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应注意性味分离

2010-06-09 19:08 楼主
黄连味苦性寒,我们经常把苦寒连读,时间长了,苦和寒渐渐地变成了一回事,而且还造出了“凉药苦口”一词。看来“味苦的东西多性寒”这种观念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了。可是苦属南方火味,怎么能和北方寒性混为一谈呢,先秦诸子中有公孙龙曾做《坚白论》,大意是说:白色的石头一般都是坚硬的,但是白色和坚硬毕竟不是一回事,它们是石头的两种性质,白色不能等于坚硬。同样,中药也是这个道理,苦和寒是两种独立的性质,不能把性和味看成有必然的联系或直接混为一谈。黄连有清热作用是大家公认的,可是黄连用的时间长了,可能会有病人反映上火,我们一般用苦寒伤阴来解释,其实苦寒伤阴的解释有点笼统,具体来说应该是,苦(火)味伤阴,寒(水)性一般是不会伤阴的。药物一般都是气先行,味滞后,所以黄连用的时间短,主要体现出气的作用,表现为寒性;时间一长,味的作用就表现出来,表现为火热了。现在有些糖尿病人喜欢吃苦瓜,认为可以降糖,这种行为是否值得商榷呢?或许经过检测苦瓜确实有降糖的作用,但如果长期服用,等苦味的作用上来以后是否还有这种作用呢,就不一定了,可能会伤阴了。
善于用药者往往是或用其性,或用其味,而不是稀里糊涂的将性味混而为一。比如黄连有止利的作用,这种作用肯定是用的其苦味,不是利用其寒性,如果需要用黄连止利的话,大概需要久煎,用泻心汤那种冲服方法恐怕就不行了,这就是注意了性与味的分离。再比如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汤的药物组成只差一味,但黄连汤证是寒热分处上下,所以只煮一次,不用去渣再煎,是取其轻清的寒热之气以分定上下,而半夏泻心汤是去渣再煎,取其重浊的苦辛之味以开泄痞满,可见虽然二方的组成差不多,但作用方向却差别很大。如果是性与味的方向一致,使用起来相对来说简单一些,如果方向不一致,就要设法通过服法或配伍来进行取舍。
我们一般认为药物治病靠的是其偏性(古人叫毒性),但我认为药物仅仅有偏性,还不算夺造化之巧,冰棍有很明显的寒性,我们也基本上不拿它入药,药性更可贵的是其矛盾性,比如黄连是火味,却偏具有寒性;附子入水脏,却具有温性;半夏能辛散,却又具有降性。正是这些矛盾性才是我们日常饮食所不具备的。所以我们要有双向思维,不要把药物看成只有一道劲,大家不妨考察一下,越是具有矛盾性的药物,在古方中应用的频率越高,黄连、附子就是例子。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6-23 10:26 2楼
这么好的帖竟然没人顶?俺不妨坐坐首席,呵呵。
顺便请教:
1.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五味入藏,有人说是必先入其本藏而后及他藏,但事实上是否是五味入藏后,其藏受补而其用加强,从而影响他藏呢?
2.“药性更可贵的是其矛盾性”,那么肝本主生发,而酸入肝,酸又具敛性;辛入肺而辛性散是否与此有关呢?
因初学,正惑于此,还望老师赐告。
2010-06-23 10:29 3楼
分析精辟有独到的见解,
⬅ 妇科疾病的调整方法 老茶馆 手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