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约战中医#“恭喜小主,你这是喜脉啊”

2014-10-15 08:41 楼主
#西医约战中医# 【西医质疑中医诊脉验孕,悬赏10万约战】在@央视新闻 的推动下,至今仍是风起云涌,这场黑中医的阳谋已经转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可能出乎始作俑者预料的是,话题反而呈现了中医深广的民意基础——转发评论较多的热门微博,绝大多数抨击该闹剧,角度全面,其中甚至不乏来自西医医生的言论。
当然,中医脉诊很重要,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伤寒杂病论》,都对脉诊有较高地位的论述。但是,中医脉诊随着岁月的更迭,的确失传了不少,这使得中医脉诊成为了人们借以批判中医的一个有效借口。如果一个中医不会给病人把脉,则说明这个医生医术不行;如果这个医生脉诊很准,则信以为神。其实,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医脉诊都是必须要传承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0-15 08:42 2楼
从“看喜脉挑战”说开去

“比武打擂”这个词并不新鲜,但原本都是用于武林高手间。然而最近在网络上,一场中西医之间的“比武打擂挑战赛”却引来了众多“路人甲”的围观。

事情的缘由很简单,一名西医微博大V在网络上向中医发起挑战,声称如果中医只通过号脉就能判断女性是否怀孕,只要准确率达到80%,他就愿赌服输,并奉送对方5万元人民币。此帖一出,立刻引来网民众多关注,力挺者有之,唾骂者有之;推波助澜者有之,积极应战者亦有之。

看上去,这样的挑战只是质疑“中医是伪科学”的另一个翻版罢了。近百年来,有关“中医是中华名族的瑰宝还是伪科学?”的争论似乎从未停止过。然而,在笔者看来,这样一场挑战更像是一出闹剧。

暂不说这场挑战背后到底是否有什么端倪,单单论这场挑战的设计,本身就有失公允。中医是一门来自实践的经验学科,从来都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自古就反对单凭一脉而诊病。对真正的中医来说,望闻问切,缺一不可。

即使单说脉诊,它也是要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的。历史上,通过脉象判断疾病,自古有之。历史记载,我国脉诊渊源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了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晋代的名医王叔和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了《脉经》一书,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书中把脉分为二十四种,对每种脉象作了说明,并且叙述了各种切脉方法和多种杂病的脉症,把脉诊和病症进一步结合起来,使脉学成为了一种更加实际的学问。

《黄帝内经》分别用神、圣、工、巧四个字来评价望、闻、问、切四诊,足以看出古人对于脉诊的态度。《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而闻名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要靠各种仪器检查才能让人们确信诊断的年代,你可以嘲笑如今的中医脉诊或许名不副实,或许不如仪器检测来得更加精准,然而,在没有X光片、CT、MRI的时代,那些中医工作者们,却用他们手中最原始的技术和手法,为成千上万的中国老百姓诊治疾病,解除了病痛。这是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

笔者以为,现代科学应该是开放公平的,尤其是面对一门确有疗效但无法用另一套体系来解释的学科,人们应该有一种更加积极且宽容的态度,允许质疑存在,但请别主观臆断。因为有可能,你只是不懂得这门学科而已。

(来源:科技日报)
2014-10-15 08:56 3楼
个人观点: 像这种【找茬、挑刺】【恶意攻击】的行为,需要正面耳光回应。

辱人者,人恒辱之。
2014-10-15 08:57 4楼
也许这样一些正面对决中,反而能推动中医的发展。
2014-10-15 09:24 5楼
其实很可能,他真得不懂这门科学。
2014-10-15 09:30 6楼
醫道宗源 说:
个人观点: 像这种【找茬、挑刺】【恶意攻击】的行为,需要正面耳光回应。

辱人者,人恒辱之。

这种挑战中医的做法有点偏激,似乎没多大意义。但对中医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2014-10-15 09:31 7楼
从听说挑战“看喜脉”说起


今天虽然是周六(9.13),但是是我固定的门诊日,工作很忙,下班到家,才看见一个朋友@ 了我的微博,提醒我看一封“挑战书”。挑战书的内容是针对脉诊判断妊娠的,发起挑战的人愿赌5万元,意在当众否定他眼中与骗子同类的中医的脉诊对妊娠的判断能力。

我呵呵。

我也懒得去评价这样的“实验”设计是否科学,也不想去分辨在那样的环境之下诊脉者和被诊脉者能否不受诊疗以外的因素干扰,更没必要去攀扯民族大义。我只奇怪,中医真的如此不堪么?

《周礼•天官》中明确记载了距今三千多年的周代就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彰示了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图的秦简中记载的“疠迁所”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

战国时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了人类最早运用汞剂治疗外科感染的情况,还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内痔结扎术。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中最早记载了腹腔穿刺引流腹水的治疗方法。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全麻下外科手术。

南北朝时期的《僧深集方》中记载的“五瘿丸”,是世界上最早的用天然甲状腺激素治疗甲减合并甲状腺肿。

隋朝的《诸病源候论》记载了肠吻合术。

唐代的《外台秘要》记载了消渴病患者的尿液是甜味的,以及如何通过尿液诊断黄疸。

唐代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

还是唐代,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宋代,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喉:颡叫子。

元代《世医得效方》里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脊柱骨折悬吊复位法。

最迟在明代隆庆年间,安徽太平县开始种人痘来预防天花。后来这一方法流传到欧洲,才有的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

明代末年的《白猿经》描述了纯白结晶乌头碱的提取,比宋代《日华子诸家本草》中记载的乌头碱粗提物“射罔膏”更为详实具体,这是人类最早提取生物碱的记录。
……
我只选录了一些西医同行们容易理解的事件,其实古代的中国医生的伟大发明何止这些。

中医的思维和理论真的那么没用么?

中医有个“五运六气”学说,其中有个名词叫“太乙天符年”。每六十甲子中,只有四年叫太乙天符年。中医认为,凡是这样的年份,气候剧烈变化,人间容易有瘟疫流行。刚刚过去的一个太乙天符年是2009年(己丑年),就是大家谈甲流色变的那一年。下两个太乙天符年是戊午年和己未年,是2038和2039年。没错,两个太乙天符年连在一起,那时候的景象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道,再往回数两个甲子,2038减去120,是1918,那么1918年到1919年这两个连续的太乙天符年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想我的西医同行们都很清楚,“西班牙流感”横扫全球,感染了10亿人,夺去了2千万到4千万人的性命,当时世界人口才17亿。

明朝末年,姑苏洞庭山有个老先生,姓吴,字又可。那个时候也有疫病流行,吴老先生在行医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流行的疫病和传统讲的伤寒不同。在他写的《温疫论》的序言里,吴老先生开篇第一句话就断然否定了“六淫邪气”,也就是天气的冷热干湿这些物理因素导致温疫的可能性。他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也就是说,引起温疫的原因,不是以前说的风寒暑湿燥火这些过度的天气变化,而是另外有一种独特的气。《温疫论》里还说:“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大约病遍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

老先生的意思就是说,这温疫,就跟过去的人要服的徭役一样,挨家挨户的,谁都躲不过,无论年龄性别,得病的人,症状都差不多,而且他认为这种异常的气,是从口鼻(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明朝末年,具体说是崇祯壬午年,也就是公元1642年。我们想想,荷兰人列文虎克改进显微镜是1673年,之后又过了100年,西方人才开始用显微镜逐步探究微观世界。但是,中医,在没有显微镜的时候,就坚定地确信一定有这样一种特殊的东西存在,当时吴老先生给起了个名字叫“杂气”,现在,被改叫做“病原微生物”。

……

所以,我们做中医的,就该是你们眼中的骗子么?中药,就都百害而无一益么?你们认定的毒中之毒砒霜制剂,已经成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福音,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在你们大骂中药有毒的时候,德国人从桃金娘科植物的叶子里提取了桃金娘油,卖到中国来,你们医院的呼吸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医生大概正使用得不亦乐乎吧。

所以,歇歇吧。与其动辄诋毁一门你根本不了解的学问,不如努力发掘,为国人,为全世界人民,做一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实事。

第二个问题,通过脉象判断疾病,真的很荒诞么?

房颤的病人有“脉短绌”,伤寒的病人有相对缓脉,为什么西医摸摸桡动脉的搏动就如此科学,中医研究桡动脉搏动状态就成了骗子呢?

在没法查HCG,没有B超的时候,在对男女之事讳莫如深的封建社会,中国的医生如何判断早期妊娠?难道他们的经验没有一点可取之处么?

现代医学同样有让外行人看不懂却叹为观止的徒手检查法。

在没有超声引导的时代,心包穿刺是靠叩的。

在没有超声心动的时代,心脏瓣膜病变是靠听的。

在没有CT、MRI的时代,神经内科的定位诊断是要靠叩诊锤的……

你可以嘲笑如今的中医脉诊名实不副,然而,在今天这样一个仪器诊断横行的时代,那些著作等身的高级职称西医工作者,他们的物诊技术还可以达到张孝骞、邓家栋等前辈大家的水平么?

如果认为听诊器不如B超、CT,叩诊锤不如核磁共振,瑞氏染色不如流式细胞仪,为什么不把这些检查方法取消呢?因为在临床工作中,没有一种仪器可以代替医生直接接触病人,没有真正“多余”的检查。医生越多接触病人,发现的问题就可能越多。而在这些徒手检查上建立起的临床思维,才是医学的最大价值所在。

自己不会的东西,就认定别人也不可能会;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就认定别人是在骗你……这样的思维定式,难道就是你们致力于普及的科学观念么?

科学应该是开放公允的,人性应该是谦和友善的。

中医是来自实践的学问,中医工作者不是生来的贱民。自称中医的队伍中确实有骗子,有太多骗子,和其他各个行业一样。在分不清庄稼和杂草的时候,不该盲目把所有的幼苗铲掉;在分不清中医和骗子的时候,可以先闭上那张只会轻慢和诋毁的嘴。

西医是医生,中医也是医生,疾病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互相学习,互通有无,分享学术进步,为病家谋福祉呢?

补充给你一个小常识,中医自古是反对但凭一脉而诊病的,最讲究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缺一不可。《黄帝内经》中分别用神、圣、工、巧四个字来评价望、闻、问、切四诊,便可见先贤对于脉诊的客观态度。

我是个医生,工作很忙,写这些文字是仗义执言。发表在这里,评论转发是大家的自由,但是我不再做回应了。没有时间。该说的话都说明白了,我实在没有能力唤醒那些装睡的人。省下时间,我要看我的书和病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作者:中医刘钊)
2014-10-15 09:43 8楼
楼主是个明白人。关键是游戏规则谁来定,那些“孕妇”谁来挑选,我还是那句话:谁去打雷,必输无疑。
2014-10-15 09:50 9楼
即便你取胜了,只能是侥幸,这里边除了游戏规则问题,还有技术问题(不是技能),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有些孕妇是不上脉的。还有一些是“假阳性”的。
2014-10-15 10:02 10楼
刘建立 说:
即便你取胜了,只能是侥幸,这里边除了游戏规则问题,还有技术问题(不是技能),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有些

我呼吁大家头脑冷静一些,有勇气并不代表中医就是科学。愤青不代表中医。大家别理他,大宝嗓子喊哑了,就不喊了,中医还是中医,哈哈哈。
2014-10-15 10:07 11楼
日本的中医非常强悍,西医也很先进,大家听说过日本的西医和中医打雷的是吗?韩国有这种事吗?
⬅ 历代医家对脉学、脉诊的客观评说 老茶馆 贾海忠禅话养心:冠心病防治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