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岂可儿戏!济世医德千古美谈

2014-12-24 07:53 楼主
导读:近日,一组陕西西安凤城“医院医生在手术室摆剪刀手自拍”的照片引起热议。医生护士们面对镜头笑着摆出“V”字手,背后手术台上还露着伤患的一条腿。几张被流传出来的手术室自拍照,让西安市凤城医院成为医患关系问题的又一新焦点,并引起了外界针对该院医生工作态度的颇多质疑。
医风医德问题,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拨动民众敏感的神经,更何况当前医患关系十分复杂敏感。古代名医有言:“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医生乃是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神圣职业,面对的是鲜活个体的健康和生命,责任之重,堪比泰山。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其一言一行,均可供我们借鉴与效法。
东汉医圣张仲景:处处为病人着想 痛斥庸医
自隋唐以后,张仲景著作远播海外,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他在与伤寒大疫的搏斗中,在挽救民众危亡的活动中,树立了崇高的医德,尤其以爱人知人救危扶厄的济世理念;处处为病人着想的高尚医德和坚决反对巫术、庸医的斗争精神,而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和崇敬。张仲景在其《伤寒论》自序中明确提出“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了解人,爱护人,尊重人是张仲景以人为本思想的真正体现。
他虽然做了长沙太守,但淡于利禄,鄙视荣势,憎恶官场角逐。他在“自序”中说“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他在这种“举世昏迷”的社会里,毅然树起“仁术济世”的思想,时刻不忘救贫贱之厄。按照封建社会的规定,做官的为了维护尊严,一不能私入民宅,二不能随便和民众接触。为救治民病,张仲景想出了“大堂诊病”的办法,他择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为诊病日。值时,衙门大开,张仲景坐在公堂上为民众诊治疾病。
东汉末年,频发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使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张仲景特别体恤民众的贫苦,他在《金匮玉函经》中明确指出:“珍贵之药,非贫家野居所能立办”为此他尽量使用常见和便宜药物,组方力求药味少而精。他所留下的375首名方中,绝大多数方剂的药味不过五、六品,有的三两味,亦能治愈危重大症。如治疗“四肢厥逆,亡阳虚脱”的“四逆汤”为三种药物组成;治疗心脏动悸脉博间歇的“桂枝甘草汤”就只用了两味药,治疗“急性咽痛”证,更专用甘草一味而名曰“甘草汤”。治疗“妇人产后腹中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则体现了药食同源之妙。
他还痛斥那些草率从事,贻误人命的庸医。这种不负责的医生,看病只满足于花言巧语的口头应付,望诊病人,装装样子,相对片刻,就随便开个处方。诊脉更是不全面,不细致,连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也未摸清,甚至脉的博动不够次数就停止按脉。患者最近的病情尚不能判断,对于全身的症状,更是毫无印象。这样的医生怎能为民众诊病除疾呢?他曾痛心疾首地说:“哀哉烝民,枉死者半,可谓世无良医,为其解释。”其忧民之心,苍天可鉴。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2-30 12:21 2楼
医德最重要
⬅ 烂脚丫 老茶馆 明末名医吴有性: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