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了这个字,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可能会断流!

2015-01-08 18:02 楼主
本帖最后由 龙:未填词 于 2015-1-8 17:58 编辑 a3041ee9jw1eo1myszc33j20c84bu18y.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1-08 22:29 2楼
千古文化谜团五:黄帝内经真的只是养生宝典吗?
黄帝内经是医道之书,医道如佛道,自渡渡人。黄帝内经是自救救人的经典巨著,那种把黄帝内解读为养生宝典的观点,是对她的误解和捧杀。如果说黄帝内经只适合养生而不能治愈疾病的话,那她根本就不具备存在的意义和流传的价值。
黄帝内经中有如下一段话: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段话就是世人误读黄帝内经只适合养生而不能治病的地方。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主流文化的解释是这样的:没病的时候可以去找中医聊聊养生,病了就不要去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没病才治,有病了就不治,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奇葩的大夫?如此解读中医经典,读书读到这般田地,真是害人害己。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和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类同,追求得都是最高境界。没有人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就认为孙子兵法不是兵书,不能用于打仗。一将功成万骨枯,只有威名远播的将军,才能另敌人闻风丧胆,不战而败;只有百战百胜的将军,才具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资格。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在阐述兵家的道义:战的目的是为了不战,正义的战争是为了消灭侵略者,是为了维护人类和平。士兵只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才有可能达到将军不战的境界。患者只有经受自我祛病的磨难,把已病当菩提,当修行,才能超凡入圣,达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层次。
世人如果只是误读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已病和未病的论述意思,还算是小问题,大问题怕是在于认错了字。有心人如果仔细去看一下黄帝内经素问的王冰版本,那里分明不是已病,而是巳病。原文是这样的:是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巳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巳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其实,黄帝内经中所谓的巳病和未病,都是围绕午病来说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是中国上古传统文化用来描述天地阴阳二气,在一年十二个月和一天十二个时辰当中的具体变化。一天当中的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为午时,相当于一年中的夏至。午时是心经当令,也是患者体内阳气超越顶峰、一阴来复的时候。患者此时应该适当休息,养一养初生的阴气,为即将到来的冬天打一个提前量,使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午时的前一个时辰是巳时,后一个时辰是未时。巳时对应的十二消息辟卦是纯阳的乾卦,此时患者体内的阳气正处于迈向最高顶峰的时候。上医治病应以恢复患者的自我修复能力为主,所以巳时不用他治,患者体内阳气相对充足,巳时适合人体自我修复。治未病,治病的最佳时机应该选在未时。此时患者体内的阳气已过最强的巳时和午时,开始渐渐消退。但是患者刚刚午睡过后,身体经过休整,对于阳退阴长的变化已经有所适应。选择这个时候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体内的阳气顺利撤退,帮助患者机体提高应对阴气即将全面强势来袭的能力。所以未时是治病的最佳时机,目的在于通过帮助患者的身体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能生起更多的阳气来自我治愈。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黄帝内经首先是从治病的最佳时机来论述上医治病的原则。
人体五脏中脾的生化功能是人体日常活动所需能量的后天唯一来源渠道,人体生病就是先从脾气变坏开始的。脾对应的是十二地支的巳,脾病即巳病。人的脾气为什么会变坏?这和小肠有着很大的关系。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主要功能就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受盛化物是接纳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食物;泌别清浊则是将胃消化后的食物区分为清和浊两部分,精华部分由脾转化为血气,糟粕则下降入大肠。小肠上连胃,下接大肠,食物的二次加工主要在小肠内进行。小肠对应的是十二地支中的未,小肠病即未病。小肠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决定了胃气、脾气的好坏,小肠有病会直接影响到脾胃。小肠五行属火,脾胃五行属土,火生土,相对而言,未病是胃病、巳病的本。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这正是黄帝内经中对治病务求其本的医理原则的具体阐述。治未病其实是为了治巳病,治未乱更是为了治巳乱。巳乱的源头是未乱,圣人不治巳乱,治未乱,此乃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心和小肠相表里。心为君主之官,不受邪气。心有邪气,会拿与之相表里的小肠出气,小肠受气受多了,会出现问题。小肠未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小肠对于心君的出气筒作用就会丧失,会使心君受邪,此谓心病。除了未病,巳病也与饮食不当或不规律、无度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系,而脾胃本身并不具备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能力,只有人体的君主之官心才具有这种能力。五脏中的心五行属火,脾五行属土,火生土,心为脾之母。治小肠未病既是为了治脾巳病,也是为了防止心病,是为了防止子病累母的情况出现。
是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这段话出自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篇。心藏神,调神即调心,而调本身就有调整、纠偏的意思,远非养之抽象,已是有针对性的治愈。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这是人体百病的治疗原则。黄帝内经强调治病务求其本,这个本不是巳病,而是未病、心病。未病若不及时治愈,心病就会如影随形。心病就是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所说的病巳成,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巳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本身就有很强的自我治愈能力,但前提就是心神不能散乱,心不能病。心若是病了,人体内部就会群龙无首,失去统一有效的调度,各自为战,陷入混乱,此所谓心病造成的乱巳成。而这种局面恰恰就是侵入人体的疾病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这也是黄帝内经中圣人治未病,不治巳病的原因。圣人不治巳病,是不见病治病,不直接治。在人体和疾病的战争中要坚持以我为主的打法,不能被疾病、不能被对手牵着鼻子走。治巳病要从治未病入手,是上医治病时采取的逆取守势、以守为攻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在人体和疾病的战争之中的具体运用。
2015-01-08 23:23 3楼
分析得有些道理,需要思考!
非常感谢分享!
2015-01-09 07:19 4楼
快乐一族 说:
分析得有些道理,需要思考!
非常感谢分享!

不人云亦云,欣赏喜欢独立思考的人。
2015-02-03 12:44 5楼
谢谢楼主分享,楼主研读内经之精,讲解之细,受益匪浅,向您学习。
2015-02-03 14:12 6楼
龙:未填词 说:
千古文化谜团五:黄帝内经真的只是养生宝典吗?
黄帝内经是医道之书,医道如佛道,自渡渡人。黄帝内经

谢谢您的精彩讲解,受益匪浅。
2015-02-03 21:02 7楼
c2295812317 说:
谢谢楼主分享,楼主研读内经之精,讲解之细,受益匪浅,向您学习。

医理,现在国内没人说;医理就是医生的医生,国外叫 doctor"s doctor
2015-02-03 21:06 8楼
追随中医 说:
谢谢您的精彩讲解,受益匪浅。

多谢您的回复支持!
2015-02-04 15:49 9楼
本帖最后由 山空夜静 于 2015-2-5 08:48 编辑

有质疑和发现是好的,已巳之辨也有些道理,但似乎有点勉强,也把内经原文中的含义给缩小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微杜渐,等等词语,其实跟治未病的意思差不多。
2015-02-04 20:13 10楼
山空夜静 说:
有质疑和发现是好的,已巳之辨也有些道路,但似乎有点勉强,也把内经原文中的含义给缩小了。合抱之木,生于

如果结合一下内经的上下文,已巳根本没有什么辨的意义。就是认错字了,没什么复杂的。
⬅ 金实:痹痛方 老茶馆 蛇床子疗腰痛的生熟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