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疗法与活血化瘀疗法哪个好?

2015-03-11 18:56 楼主
“ 发汗法”是祖国医学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发汗法”不仅通经活络、活动全身 ,提高精神和恢复体力,而且具有可以调节神经的功能,扩张周围小血管,改善微循环系统,促进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使内邪随蒸发的汗液排出。

发汗法是中医治疗各类关节疼痛、风湿痹证的常用方法。如果有风湿病,更要经常出点汗,对提高疗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汗又称解表法,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它是通过开泄揍理、促进发汗,使表证随汗出而解的治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具体应用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 1 )汗之有度:运用汗法治疗感冒,要求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以周身微汗为度,不可过汗或久用,发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则耗伤阴液,可以伤阴以至亡阳。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 伤寒论》 中说:“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染染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他强调汗法应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同时对助汗之护理也甚重视,与吸热粥以助药力。除热粥外,也可多饮温热开水、热汤之类。

( 2 )虚人慎用:虚人感冒一般不宜重用发汗解表之剂。因气虚者表卫不固,本有自汗形寒情况,如疏散太过,汗出更多,会使营卫俱虚。阳虚者也有汗出畏寒情况,如用大剂辛散之品,则汗愈出,阳愈虚而寒愈甚。血虚者常见无汗或汗少,盖心重血,汗为心之液,血虚之人,汗源不足,如发汗太过,则津血益耗。阴虚者常有午后潮热、寐中盗汗,如妄用辛散之剂,汗出愈多而阴液愈虚、亢热愈甚。

( 3 )因时选药:正确使用解表药必须掌握好用药剂量,并随季节变化选择用药,增减剂量。春夏之季揍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应选择发汗力弱之品,如香蕾等,用量宜轻.秋冬季节揍理致密,不易出汗,则应选用发汗力峻之药,如麻黄等,用量宜重。

出汗程度 要以微微汗出为度。通俗地讲,首先要有汗出;其次要略微出汗。反之无汗则邪无所出,难以奏效;大汗,则又会导致阳气虚弱,且容易外受风寒,反而加重病情。

坚持锻炼 以轻松、缓和、有节奏感的锻炼为主,争取达到身上略微感觉出汗即可终止。

中药宜温服 药后可以喝点热稀粥,不可马上吃生冷之品。

多晒太阳 等太阳升起后再外出锻炼或散步,以自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度;经常晒晒衣被。


活血化瘀,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
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范围很广,如瘀阻于心所致的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所致的胸痛咳血、瘀阻于肝所致的胁痛痞块、瘀阻于胞宫所致的小腹疼、,月经不调、痛经等;瘀阻于肢体所致的局部肿痛青紫;瘀阻于脉络所致的半身不遂等。常用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蒲黄、乳香、没药等药物组成方剂,代表方剂有桃仁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等。活血化瘀常同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行气、攻下等治法配合使用。

一般来说,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出现血淤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类人群典型的症状是,常常伴有憋气、心痛等不适;身体某处时常有针刺般的疼痛,夜间更严重些;面色灰暗无光,容易有黑眼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力教授说,引起血淤的原因有三种:
1.外伤而没有伤口仅在局部造成淤块肿痛。
2.血液运行不畅或无力。3.受寒气或热气影响,导致血液滞留。

临床上具体使用该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瘀血证有轻重,治疗时应选用不同的方药。
② 祛瘀过猛,易于伤正,因此常辅以益气养血之品,使祛瘀而不伤正。
③ 本法能促进血行,故凡出血证,妇女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

活血化瘀,不能从字面理解,通俗的理解是: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或者因为外力使局部血脉不通,导致在人体某一部位或组织血行不畅,引起疼痛甚至形成肿块等组织上的变化。中药活血化瘀是一种综合调理作用,可调整脏腑功能,疏通血脉,消除疼痛,使病变部位恢复正常。

动是最单纯、有效的活血方式,可以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每日用半小时左右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谢,可明显改善不适症状。血淤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有利于血淤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淤倾向。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等,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助气血运行为原则。还可按摩膈腧、血海、合谷等穴.


由上面看来,两种方法各有千秋,看来还是相互结合用更好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急性发热针灸疗法,求癫痫发热针灸疗法? 老茶馆 改命要先知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