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日 网络讲堂笔记整理

2010-06-12 23:28 楼主
第一,先讲麻黄汤,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主要的症状表现是:发热和痛证,恶寒,主要是感受寒邪以后,腠理闭塞,阳气不能正常透散,而引起的恶寒, 疼痛涉及到: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其中,头痛是感受寒邪后,心阳之血不能透散于外,上充于头引起的,所以此处头痛是充血性头痛;而身痛,腰痛,骨节痛,是腠理闭塞后,阳气不能温养肢体骨节,其实就是腠理闭寒引起的各种表现;

无汗,是和桂枝汤的一个主要鉴别证状,是腠理闭塞而汗不出; 喘,是气血不能外达,上冲于肺,引起喘,心肺在上焦,经脉中的气血收缩以后,上行于肺,引起喘,这里的喘,不是气喘,是呼吸气粗而喘;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病邪在皮表的, 也可以说是外感伤寒,或皮肤病, 都可以用麻黄来治疗。病位在皮表,不止限于外感寒邪

麻黄汤 组成: 麻黄,运行卫气,开腠理, 杏仁,内行于阳明之里,行卫气,开腠理,用麻黄和杏仁就是维持了一个宣散和肃降的作用, 桂枝和甘草,通阳透散,把脉内的阳热之气,透散了出来;

感受寒邪后,引起的其他的变证,后面会讲到,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柴胡汤,白虎汤,这都是感受寒邪后,而引发的其他病证;

麻黄汤的禁忌的九个条文主要包括: 阴虚,阳虚,血虚,气虚时,不宜用麻黄汤发汗,衄家,汗家,疮家,自汗家,在人体气血阴阳虚弱的情况下,不宜使用麻黄汤发汗;

麻黄汤的辩证: 在正常情况下,经脉中的血向下降,络脉中的血向上升,是一种平衡的状态,感受寒邪后,腠理闭塞,血脉收缩;比如说经脉中的血减少了40ml,失去平衡后,(会传经),多余的气血运行,正常的心阳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向外透散:

1。心阳之热充斥于心包,不能外达,引起心神不安,不宁,出现烦燥症状;具有发热,恶寒,不汗出,又烦燥,大青龙汤的病机;

2。如果气血上冲还冲于肺,气血壅滞于肺,出现喘,吐痰,(麻杏石甘汤);

3。如果病人心肺功能特别好, 气血运行于阳明之里,把心阳之热,透散于阳明之外, 形成阳明气份实热证,这就是后面讲的白虎汤证,如果心热之证,不能尽快解除,进一步就会出现阳明腑实证,津液缺失,形成燥热内结;

4。充斥于络脉, 细辛通行元气肾阳, 五味子下达于肾, 细辛运行肝气上行 在麻黄汤的病机上,(病势)主要有这三个方面的转归;

发热恶寒,发于阳,(阳,指经脉中的心阳,如果心阳偏盛,营阴就不足,阴津不能制约阳气,就发热烦燥);
无热恶寒,发于阴;(阴,发于经脉中的营阴(津液),津液盛,制约阳气,出现无热);

大青龙汤;

条文1:太阳中风,脉浮紧,(中风的病机是营卫不和,营阴不足,津液不足的表现)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
为什么太阳中风,脉浮紧,本来中风是脉浮缓, 中风的病机是营卫不和,脉内津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引起烦燥, 太阳中风,在这里提示一种津液不足的现象;

条文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出现,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 发于阴,津液偏盛,不能透散出来,充斥脉内;身不疼,气血津液正常运行,但不能透散,所以身不疼;但重,津液充斥脉内不能透出,所以身体沉重;乍有轻时,感受寒邪以后,津液有三种途径向外散出:1)小便;2)胃肠道的分泌;3)出汗;也可能通过胃肠道,小便,出来一部分后,暂时会减少;无少阴症状,身不疼,但重,脉浮缓,由于腠理闭寒后,引起津液不透散的症状,脉内津液从盛;这个少阴病阳虚不能气化的引起的津液从盛,一定要区分清楚;

所以张仲景在麻黄汤的两个条文中,均与少阴病来鉴别;1)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大青龙汤都主一些实证,
如果把少阴病当成太阳病来发汗,本身阳气不足,再用汗法,容易导致阳脱;

怎么形成大青龙汤两个条文的不同病机:一是发于阳,阳气偏盛,一是发于阴,阴气偏盛,所以形成两个条文截然不同,
太阳中风,脉浮紧, 和伤寒,脉浮缓, 这两个病机, 也是主要体现了发于阴,了于阳;
在应用麻黄汤的时候, 一定要与少阴病相鉴别使用; 确定无少阴病者,可使用;

大青龙汤用石膏 清气分之热,心阳充斥于心包,借助心包来透散阳热,借助于肺来透散阳热,以及充斥于阳明来透散阳热, 用石膏清腠理通道中的热;

大青龙汤是 阳热偏盛, 小青龙汤 是津液偏盛;

小青龙汤: 阴气津液偏盛,脉内的津液充斥于脉内,(通过各种途径来透散津液,1,上充于肺,津液充足于肺,形成喘,痰多; 2,充于阳明,心下,指胃,有水气,干呕而发热而咳),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服了小青龙汤以后,能发汗,津液透散于外,这时出现口渴,这是寒邪已去;寒邪解了,腠理开了,脉内正常,出现口渴;

小青龙汤的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

麻黄,开宣肺气,开鬼门,桂枝透散,

充于阳明的津液,用细辛,(细辛,升肝阳,行肾气,肾阳上升于心包,肺,温经通脉,温肺,化饮);

干姜,(干姜,温中,温肺化饮;引气血下行于太阴,通过阴血下行,减少肺内的充血状态,上冲于心包,肺,温肺化饮);

五味子:1)收敛肾气, 2)防止麻黄,桂枝发汗后,伤及正气;收敛作用,减少津液的外渗,减少痰; 细辛向外透散,温经通脉,以养肌体;

半夏, 1)降逆,2)燥湿,代替杏仁;

芍药,桂枝,形成桂枝汤的作用表现,芍药也是为了向上升;

气机的升和降,必须平衡;

=====================================

建议大家在听课的时候, 把自己认为重点的地方,记下来,以方便日后的温习,加深记忆和理解;
在这里,仅做一个示范和提示; 希望大家都为自己做一份学习笔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6-13 09:24 2楼
可以更好的来学习了。
2010-06-13 14:47 3楼
读经,以读原文为好。
历代的注解发挥很多,成洋洋大观的“伤寒学”,各有高明见解。
但要注意和伤寒本身相区别。
2010-06-13 15:49 4楼
回复 3# 今古子

老师说的是;
2010-06-13 18:09 5楼
“其中,头痛是感受寒邪后,心阳之血不能透散于外,上充于头引起的,所以此处头痛是充血性头痛;”
这不知是哪位老师讲的,如“心阳之血”、“充血性”等等,就不好理解。
不解释,头痛作为一个可辨的症,还是好理解的。一解释,反而不好理解了。
2010-06-13 18:22 6楼
是我 不明其是奥理, 记录时不免会有过于牵强之处。

医道宽广, 自是各有心得所悟, 求同存异,相互学习。。

我本身就基础底子薄, 太深奥的东西, 还是理解不了;

看来, 我还是专心打基础好了~~~~~ 哈
2010-06-13 18:42 7楼
大小青龙都治水,大青龙治的水更重。
2010-06-13 19:46 8楼
谢谢今古子老师的指点,不是老师讲的是学生乱讲的,还望老师指教
1、老师是怎么认为心阳的问题,欢迎指点?
2.您是怎么认识续命汤来治疗中风病的?(方剂中也用了麻黄汤或者大青龙汤)
3.老师您是如何来理解这个头痛是什么机理的?
2010-06-14 07:58 9楼
回复 8# 柴桂方应
1、记得如桂甘汤等汗后误治者,伤寒中说是伤其阳、有心悸等。汗为心液,或可叫“心阳”?
2、麻黄汤、太阳病之头痛,是一“症”,辨其有无可也。
中风之用麻桂,正治也。续命汤也是,也是我常用的,血压高低都好用。现在治疗中一例高血压脑梗塞中风的,用25剂了,血压正常、症状、活动能力都很好,基本正常了。
3、至于头痛机理,我不去钻研那个,钻不明白。临床医学在于治疗的证据,头痛,病人能说清的,可以作为可辨之一“证”可也。
当然,不否认您的深入钻研自有其道理。
另:麻黄汤、大青龙、续命汤,三个不同的方,差别很大,治症、治病各不相同。经方一味之动,一量之别,别有命名者,非一方也,药或同,方则异。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厚朴三物汤与承气汤等。

以上是个人简单的肤浅理解,请大家多多指教。
2010-06-15 06:15 10楼
回复 9# 今古子
谢谢今古子老师的指点。
2010-06-15 08:02 11楼
我经上说的仅仅是个人的一得之见,未必就一定是经典的本义。
只是谨慎依经,不敢随意发挥,力求言合于经,句句有本有据。并能在临床得以证实者,我方敢言。
当然,个人的实践终究是有限的,在这里谈论,意在请大家多多指教。
⬅ 中医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突破 老茶馆 小儿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