参等。
4.现也用于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
【用量用法】麻黄:3~9g;附子:3~12g。
【使用注意】二药辛燥,且附子有毒,但若少阴阳气衰败,而见下利清谷,则不能使用,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厥逆;阴虚内热、孕妇忌用,误投火热诸症,则添薪燎原,皆非所宜。附子生用作用峻烈,宜于强心救逆;熟用毒性减弱,宜于助阳散寒。不论生用熟用,必须久煎(60分钟以上)以减其毒性。
8 麻黄与葛根
【配对机制】麻黄性温辛散,外能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内能宣通肺气以平咳喘,上能开宣肺气以启上源,下输膀胱以利州都。葛根辛凉升散,能宣肺经之风热,散胃经之郁火,走肌表以透疹,入脾胃以升清,布津液以止渴,二药伍用,一温一寒,相反相成,升散发汗,解表祛邪之力加强。其中麻黄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主入太阳经;葛根解肌升清,止渴止利,主入阳明经。二药合用,还能太阳、阳明并治。
【临床应用】
1.外感风寒所致恶寒无汗,发热、项背强痛者。
2.外感风寒,寒郁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重的病证,即所谓“太阳阳明合病”。
【用量用法】麻黄:3~9g;葛根:10~15g,葛根宜生用,功取升阳止泻宜煨用,清热生津以鲜葛根为优,大剂量可用至30g。
【使用注意】麻黄、葛根配对,若葛根用量大,“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当慎用夏月表虚汗多尤忌。
9 麻黄与升麻
【配对机制】麻黄宣散通达,发越郁阳;升麻升发阳气,通达阳气。麻黄与升麻均具有辛散发越阳气作用,然麻黄辛温,升麻辛凉,麻黄受升麻制约则发散而不助热,升麻受麻黄制约宣散而不寒凝。麻黄与升麻为药对,既能发越郁阳,又能清泻肝热,还能疏泄郁结,相互为用,相互制约,以治疗肝热阳郁证。
【临床应用】
1.肝郁化火导致的胁肋疼痛。
2.肝火上炎导致的目赤肿痛。
【用量用法】麻黄5~7g,升麻2~4g。
【使用注意】肝肾虚证禁用。
10 麻黄与厚朴
【配对机制】麻黄辛温,透表达邪,宣肺平喘,为治寒邪束肺致肺气不降而出现咳喘的常用药;厚朴味苦辛性温,芳香温燥,入脾胃经既能燥化脾胃之湿,又能行脾胃之气滞;入肺则能降肺气消痰积而平喘息,为治肺热壅盛所致的咳喘之要药,二药配对,辛开苦降,寒热并治,共奏宣肺平喘,化痰止咳之功。
【临床应用】
1.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烦躁不安者。
2.寒湿引起的气滞胀满,痞闷喘咳者。
【用量用法】麻黄:6~9g;厚朴3~10g。
【使用注意】二药配对,辛苦温燥,易于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慎用;因厚朴能下气破滞,故孕妇应慎用。
11 麻黄与罂粟壳
【配对机制】麻黄辛温,具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之效。罂粟壳涩平,长于敛肺止咳,涩肠止泻。麻黄以宣为主,罂粟壳以敛为要,麻黄突出一个“开”子,罂粟壳侧重一个“合”字。二药合用,一宣一敛,一开一合,麻黄以罂粟壳为佐,不致耗散肺气;罂粟壳以麻黄为佐,不致闭门留寇。相反相成,止咳平喘极妙。
【临床应用】肺虚不敛所致的久咳不止,无痰或少痰,气短乏力等证。
【用量用法】麻黄:6~10g;罂粟壳:5~10g,罂粟壳宜醋炒,以加强其收敛作用。
【使用注意】咳嗽初起者忌用,罂粟壳不可过量及久服,以免中毒成瘾,婴儿、甲状腺功能不足,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
12 麻黄与射干
【配对机制】麻黄宣肺平喘,温肺散寒;射干降泄肺气,消痰利咽,止咳平喘。麻黄与射干为药对,一宣一降,调理肺升降出入,以治疗痰阻咽喉或哮喘证。
【临床应用】痰涎壅盛,气道不得宣畅,症见气逆而喘,喉中痰鸣。
【用量用法】麻黄:3~6g,射干: 6~10g。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孕妇不宜使用。
13 麻黄与葱白
【配对机制】麻黄为轻扬味辛之品,兼温散之性,善达肌表,发散在表之风寒。葱白为辛温之品,发汗作用虽较轻微,但能通阳助卫以驱在表之风寒。二药同用,相须配对,葱白助麻黄发汗散寒之力,有较强通阳散寒、发汗解表作用。即前人所谓“发表用麻黄,无葱白不发”之意。麻黄又可宣通肺气、开发腠理,令上焦宣化,有行水消肿的作用。葱白又能通彻上下之阳气,治膀胱气化失职引起的小便不利。因此本药对具有一定的利小便、消水肿作用,有“提壶揭盖”之功。
【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若遇发热不著而恶寒较甚、阳气郁闭者。
2.用于风水,治疗肺气郁闭,水气不行,证见眼睑或上半身浮肿、小便不利、恶风发热等。
【用量用法】麻黄:3~9g,葱白:2~10g。
【使用注意】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慎用。
14 麻黄与白果
【配对机制】白果甘苦涩平,敛肺定喘。麻黄辛苦微温,宣肺平喘。白果气薄味厚,性涩而收,敛肺定喘而祛痰,麻黄轻清上浮,宣肺散邪而平喘。二药相合,一散一收,使肺气宣散有度,即开肺散邪而不致耗伤肺气,敛肺平喘无留邪之弊。
【临床应用】
1.哮喘痰嗽兼风寒引发者。
2.素体气虚,痰浊壅肺,久咳久喘而不愈者。
【用量用法】麻黄: 3~10g;白果: 4~10g,白果用时去硬壳,捣碎生用。麻黄宜炙用。
【使用注意】白果有毒,不可多用,小儿尤当注意。
15 麻黄与前胡
【配对机制】麻黄宣通肺气,调整大肠气机,畅水之上源,急开支河,分利肠中水湿从而实大便;前胡宣降肺气,肺气得宣则肠中气顺,里急得缓,便意可除,泻痢自止,二药配对,共奏宣肺整肠止泻痢之功。另外麻黄宣肺发汗以解表,前胡降肺消痰以泄肺热,二药配对,寒热并用,可宣散风热、降气化痰,治痰热咳嗽及风热咳嗽等证。
【临床应用】
1.外感咳嗽痰多者。
2.小儿泻痢、急性肠炎。
【用量用法】麻黄:3~6g,前胡: 6~10g。治外感咳嗽痰多用生前胡;治久咳肺虚或燥咳痰少之证用蜜前胡,老人、小儿、体虚之咳喘者用麸炒前胡。
【使用注意】麻黄、前胡二药配对,宣散苦泄,易耗气阴,故阴虚久咳、咳嗽咯血者禁用;又《本草经集注》谓前胡“恶皂荚、畏藜芦”,组方时应加以注意。
16 麻黄与白芷
【配对机制】麻黄、白芷二药辛温,同入肺经。麻黄宣通肺气开郁闭,散寒止痛,白芷芳香上行,通鼻窍,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为祛风散湿之主药,且燥湿止痛,二药合用,相得益彰,宣泄肺气,涤痰开闭,又散寒燥湿以止痛。
【临床应用】
1.外感风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者。
2.风、寒、湿邪阻滞所致的窍闭及疼痛证。
【用量用法】麻黄:6~9g;白芷:3~9g。
【使用注意】辛散温燥,阴虚血热者忌用。
17 麻黄与羌活
【配对机制】麻黄入肺经,开毛窍,通腠理,发汗解表力强;羌活味辛苦性温,气味雄烈,长于发散风寒而解表,又能祛筋骨间的风湿而止痛。二药伍用,性味相同,同气相求,羌活助麻黄开泄腠理,发汗解表,麻黄协羌活达肌表,走经络以祛风除湿,同奏散风寒,祛湿止痛之功效。
【临床应用】
1.风寒湿邪所致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证。
2.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用量用法】麻黄:3~6g;羌活:3~9g,羌活用治感冒,用量宜轻;治风湿,用量稍重,一般不宜过多。
【使用注意】
1、因羌活用量较大时,脾胃虚弱者易致呕吐,胃肠型感冒忌用。
2、血虚痹痛者忌用。
18 麻黄与黄芪
【配对机制】麻黄、黄芪二药皆性温,均归肺经。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利水退肿;黄芪甘温益气固表,利水退肿。二药配伍,补散结合,表实之邪则逐而不致发汗过峻而卫阳不固,麻黄外开腠理,发汗祛邪,助上焦水气宣化,可使肌肤水湿从毛窍外散,内则宣畅气机,通调水道,渗泄水湿,使水肿因尿量增加而向愈。黄芪补益脾气,运化水湿而利水消肿,肺脾同调,利水退肿之功益甚。
【临床应用】
1.风寒湿痹、周身关节疼痛者。
2.周身水肿兼表证者。
【用量用法】麻黄:6~9g;黄芪10~15g。黄芪生用偏于走表而利水,炙用偏于温补脾胃。
【使用注意】凡内有实热,肝阳上亢,气火上冲,湿热气滞者均忌用。
19 麻黄与黄芩
【配对机制】麻黄辛温气香,善达肌表,走经络,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宣肺气以平息咳喘,利水道以消肿除胀,黄芩苦寒清泄,功能清肺泻火,燥湿祛痰。二药相参,寒温兼用,然以黄芩之苦寒制麻黄之温热,使之平喘而不助热,配伍以寒性为主导,然以麻黄之辛散,虽寒而不冰伏遏邪,共奏清肺化痰,宣肺平喘之功。
【用量用法】麻黄3~9g,黄芩6~12g。
【使用注意】黄芩苦寒伤胃, 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20 麻黄与熟地
【配对机制】麻黄辛温微苦,为伤寒发表之第一药;辛散逐邪力强,可外开皮毛郁闭,以使肺气宣畅,呼吸调匀;借其苦降之性,又能内复肺金清肃下降之常,以使逆气下降,喘咳平息。其温通宣达之性,走表发汗散风寒,入里逐寒通凝滞,总之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之功。熟地味甘微温,功能补血滋阴,益精填髓。补肾精以加强纳气归元之功。二者相伍,一主散邪,一填真阴,补泻兼施;一调肺气,一补肾精,金水相生,标本兼顾,共奏止咳平喘,除滞通脉之功。且麻黄得熟地而无耗散之忧,熟地得麻黄而无粘腻之患。
【用量用法】麻黄3~6g;熟地6~9g。
【使用注意】因熟地滋腻,故脾胃虚弱,中满痰盛,腹满便溏忌用。
麻黄与熟地 养血滋阴 麻黄性味辛、苦,温,入肺、膀胱经,有发汗、平喘、利水之效。熟地性味甘、微温,归肝、肾经,养血滋阴,补益精髓。二者相伍出自王洪绪《外科全生集》治疗阴疽的阳和汤(鹿角、肉桂、麻黄、姜炭、熟地、白芥子、生甘草)。 麻黄平喘,归肺经;熟地补肾纳气,归肾经。一肺一肾,肺肾同补。麻黄辛散,可以去除熟地的滋腻,熟地可以制约麻黄的温燥辛散,二者相伍可以用于久咳久喘属于肺肾亏虚者。阳和汤具有温阳补虚、散寒通滞作用,虽为阴疽效方,但对于肾督阳虚、寒痰凝滞的咳喘有补虚泻实、上下同治之意。
《国家级名老中医验方大全》记载用熟地30克、麻黄6克配伍肉桂3克、白芥子6克、鹿角片20克、淫羊藿20克、当归10克、紫石英30克、五味子4克、桃仁10克、皂角3克组成“阳和平喘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气肿引起的久咳久喘属于肾督阳虚、痰瘀凝滞证者。《祝谌予临床经验辑要》记载用麻黄、熟地配伍治疗久嗽久咳和妇女经期哮喘,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21 麻黄与生姜
【配对机制】麻黄、生姜皆属辛温之品,同入肺经,麻黄发汗力强,生姜发汗力弱,二药配伍,相须为用,能加强发汗解表之功。此外,麻黄开宣肺气以平喘,生姜能散肺寒而止咳,又能温运脾土,以除痰饮生成之源,合而用之则温肺平喘而止咳。
【临床应用】
1、外感风寒表证。
2、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兼见咳嗽痰多,或食少纳差,恶心呕吐者。
【用量用法】麻黄3~9g,生姜6~15g,生姜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生用发散,熟用和中,临床可借鉴。
【使用注意】麻黄、生姜配伍,二药均能使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应慎用,失血患者及月经量多而感冒者,应忌用。
22 麻黄与干姜
【配对机制】麻黄虽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等功效,但以宣肺之功为其要。干姜辛而大热,最善温肺散寒化饮。二药相伍,麻黄宣肺泄邪以治标,干姜温肺化饮而治本,标本兼顾,最能宣畅肺气、温化水饮。
【临床应用】
1、用治肺寒咳喘。
2、用治寒饮停肺咳喘。
【用量用法】麻黄3~9g;干姜3~10g。
【使用注意】肺热咳喘者禁用。
23 麻黄与苍术
【配对机制】麻黄辛温宣肺发汗解表,苍术辛香苦温燥烈,外能散表寒而祛风湿,入中焦能燥湿浊以健脾胃,除秽浊以悦脾气,解湿郁以快气机。二药合用,一肺一脾,一散一燥,宣利肺气助燥湿运脾之功,并行表里之湿,散水湿结肿之力较著。
【临床应用】
1、表里水湿壅滞结肿,如肌肉风湿麻木不仁,重困酸楚,关节疼痛,水肿等。
2、寒湿痹阻之偏正头痛而重困者。
3、痰湿蕴阻之咳喘胸闷痰多者。
【用量用法】麻黄6~9g;苍术:5~10g。健脾燥湿多用制苍术,祛风湿之发汗解表多用生苍术。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24 麻黄与白芥子
【配对机制】二药辛温,同归肺经。麻黄宣通腠理,通九窍调血脉;白芥子走窜利气,既能温宣肺气,化寒湿凝聚之痰,又能通达经络,尤善搜胁下皮里膜外、筋骨经络之寒痰。二药相伍,宣通利气,消散痰结,合用相得益彰,共奏宣散经络寒湿痰滞之功。
【临床应用】
1、寒痰壅肺,咳喘胸闷痰多者。
2、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者。
【用量用法】麻黄:6~9g;白芥子: 3~10g。
【使用注意】二药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慎用;白芥子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易发泡,患有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
25 麻黄与石菖蒲
【配对机制】麻黄宣肺气散寒通滞,石菖蒲气味芳香,苦温性燥,能化湿浊,燥脾湿,调壅滞,和中州,为化湿和胃之良药。二药合用,调理肺脾气机,化湿醒脾开胃,消积宽中。止咳平喘作用确切。
【临床应用】
1、湿浊中阻,脘闷腹胀,痞塞疼痛,纳差,苔腻者。
2、寒湿所客,身体沉重,胃脘胀痛,面色萎黄者。
3、咳逆上气,以寒饮湿痰之壅塞膈上,气窒不通者。
【用量用法】麻黄: 3~15g;石菖蒲: 5~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二药配对,辛温香散,易伤阴耗气,凡阴亏血虚及滑精多汗者忌用。
26 麻黄与肉桂
【配对机制】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通经络而散外寒,肉桂辛甘大热,气厚纯阳,入下焦,能助肾中阳气而益命门之火;入中焦温暖脾胃以健运;入血分则温通血脉而散寒止痛,具有引火归原的作用,为治命门火衰要药。二药合用,一外一内,一攻一补,共奏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功效。
【临床应用】
1、素体阳虚,复感风寒,畏寒、肢冷,脉沉细者。
2、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之症。
【用量用法】麻黄:6~9g,肉桂3~6g,肉桂用量不宜过大,超量服用可出现头晕、眼花、口干、便秘、尿少等毒副反应。
【使用注意】二药辛温,耗阴动血,故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忌用,又肉桂畏赤石脂,配对组方时应注意。
27 麻黄与地龙
【配对机制】麻黄宣肺止咳喘、利尿;地龙性寒降泄,通上彻下,善启上而宣降肺气,泄肺热而平喘止咳,泄下而通利州都而除湿通淋,又通经络而除痹舒筋,二药宣泄通络并用,寒热并调,相辅相成,共奏宣通肺络,止咳平喘、利尿之功。
【临床应用】
1.肺火壅盛,症见咳嗽,无痰或痰黄稠不易排出,甚则痰中带血,口鼻气热,皮肤蒸热者。
2.热结膀胱而见小便点滴不通,小腹急胀难忍,或小便不利者。
【用量用法】麻黄:6~9g;地龙5~15g,鲜品10~20g,宜剖开腹部,洗去内脏及泥沙等异物。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及无实热之证慎用。地龙服用量过大可出现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悸、呼吸困难、血压先升高后又突然降低,有时还可见胃肠道出血现象。

三 有关麻黄的配伍探讨
论文摘要: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利水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与不同药物配伍临床上具有不同意义。?
1 麻黄功用简介? 麻黄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其性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利水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 治疗 外感风寒表实证,实证喘咳及水肿,麻疹不透,黄疸等。?
2 麻黄在临床上与不同药物配伍的意义?
麻黄配桂枝:温肺化饮,适用于外寒内饮,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之证。?
麻黄配石膏:辛凉宣泄,外散风寒,内清肺热,适用于表寒里热之“寒包火”证。?
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闭之证。?
麻黄配葛根:解肌发汗,适用于伤寒无汗无风,项背强直,或外塞风寒,邪气内迫于阳明之恶寒无汗,发热口渴,下利等既所谓太阳阳明合病者。?
麻黄配薏仁:解表祛湿,适用于风湿外袭,汗液不得外泄所致全身疼痛,发热无汗,日脯剧烈为风湿在表,有化热倾向者。?
麻黄配连翘:解表退黄,适用于黄疸兼见头痛,体痛恶寒,无汗和小便不利等证而属表闭,湿热蕴郁发黄者。?
麻黄配熟地:滋肾平喘,适用于肺实痰壅,肾阴耗损、肺气上逆、肾虚不纳之证。?
麻黄配大黄:宣上导下,适用于肺胃热盛,痰热互结,腑气不通,肺气上逆之喘咳。?
麻黄配升麻:升阳解毒,适用于伤寒大下之后,阳邪陷里,热毒上蒸,上热下寒,虚寒互见的复杂症候,而出现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吐脓血者。?
麻黄配射干:降逆化痰,适用于肺气不宣,咳而上气,喉中痰诞,阻碍气机不利,喘息不调,致喉中有声如水鸡之鸣音者。?
麻黄配细辛、干姜:温肺化饮,适用于外寒内饮、风寒束表,水饮内停,上迫于肺,肺失宣降之证。 ?
麻黄配五味子:敛肺止咳,既可宣肺平喘,又能敛肺降气,适用于肺虚气逆,肺失宣降之证。?
麻黄配白术:利尿消肿,适用于水肿兼表证者。?
麻黄配浮萍:行水消肿,适用于水肿尿少而兼有表证者(如急性肾炎初期水肿)。?
麻黄配葶苈子:泻肺祛饮,宣泄肺气,适用于痰饮壅实,水气停滞所致之喘满痰涌者。?
麻黄配附子:宣肺平喘,温通心阳,适用于心阳不足,寒饮内闭之证。?
麻黄配厚朴:平喘降逆,适合于表邪挟饮咳嗽上气,咳喘明显脉浮者。?
麻黄配半夏:化痰平喘,调和肺胃,适于咳嗽咯痰,气喘息促者。或咳喘兼呕,舌苔厚腻者。?
麻黄配椒目:宣肺利水,适合于风水气喘或咳喘面目浮肿,皮胞眼胀者。?
麻黄配白芥子:宣肺化痰,适合于寒痰壅肺,气喘不顺;或痰喘兼胁病,鼻窍塞窒者。?
麻黄配黄芩:清宣肺气,清肺化痰,适用于痰热郁肺,肺失宣降之证。?
麻黄配麻黄根:宣肃同司,宣肺祛邪,平喘降逆,适用于肺失宣降之证。
麻黄配黄芪:宣肺平喘,益气固表,适用于肺气虚弱,寒邪阻肺之证。?
麻黄配石菖蒲:醒神开窍,适用于纳呆腹胀者。?
麻黄配甘草:解表利水,适用于风水实证,系水气郁表的表实无汗,里无热者取二药以发汗消水,使水从皮去。麻黄配前胡:宣肺止泻,治适用于小儿泻痢。?
麻黄配苏子:适用于上实胸满,肺气债郁,呼吸短促,实多虚少者。?
麻黄配生艾叶:适用于治疗寒湿痰喘或经期受寒,各月来讯气喘者。?
麻黄配当归:适用于营亏气喘,或外伤胸膈,胸满且痛,呼吸不顺者。?
麻黄配人参:适用于久喘下元亏虚,或气虚感邪,肺气失宣,咳喘阵作者,虚甚重用人参。?
麻黄配车前:适用于面目浮肿者,或喘泻兼作,吸收急促,痰壅肺闭之咳喘者。?
麻黄配苍术:适用于治疗慢支或肺结核钙化后,纳差体虚;或内有痰湿之邪,外易受六淫之侵 而咳喘患者。
麻黄配地龙:有松弛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舒张毛细支气管的功能,可通畅气道,降低呼吸阻力,改善通气与换气功能,修复黏膜,从而起到 治疗 喘憋性肺炎的作用。?
麻黄配罂粟壳:一宣散一收中敛,相辅相成,起着宣通、收敛肺气的作用。?
麻黄配白果:治肺痹邪恶,喘嗽日久,外邪未彻,肺气耗散而呼吸短促者。?
麻黄配羌活:散风寒、止痹痛。?
麻黄配肉桂:温散寒邪、宣通气血。?
麻黄配葱白:发汗散寒、祛痰平喘。?
麻黄配生牡蛎:常用于治疗荨麻疹等病。?
麻黄配蝉衣:治疗荨麻疹,疗效较好。?
麻黄与白芍:可以减少其不良反应。?
3 总结 ? 麻黄在临床上与上述不同药物配伍,可产生不同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功效,因此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痹证及喘咳,水肿,麻疹,疮疡初起兼有风寒表证者。? 转贴于论文联http://www.lwlm.com

五(麻黄的配伍)中草药用药配伍-4 [配伍应用]
1.配石膏,治肺热咳嗽气喘。
2.配桂枝,治感冒风寒,发热无汗、恶寒怕风,头、身疼痛之表实证,风寒湿痹,咳喘等症。
3.配浮萍,治风水为病,身热恶风,头面四肢俘肿,小便不利,或风疹瘙痒.
4. 配杏仁,治风寒犯肺,咳喘气逆.
5.配米壳,治久咳不止,干咳少痰。
6.配干姜,治寒饮喘咳。
7.配五味子,治肺寒痰饮喘咳。
8.配熟地黄,治寒湿阻滞脉络的阴疽,或肾虚寒饮喘咳。
9.配附子,治风寒痹痛及阳虚外感,浮肿等症。
10.配白术,治水肿病。
11.配细辛,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身痛头痛而兼肺气郁闭,咳喘寒痰者。
12.配葱白,治肺气不宣,水气不行,上半身浮肿,小便不利之风水证。
13.配葛根,治外感风寒,邪气内迫于阳明之恶寒无汗,发热口渴,下利等症。
14.配生姜,治风寒外束,肺气郁闭之发热恶寒,无汗兼见咳喘呕逆者。
15.配人参,治元气虚弱,感受风寒,汗不得出者。
16.配黄芩,治身热汗出,喘促气粗,甚则鼻翼扇动,咳嗽痰黄而粘,胸闷烦躁,口渴喜冷饮,舌苔黄腻之肺热痰喘症。对于肺阴不足,痰热虚喘之证不宜应用。
17.配车前子,治肺气郁闭,水道不通,肾失开合之四肢水肿,小便不利,或头面四肢急性水肿兼有表证者;痰壅肺闭之咳喘者;外邪袭肺,肺气失畅所致的发热恶风,头面四肢水肿兼有胸闷气喘,
咳嗽痰多者。
18.配白果、治肺气壅塞,久喘久咳而不愈者(本药对较少单独应用,多根据病证的寒热虚实等具体证情,与它药配伍同用,而以本约对为主)。
19.配薏苡仁。治风湿关节痛。
20.配羌活、防风,治水肿而伴有表证,偏寒者。
21.配白术、生姜,治水肿而兼有表证者。
22.配干姜、细辛,治寒喘。
23.配杏仁、甘草、治风寒外柬,鼻塞身重、咳嗽气喘。
24.配石膏、杏仁,治实证喘息,肺热咳嗽。
25.配生姜、石膏、甘草,治水肿初起,兼有表证,如越婢汤。
26. 配杏仁,石膏,甘草,治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
27.配连翘、赤小豆、桑白皮,治湿热黄疸,兼见表证,或风疹皮肤瘙痒,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8.配桂枝、杏仁、甘草,治风寒感冒。
29.配干姜、细辛、姜半夏,治慢性支气管炎。
30.配杏仁、地枯萝、冬瓜皮,治水肿气急,尿少。
31.配薏苡仁、杏仁、甘草,治风湿热痹,骨节酸痛等症,如麻杏薏甘汤。
32.配桂枝、附子、防风,治风寒痹痛。
33.配生石膏、黄芩、桑白皮,治热邪壅肺的咳嗽,气喘,鼻煽。
34.配白术、茯苓皮、桑白皮,治水肿病初起。
35.配桂枝、干姜、细辛、半夏,治风寒束表,兼有内饮者。

六 麻黄妙用
苏新民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麻黄有三大功用:发汗、平喘、利水,临床上疗效可靠。但麻黄的功用远远不止上述三种,其用途甚广,除用于治风寒表证、外感喘咳、风水浮肿等证之外,对许多病症也都有很好的疗效。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于方中加入麻黄,可增加疗效,举例如下:
慢性腹泻:麻黄与前胡合用可治慢性腹泻。肺与大肠相表里,麻黄宣通肺气,调整大肠气机,分利肠中水湿;前胡宣肺降气,肺气得宣则肠中之气顺,里急得缓。二药相互为用,腹泻自止。一般麻黄与前胡用量之比为1:2或1:3。
脑梗塞后遗症:脑梗塞后肢体瘫痪病人,在使用活血化瘀药物的同时,加入适量麻黄,可增强疗效,促进病人的肢体恢复活动功能。
疲劳综合征:麻黄对疲劳综合征有良好的疗效。单用10~15克煎服即可。如与人参、制附片、细辛等配伍使用则效果更佳。
小儿遗尿:小儿遗尿是儿科常见病,多为肾气不足,膀胱虚寒所致。常用方如缩泉丸、桑螵蛸散,有一定的效果,但很难速效。如加入麻黄,收效即快。
雷诺氏综合征:雷诺氏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以麻黄6~10克,当归尾10克,水煎服,对雷诺氏综合征有良好的疗效。但有高血压者慎用。
腹痛:麻黄具有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因此有较好的治疗腹痛作用。如配合芍药甘草汤则效果更好。
白带过多:妇女因寒邪凝聚,阳气被抑,致水湿不能运化、白带过多者,用麻黄效果甚佳。可用麻黄10克水煎服,日1次,连用7天。
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将麻黄加入补阳还五汤中,经多例的临床观察,均获较好的疗效。
消化不良:对于湿阻中焦困脾而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在使用行气化湿、健脾开胃的药物时,加入麻黄6~10克,可明显使病人食欲好转,改善消化功能。
子宫脱垂:老年妇女多年不愈的子宫脱垂(三度下垂),用黄芪24克,麻黄24克,二乌各15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黄芩12克,生地15克,甘草6克,蜂蜜60克,水煎服。疗效肯定。
低血压病:麻黄具有加强心脏收缩力及升高血压的作用,且能使血压上升较持久,可用麻黄10~15克煎服,常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功能性不射精:正常性交而不能射精者,谓之功能性不射精。麻黄可通九窍,调血脉,以麻黄10克,水煎5~10分钟,每晚睡前服下;同时以麻黄研末,敷于神穴,连续7~10天。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1-30 16:30 2楼
小李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fybwcb
[小李按]
为了让网友对中草药用药配伍有较全面的认识,更方便使用,特从有类中药书藉中(《临证用药配伍指南》、《中国中草药配伍大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Ⅰ~Ⅲ》、《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整理出本文,重点是介绍中草药的配伍、新用、联用及临床报导等方面的材料供参考。
因工作量比较大,要花点时日方可完成20大类700多种中草药的整理工作。
现先试整理出第一类解表发散风寒药中“麻黄”及“桂枝”的材料,不知是否合网友使用,请提意见,以便及时调整的整理思路,使整理的材料更合网友的需要。谢谢!
第一类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表邪,指客于人体肌表的六淫等外邪;表证,指外邪从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正邪相争于表所产生的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是外感病
的初起阶段。
表证主要有风寒和风热两种不同性质,故本章相应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节。
解表药多具辛味,性能发敬祛邪,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解,防止其入里传变。
解表药主要用于风寒或风热外感表证,对于麻疹、水肿、咳喘、疮疡、疟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有表证者,以及风寒湿痹的肢体疼痛,亦可酌情选用部分解表药,组成方剂,予以治疗。
应用解表药时,必须针对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的不同性质,而分别选用长于发散风寒的辛温解表药或长于发散风热的辛凉解表药,对于虚人外感表证,还须针对正虚的不同情况,随证配伍相宜的助阳、益气、养阴等扶正之品,以保护正气并利于祛邪.
解表药多有发汗作用,若选药不当或用之太过,使汗出过多,则有耗气伤津之害,甚者可致亡阴亡阳之变,故解表取汗,以遍身微汗为桂。
素体多汗或阴血亏损者,久病疮痈、淋病及失血者,虽有外感表证,均应慎重选用解表药,谨防再度耗损阳气和津液。
解表药多系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耗散药性,减弱药效。


一(麻黄概述)中草药用药配伍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寒药的性味多属辛温,多有较强的发汗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有汗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部分药物对于具有风寒表证的咳喘、水肿、疮疡及风寒湿痹痛症也可应用。虚人慎用发散风寒药
麻黄 《本经》
[方名] 生麻黄、净麻黄、炙麻黄、麻黄 麻黄绒、蜜麻黄。
[概述] 麻黄始载于《本经》,自汉·张仲景《伤寒论)创麻黄汤方后,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发汗解表、止咳平喘、利尿的要药,多用于治疗风寒表实重证及多种咳喘证。由于麻黄发汗作用猛烈,常将其制成炙麻黄、麻黄绒,炙麻黄绒等不同炮制品使用。从中提取的主要化学成分麻黄碱,已被制成盐酸麻黄碱片剂和注射剂,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反应及低血压等。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平喘,利水。
[主治]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等表实证,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喘咳,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疹搔痒,风湿痹痛、皮肤不仁,以及阴疽、痰核等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宜先煎,去水面浮沫,1.5—9克;或入丸散。
[药性比较] 麻黄有生用与炙用之分。
生麻黄味辛微苦,性温,以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力胜,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和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湿痹痛,湿热黄疽亦可用之。
炙麻黄,即蜜炙麻黄,味辛甘微苦,性温而偏润。发汗力弱,以利肺平喘力强,多用于肺气壅阻之咳嗽气喘症。
麻黄根,性平味甘,无毒,归肺经。本品专功收敛止汗,多用于体虚自汗、盗汗。与麻黄解表发汗迥然不同。
[宜忌] 恶辛夷、石韦;厚朴、白蔹为使。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宜炙用,凡由体虚而致自汗、盗汗、咳喘者均忌服。虽有可汗之症,亦不可过剂。

二麻黄的药理 [药理研究]
一、系统的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心脏、麻黄碱对心脏有较强兴奋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在增体情况下由于血压升高反射地兴奋迷走神经,可抵消它直接加速心率的作用,如迷走反射被阻断则心率将加快。麻黄碱可引起意外的心律失常。反复应用或一次用量很大可抑制心脏其挥发油乳剂对瞻除心脏表现抑制作用。
(2)血管:麻黄碱的血管收缩作用比较温和持久,血管舒张作用很微弱。用于鼻粘膜肿胀,收缩作用既长,又无续发性血管扩张作用;麻黄碱对冠脉、脑、肌肉血管呈现扩张作用,使血流量增加,而对肾、脾等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则使其收缩,血流量降低。
(3)血压:麻黄碱的升压作用缓慢持久,可维持数小时收缩压的升高较舒张压显著,舒张压一般不降低,脉压可增大。麻黄碱三种异构体的升压作用,以左旋麻黄碱最强,右旋伪麻黄碱最弱。麻黄次碱能降低血压。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麻黄碱如用较大量即能兴奋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震颤等症状。对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也有兴奋作用;在麻醉药中毒时有苏醒作用,且可用于发作性睡眠病。麻黄挥发油乳剂对兔呼吸表现先兴奋,后抑制,一定量麻黄碱能对抗麻黄挥发油乳剂引起小鼠的镇静作用。
3.对平滑肌的作用 麻黄碱、伪麻黄碱、左旋麻黄碱、右旋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麻黄挥发油均有松弛支平管平滑肌的作用。麻黄碱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抑制蠕动,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及排空,麻黄次碱对离体兔肠先抑制后兴奋。麻黄碱于眼局部用药可作用于虹膜辐射肌使瞳孔扩大。对动物离体子宫一般表现为张力及振幅增加,此种兴奋作用可被麦角胺阻断,被可卡因增强。但对正常妇女及月经困难者则可减少子宫活动。能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增加,麻黄碱使排尿次数减少,甚至产生尿潴留。
4.解热降温作用。麻黄挥发油乳剂对人工发热的兔有解热作用。其挥发油及萜松醇对正常小鼠体温有降温作用,以萜松醇作用更为明显,但二者对正常及发热猫末见引起发汗。麻黄碱及麻黄总生物碱对人不能诱发出汗,但可使在高温下人出汗快而量多。
5.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其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种链球菌,乙种链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挥发油对多种细菌也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增强。麻黄煎剂及挥发油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6.其他作用 其水提物及挥发油均有镇咳作用。麻黄碱对胃肠道分泌有抑制作用;对犬引起血糖升高,但弱而不恒定;可使疲劳的骨铬肌紧张度显著而持久地升高。伪麻黄碱对犬有显著作用。麻黄的水或乙醇提取物还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
二、麻黄的化学成份作用
麻黄的化学成份主要有麻黄碱 伪麻黄碱 麻黄次碱 麻黄挥发油等。
(1)麻黄碱作用:①中枢兴奋作用;②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③升压作用缓慢持久,可维持数小时,收缩压升高较舒张压为显著;
④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支气管痉挛,作用强度不如肾上腺素,但作用较持久且口服有效,松弛胃肠平滑肌,延缓胃肠道内容物的推进和排气。对人子宫表现抑制作用,可治疗痛经。麻黄碱使括约肌张力增强,排尿次数减少,甚至产生尿潴留,可治疗小儿遗尿和括约肌无力、尿失禁。麻黄碱可增强输精管自发性收缩;
⑤对骨路肌有抗疲劳作用,促进神经肌肉间的传导,可用于肌无力的治疗;
⑥提高血糖和代谢谢率,中枢性发汗作用。(2)伪麻黄碱的作用:①利尿作用;②兴奋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松弛扩张。
(3)麻黄次碱作用:降低血压,加强子宫收缩和肠蠕动。(4)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中枢抑制作用,可被麻黄碱所对抗。抑菌作用,降温作用。眼部用扩瞳.抑制流感病毒。(5)麻黄根具有扩张末梢血管和降压作用,止汗作用。

三(麻黄的新用)中草药用药配伍
[新用]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水肿:麻黄碱30一60mg,每日3次,连续用药12一l5个月。
2.遗尿症:麻黄(3—5岁4g,6—12岁6g,>12岁9g),适量配用益智仁、黄芪、桑螵蛸、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剂。或麻黄碱0.75一lmg/kg (最大剂量<25mg/次),晚睡前服,10日为1疗程。
3.小儿腹泻:麻黄2—4g,前胡4—8g,水煎液加糖,分3次服,每日1剂。
4.不射精症:麻黄粉3g敷脐,外贴麝香回阳膏,每晚睡前贴药,连用7日。或麻黄素12.5mg,每日3次;配合左旋多巴,苯丙胺等药物治疗。
5.性欲减退症:麻黄碱50mg,睡前服,每日1次。
6.支气管哮喘:0.5—1%麻黄素溶液,滴鼻。
7.风湿性肌炎:麻黄30g(老年人、儿童减量),水煎5分钟分2次服,每日1剂。
风湿性关节炎:麻黄、牛蒡子各12g,布包后加净雌乌鸡(不放血)煮熟,加调料早晚分服,连服2—3剂。
8.顽癣:麻黄15g,煮沸5分钟温服,每日2次。
9.鱼鳞病:鱼鳞汤I号(麻黄、蝉蜕等组成)服用20日,继服Ⅱ号(当归、地黄等组成),半年为l疗程;近期治愈率66.7%。
10.硬皮病:麻黄l0g,桂枝、片姜黄各15g,加于温阳益气养血化瘀方剂中应用。
11.老年便秘:麻黄25g,白术20g,杏仁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l剂。
12.酒糟鼻:生麻黄节、生麻黄根各80g,洗净切碎加白酒1500m1,武火煎30分钟,滤液备用,每次25m1,每日2次,l0日为1疗程。
13.慢性腹泻:生麻黄l 5—30g后入煎剂,口服或保留灌肠,可增强止泻效力。麻黄碱抑制结肠分泌功能,松弛肠道平滑肌,抑制肠蠕动;配合辨证用药治疗慢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慢性结肠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等。
14.呃逆:麻黄素5—20mg,加50%葡萄糖液40m1,缓慢静脉注射;对血压无影响,但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宜用。或麻黄碱10mg、加5%葡萄糖液250m1,静脉滴注。
15.慢性肾功能衰竭:麻黄干浸膏及其单宁成分可明显改善慢性肾衰的肾功能,纠正高磷低钙血症。机制:①抑制肌酐产生;②抑制羟自由基和氧自由基。
16.胰岛素所致水肿:口服麻黄碱8小时1次,用量达15mg后立即有利尿和尿钠排泄,1周后水肿消退,体重降低。
17.三叉神经痛:麻黄碱可兴奋脑啡肽系统,因而具有镇痛作用,其镇痛程度为吗啡的1/7一l/12。用法:麻黄素30mg,肌内注射,每日2次。

四 (麻黄的联用)中草药用药配伍-6

[联用]一 强心甙:与麻黄、颠茄或洋金花等联用可导致心率加快,增加强心甙的心脏毒性。
一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痢特灵、优降宁、异烟阱、甲基苄肼、苯乙肼等):不宜与麻黄及其中成药(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气管炎丸、哮喘冲剂、半夏露冲剂、保金丸、定喘丸等)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停药不足2周者,不可应用麻黄及其中成药,以避免发生“酪胺反应”(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运动失调、心肌梗死或高血压危象)。含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中成药如舒络片(含优降宁)、消痢片(含痢特灵)等,均不宜与麻黄及其中成药嵌用。
一 抗高血压药(利血平、降压灵等):麻黄可减低其降压效果。中成药罗布麻片、降压片、明菊地黄片、牛黄降压片等,均不宜与麻黄及其中成药联用,以避免降低抗高血压疗效。
一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巴比妥、异丙嗪等):可拮抗麻黄碱的兴奋作用。
一 氯丙嗪:与麻黄类药物并用可使血压降低过快。
一 氨茶碱:与麻黄有协同性止喘作用,但联用时毒性增加2—3倍,可发生头痛头昏、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如需联用两药均应减量。
一 酚妥拉明:与麻黄碱有药理性拮抗作用。
一 肾上腺素:与麻黄碱并用可致血压升高过快,易发生心律失常、恶心呕吐,头昏等不良反应;如需并用应减量或交替使用。
一 异丙肾上腺素:与麻黄碱并用可致血压过高、心悸或心律失常;如需并用应相隔数小时。
— 三环类抗抑郁药:与麻黄碱并用可发生高血压危象、脑出血或心律失常等。
— 环丙烷麻醉:麻黄碱可使环丙烷毒性作用增强。
— 阿托品:可抑制麻黄根生物碱的降压作用。
—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与麻黄并用易致大汗虚脱。
一 扩张冠状动脉中成药(速效救心丸、山海丹、活心丹、心宝丸、益心丸、滋心阴液、补心气液等):与麻黄类药物并用可产生拮抗作用.
十 镇咳药(喷托维林等):与麻黄碱有协同性止咳作用。
十 支气管扩张药(β—肾上腺能受体兴奋剂等):可使麻黄素的作用增强。
+ 苯海拉明:与麻黄碱并用可增强平喘和抗过敏作用,并可消除麻黄碱兴奋性副作用。
+ 青霉素:与麻黄有协同性抗菌作用。
+ 石膏:可降低麻黄的发汗力,增强利尿和抗过敏作用。
+ 桂枝:与麻黄配伍可使发汗作用增强。
+ 附子:与麻黄伍用可提高机体抗病力。
+ 葛根:可防止麻黄碱挥发,提高解热功效;但葛根黄酮可拮抗麻黄碱收缩血管作用.
十 甘草:与麻黄有协同性镇咳作用;但亦可使血中游离麻黄碱浓度降低。
十 沉香:与麻黄组成“药对”,治疗咳喘。
十 麻杏石甘汤:在煎剂中.麻黄减类提取量增加,药效出现较晚而持久,但不能降低麻黄的毒性作用。
十 麻黄汤:在煎剂中,各药(甘草、桂枝、杏仁)对麻黄碱均有吸附,各药含量亦有降低,但降低程度因配比不同而异。

五 (麻黄的临床报导)中草药用药配伍

[临床报导]
1.治百日咳 用麻杏百日咳合剂,治疗患者190名,痊愈者145名(占76.3%),显效者l0名.中效者21名,小效者7名,无效者7名。处方及用法:麻黄2.4克,杏仁3克,白茅根9克,天南星1.2克,川贝母3克,橘红3克,天门冬4.5克,甘草1.5克,炙百部2.1克,川黄连2.1克,桑白皮3克,前胡3克,清半夏2.1克,萎仁4.5克,葶苈2.1克,石膏4.5克,黄芩3克。加水250毫升。煎成100毫升,每剂两次,共煎成200毫升。每岁每次10毫升,超过5岁以上者,每次50或60毫升,每天两次或三次均可。又有报告用上方治疗百日咳77例,治愈率为72%,并证明本合剂治比抗菌素为高,且无任何副作用。
2.治慢性肺心病 报告吸入1%麻黄碱治疗馒性肺心病5例并与对照组(末吸入麻黄碱)5例比较,观察吸入麻黄素对慢性肺心病的效果较对照组出现快且显著。
3.治小儿咳喘 (1)麻油1850g,熬至滴水成珠后,将铅丹500g放入搅拌均匀,炼熬至一定的粘稠度,即为膏基。继用70%麻黄粉,30%白胡椒粉,均,在每份膏基上放0.1g,趁热合拢备用。治疗时将膏烘热,贴于患儿肺俞穴。咳喘甚或年龄稍大患儿可贴双侧,每日换药1次;病轻或幼儿贴1侧或两日换药1次。结果:治愈235例占81.6%,好转42例占14.6%,无效11例占3.8%。
(2)“定喘宁胶囊”,每粒含麻黄粉0.1g。枳壳粉0.2g,大黄粉0.3g,<1岁0.5粒,1-3岁1—1.5粒,4—7岁2粒,均日服3次;>7岁2—3粒/日4次。结果:显效48例,好转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0.5%。
(3)麻黄粉70%,白胡椒粉30%混均,在每份膏基上,放0.1克药粉,趁热合扰备用,同时将药膏烘热,贴于背部肺俞穴。治疗小儿风寒咳喘288例,结果治愈225例(81.6%)。好转42例(14.6%),无效11例(3.8%),总有效率96.2%。
(4)单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咳喘40例、用药6剂后,症状消失。对19例观察半年以上,有l 6例未发作。处方:净麻黄3克,生石膏15克,上二味同时先煎,光杏仁9克,生甘草3克,甜葶苈4.5克,大红枣9克,制半夏6克,水二煎,分4次,一日服完。另将山慈菇干粉3克,分3次,一日吞服。
4.治疗遗尿 每晚睡前15分钟,口服麻黄素(0.5—0.75mg/kg)1次,同时用小圆形硬状物(如绿豆、人丹丸)以条形胶布固定于“遗尿点”(双侧小指掌面第2横纹中点处),以有压迫感,又能忍受为度,次晨取掉胶布,疗程8—21日。治疗4.5—14岁的遗尿患儿31例,结果:痊愈19例,显效11例,无效l例。
5.治疗鼻衄 药物制备:白及80g,麻黄素0.5g,甘油15g,调成粘胶状,取中号鼻镜为模,将胶剂充入模内固定成形,使成为100个鼻衄栓备用。使用方法:首先清洁鼻腔,暴露出血或糜烂部位,取一颗鼻栓直接与出血或糜烂面接触填塞,前鼻孔堵 一干棉球,以防鼻栓滑脱,可重复填塞。结果:172例,痊愈65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8%。
6.小治疗小儿腹泻 麻黄2—4g,前朗4—8g,水煎后加白糖顿服,日—剂,观察138例,治愈l 26例,其中124例服药1—2剂即愈。
7.治皮肤病 用麻黄场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儿单银屑病10例,平均服药19剂后,2例全愈;5例基本全愈;2例显著进步;1例进步。
其基本药是:麻黄、桂枝、赤芍、白芍、当归、生地、首乌、丹参、桂枝、赤芍、
多而搔痒者加乌蛇、全蝎;损害红肿毒盛者加土木鳖;
损害以头部为主者加羌活;以四肢为主者加威灵仙;其余加泽泻、金银花、生甘草等渗湿解毒药品,随症酌加。
对荨麻疹、湿疹、药疹、漆过敏等39例过敏性皮肤疾病,用加味麻黄蝉衣汤(麻黄4.5克、蝉衣9克,槐花6克,黄连3克,浮萍9克,甘草3克)治疗,获得满意效果。其中37例治愈,1例进步,1例无效.又报导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荨麻疹多例,茯效.

六 (麻黄的中毒防治)中草药用药配伍

[中毒防治措施]一、中毒机理
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尤其是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对周围的拟交感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心肌兴奋,小动脉收缩,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松弛,瞳孔散大,代谢谢率增加等。重症中毒时,可见呼吸困难,惊厥、烦躁等,最后因呼吸衰竭,心室纤额而死亡。
二、中毒症状
轻度中毒,表现为中枢兴奋,神经过敏,烦躁不安,震颤、头晕、焦虑或谵妄,失眠,心慌、气短。恶心、呕吐、心动过速,鼻粘膜干燥,血压升高,瞳孔散大,大量出汗、排尿困难,心前区疼痛。严重时,视物不清,休克,昏迷,呼吸困难,惊厥。最后因呼吸抑制,心室纤颤而死亡。本药长期服用,能引起病态嗜好。
三、中毒原因
对心脏有强大兴奋作用,反复应用或大剂量易产生抑制,可扰乱心律。或心脏本身有病,麻黄又与洋地黄类药物同用,很易引起心律紊乱。其毒理作用为抑制丁氨基氧化酶的活性,使
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化学传导物质的破坏减慢,以致引起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的一系列兴奋(包括脊髓)。一般超过治疗量5一l0倍即可引起中毒。
四、中毒防治
1.一般量不超过15克。夏季尤应注意减量。当体虚发表时,也应注意减量。
2.对早期中毒者,立即洗胃、催吐,视情况导泻。
3.可用中枢神经抑制药,如氯丙嗪、巴比妥类,轻者口服,重者注射。巴比妥、苯巴比妥、安米妥钠,可按其常用量内服或注射。
氯丙嗪25—50mg,肌内注射或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可对抗麻黄碱毒性,抑制呕吐中枢兴奋和抗惊厥。
4.对大汗不止或呕吐较剧者,可用阿托品和鲁米那钠同时注射。
5。对血压过高者,可用硝酸甘油0.5毫克或亚硝酸钠60毫克。
6.对肺水肿患者,可用高渗葡萄糖或钙剂静脉注射,必要时,可用毒毛旋花子甙K或G。
7.忌用兴奋剂(氨茶碱等)。,因其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更可促其恶化。
8.吸氧,镇静及对症治疗。
9.绿豆15g,甘草30g,水煎液分2次服,可连服3—5剂。
10.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心绞痛、甲状腺功能亢进、多汗体虚、气喘及服用洋地黄患者忌用麻黄类。
⬅ 腰腿痛 颈椎病 等 健康秘方 老茶馆 麻黄汤配伍思路与方法,麻黄汤及其衍生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