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味简,药量足”是张仲景的组方原则

2015-03-23 17:58 楼主
本帖最后由 Q596426183 于 2015-3-23 21:06 编辑

“药味简,药量足”是张仲景的组方原则


据本人统计,《伤寒论》、《金匮要略》出现方名共274方,除5个有方名无具体方药组成外,有方名并有方药组成的269方。这269方当中,药味少于或等于8味的占92.57%;也就是说超过8味药的仅有20个方,不够10%。如果把药味少于或等于5味的药方叫做小处方的话,那小处方占69.52%,共计187方。

张仲景堪称医圣,奠定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历史上算得上中医临床大家的,几乎没有不精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因此,《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是大家公认的中医经典,精读和弄通《伤寒论》、《金匮要略》是学好中医临床的必经之路。即使目标是成为一个普通的中医医匠,并不是中医大师。

从某种意义上讲,把动笔则十几二十味,甚至把四五十味药杂乱无章地凑合到一块算作一个中药方的“中医师”,称之为祸害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伪中医不为过吧? (2015年3月23日于博白)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3-23 19:28 2楼
严重支持
2015-03-23 20:35 3楼
楼主的说法大谬也,各代医家之所以尊仲景为医圣,是因为伤寒论方是治疗各种证型的经典方剂,是中医之源,试想一下既然仲景方剂如此神妙,那么为什么唐宋元明清直至现在各朝各代名家对中医的发展是朝着时方发展呢,临床病症往往是虚实夹杂,随着病程的发展证型也在发展,这时候就需要临床医生灵活运用方剂,随症加减才能取效,这时十几二十几味中药是很普遍的,倘若依旧固守死方那么是毫无作用的。学习仲景就是要学习仲景立方之法,用药要汲取临床名家的经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2015-03-23 21:28 4楼
198553wyx 说:
楼主的说法大谬也,各代医家之所以尊仲景为医圣,是因为伤寒论方是治疗各种证型的经典方剂,是中医之源,试

如果你见识过诸如许家栋这样的经方中医治病,你就绝对不会这样跟我讨论了。辨证应用时方的路我走过,现在回头想起来,我真的认为那是一段中医生涯中的弯路!!顺便告诉你吧,邓中甲主编的大学本科教材〈方剂学〉里面300多个主方与附方,我曾经能不要任何目录而倒背如流,包括组成、功用、适应证和加减运用方法。因为我是从时方转投经方(胡派经方)的,虽然现在还不敢说自己的临床疗效有多高,但总算比当年用时方的时候得心应手很多,面对千变万化的病证,心里也踏实了很多。当然,学中医究竟应该怎么学?学什么?还是各取所好吧。
2015-03-23 22:00 5楼
198553wyx 说:
楼主的说法大谬也,各代医家之所以尊仲景为医圣,是因为伤寒论方是治疗各种证型的经典方剂,是中医之源,试

就你的回复内容再说两句:如果你认为从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再到现在,中医及中医疗效一直是在发展提高着,那你的看法跟我真是大不相同。因为我认为中医是随着这些时代一直在退步着的。包括所谓金元四大家,李东垣还认为“伤寒金匮方只能治外感病,不能治内伤杂病”呢,所以他自创了很多治内伤杂病的时方,也曾经很喜欢李东垣的书,可现在回过头来与经方相比较,呵呵,你懂的。再有,清代吴鞠通写《温痛条辨》第一方就是桂枝汤,如果遇上温病或风温病(胡希恕认为全归在阳明病里面了)初起,你敢用上桂枝汤一回试试什么后果?这种教训我是见过的。这些不是谬误又是什么?
2015-03-29 09:59 6楼
经方大多针对的是单一的病情配伍,而临床面对的病人往往夹着很多问题,而普遍的医疗生态很难形成慢慢调理,从长计议的治病环境,所以为了疗效基本一个处方要尽可能兼顾很多病因。,
2015-03-29 10:01 7楼
不是医生,一名中医爱好者的拙见。
2015-03-29 19:17 8楼
雾里悟理 说:
经方大多针对的是单一的病情配伍,而临床面对的病人往往夹着很多问题,而普遍的医疗生态很难形成慢慢调理,

没有日常临床的验证是体会不到的!不过也没关系,辨是辨不明的,我通过发医案给你们看就啥都明白了。
2015-03-29 20:13 9楼
本帖最后由 苍山老酒 于 2015-3-29 20:17 编辑

““药味简,药量足”是张仲景的组方原则”,个人也崇尚方小效宏,但不认同以方的大小来论真伪,个人认为还是要看疗效。

非常欣赏楼主的医案,谢谢啦。
2015-03-29 21:12 10楼
Q596426183 说:
如果你见识过诸如许家栋这样的经方中医治病,你就绝对不会这样跟我讨论了。辨证应用时方的路我走过,现在

嘻嘻,咱也嘭一句:300多个主方与附方,能不要任何目录而倒背如流,包括组成、功用、适应证和加减运用方法,而临床运用效果不佳,不是背会多少方的问题,而是只背会了方,但未必明白了医理,医理不明,刻舟求剑,按图索骥,效果肯定不佳。从时方转投经方(无论何派经方),临床疗效有所提高,未必就是应用经方的结果。如果一直认为是用经方的结果,哪或许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您通过学习经典,学习应用经方懂得了医理,能够灵活准确应用经方了。临床疗效提高,是医理的明白程度提高的结果,但医理能弄懂是学习经典使用经方的结果,是学习运用经典、经方提高了你的疗效,不是经典、经方提高了你的疗效。无论运用经方、时方,要在明理,要在能灵活运用。不明医理像使用时方一样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地使用经方,恐怕临床效果也可能与使用时方一样。
嘻嘻, 无论经方、时方,明理会用才是好方。
2015-03-29 21:17 11楼
Q596426183 说:
就你的回复内容再说两句:如果你认为从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再到现在,中医及中医疗效一直是在发展提高着

嘻嘻,经方在当时也是“时方”,呵呵。
⬅ 陈潮祖真武汤方论--转帖 老茶馆 癫痫 反复发作 路志正临证经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