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怎样学习《伤寒论》

2015-05-13 14:30 楼主
我看了一段时间的中医书籍,觉得不得要领,经过反复思考,我总结自己学习的过程,从而为学习中医的入门做点贡献。中医的发展过程必定是从简单到复杂,最后经过总结后,又从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第一、从简单到复杂阶段:
在《伤寒论》之前,人类在早期阶段用中药治病必定是单方,比如今天的农村用一味药治病,从而慢慢的就形成了药征,及某味药对某种病,就是专药专方。然后,人们由于经验的积累,比如某味的毒性很强时,人们知道另一味药可以克制它的毒性,从而减少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最后,慢慢形成简单的方证。这个过程就是药征到方证的过程。
在方证、针灸、中国哲学和解剖学等发展的基础上,先辈们经过总结、融会贯通从而写出了中医巨作《黄帝内经》。在《皇帝内经》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辩证方法,比如脏腑、营卫、三焦等。在《黄帝内经》指导下,很多治疗疾病的药方得以迅速发展,最后,不管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都得以发展。

第二阶段、从复杂到简单阶段:
在《伤寒论》之前:从药征——方证——《黄帝内经》——大量药方混乱的阶段, 西汉张仲景在前人的总结和思考下,提出了跨时代的六经辩证,六经辩证抓住了病情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并且对很多的经验方进行了继承和定量的整理后,从而写出了临床巨作《伤寒论杂病论》一书。

从以上的发展过程,我的体会这样的:《伤寒论》是一部总结性的巨作,而后来各个朝代研究《伤寒论》无疑是天书,不光是我们现在的人。

1、 六经辩证的基础是药征、方证及其他辩证。
后来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是站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来解读《伤寒论》
日本的东洞及益的站在药征的基础上研究《伤寒论》,汤本求真则是建立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研究《伤寒论》
徐灵胎则站在方证的基础上解读《伤寒论》
陈修园的研究方法较以上3家,有所创新和发展。

综上,《伤寒论》的写作是总结性的,而研究者都是局部的看待和研究,从而可以肯定日本的研究是倒退到药征和提前到现代医学的基础上,是两个极端。而自学则要从日本的《药征》及汉方经典开始,再到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再次为《注解伤寒论》,再次为《伤寒论》原文,最后看陈修园的。

2、 后世的温病学是《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

希望以上对自学中医的人有点用,我觉得用金融的理论来解释是这样的:《黄帝内经》是基本面分析,《伤寒论》就是技术面分析,而后世的医学大师,都是结合了两者的优缺点从而成为一代名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5-13 16:20 2楼
中医的临床,讲究理、法、方、药,但是学习应该刚好相反。从药、方、法、理。但是,我的自学经验告诉我,这条路是对的,只不过背药性,不是背《神农本草经》,更不是药性400味,而是药征。
2015-05-13 16:24 3楼
以下为我整理的日本的药征:

石膏:主治烦渴也,旁治谵语、烦躁、身热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
芒硝:主软坚也,故能治心下痞坚、心下石硬、小腹急结、结胸燥屎、大便硬,旁治宿食腹满、小腹肿痞等诸般难解之毒也
甘草:主治急迫也,故治里急、急痛、挛急,旁治厥冷、烦躁、冲逆之等诸般迫急之毒也
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旁治身肿或不仁者
人参: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悸
桔梗:主治浊唾肿脓也,旁治咽喉痛
术: 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烦疼、痰饮、失精、眩冒、下利、喜睡
白头翁:主治热利下重也
黄连: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黄芩:主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
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也
贝母:主治胸膈郁结、痰饮也
细辛: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芍药: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咳逆、下利、肿脓
茵陈稿:主治发黄也
麻黄: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地黄:主治血症及水病也
葶苈:主治水病也,旁治肺痈、结胸
大黄:主通利结毒也,故能治胸满、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旁治发黄、淤血、肿脓
大戟:主利水也,旁治制痛、咳烦
甘遂:主利水也,旁治制痛、咳烦、短气、小便难、心下满
附子: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半夏:主治痰饮、呕吐也,旁治心痛、逆满、咽中痛、咳悸、腹中雷鸣
芫花:主逐水也,旁治咳、制痛
五味子:主治咳而冒者也
栝蒌实:主治胸痹也,旁治痰饮
葛根:主治项背强也,旁治喘而汗出
防己:主治水也
香豆鼓:主治心中懊㶶也,旁治心中结痛及心中满而烦也
泽泻: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旁治渴
薏苡仁:主治浮肿
薤白: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吐也,旁治背痛、心中痞
干姜:主治结滞水毒也,旁治呕吐、嗽、下利、厥冷、烦躁、腹痛、胸痛、腰痛
杏仁:主治胸间停水也,故治喘咳,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
大枣:主治挛引强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烦躁、身疼、胁痛、腹中痛
橘皮: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痹、停痰
吴茱萸:主治呕而胸满也
瓜蒂:主治胸中有毒,欲吐而不吐也
桂枝: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
厚朴:主治胸腹胀满也,旁治腹痛
枳实:主治结实之毒也,旁治胸满、胸痹、腹满、腹痛
栀子:主治心烦也,旁治发黄
酸枣仁:主治胸膈烦躁,不能眠也
茯苓:主治悸及肉瞤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头眩、烦躁
猪苓: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也
水蛭:主治血证也
龙骨:主治脐下动也,旁治烦惊、失精
牡蛎:主治胸腹之动也,旁治惊狂、烦躁
赤石脂:主治水毒下利。故兼治便脓血
蜀漆:主治胸腹及脐下动剧者,故兼治惊狂、火逆、痢疾
生姜:主治呕,故兼治干呕、噫、嗝逆
桃仁:主治淤血,少腹满痛,兼治肠痈及妇人经水不利
巴豆:主治心腹、胸膈之毒,兼治心腹卒痛、胀满、吐脓
蜜: 主治结毒急痛,兼助诸药之毒
蛰虫:主治干血,故兼治少腹满痛,及妇人经水不利
恾虫:主治淤血,少腹硬满,兼治发狂、淤热、喜旺,及妇人经水不利
阿胶:主治诸血证,故兼治心烦、不得眠睡
2015-05-13 16:37 4楼
对于方得研究,我觉得还是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条理性很好!是研究方证的绝佳作品
2015-05-13 16:59 5楼
学了药征和方证后,(接下来就是研究法,这个法,我认为是六经辨证法则)就可以学习《伤寒论》原文,我觉得还是研究原文较好,体会一下将药征和方证融入六经辨证的体系中,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张仲景在不同的地方会放入桂枝汤的原因,六经辨证的精髓主要有两点:一、能把握病情的时间和空间,二、直接跳过了复杂的病因与病理研究,与临床结合。无论什么病,把方证放在六经辩证法则的全局来考虑,就可以宏观上把握辩证的精髓。具体临床的处方,在辩证的基础上,用药征来定下具体的药方。
2015-05-13 17:26 6楼
以上为理论上的学习路线后,如果有临床经验的积累,应该比一般的中医水平高,但是,要想深入研究,就要研究其他的注解的《伤寒论》和《黄帝内经》,以后才学习各家的医书。对于学中医,我们应该感到幸运,我们可以先学习毫无保留的理论,然后再实践,而在其他的行业,多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精要的地方更是如此!故,我的路线是:先理论到实践,用实践来理解理论,最后形成自己的临床系统经验。我想,这样的中医师,一定不会太菜!不对的地方,请高人指点!呵呵
2015-05-14 10:56 7楼
谢谢楼主的感悟,赞!!!
2015-05-14 13:57 8楼
余以为《伤寒论杂病论》一书只是张仲景临床用药的简单记录而已。
2015-05-14 22:37 9楼
我认为楼上的观点是对的,如果我们过分的解读,那就是一人一伤寒了!比如,陈修园的解读,那为什么陈修园的方法在临床上是有效的呢?我认为他把《伤寒论》结合自己的理解,建立了一个属于有效的临床系统。但是,张仲景就算是天才,也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不可能凭空的就写出了《伤寒论》,所以,《伤寒论》是张仲景临床用药,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用药经验的沉淀!呵呵,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
⬅ 老牙买的四种野生石斛 老茶馆 伪版廉价火龙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