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谏议之官

2015-01-20 09:45 楼主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遗篇•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遗篇•本病论》:“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如何理解“脾为谏议之官,知(智)周出焉“?及与“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关系?

请同道网友发表高论!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1-20 10:05 2楼
这素问遗篇是不是后人加的?
2015-01-20 10:20 3楼
文子医生 说:
这素问遗篇是不是后人加的?

《素问遗篇》的著作时代,肯定是在王冰以后,高保衡、林亿以前,大概是公元第九、第十世纪前后。(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
2015-01-20 10:23 4楼
《刺法论》、《本病论》两个“遗篇”,则是王冰以后人所讬而作。
2015-01-20 10:28 5楼
河间金栋 说:
《素问遗篇》的著作时代,肯定是在王冰以后,高保衡、林亿以前,大概是公元第九、第十世纪前后。(龙伯坚

那我觉得没有什么研究意义。
2015-01-20 18:52 6楼
理解是为更好的发挥其功用!我的理解是脾气的正常功用可以纠正其他器官的偏离,使该脏器回归到正常功用上。因为脾虽属脏却是诸脏之末,却又是诸腑之首!以奉养诸脏!不知对否?望指正。
2015-01-20 19:06 7楼
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之三·第四 论配藏府》:“《素问》云:‘……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为仓廪之官,五味出者,万物生则出土,死亦归之,五谷之入,脾以受之,故五味之出,亦由于此也。”

《素问识》:“《五行大义》无‘胃’字。《荀子•富国》篇杨倞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遗篇《刺法论》云:‘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三因方》作“以正出焉”。‘脾为谏议大夫’,出于《千金方》及胡悟《五藏图说》。”

金栋按:脾,当为胃。疑传抄致讹。
2015-01-20 19:10 8楼
有学者发帖子说:

《灵兰密典论》对十二藏的论述:脾胃者,仓廪之官,是否传写之误?疑问如下:

一,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仓廪就是仓库,是物资中转站,即“传化物”的机构。脾为藏,主运化,与此功能不符。

二,十二藏中,其他十藏,都分别封了官,甚至心与心包都不例外。却唯独把脾胃合在一起,与文例不符。

《千金方》里脾为谏议之官,但其他各官,都与《内经》不同,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子?请各位大家探讨。
2015-01-20 19:12 9楼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新校正》云:“详此乃十一官,脾胃二脏共一官故也。”
2015-01-20 19:14 10楼
金栋按:《说文•肉部》:“胃,谷府也。”《难经•四十二难》虞注:“胃为仓廪之官。”真正接触水谷并参与水谷的消化与吸收者,当是肠和胃。如《灵枢•本输》:“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灵枢•肠胃》:“余愿闻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大小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灵枢•平人绝谷》云:“此肠胃所受水谷之数也。”而“大肠小肠,皆属于胃”(《灵枢•本输》),故仓廪专指胃腑,而不包括脾脏。所以才有了《素问遗篇•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之分离补充及《素问遗篇•本病论》“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的说法。知,通智,智慧、计谋、良策。

“脾为谏议之官”,或源于《千金方•卷十五上•脾脏脉论第一》之脾“为谏议大夫”。因《素问遗篇》的著作时代,肯定是在王冰以后,高保衡、林亿以前(《黄帝内经概论》),即到了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才出现了题名为《素问遗篇》的内容。

,直言规劝的意思,多用以下对上。古代设谏议之官,目的是规劝君王或皇帝,使其改正错误。《白虎通•谏诤》:“君至尊,故设辅弼置谏官。”

谏议大夫,《辞源•言部》:“官名。秦置谏大夫掌论议,无定员,至多数十人,属郎中令。汉属光禄勋。东汉改为谏议大夫,历代因之。隋属门下省,炀帝曾一度废置。唐后置。……宋因之,并以为谏院之长。元无谏官。明洪武二十五年复置,不久又废。”
2015-01-20 19:18 11楼
有学者解释说: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遗篇《刺法论》,而在《灵兰秘典论》中,脾胃被合称为“仓廪之官”。《刺法论》专门把脾胃分出来,说脾是“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我们都学过一篇文章,叫《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实际是暗示的意思,下属给上司提意见是需要技巧的,不能直接指责上司,这在传统文化中是不允许的,因为古时讲究地位的尊卑。邹忌正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提示齐王。当时齐威王很骄傲,觉得全国人民都挺喜欢他,所有大臣也喜欢他、崇拜他、欣赏他。邹忌看出齐威王有这个问题,于是就告诉他:“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他说大老婆夸他漂亮,是因为爱他,小老婆夸他漂亮,是因为怕他,而朋友夸他漂亮,是有求于他。也就是说,每个人夸他,实际上都是抱着自己的个人目的来的。齐王听到这个故事就清醒了,明白所有人夸赞他,都是有个人目的在里边的。如果邹忌直接说:“你太傻了,别人是怕你、有求于你,才会恭维你的。”这样直接提出来,齐威王肯定不爱听。所以中国的谏议之官,很会发现问题,并且很会给别人提醒。脾在人体当中就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脾能检查出心肺的问题

脾能够知道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出在哪儿,即“知周”,然后通过自己的作用来把这个问题改善掉。脾在中央,所以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心肺。如果对照现代社会,谏议之官就相当于检察院系统,负责看各方出现什么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传达给中央。

脾主一身肌肉

脾在五脏这个大家族里面,就相当于一个丫鬟。因为“脾”的右边和“婢”的右边一样,都是“卑”,“卑”是地位低下的意思。脾相当于丫鬟,它很忙碌,哪儿出现问题,它就马上去解决,或者把这个信息传递出去。在一个大家族里,最怕丫鬟得病,丫鬟一生病,就没人做饭、没人干活,这个家族就会处在一个瘫痪的状态。所以《黄帝内经》很强调脾的重要意义。“脾主一身之肌肉”,假如脾生病了,那么人体的肌肉就会出现问题,比如会出现痿证,即肌肉无力的症状或者重症肌无力等。

脾主统血。“统”是统摄的意思。脾统摄血不外溢,比如女子来月经,是往下流,可是如果脾统摄血的功能丧失了,血就可能会上溢。如果一个女子月经不调或者不来月经,医生会问她有没有过流鼻血的现象。流鼻血在中医里叫做经血倒流,如果脾统血的功能减弱,它就不“知周”了,也不“谏议”了,它会不管四方,这样,血可能就会到处流溢,不按照正常的路线走,从而出现经血倒流的现象。而且,脾在志为思,如果一个人过度思虑,也会伤害脾。

常见脾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脾病的浅证表现,首先是“舌本强”,即舌头不灵活。因为脾经在循行的路线上,是沿着咽喉上来的,然后“连舌本散舌下”,即最终散于舌下。假如舌头不灵活、僵硬,就可以考虑是不是由于脾经的问题造成的。其次,浅证会表现为“食则呕”,即一吃饭就往外吐,这个象也是脾经不运化的一个表现。再次,会表现为“胃脘痛”,“腹胀善噫”,即胃痛,肚子里老是有腹胀的感觉,并且不断地从那儿打嗝。如果有人得这样的病,如何能舒服一点?《黄帝内经》中说“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即假如腹胀、打嗝,上下都不通的时候,放个屁,人就会觉得很舒服。其实人有些很本能的快乐,比如说大小便、放气、出汗这些现象,都是人的一种很本能的表现,其实这些现象是身体在自保,是人体自身在解决问题。

脾病的另外一个象是“身体皆重”。因为脾主肌肉,人脸上有一个纯肉的象,就是嘴唇,嘴唇里面没有骨头,全是肉,所以脾气如果很充分,嘴唇就会很丰满、很圆润。如果嘴唇变薄或者嘴唇有一些病变,就说明脾生病了。如果人身体内部湿气特别重,也是脾虚的一个象。有的人特别胖,有可能就是湿气重,像这种问题如何解决?首先,要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然后,要多运动,因为脾主运化,若要运化四方,就需要不停地动,才能够帮助人把身体里的湿气全都运化出去。

脾病如果加重就会出现“舌本痛”,即舌根底下开始出现疼痛;会出现“体不能动摇”,身体特别重,动不了;或者吃不下、“心下急痛”等;有时会“溏泄”,即经常拉稀,或者大便非常黏滞。什么叫“黏滞”?就是冲厕所的时候冲不干净、冲不下去,就说明它的性质比较黏,这个也属于溏泄的象,属于脾的湿气太重造成的。“黄疸”也是脾气外溢的一个象。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能卧,一躺下就特别难受,如果勉强站起来,大腿和膝盖就会出现肿胀和厥逆之症。足太阴脾经是从大脚趾的隐白穴开始出现,隐白穴在大脚趾内侧,因此,如果大脚趾疼痛,实际上也是脾经有毛病。

图(暂缺)

手和脚都有经脉循行,脚尖和手指尖都有很多经脉通过。脾经通过大脚趾内侧——就是赤白肉际处,即足掌面与背面的交界处——沿着大腿内侧往上走。在中医里,凡是在大腿内侧的都是阴经,在大腿外侧的都是阳经,比如腿的上缘前面这部分相当于胃经,沿着裤线的是胆经,后边沿着大腿的正中线下去的是膀胱经,这些都是阳经,而脾经是阴经。中医里有一个方法是拍胆经,很多锻炼方法也会提倡敲打阳经。如果阳能够运化起来,也能够带动着阴经起来,对身体会非常好。因此,人们平常除了敲打胆经之外,还要经常按摩大腿内侧,如果要减肥,也可以沿着脾经去做一些调理,会非常有效。(待续)
⬅ 论粉刺一般认为湿热上注,但其实不是,他的本质是气虚不化。。。 老茶馆 咽痛案 -以《辅行诀》解大承气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