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医学疾病观的差异

2016-01-11 10:57 楼主
本帖最后由 胡登峰 于 2016-1-11 11:04 编辑

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说,一个头晕耳鸣,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的患者,中西医学诊断的结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诊察之后,认为患者的疾病为“肾阴虚”。而同样的患者,西医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物理学检查、化验室检查等没有发现人体器质性的异常改变,因而诊断患者没有疾病。其余如中医学诊断为“肝阳上亢”“心肾不交”“脾肾阳虚”的患者,西医学通过各种仪器的检查,如果没有发现人体器质性的异常,也会认为人体没有疾病。相反,在另一种情况下,如临床上许多癌症早期的病人,许多高血压、糖尿病的早期或病毒性肝炎隐匿期的病人等,病人可能不会表现出任何的症状和体征,但由于通过各种仪器的检查,发现了人体有器质性改变的各种证据,因此在西医学看来人体患有疾病的,而在传统中医学看来,由于没有可供临床望、闻、问、切的证候表现(无证可辨),因而也就认为人体没有疾病。为什么相同的患者,中西医学诊断的结论却会如此不同?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西医学对人体疾病的认识和判断的标准是不同的,或者说,中西医学的疾病观是不同的,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状态的状态医学,而西医学则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的结构医学。

造成中西医学的疾病观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中西医学思维方式的差异又是由东西方各自的文化所决定的。一般认为,东西方文化分别发源于源远流长的古老的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土地耕种为主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所需要的对天(自然)的依赖和顺应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人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是天(自然)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与天(自然)之间是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是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主要认识,而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元气论”物质观就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起源于地中海地区的古希腊文明则是一种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工商业文明,工商业文明所需要的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逐渐形成了古希腊人所特有的“天人对立”的观念,认为人天(自然)对立,通过人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自然,是古希腊人对天人关系的主要认识,而对西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子论”物质观则是在这种“天人对立”的观念基础上的产物。正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中的这种自然观和物质观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包括中医学)的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文化(包括西方西医)的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

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在看待人与环境(天)的相互关系上,将人与环境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人体的生命活动总是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形成了中医学所特有的“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在“天人一体”的整体观看来,人与环境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体与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气”,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正是通过这一无形的“气”的感应、震荡和传递作用而实现的。中医学的整体观不仅将人与自然(天)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体的本身也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整体。在中医学看来,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人的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统一的整体,并通过精、气、神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生命活动。中医学的整体观很重要的一点还表现在对于“气化”的认识上。所谓气化,简单地理解,就是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中医学认为,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都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实现的,因而称之为气化。气是什么?笔者在拙著《辨证论治新探——一本把中医讲明白的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认为,气是古人从事物之间(包括人体各部分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虚拟的“模型结构”,代表着事物之间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气化”理论所认为的气是推动天地万物(包括人体)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或根本动力,如果用今天的观点来理解,其实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或根本动力,这无疑是中医学整体联系观的重要体现。

相对于中医学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西医学运用的则是一种还原分析的思维方式。如果说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研究、考察事物及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时,运用的是整体的而不是分割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那么,还原分析的思维方式则恰好与之相反,就是人们在研究、考察事物及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时运用的是分割的而不是整体的、孤立的而不是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还原分析的思维方式在对于人与环境(天)关系的认识上,总是将人与环境(天)严格地区分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认为人体(生命)有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自然界有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变化规律,不能用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来解释和说明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更不能用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来解释和说明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因而形成了所谓天人关系的“天人两分观”。天人两分观根本不承认人与天地(环境)之间存在着以无形的“气”为中介的相互感应的作用,如果说人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话,那也是人与环境之间以有形的物质、能量为中介的机械的、直接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如人体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代谢谢交换,以及环境与人体之间的理化的、生物的作用等。西医学还原分析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对人体的认识上,就是把人体看成是由不同解剖结构的器官、脏腑、官窍、皮肉筋骨等各个部分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结构和部分就如同被安装在一架机器上的各种“零件”一样,各自独立地进行“运转”和“工作”,并共同完成着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而不是像中医学那样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此外,如果说中医学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将天地万物(包括人体)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归结于万物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上(即“气”的作用和影响)的话,那么西医学运还原分析的思维方式则孤立地看待一切事物(包括人体)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将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归结于事物(物质)自身结构的变化。这种孤立地看待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其实也是西医学还原分析思维方式的重要表现。

懂得了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中西医学疾病观的差异,中西医学疾病观的差异其实也正是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的表现。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往往都是从身体上出现了一定的症状开始的。所谓疾病的症状,指的是疾病的过程中病人身体上所出现的主观上的不适和客观上的异常表现,如发热、头痛、鼻塞、咳嗽、腹痛、恶心、呕吐等就属于身体上出现的主观上的不适;而黄疸、发斑、出血、风疹、尿黄、大便清稀等就属于客观上的异常表现,它们都属于疾病的症状。疾病的症状只是疾病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究其实质却是人体生理的功能出现了异常。那么,人体的生理功能为什么会出现异常?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会给出不同的回答。西医学运用还原分析的思维方式,孤立地看待事物(包括人体)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将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简单地归结于事物(物质)结构的本身,而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又总是通过功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西方医学在认识人体的功能时,就会将人体的功能看成是由人体的结构所产生,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正常则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结构异常则人体的生理功能异常,故人体的疾病必有人体形态结构的异常,人体一定部位形态结构的异常是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这便是西方医学所特有的结构决定论医学观,整个西方医学就是建立在这种结构决定论医学观基础之上的。中医学则是用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看待人体的疾病。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将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归结为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因此,在整体联系的思维方式看来,事物的功能总是在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中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事物也就不能表现出它的功能。这样,中医学在认识人体的功能时,就会将人体的功能放在人体各部分之间(包括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中去加以考察,关系决定功能(功能状态),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常则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反之,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异常则人体的生理功能异常(表现为增强或减弱),而疾病正是由于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常所导致的人体生理功能的异常,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异常是人体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中医学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即人体的一切疾病皆能够归结于“气”的异常所致,实际上,“气”所代表的正是人体各部分之间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气”的失常即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失常首先表现为人体内阴阳二气相互关系的失常。在中医学看来,人体疾病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体内阴阳二气相互关系的失常(失调)。那么,何谓人体的阴阳二气?所谓的阴阳二气,如果从现代生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其实就是人体内兴奋与抑制两种不同的生理功能。其中,阳气代表的是人体内具有兴奋作用的生理功能(即兴奋功能),而阴气代表的则是人体内具有抑制作用的生理功能(即抑制功能)。当人体内阳气的生理功能偏胜时,人体表现为兴奋的机能状态,兴奋的机能状态下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增强;当人体内阴气的生理功能偏胜时,人体表现为抑制的机能状态,抑制的机能状态下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减弱。正常情况下,阴阳(二气)双方的力量(即兴奋作用的力量与抑制作用的力量)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上,人体的机能状态既不偏盛,也不偏衰,这就是中医学所说的人体的阴阳平和态。阴阳平和态下人体的生理功能既不过度增强也不过度减弱,因此,阴阳平和态就是中医学所认为的人体的健康态。异常的情况下,阴阳双方力量的平衡被打破,当阳气(兴奋功能)一方的力量过度增强,使得阴气(抑制功能)一方不能制约阳气一方的功能时,人体就会出现机能状态异常增高的阳亢态;或者当阴气(抑制功能)一方的力量过度增强,使得阳气(兴奋功能)一方不能制约阴气一方的功能时,人体就会出现机能状态异常降低的阴盛态。不论是人体机能状态异常增高的阳亢态,还是人体机能状态异常降低的阴盛态,都是人体内阴阳二气失调的机能态,人体内阴阳二气失调的机能态下,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就会出现不受制约的过度增强或者过度减弱,人体就会出现疾病。因此,人体内阴阳二气失调的机能态也就是中医学所认为的人体的疾病态。中医学常常说,疾病就是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失调,而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失调的结果就是表现为人体机能状态的异常。所以我们说,中医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人体机能状态的状态医学,这与西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结构的结构医学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医学看来,人体的疾病总是会发生着人体机能状态的异常改变,这种机能状态的异常改变,要么就是人体机能状态异常增高的阳亢态,要么就是人体机能状态异常降低的阴盛态。因此,人体的疾病也就可以根据其阴阳属性的不同而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即人体的阳气(兴奋)功能偏胜,生理功能亢盛的阳性疾病和人体的阴气(抑制)功能偏胜,生理功能减弱的阴性疾病,因而阴阳也就成为统领人体所有疾病的总纲。

由此可见,中西医学虽然都在研究人体的疾病,但中医学所说的疾病与西医学所说的疾病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生命现象,它们看待疾病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西医学所说的疾病主要是指人体内有器质性改变的生理异常,只要是检查到(主要是通过各种医学仪器)人体内有器质性的异常改变,不论人体有无生理功能的异常或有无症状与体征,西医学就认为人体存在着疾病。而中医学所说的疾病则主要是指人体机能状态的异常和人体脏腑气血的阴阳失和(由人体对内外环境的不适应而引起),只要有人体机能状态的异常和人体脏腑气血的阴阳失和,不管人体内有无器质性的异常改变,中医学都会认为人体存在着疾病。一个头晕耳鸣,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的患者,中医学之所以认为人体患有疾病(“肾阴虚”),就是因为中医学认为人体“肾”系统出现了虚性亢进的机能状态,而西医学之所以认为人体没有疾病,就是因为西医学通过实证检测的方法没有发现人体内有形态结构的器质性异常。相反,糖尿病早期或病毒性肝炎隐匿期的患者,西医学用实证检测的方法检查到人体内有器质性改变,因而认为人体患有疾病,但由于人体的这种器质性改变的早期尚未引起人体机能状态的异常,因而在中医学看来人体也就没有疾病。这样,同样的一名患者,中医学认为人体患有疾病而西医学认为人体没有疾病,或者西医学认为人体患有疾病而中医学却认为人体没有疾病,也就不难理解了。中西医学对疾病诊断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中西医学疾病观的差异所决定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1-11 17:12 2楼
本帖最后由 神机定通 于 2016-1-11 21:01 编辑

---
⬅ 《杏林探微-----张胜兵临证心悟》连载86(淫羊合欢散) 老茶馆 胡说阴阳(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