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7——第七讲第二部分 五味【...

2014-09-10 12:05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彭氏医家 于 2014-9-11 22:38 编辑

二、五味

药物区分寒热温凉,以应对不同寒热属性的疾病,这是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五味,即指酸苦甘辛(辣)咸五种味道。

一开始,古人根据药物的味道,对药物进行分类,用于指导治疗临床的各种疾病。

随着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对药物五味属性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药物的治疗作用。

即:今天的书本上的药物的五味,不完全是原始的五种滋味,更是对其药物功效的一种归纳形式。

五味各有其独特的性质和治疗价值:

辛辣药擅长发散行走。吃麻辣烫时一边吃一边擦汗,就是辛味发散的例子。

苦味药擅于清泻。如上火时吃牛黄解毒丸一类的药,一个比一个苦。

甜味药擅长补益。如看望大病之后身体虚弱的朋友,带的礼物都是甜味,因为甜味善于补益。

酸味药擅长收敛。如不小心吃到酸酸的橘子,会作做深深的吸一口气,就是酸味令气机收敛的一种表现。

咸味药擅长软坚。冰块坚硬,得盐则化;便结坚满,得咸则泻。在定位上,咸位药往往有入肾的特点。有些药原本不咸,为了让它入肾中疗病,可以用盐炒的方法来实现,比如黄柏。

凡物有偏,有偏则有用,有偏则有弊。

辛辣药发散行走。发散行走会损耗气血。

气血不足的人,用辛味药时要酌情减量,以免气血损耗太过而伤正。

苦味药清泻。但是清热泻热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对胃气、阳气的损伤。
平素脾胃不好,阳气不足的人,如果必须清热,需要慎用苦寒,可以部分的用甘寒药来代替。

甜味药补益。但是补益容易造成壅滞。
平素体质肝郁气滞,或者湿热较盛的人,就必须注意。

酸味药收敛。但如果外感病邪气还有停留时,用酸味药会把邪气留在体内。

体内有外感邪气时,酸收会“敛邪”。(是否就是闭门留寇?)

咸味药软坚散结。但也是最伤阴血。

一如口渴的人,再喝上两口酱油或盐水,其反应一般都不会很情愿。

五味利弊说概要

酸主收邪存则敛

苦清热易损阳气

甘补益气滞则壅

辛行散易耗气血

咸软坚最伤阴血


(一)辛味药

1. 辛散类(解表药):麻黄、桂枝

麻黄、桂枝两味药可以说是辛散药的代表。

《伤寒论》中一个重要的解表方剂——麻黄汤,最重要的两味药就是麻桂。

两药配合在一起,可以发挥强大的解表作用。

2. 辛行类(行气血药):香附、川芎

香附、川芎皆味辛善行气血。

香附更善理气,川芎更善活血,是妇科很常用的一对药。

李时珍赞香附“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

川芎的应用范围相对更广泛一些,《本草汇言》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

川芎除了活血行气,还可以治疗头痛。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头痛,或虚或实,或寒或热,川芎都可以止痛,所谓“头痛不离川芎”。


(二)酸味药

茱萸有二,一谓山茱萸,一谓吴茱萸,性味功用完全不同,不可记混。

山茱萸谓酸,善收敛固涩,与五味子同。山茱萸作用偏下,以治遗精、遗尿之类为其所长,又能补肝肾之阴;

五味子的作用范围更加广泛:

在表能敛汗止自汗盗汗;

在上可敛心而平悸动,敛肺气而定咳喘;

在中可敛气生津而止口渴;

在下敛精固脱,涩肠止泻。

五味子敛气阴的说明:

暑热邪气特征有二,一是耗气,二是伤阴。

人中暑后两个症状,一是乏力(耗气至气虚),二是口渴(伤阴则津液少故渴)。

气阴既伤,益气养阴即是正法,临床实践中发现,单纯靠补益气阴还不够,还需要用五味子来收敛气阴。

思其缘由,药物本身并非气并非阴。能补益气阴者,总不能离开人体自身的气阴做基础。

暑热令人体气阴大耗,想恢复正常的气阴水平,一是保护现存气阴不再继续耗散,二是保护新生气阴不会继续耗散。五味子有酸收而敛气阴的功效,在此恰到好处。



(三)苦味药

1. 苦寒类(清热药):黄连、黄芩、黄柏

黄连上文已讲过。

三味药同属大苦大寒之品,最善清热,亦可燥湿,但各自所善清泻的部位有所不同。

黄芩最善清肺火,兼清少阳胆火,以上焦为主;

黄连清心火厚肠胃,着力点以中焦为主;

黄柏性驱下,善于清燥下焦之湿热。

若患者一身上下,火势凶猛,亦可三黄并用,以求直折烈火。

2. 苦燥类(燥湿药):苍术、白术

苍、白术以其味苦,皆有燥湿之功效。

苍术又兼辛味,善于行走,令燥湿之性更强;

白术又兼甘味,善于补益,从而健脾益气之功更显。

脾脏的运化功能,即运化水谷,将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成为精微特质而为人体所用。实际上,脾主运化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是运化水湿。

水液从喝进去的液态水形态转变为可以被人体利用的、有濡养润泽功能的津液、血液,都离不开脾气的推动。一旦脾的运化功能不足,无法正常地推动水液,水液就可以停聚为痰湿。而脾脏能化湿,也最怕湿。体内如有湿邪停聚,首先出现症状的往往是在脾脏。

所谓脾脏“喜燥而恶湿”。苍术、白术的苦燥,正好可以帮助脾脏解决湿困的问题,其性温和,不会像上面苦寒药一样有损脾胃阳气之弊,所以经常用于脾气不足湿困的各种病症上,尤其是白述。

古人赞白术为“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四)甘味药

1. 甘温类:黄芪、当归

黄芪味甘性温,是最常用的补气药之一。黄芪生用则其力向上、向外。

向上则在补气的同时,升提气机,位居四大升药之首。

向外则益气固表,对于气虚引起的自汗,以及反复外感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四大升药:黄芪、柴胡、升麻、葛根。

用蜂蜜加工后,其作用就会主要集中在脾胃,用于脾胃的气虚证。

血得温则行,得辛则行,得甘则补。而甘味、辛味和温性,恰好都为当归所有。

当归善于养血活血,自古为妇科要药。

譬如一位贤良的妻子,性情温和(甘温),又颇具智慧(辛),将家事处理得井然有序,则再过蛮横的家人(失常之血运),也当早日回归家中了。

2. 甘凉类:麦冬、沙参

麦冬前文已讲过。

沙参有南北之分,本不是一类植物,但性味功用都很接近,可以合起来讲。

沙参与麦冬一样甘凉,善入肺胃,凉润热病之后造成的肺胃津液损伤。

麦冬与沙参的养阴作用,与前面的熟地黄不同。地黄本性黏腻沉重,再经过酒加工后,黏腻之性更甚。

对于肺胃阴津损耗的病症来说,脾气多有不足,试想哪位朋友会在一场大热病之后,胃口大开呢?

此时,最适当的养阴方法,就是沙参、麦冬这类质轻性凉,补而不腻的药物了。

(五)咸味药

治疗便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攻下,可以行气,可以润肠,可以健脾。

肉苁蓉治疗便秘的方法,与这些都不同,这种思路,叫作温阳。

肉苁蓉味咸,本身可以软坚,从而发挥通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药还有甘味,能补,湿性助阳,治疗由于阳虚所致的便秘,自然就是首选药了。

桑嫖蛸,记得小时候随处可以采到,据说可以治疗尿床。读过大学才知道,所谓又要螵蛸,原来就是螳螂的卵鞘,味感入肾,善于补肾、固摄尿液和精液,治疗遗尿和遗精。

除此之外,很多入药的动物,如地龙(蚯蚓)、穿山甲,以及海产品如海藻、海蛤等都有咸味,也都可以起到软坚散结的作用。



***** 为什么要“保胃气”?如何“保胃气”?

由于食物、药物要补人体所用,必须首先经历脾胃的运化。食物只有经过运化才可以转化为气血,药物只有经运运化才可以发挥其功效。

食物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必备的动力来源;药物是医生济困除病的利器。

鉴于脾胃的作用如此重要,所以中医历来都非常重视“保胃气”的原则。

下面几种药,很容易对胃气造成损害,是我们在选择药物时不得不考虑的。

1. 苦寒败胃

脾胃是人体一身之气的来源,喜温暖,恶寒凉,尤恶苦寒。

因为苦寒攻伐生气最甚,即所谓败胃。

常见的苦寒败胃药有大黄、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栀子等。

2. 滋腻碍胃

脾胃居于中焦,枢纽之所在,喜动而不喜静。

滋腻之药,往往厚重难行,久服很容易引起人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见的滋腻药有熟地黄、阿胶等。所谓“用地(黄)则碍脾”。

3. 辛燥伤胃

脾脏喜燥恶湿,但胃腑则喜润而恶燥。胃离开津液的濡润是万万不行的。

行气活血类药物,往往具有辛燥的特点,对于胃阴不足的患者,就必须小心了。

此外,活血药中有一个大的类型,叫作虫类药,如地龙、水蛭、土鳖虫之类,煎药后,味道往往不太好,对胃的损伤更大,尤其需要小心。



***** 药物的升降浮沉

除四气五味之外,药物还有一个特性,是应用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就是药物的升降浮沉。

升降言上下,浮沉讲内外。

大部分中药来源于植物,如枝叶、根茎以及花果。

枝叶、花朵的方向,通常是向上、向外来长;

根茎、果实的方向,通常是向下、向内来长。

这就决定了植物不同的部位入药,常常可以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

比如麻黄,草茎的部分长在地上,其气升散,可以用来发汗;相反麻黄根的部分长在地下,其气沉降内敛,可以用来止汗。再如紫苏,茎叶的部分称为苏叶,用于解表;果实部分称为苏子,用于降气化痰。



---------

中药的五味利弊小结:

酸主收邪存则敛:山茱萸、五味子

苦清热易损阳气:苦寒类(清热药):黄连、黄芩、黄柏;苦燥类(燥湿药):苍术、白术;

甘补益气滞则壅:甘温类:黄芪、当归;甘凉类:麦冬、沙参。

辛行散易耗气血:辛散类(解表药):麻黄、桂枝;辛行类(行气血药):香附、川芎。


咸软坚最伤阴血:肉苁蓉、桑嫖蛸

三种伤胃方式小结:

苦寒败胃:大黄、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栀子



滋腻碍胃:熟地黄、阿胶
辛燥伤胃:行气活血类药物、虫类药(如地龙、水蛭、土鳖虫)

药物的升降浮沉小结:
升降言上下,浮沉讲内外。

升上浮外:枝叶、花朵的方向,通常是向上、向外来长;

降下沉内:根茎、果实的方向,通常是向下、向内来长。


---------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9-10 15:14 2楼
有新思维,不错!
2014-09-10 16:03 3楼
能否请管理员将本帖的标题改为:

《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7——第七讲第二部分五味
2014-09-10 19:55 4楼
收藏了,谢谢楼主解读
⬅ 请教用药问题 老茶馆 《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7——第七讲第三部分 常用中药100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