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捻转补泻技术探析

2010-06-11 07:40 楼主
古代捻转补泻技术探析
主讲人 李万庆
捻转补泻是针刺手法之一,是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通过调整捻转角度、方向、频率、作用力、时间来达到补泻目的的一种针刺方法。笔者通过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研读,发现流派纷呈的捻转补泻技术从总体上应分为单式捻转补泻技术和复式捻转补泻技术,并选取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述和观点分析如下。
1 单式捻转补泻技术
单式捻转补泻技术是仅用捻转手法来实现补泻目的的针刺技术。
1.1《内经》捻转补泻技术 《灵枢•官能》曰:“泻必用员,切而转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这是《内经》对捻转补泻针法的论述,“切而转之”,即转动针身时,用力重,角度大,速度快为泻法;“微旋而徐推之”即微旋针身,用力轻,角度小,速度慢为补法。《内经》捻转补泻技术是从捻转角度、捻转速度、用力轻重论述捻转的补法和泻法。《内经》开创了捻转补泻技术的先河,后世医家也多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了发挥。
1.2窦汉卿捻转补泻技术 《针经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指往下退,谓之右”,“捻者,以手捻针也,务要记乎左右也,左为外,右为内,慎记耳。”窦汉卿在《内经》捻转补泻的基础上首次把捻转方向引入到捻转补泻技术中,认为左转为补法,右转为泻法。
1.3高武捻转补泻技术 《针灸聚英•补泻雪心歌》:“捻针向外泻之方,捻针向内补之诀。泻左须将大指前,泻右大指当后拽。补左大指向前搓,补右大指往下。如何补泻有两般,盖是经络两边发。”高武的捻转补泻技术也为单式捻转补泻手法,他继承了窦汉卿的左转为补法,右转为泻法的理论。
1.4杨继洲捻转补泻技术 杨继洲的捻转补泻技术分为常法和变法,常法在《内经》、《针灸聚英》捻转补泻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性别定补泻,认为男性患者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女性患者右转为补左转为泻。正如《针灸大成》所载:“男子左转顺阳为之补,右转逆阳为泻;女子右转顺阴为之补,左转逆阴为之泻,此常法也。”变法认为:热性疾病刺阳经,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寒性疾病刺阴经,右转为补,左转为泻。如《针灸大成》所云:“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转为泻,以左转为补;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转为补,左转为泻,通变之法也。”
2 复式捻转补泻技术
复式捻转补泻技术是以捻转手法为基础,结合提插、呼吸、经脉循行方向而实现补泻作用的一种针刺技术。
2.1吴昆复式捻转补泻技术 《针方六集•赋传补泻议》云:“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前进左转呼之为泻。”吴昆以性别不同区分手法:施针于男性患者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女性患者拇指向后为补,向前为泻。男子呼气为补吸气为泻,女子吸气为补呼气为泻。
2.2陈会复式捻转补泻技术 《神应经》:“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依前法连搓三下,轻提针头往右转……此谓之泻法也。……如针左边,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此谓之补法也。”陈会根据穴位左右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手法:针左侧穴位拇指向后为补,向前为泻;右侧穴位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并且补法将针头轻提,泻法将针深捻入一二分,结合了提插方法,故也为复式捻转补泻法。
2.3徐凤复式捻转补泻技术 《金针赋》中所述:“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泻。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转,吸之为补,进前呼之为泻。左与右各异……午前者如此,无后者反之。”徐凤在《补泻六集》基础上结合时间,认为午前和午后相反。他的操作要点是:针刺男性患者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女性患者右转为补,左转为泻。男子呼气为补吸气为泻,女子吸气为补呼气为泻。
2.4汪机复式捻转补泻技术 《针灸问对》:“以食指头横纹至指梢为则,捻针以大指、食指相合。大指从食指横纹捻上,进至指梢为左、为外;从指梢捻下,退至横纹为右、为内。捻针逆其经为迎(泻),顺其经为随(补)。汪机认为针刺入腧穴后拇指食指相合捻针,大指从食指横纹捻针至食指梢为补法;大指从食指梢捻针至食指横纹为泻法。顺着经脉走行的方向为补,逆着经脉走行的方向为泻。汪机对捻转方向的操作论述的更加具体。
2.5李梃复式捻转补泻技术 李梃的复式捻转补泻既有穴位左右的区别,又有循行方向和呼吸的不同。他在《神应经》、《金针赋》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他就捻转方向与补泻的关系上认为:针刺患者左侧阳经穴位、右侧阴经穴位拇指向前为补向后为泻;针刺患者左侧阴经穴位、右侧阳经穴位拇指向后为补向前为泻。正如《医学入门》所云:“病者左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呼之为随,退后吸之为迎……”。
3 讨论与体会
笔者认为古代捻转补泻针法的论述无论多么复杂,我们都可以把它归为单式捻转补泻针法和复式捻转补泻针法;捻转角度、捻转速度、用力轻重、捻转方向、作用时间为捻转补泻针法的最核心的五个要素。古代各医家在捻转角度、捻转速度、用力轻重方面基本达成一致,对捻转方向的论述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窦汉卿所讲述的左转为补右转为泻是该方法的基本操作技术。从上述医家的分析中得出施术时的刺激量小为补、刺激大为泻,故认为操作时间短为补、时间长为泻。捻转补泻针法在临床中的运用范围广泛,作用效果显著。实践证明,以捻转为基础的补泻针法是提高针刺疗效的重要方法。因而在掌握捻转补泻手法、继承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实际应用加以发扬和改进,增加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推广针灸技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6-11 09:23 2楼
补泻手法也是很重要的,学针灸必须要掌握的。
⬅ 九六补泻 老茶馆 論歷代各種針刺補瀉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