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安慰剂正名 医生拿“假药”糊弄你是为你好

2010-05-25 19:58 楼主
作者[美]贝丽卡•图霍斯-杜布罗

译者冯国川

你相信医生会拿假药糊弄你,但出发点其实是为你好吗?你相信一系列的毛病,小到疼痛、恶心,大到抑郁症和帕金森氏症,服几粒糖豆、打一针盐水就能见疗效吗?这种“药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安慰剂”。据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日前报道,科学家们最近正在小心翼翼地探讨一种可能性:既然相关试验证实安慰剂有一定疗效,那么医生能不能把它们当成药来治病呢?

安慰剂:能治病的“假药”

安慰剂(placebo),拉丁文的原意是“我将抚慰”,它是一种物质或操作程序,以“假药、假治疗”产生的心理作用来改善患者的症状,比如让患者躺在治疗器上,但实际上治疗器没有开。“假药治疗”可不是现代医学的创新。早在19世纪,人们就把金属棒放在患者身体上,希望用金属的电磁特性来缓解症状。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电磁效应”治病纯属无稽之谈,而金属棒扮演的角色正是安慰剂。

安慰剂不含任何药理成分,只不过外型酷似真药,无非是一些蒸馏水、淀粉片或维生素胶囊等,但它能对患者产生微妙和难以预料的心理作用,从而缓解病情。安慰剂的疗效正激起全世界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欲望,不过美国制药公司非常担心安慰剂影响他们丰厚的利润。在美国,如果临床试验发现新药物的疗效连安慰剂都比不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就不会批准该药物的生产。

新药必须打败安慰剂

二战后,医药学的蓬勃发展给人们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与此同时,医生“家长式”的地位也被动摇,他们不再对患者颐指气使,而是把尊重患者的权利、让患者明白治疗过程放在首位,所以安慰剂之类的“假药”在当时并不受欢迎。

当安慰剂迫于道德因素逐渐失宠于医生时,它们又迅速在药物测试中找到了自己的新地位。这要归功于1955年一名哈佛大学麻醉师发表的一篇论文,他声称安慰剂效应如此显著,简直应该和研制的新药进行PK。一直到今天,医药临床测试的黄金法则都是通过打败安慰剂来证明效力。

几十年来,不断积累的医学数据让人们重新认识安慰剂的治病功效。不计其数的研究证实,安慰剂的确能在身体里激发一系列的反应。

通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患者大脑,科学家发现安慰剂缓解疼痛绝不仅仅是患者的主观感受。在很多情况下,大脑会释放镇痛荷尔蒙自我疗伤。2009年美国《科学》杂志刊文指出,当患者被告知涂抹了一种“镇痛效果很好的药膏”时,他们脊髓里和疼痛相关的活动就不那么活跃了。

研究人员希望诸如此类的研究成果,能让安慰剂成为一种治疗选择。当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向患者解释整个治疗过程。“医生给你的药其实是糖豆”——这样直接说出真相,恐怕不是明智选择,肯定会影响疗效。因为服用安慰剂就像条件反射一样,需要潜意识发挥作用。

安慰剂可部分取代真药

利用安慰剂的一种方法,可以是将安慰剂和其他治疗结合起来。今年2月,刊登在美国《身心医学》期刊上的研究发现,涂抹药膏的牛皮癣患者辅以安慰剂“增强疗效”后,治疗效果和用4倍药量的患者差不多。文章作者认为,大脑的条件反射起了主要作用。大脑学会了将药膏和自我修复联系在一起,在没有药膏只有安慰剂的情况下,大脑照样发出自我修复信号。

虽然这只是一次简单的试验,意义却非常深远。它表明医生有时可以将安慰剂和真正的药物混用,得到的疗效却一样。主导该项研究的罗伯特•阿德博士称,这种方法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比如疼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高血压有巨大潜力;将来医生开药方时,可以把其中20%的真药用安慰剂取代。

另一些研究者深入到了安慰剂效应的另一个领域。有人认为,安慰剂的效应来自与之相伴的医疗服务。医生与患者间的交流会起到治疗作用,这一观点已得到试验验证。

意大利都灵大学科学家做了这样一项试验:患者要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止疼药,要么在医生亲切和蔼的指导下服用,结果,后者需要的药物剂量较少,止痛效果也更显著。换句话说,安慰剂的效果大部分要归功于医患间的互动。

哈佛大学最新的研究显示了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有两组患者接受了假针灸,其中一组得到的是友好的、富有同情心的人文治疗,另一组的医生几乎不和患者搭讪。还有第三组患者在等待治疗。3周后,第三组28%的患者感觉病情有好转,第一组62%的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第二组则为44%。这说明,医生态度好,患者好得快。医生的耐心、同情心和爱心也是一种无形的“安慰剂”。

安慰剂效用捉摸不定

如果安慰剂产生的心理效应真能治病,我们是否可以把它当作一种专门的药物呢?毕竟,安慰剂几乎没有副作用,而且价格极其低廉。今年2月,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回顾了安慰剂效应的研究,探讨了医生利用安慰剂效应治病的可行性。但就算可行,医生也会面临道德上的批判:端出一两片维生素冒充真正的药物,这不是对患者赤裸裸的欺骗吗?可要是说出真相,治疗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美国哈佛医学院副教授特德•卡泼奇克表示,过去的10年中,医学的确证明了安慰剂效应的治病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如何在不侵犯患者知情权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这一效应。

当然,安慰剂的效用是有限的。胳膊断了,动脉堵了,再怎么“安慰”也不会有起色,只能通过手术和真正的药物治疗。一般来讲,安慰剂效应更针对症状的表象,而不是疾病本身。有时病症说不定是自愈的,却被安慰剂“邀功领赏”。事实上,关于安慰剂疗效,医学根本无法给出确切的界定,更难以通过某种方式辨别、衡量。

安慰剂的支持者们称,是药三分毒,医生应该尽量挖掘患者身体自我修复的潜力来治愈疾病,这也正是安慰剂最擅长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媒体评论:只要医德有病 我们就不敢有病 老茶馆 媒体评论:畸形利益链条推高药价 尚需治本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