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门径》

2014-10-27 13:00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唐融儿 于 2014-10-27 13:20 编辑

前言:
如是所言,实当由德高望重之尊者开示。惜余孤陋寡闻,未闻高论;故不揣谫陋,僭为代述。

1.学中医,首先要过语言关,如果连读《素问》还要注解,那就有些麻烦了。当然,民间一些医生,也可以由师傅教授其中道理,成为有所成就的医生。但是,多数医术好的医生,未必能彻言医理,尽释其所以然。因此,要全面掌握中医的精髓、内涵,最好还是能直接阅读原著。
古人小学就读四书五经,《素问》的语言难度低于《孟子》、《论语》,大致和《大学》、中庸》在一个层次。如果语言没有障碍,那么就只要研析义理了。如果你的语文不错,你会发现,《素问》中的大部分篇章是典型雄浑的西汉文风,而从高丽回传来的《灵枢》就不太一样了。
如果要做相关研究的话,还要经过文献学训练。文献学的入门是汉代学术史,也就是所谓的古文经学、今文经学。还有很好的参考书,如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等。
2.接下来要对五经、与诸子百家文章有所涉猎,重在熏陶、无须精通,这样有助于理解中医的基础理论。像《素问》这样的书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重在理解。
3.专业书籍:
《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是必须读的,但重在理解。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问题,《神农本草经》明显经过玄学家、服食家的编撰,其用药思想与仲景并不完全一至。仲景用药比《神农本草经》精确得多,药的归经应该也是根据仲景的用药开始研究的。中药的性味归经、乃至炮制都是由医师发明的,较早的时代并无专门的“药师”。
《伤寒论》《金匮要略》必须全盘掌握,研究伤寒论的书很多,但是二手货多数不妙。我认为比较好的有:徐灵胎《伤寒类方》和他的其它论述,刘渡舟的《新编伤寒论类方》。学习范本:刘渡舟校勘的比较好,也可以读裸本。解释不通的地方应该参照白云阁本《伤寒杂病论》,以及《金匮玉函经》。
仲景之后至宋代以前,有三家值得参考:《诸病源侯论》、《千金方》《外台秘要》。这三家不像仲景之学那么严谨,但是保留了很多佚书中的古方,可取之处颇多。不用像学伤寒那样全盘掌握,甚至不读这三家书也未必不能成为名医。本人不是医生,也没有成为名医的志向,因此暂时没读过这三家书。
宋代至金元四大家的主要观点,即使不读原著,我们也可以在介绍性读物里了解到。但原著还是应该看看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所侧重。明清两代有两套重要的书,《证治准绳》和《医宗金鉴》;很惭愧由于庶务芜杂,本人也未读过。
温病学的纲领性文件还是叶大师的那篇文章《温热论》,那里面已经提出了卫气营血辨正。因此《温热经纬》和《温病条辨》是必须全盘掌握的。最后一本必读之书是《医学衷中参西录》。
剩下的就是各个专科了。骨科没有师傅带应该是很难上手的,反正我是一无所知。疡科其实并不等同于外科,疮、痈、疽、疖其实都是内科病,只是治分内外。专属妇科的病是很少的,多数妇科病其实就是由内科疾病引起专属妇女的症状,例如肝气郁结引起月经不调,这就是个内科病。综上所述,中医盲目照搬西医的分科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方剂学,《汤头歌诀》这种书是最不好的。你只有读《伤寒论》,你才知道小柴胡汤与其它和解剂的关系,才能跟着仲景的思路走,根据病情的传变灵活用药。病理、药理一起学,才知其所以然。读《汤头歌诀》不能知其所以然,要么死记硬背,要么失去学习的乐趣半途而废。死记硬背不知其所以然,碰到典型症的时候方证相对,套用古方,能治;一旦要变方、灵活化裁,就茫然不知所措了。结果乱搞一通,搞大包围什么的,越治变症越多。
药学,纸上得来终觉浅。从采药、炮制到鉴别,能上手的最好都上手。我认为,大部分药最好都亲自尝一尝,有助于掌握其性味归经。医学上争议大的,更应该深入试验、研究。
4.国家规划的中医学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博而不精。我觉得这些编著者,压根就没想把本科生培养成能独立看病的医生,事实结果也就只能如此。盲目照搬西医方式,用西医格式化中医。例如内科学中胃病:“第三章 脾胃病证 第一节 胃痛 附吐酸 附嘈杂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呃逆 第五节 噎膈 附反胃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痢疾 第八节 泄泻 第九节 便秘”---在每一种症状下都重复几种症型。学中医应该按症型分类,讲述每种症型先后会出现哪些症状,什么因素导致病情怎样传变。这样才能知其所以然。
正确的方法是,原著作为必修教材;而我们的现代教材只适宜作为参考书。现在的教材比较适宜必修的,恐怕就只有《中医诊断学》。
5.生理学方面的几种教材倒是应该学习。或许有人会说,古人都没学过现代生理学,不照样成了名医。你不学生理学也可能成为名医、大师,但是学了生理学有助于你更好的掌握中医,更有助于你发明创新补古人之不足。例如:胃、肠静脉的血不是直接回流到心脏,而是回流到肝脏,通过肝脏代谢谢再回流到心脏,这不是很有利于解释阳明与厥阴的关系吗?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6.有了扎实的功底,最重要的就是悟性、创造力,此中难以一一具言。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系统的逻辑学,可是我们中医可以说是最擅长推理的,一些疑难杂症都可以通过类比归纳、假说演绎等多种方式反复推理、排除,得出最后结论。我们中国人只是过于现实,没有去研究推理本身。

共和六十六年岁在甲午闰九月初四日浏阳黄可清谨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0-27 13:19 2楼
“中医应该按证型分类,讲述每种证型先后会出现哪些症状,什么因素导致病情怎样传变。这样才能知其所以然”,赞。
2014-10-27 13:22 3楼
李荣伟 说:
“中医应该按证型分类,讲述每种证型先后会出现哪些症状,什么因素导致病情怎样传变。这样才能知其

过奖!
2014-10-27 14:28 4楼
学习学习!
2014-10-27 18:28 5楼
有点意思
2014-10-27 18:36 6楼
有一些情况,想与您探讨,交流,渴望从您那里获得帮助,请问您方便告知QQ或者微信吗?
2014-10-27 20:13 7楼
期待后续更精彩的内容。
2014-10-27 20:39 8楼
支持楼主,博学多才!!!
2014-10-30 17:54 9楼
王家祥 说:
期待后续更精彩的内容。

先前写过一些草稿,正在整理中。成熟了一定帖出来接受批判。
谢谢诸位捧场。
2014-10-30 19:31 10楼
读和读懂,是两回事。
2014-10-30 21:14 11楼
从0开始吧 说:
有一些情况,想与您探讨,交流,渴望从您那里获得帮助,请问您方便告知QQ或者微信吗?

可以直接到论坛里来找楼主询问啊。
可以直接把不懂的地方就可以在楼主的帖子里跟帖询问,当然,若其他的老师看到你的问题,也可以给你解答的。
⬅ 前几天乱走了圈,拍了些植物照片,有几个还不认识,高人请辨别下, 老茶馆 咱也说说“药”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