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本温病条辨,看了汪廷珍做的序,太过瘾了,这个序做的太犀利了。

2014-09-01 19:24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9-1 19:27 编辑



古人写的书,都没有多少内容,温病条辨这书全书也就薄薄一本,但是被现在的叫兽们加进去乱七八燥的玩意,让人看了就闹心。

我就挑一本干干净净的,啥也没写的原文。还便宜,叫兽加点废话,还死贵,看着都闹心都。



昔淳于公有言⑴:“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⑵,君相两火无论已⑶,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馀五气,概未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⑷,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⑸,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⑹,以阙如为耻⑺,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⑴淳于公:即淳于意。西汉医家。复姓淳于。以下引语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叙述扁鹊的事迹后作者所写的文字。见《扁鹊传》。
⑵六气:此指五运六气之六气,即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⑶已:表确定语气。相当于“了”。
⑷“作者”二句:语见《礼记·乐记》。创作的人叫做圣人(此指张仲景),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此指吴瑭之前注释张仲景著作的人)。
⑸“化而裁之”二句:意为加以变通。《周易·系辞上》有“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句,故云。
⑹亡如:无奈。 知十:“闻一以知十”的略语。语见《论语·公冶长》,意为触类旁通。
⑺阙(缺)如:谓存疑不言,语见《论语·子路》。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⑴,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⑵,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⑶。至陶氏之书出⑷,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⑸。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⑹,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⑺。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⑻,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⑼,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⑽,中流一柱⑾。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⑿,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肓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馀年,略同—辙,可胜慨哉!



⑴絺(痴):细葛布。
⑵迨:等到。 困:窘迫。
⑶冲和:方剂名。指加减冲和汤。为明代陶华在金朝张元素九味羌活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 解肌:方剂名。即柴葛解肌汤,又名乾葛解肌汤。陶华《伤寒六书·杀车捶法》方。
⑷陶氏之书:指陶华所著《伤寒六书》,又名《陶氏伤寒全书》。包括《伤寒琐言》、《伤寒家秘的本》、《伤寒杀车捶法》、《伤寒一提金》、《伤寒截江网》、《伤寒明理续论》。
⑸亟(气):频繁。
⑹“一时”五字:某一时期的流行疫病。时疫,流行性疾病。
⑺常侯:固定的季节。
⑻金源:金朝的别称。
⑼六书:指《河间六书》。包括刘完素所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论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以及马宗素所撰《伤寒医鉴》。
⑽镫:古代照明用具。亦称锭、钉、烛豆、烛盘。
⑾中流一柱:即中流砥柱。河南三门峡东有一石岛,屹立于黄河激流中。比喻能担当大事、支撑危局的人。
⑿下士闻道:谓下愚之人听了高明的理论,语见《老子》第四十一章。




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素》⑴,问道长沙。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⑵,然后当名辨物⑶。好学之士咸知向方⑷,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⑸,嗜学不厌⑹,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⑺,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也⑻,述先贤之格言,摅生平之心得⑼,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⑽。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⑾,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苓》⑿,听然而笑⒀,《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⒁,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⒂。
嘉庆十有七年壮月既望⒃,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






⑴泝:”溯“的异体字。
⑵”温病论“七字:指叶桂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的《温热论》。
⑶当名辨物:谓按照事物的名称求取事物的内容。语见《周易·系辞下》。名,此指温病之名。物,此指温病之实。
⑷向方:遵循正确方向。
⑸秉:通”禀“。承受。 超悟:颖悟。 哲:明智。
⑹厌:满足。
⑺抗志:高尚其志。 希:仰慕。
⑻贸贸(谋谋):目不明貌。引申为不明方向。
⑼摅(书):抒发。
⑽笥(四):盛衣物或饭食的方形竹器。
⑾亟(急):急切。
⑿折杨、皇夸:皆古代通俗乐曲名。语见《庄子·天地》。夸,通”华“。
⒀听(引)然而笑:语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听然,笑貌。
⒁知我罪我:语本《孟子·滕文公下》。
⒂评骘(至):评定。同义词复用。 梓,雕书印刷的木板。
⒃”嘉庆“六字:公元1812年。 壮月:农历八月的别称。 rBEhUlIXP2kIAAAAAASpvH15Z44AACYXQEVZ7AABKnU599.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9-01 19:52 2楼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9-1 19:58 编辑

1.汪廷珍批评了汉代以后的医家,以伤寒一气之论,治六气之病,不能举一反三,天天就在那按图索骥。

2.汪廷珍批评了陶华的伤寒六书,杜撰伤寒,治天下六气之病,仲景没说那些他没分析明白,仲景说过那些也让然篡改了。世俗的医家喜欢这种简单浅近书,都拿来当祖宗,结果天下黎民尽遭祸患。

3.汪廷珍批评了后世医家,把吴又可的治疗一时之病的瘟疫论,当做治疗常候的温热病的方法。

4.汪廷珍批评了方中行,俞嘉言等人,虽然把温病列于伤寒之外,但是治法依旧是伤寒那点东西。

5.唯有刘河间对温病的认识,超过这些人,可惜此人朴实少文,对温病论述的论述没有展开,并且刘河间的方子杂而不精。

6.后来的张景岳就明白点皮毛,糊了巴图。

7.世俗医家,遇到温热之病,无不先发表,后消导,然后攻下,或者妄用温补,轻者病重,重者已死。

8.关于温病的错误观念,父亲教儿子,师傅教徒弟,风气根深蒂固,改不过来,观念牢不可破,汪廷珍表示无语,两千余年都那个样,感慨良多。

9.叶天士的理论,温病论,温病续论,辨析深刻,后世好学之士都拿来学习,只有固步自封的不喜欢接受新事物的这群人依旧抱着师傅说的老调不放。

10.吴鞠通发展了温病理论,不敢拿出来发表,因为世人的老旧观念来深重了,根本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新的理论。当然汪廷珍就大力鼓励他。

11.汪廷珍批评了,死于病者,十之二三,死于医者,十之八九当然了,这是古代,今天人的医学水平还是有提高的。至少没给整死。但是给你整成肝肾脏腑皆损,那是很容易的。
2014-09-02 11:29 3楼
汪廷珍不懂医道,那么写不过就是标榜《条辨》一书而已。
2014-09-02 14:58 4楼
照你那么讲,那古代人人都是医生了
2014-09-02 17:47 5楼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9-2 17:51 编辑

余观伤寒温病之书,满眼所触,尽生死之词,由是叹息,虽有医家方术精深,不如不患此病。

其病虽愈,然多耗元阳,必伤于精气神明,恐有损于寿,不若谨记养生之法于心,保守正气,免于感邪也。

如遇医术不精,未得痊愈,或为错治,恐性命难保矣。

古人每患病即能丧生于此,绝非夸大之词也,今人以不可想象之矣。

2014-09-02 18:41 6楼
伤寒论,其说主要重于三阳,而三阳之中又重于太阳,辅以阳明。其他诸经,所论为少。以其伤寒之病,主要发于太阳阳明也。

温病论,多有三阴病,亦有阳明病,而无太阳病。

人体的病,永远都是那些病,只是医家看待的角度不同,侧重的部分不同,然亦有重合之处。

伤寒多急,温病多缓,伤寒攻伐,温病细调

伤寒的最大特征在太阳,其次在阳明,再次再三阴。

温病的最大特征在三阴,其次在阳明。

对于三阴病,伤寒与温病之调理差别较小,或者相同。

三阴病,在任何一家医家那里,治法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除非治错,差异就大了。

三阴病,永远都是那些特征,只是各家看待的思路不同而已,温病派则多冠以温名,其本质仍旧是精气,精微,阴血的虚损,治则没有例外,无非就是清热温寒,补虚扶正,尽管他叫了温名,他该治的时候,还是这样治。

三阴病,比较适合叫温名,三阴皆为阴经,皆为不当热之经,此不当热之经热了,即为病,以其特征为热,可以命名为温。

阳明经本质特征为热,然遇感邪,则热甚,亦可命名为温

遂,但凡感邪之病,必有热症,皆可不同程度命名为温,即使太阳病,也有风温之名也。

但凡感邪,第一特征就是变热所以有凉药苦口之说

而一切温热之药,皆非感邪之要药,而为补虚之要药感邪则耗散精微,拖累致虚,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温热培补,但须有辨治为先。
2014-09-02 18:59 7楼
伤寒与温病,其本质都是感邪之病。

而另有一大类疾病,并非感邪,而是虚损。

比如,久坐,久卧,过劳,房劳,久视,久言,过悲,过喜,过怒,过虑。此类虚损,多伤于三阴,发展极致,则伤三阳。是由内而外也,虚损至外,则必感外邪无疑

内务虚损而感外邪者易治,内里虚损在先,传达至阳,而致感邪,此种难治,性命攸关,此种必为阴阳两虚之病,而三阳经感邪病症不明显,以其不能抵抗也,而迅速入三阴,而内里肾精元阳皆不足,则其人将死,

此种内里虚损在先,传达至表,而致感邪者,虽仲景再世,亦难救之,以其内里身命枯竭也。

遂敬告世人,真阴元阳,万万不得亏空,否则必死于无形,无药可救之也。
2014-09-04 21:40 8楼
我告诉你个事实,民国沪上名医朱小南,就不识字,方子都是别人写的。
2015-01-08 17:41 9楼
学习一下,说的有一定道理
⬅ 膝关节外伤积水小验方 老茶馆 《小说中医》读书笔记01——第一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