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灿玾谈振兴中医的大道

2015-02-10 10:02 楼主
自西学东渐之后,祖国医学不断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批判,诸如“中医不科学”、“中医是封建医”、“阴阳五行是封建迷信”,“中医理论无用”等。等于说中医中药根本就不能治病,仅是起到精神上的安慰作用。在张

灿玾上小学的时候,曾经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公开地提到:“草根树皮怎么能治病呢?那都是骗人的东西。”这至今在78岁的张灿玾心灵上留着一个难以消除的阴影。

张灿玾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医史文献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山东省著名中医药专家,博士生导师,曾荣获“国医楷模”等荣誉称号。他出身于医学世家,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已六十年有余,对中医一往情深,对拯救中医有自己的看法。

张灿玾认为,要想尽快建立对中医理论的信念和中医疗效的确认,最好是早临床和多临床。

他说,中医学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诸多范畴和术语,与近现代文化知识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因此,初学起来确实有不少困难,理解起来也感到比较抽象,好像都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能得到实证。因此,如果没有切身体验和对病人广泛的观察,也往往会对中医的理论和疗效的可信性产生怀疑。在他自己行医之后,有不少危重病人,是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把他们治好的,特别是一些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没有治好的病人。

张灿玾非常注重中医学术的重要性。中医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下形成的,医学方面所涉及的广泛内容,与天文学、地理学、历法学、气象学、术数学、哲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文史哲的相关知识,去解释其中的诸多难点、疑点;运用古汉语当中的相关知识,如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文字学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扫除文字方面的某些障碍。

这就需要医者博览群书、兼容并蓄,这是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源头活水。就医学本身来说,从古至今,留下了大量的文献。据不完全统计,辛亥革命以前的现存医籍尚有万种左右,其中就包括了不同时代、不同医家、不同学派的著作,其中有理论的、临床的、养生的等多学科的不同内容。就一个学科来说,又有诸多学派。在学习和研究前人的著作时,不能囿于一家之言。作为一个医者,可以有门派的不同,但不可有门户之见。只有这样,才能把诸多知识熔于一炉,锻造出更高的知识产物。

大量的古医籍中,诸如儒家、道家、佛家的学术思想,古代反映自然科学方面的诸多内容也不同程度地被用于医学著作中。譬如在《黄帝内经》中,关于五音与五脏的关系问题,历代注家均未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而张灿玾通过对古代乐律学文献、近代乐理学的研究,认识到此中五音指的不是一个单音,而是一种声调,正如古人所说的:“声成文,谓之音”,就是以某种声调为基础所组成的乐句乐章乐曲,才能反映某种特定的情感,便自然把五脏与五声的内容相结合。

张灿玾的经历可谓集临床、理论、文献于一体,而这三方面为他的中医学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大致说来,张灿玾的经历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主要是从事临床,合计有十余年时间。第二段,主要是从事教学工作。从事过《黄帝内经》、中医基础、《中医学概论》、《伤寒论》、温病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科学、儿科学、《中医文献学》等多学科的教学。第三段,主要从事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张灿玾自1964年开始,参与承担古籍课题《针灸甲乙经校释》的编写工作。“文革”后,又从事过大量的文献方面的学术活动。通过上述三点,张灿玾认识到,只有把临床研究、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结合为一体,才能完整地、全面地、系统地把握中医学术,真正体验到中医学术的博大精深。

中医如何发展?

张灿玾提出了影响中医发展的五个问题,即理论是基础、人才是根本、疗效是关键、财物是保证、政策是导向。而处理好继承与发扬、传统与创新、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古籍与今著、中药与中医、中文与外文、人脑与电脑这八大关系是目前中医教育、科研与临床面临的重大任务。张灿玾认为,应该重视中医世家的传承问题,因为中医世家积累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有的世家名医辈出,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他们几代或十几代的积累得到继承和发扬,这些工作是带有抢救性的,应当得到足够重视。


然而竟有人说:你们中医老讲继承,没完没了,不知什么时候才算完。说这种话的人,不是别有用心,也是糊涂不解。张灿玾说,中医学的发展必须遵循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发扬光大,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本报记者张圣华)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2-11 23:58 2楼
学习了!
⬅ 请教一个问题 老茶馆 论中医八大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