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使人明智

2010-06-12 19:37 楼主
宋希仁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读史就是人类思考自己过去的活动,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人类在经历重大历史事变之后,总要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也意味着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在历史中找出评价的尺度,对过去的人和事作出客观评价。历史的评价是无情的,也是客观的。真假、善恶、美丑,不但有现实的评说,更有历史的评判。能评判的历史当然是人类的真实历史。真实的历史,是包含着无数相互联系的事件、人物、思想和人类活动的历程。写史的人,可能把历史写成动人的故事,或是搞成某种前提和意图下的推论,或者任意编造。但是,历史自有其客观的不容否认和歪曲的事实。历史之所以能够评判,就在于它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和普遍性原则,因而拥有评判一切的最高权力。这种权力,来自创造历史的人民。人民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对历史中的一切人和事作出最后评判的力量。

有历史学家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史应以现在的眼光、根据现在的问题来看过去。过去是现在的根据,现在包含着过去、预示着将来。理想的将来产生于充实的现在,现在只有与过去和将来相联系才有意义。明智的人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因而,读史既需要解读往事,又要放眼将来,这样才能具有更深入、更持久的历史洞察力。

历史更替,世事归真,亦归正。读史就要借历史事实以求其是,一求其真,二求其正。历史之中有哲学,要从哲学的角度去读历史,即从历史发展的思想和逻辑的角度去认识历史的兴衰进退。要把历史当作人类活动的事实去看,更要把历史当作哲学去读。历史过程不是单纯的事件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有其思想的内涵,读史所要求索的正是这个内在的思想和逻辑。读史使人明智,哲学则使人沉思。只有把历史当作哲学去读,通过纷乱的事件去把握人类活动的思想和精神,才能真正做到读史以明智。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12日 第十五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6-12 19:41 2楼
有学者认为:中国自己硬是没有一部清清楚楚、正正派派的史书。一般人所谓的“正史”,也就是目前流行的所谓学院派的二十六史,不过一大堆鬼话连篇兼飞象过河的史料,教人心口发胀。
读史尚不能明智,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开智呢?虽然历史如烟云,史家多曲笔,但读得多了、读得透了,自然就会看懂历史真实的面目,自然就会把那真实的部分拿来借鉴。于是乎,读史与明智就自然地互为因果了。
窃以为,历史虽然是隐于重重帘幕之后,看起来影影绰绰,如同雾里观花,但历史本身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且有许多国人无比推崇历史自身的生命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魔力,相信此二力会赐于大儒或大众一双慧眼,把那隐于重重帘幕之后的历史真相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因此,我坚信读史必可明智。
如今的大众,生活在空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又有空前绝后的互联网平台作交流基础,有什么样的历史曲笔、有什么样的历史隐情不得而解呢?就连被世人传为千古绝唱的琴挑文君都被王立群先生翻了案,试想,如今的大众看历史还会一味地盲从吗?
历史本身是客观的,但书写历史的人是主观的,指望主观的人写出绝对客观的历史,如同追寻镜花水月一般可望而不可及。指望诞生“一部清清楚楚、正正派派的史书”后再读史而明智,未免太被动啦。因此,我仍然青睐于固有的历史典籍,相信这些典籍在吞吞吐吐、隐隐讳讳中也会告知后辈想明白的一切真谛。
相信读史明智不是镜花水月之事,而是可望可及的寻常乐事。
⬅ 关于腱鞘炎——书可尽信乎? 老茶馆 病人住院天天闻臭气 医院:医疗垃圾处理费太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