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行哲学看唐僧与孙悟空的关系

2010-06-16 15:44 楼主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以前,已经有了《取经诗话》等西游故事传世,后吴承恩对民间流传的西游故事进行加工整理遂有了《西游记》的问世。吴承恩的再创作一个重要的特点便是在原来的西游故事上的加上了五行相生相尅的哲学,作者在二十二回写道:
五行匹配合天真,认得从前旧主人。
炼已立基为妙用,辨明邪正见原因。
金来归性还同类,木去求情共复沦。
二土全功成寂寞,调和水火没纤尘。
又如在第三十六回作者借沙僧之口说道:
木火相搀各有缘,全凭土母配如然
三家同会无争竞,水在长江月在天。
这里的木指猪八戒,土指沙僧,皆有回目为证,第八十九回回目“黄狮精虚设钉钯宴,金木土大闹豹头山”结合情节,可以得知,这里的金指孙悟空,木指猪八戒,而土指沙僧。结合“三家同会无争竞”,木既指了猪八戒,土指了沙僧,而“三家”理应指唐僧的三个徒弟,除去了土和木,剩下的火应指孙悟空了。最后一句,“水在长江月在天”其中的水显然是指唐僧了。由此可知金火应当属孙悟空,而水应属唐僧。关于“取经四众”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前人已经有了许多研究,可参看相关论文,本文不再详细论述。

(一)
依据上文所提到的五行与取经四众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金和火对应着孙悟空,木是对应着猪八戒,土对应着沙和尚,水对应着唐僧。取经四众中,唐僧、猪八戒、沙和尚和五行之间都是一对应一的关系,而只有孙悟空对应的却是金和火,依据五行哲学的相生关系:“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①]相尅关系:“金尅木, 木尅土, 土尅水, 水尅火, 火尅金”,金和火是相尅的,为什么作者会将两种完全不能统一的属性统一到孙悟空的身上?我们很难将这一点归于作者的疏忽,因为从小说的回目和情节来看,吴承恩对五行哲学的应用可谓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因而,我们可以说作者将金和火都归于孙悟空绝不是因为他的疏忽而是作者有意为之。
那么,作者将火和金两种属性都归于孙悟空意图何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能从取经四众的出身上看出一点儿端倪。从《西游记》的情节中,我们可以查到,唐僧,如来佛门下金蝉子,不听讲佛,轻慢佛教被贬下凡;猪八戒,原为天蓬元帅,因酒后调戏嫦娥被贬;沙和尚,原为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破了琉璃灯被贬;孙悟空,原为石猴,后大闹天空,被如来压在了五指山下。考察取经四众的出身可以看到: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皆出身“名门”,只有孙悟空一个人原来为妖,故而作者吴承恩将金和火两种属性都归于孙悟空意图便变得很明白了,因为孙悟空原来是妖,吴承恩以为孙悟空妖气未尽,善恶皆存,本性不纯,故而的将两种矛盾的属性归于他,让他一路上将自己的魔性除掉,最后成正果,纯本性。关于这一点,可以在第三十回“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中得到证实,唐僧在宝象国遇险,猪八戒请得孙悟空回去救他,孙悟空过东洋大海欲下海洗澡对猪八戒说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身上有些妖精气”,此处可作为孙悟空邪性未除的明证。

(二)
上文论述到孙悟空两重矛盾属性的一个方面,而作者将金和火归于孙悟空实在还有一番深意。上文已经论述过,唐僧是对应着五行之中的水,而孙悟空是对应着五行之中的金和火,表面上来看,这没有什么大的意味,但如果联系五行哲学以及唐僧和孙悟空在整个西行故事中的表现就会发现,作者作如此安排实在大有深意。
前人在论述《西游记》的时候,或以唐僧为《西游记》中的第一人物,或以孙悟空为《西游记》中的第一人物。而且唐僧和孙悟空之间的关系往往很让人感到困惑,唐僧明为师父而又常常被孙悟空嘲讽,有时他还需要孙悟空对他提点一下,而孙悟空则常常受制于唐僧。其实,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这并不矛盾,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是将唐僧和孙悟空以一种互补的关系呈现出来的。孙悟空桀骜不驯取经四众中只有唐僧能将其辖制住,唐僧名为师长却时不时的会要受孙悟空的提点方能觉悟。
根据上文的论述,唐僧是属水的,而孙悟空是属金和火,作者吴承恩欲使两者相补的意图在这里昭然若揭。在这里不妨将的五地相生相尅的原理在这里再重复一遍,“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尅: 金尅木, 木尅土, 土尅水, 水尅火, 火尅金. ”孙悟空属金,金能生水,故唐僧每次有难大多要靠孙悟空的帮助才能解脱,沙僧和猪八戒不过是打打帮手而已。同时孙悟空又属火,水能尅火,孙悟空性情急躁,惟有的唐僧能制之。故唐僧和孙悟空实在是处于一种互补关系上,没有谁更重要的问题。
不仅是在这现世的遭遇上,就是在佛理的论辨上,唐僧也往往条受孙悟空的提点。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回”
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之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想。如此谓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三藏闻言,默然沉虑。
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
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
三藏道:“在家怎么?出家人怎么?”
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正欢喜处,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嵬,切须仔细。行者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三藏道:“休言无事,我见那山峰挺立,远远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道:“你把鸟巢禅师的《蜜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哪四句?”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懈,千载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似你这般恐惧,神思不发,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明儿个莫胡疑,随我去。”
那长老闻言,心神顿爽,万虑皆休。
从以上几处看来,非但唐僧不是孙悟空的师父,倒像是孙悟空为唐僧之师似的。而孙悟空在取经途中也多亏唐僧管制它,渡他归依佛门,去他邪性,最终成佛。我们不应当说在唐僧和孙悟空之音谁更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在吴承恩在创作开始,便用五行相生要尅的原理,将他们处于一种互补的位置上。

(三)
唐僧与孙悟空的互补关系,不仅体现在了禅理的相互阐发上,而且还体现在了他们的性格上,阅读《西游记》会发现,唐僧和孙悟空在性格上实在有很强的互补关系。
水者,阴柔之物也。唐僧属水,故性格柔和,有时候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点儿娘娘腔。火者,至阳之物也。孙悟空属火,故而孙悟空的性格急躁,好打斗。唐僧在西行路上,总是因为妇人之仁而误事,不识妖精,反怪好人。孙悟空打了妖精反认为他滥杀无辜,念咒儿制他。他自己一遇到妖精就痛哭流涕,惊惶失措。如果被妖精捉了去,还要叫妖精为大王,所以,唐僧是至柔之性也。孙悟空一向天不怕地不怕,遇事火暴,当年就是因为性格过于急躁所以被压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多年无法动弹。似唐僧这样遇事就哭哭泣泣的,上不得西天取不得真经;似孙悟空这样的急躁脾气,想如来佛也不会将真经传受与他。
中国的五行哲学讲“水火相济”,只有当两个看似矛盾的事物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发挥最好的效用,吴承恩深受中国五行哲学的影响,故造制出了唐僧、孙悟空这样的能“水火相济”的人物,唐僧有赖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故而能往西天取经,孙悟空由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又赖他一路的管制,遂去了魔性,终成正果。

(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唐僧和孙悟空处于一种互补的关系,这种互补的关系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作者有意为之,作者吴承恩一开始就有意的用金火来代孙悟空,用水来代唐僧以使他们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唐僧和孙悟空呈现的是一种互为师徒的关系。
作者这样做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吴承恩本人的认识有关的,明清之际,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一些民主思想开始发展起来,儒家的一些传统思想遭到了冲击,[②]原来认为十分严格的师德尊长关系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瓦解,同时,吴承恩曾有古文学派的归有光同官,并因小事和归有光不和,吴承恩认为归有光有腐儒的味道,所以《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未尝没有归有光的影子,而孙悟空则应当是吴承恩心中的理想人物,它对唐僧的嘲讽也未尝没有吴承恩含沙射影的味道。由于这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就不再详加阐述。

总之,作者吴承恩利用五行哲学将唐僧与孙悟空是处于一种相互补充位置之上,他们绝没有谁比谁各重要的问题,金火与水的相互扶持,共同成就了他们西天取经的大业。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甲硝唑的临床新应用 老茶馆 推荐一张目前看到最好的足底反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