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之乱相

2014-08-17 09:56 楼主
花大价钱买的人参,有可能是提炼过精华的“药渣”、头发白了,过去本来可以服用何首乌乌发,可是现在没有效果不说,反而吃后为此拉肚子的比比皆是。只因为传统炮制技术被弃置一旁、道地药材到处移植,农药肥料频频催生,转基因技术也匆忙上阵我们中国的几千年累积的中药宝藏就要毁在这些经营中草药材的人手中了!


枇杷叶应该如何采集、炮制?据原国家药监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讲解:“当年用枇杷叶必须用去年从树上摘下来的老叶,树子至少3到5年用鬃刷把批把叶背面的毛刷得干干净净,放在竹垫晒8到9层干,以一公斤为单位,一叶一叶码好,用绳子扎起来,在立起让它彻底干燥。用药的时候,拿出来,用药刀切成0.5厘米厚的丝,锅里加炼熟的蜂蜜和适量的开水,放入琵琶丝拌匀,用文火炒到琵琶丝既能均匀地沾上蜜,又不黏手,取出放凉即可。
但现在农民们,一般都是直接用一根金属的或者竹制的长签扎地上的落叶,管他老叶、新叶。很多叶子在泥里已经腐烂,采回来洗都不洗,毛也不去,晒干一扎。炮制的时候,甚至连绳子都不解,蜜灸就更不用提了,直接往提取的罐里倒。
据古代本草记载,枇杷叶的绒毛必须修治,如果没有刷,则会入肺,引起咳嗽不止,而现在的厂家根本没有这道工序,他们的理解是:现代制药技术很先进了,过滤网很细,多滤两次,毛也就没有了。骆诗文说:“我觉得匪夷所思:萝卜带泥煮出来的汤,跟洗干净去皮后煲出来的汤,味道能是一样的吗?以前做的琵琶露一天分三次,一次十毫升,只需两三天咳嗽就好了,都不需要再喝一瓶,现在喝完一瓶都没效果,跟糖水一样。”
而枇杷露,只不过是当今中药乱象表层的冰山一角。
道地“不地道”
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是为“道地”。
比如,当归必须是甘肃定西地区的,大黄必须是甘肃礼县的铨水乡的。生地,那就是河南焦作、温县,山西临沂、运城一带,别的地方都不行..这是五千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来的规律。
广州市荔湾区药监局官员指出:“有的中药材如板蓝根、人参等长相和正宗产地的一模一样,本身也不是假药,但药检发现有效成分很少甚至为零,毫无药用价值。”同样是地黄,河南五陡产的和浙江某地产的经过检验,发现梓醇含量相差810倍。
根据骆诗文所言,“文革”之前,中药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历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疗效,用第一代种子种第二代,用第二代种子种第三代,直到第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允许移植。而且现在则随心所欲地了,想去哪里种植就去哪里种植。
前一段时间检查出鱼腥草有问题。什么问题?从原材料上就不对。过去的鱼腥草主要生长在深山的水沟溪水两边,没有污染。煮了以后给小孩退烧很快见效,现在的云南、贵州、四川,把鱼腥草撒在大地里,象种植蔬菜一样。本身那个地是农田,已经施过了很多的化肥农药。长出来后耙一耙,装在竹筐中浸在水塘里一摆,把泥土洗掉,就挑到集市上当蔬菜卖了。当天卖不完怕烂掉才拿回去晒干,才卖出去做药。肺炎发烧,以小孩居多。小孩病情变化很快,以往一幅药就能扳过来,延误就可能致命。你说拿这样没有疗效的鱼腥草做药,吃了能不死人吗?
不道地的药材一哄而上大量供应,优质原材料产地药材则遭到人们竭泽而渔式的抢掠。如今,浙江的各中药房难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浙八味”了。云南白药最重要的原材料野生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已经濒临灭绝。
地道药材大多数都产于老少边穷的地区,无论用什么手段,如果能使产量倍增,对当地都是有吸引力的。麦冬使用壮根灵后,单产量从200公斤增加到1000多公斤。党参用使用激素农药后,单产量可增加三倍。但药效可想而知。
此外,药材中农药残留超标令人震惊。从检测统计可以看出,我国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污染具有普遍性,几乎在所有的样品中都有检出。二三十年前,为了消灭长白山的松毛虫,政府组织飞机在林区大规模洒下666等剧毒农药,至今,该成分仍不时在长白山区的人参中被检测出来。

转基因与“抢青”之祸
就在人们为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纠结不已时,转基因中药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早在1999年,成都就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枸杞等药材的抗病虫害能力和药材产量。
“现在国家投资了好几个亿,在黄河以南的某省份搞黄芪转基因研究。黄河以北的黄芪疗效才好,到黄河以南有什么用。骆诗文透露,中药作为一个复杂的化合物集合体,转基因之后会不会影响它的性味归?这事没有人管,科研经费才是大家重视的。
据悉,目前列为转基因研究项目中药包括:金银花、忍冬藤、连翘、板蓝根、鱼腥草、人参、太子参、大枣、枸杞、核桃仁、丹参、绿豆、黄芪、百合、青蒿、何首乌、龙眼肉、杜仲、甘草、半夏、桔梗、银翘、麻黄、防风、芦荟、地骨皮、竹叶、枳壳等。
内行人都知道这句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药王孙思邈更在1000多年前直接指出,不按时节踩着的中药材,有名无实,跟烂木头没什么两样。
在中药材市场放开以后,药材变成了“农副产品”没有多少人再指导农民种药了。现实的情况是,种药主要靠价格调节,哪个上涨种哪个,哪种方法涨的最大最快就种哪种。为了尽快上市,药农踩摘的天麻里面都是扁的,桔梗生长两三年才能达标,现在人工种植一年就可以了。
比如杜仲等皮类药材,过去选择标准是必须0.3厘米厚,树龄一般为10-15年,折断后杜仲丝拉都拉不动,那才有效果。现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当年种的都拿出来,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有根本没有丝的,疗效相差极大。黄芩五寸才能用,,现在才长到1寸就挖出来了。甘草、大黄三年以上才能达标,可农民一旦遇到价好的年份,就会提前采收。
还有些药用价值及高的五味子,本应到10月才能采收,已经提前3个月遭受了抢青之祸,采回的青果还要喷上药水焐红,而真正自然成熟的五味子则无处寻觅。

中药也有三聚氰胺
药材采集之后,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合物。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药材,茵陈、蒲公英、菟丝子等泥土的重量几乎超过20%以上,丹皮不去皮抽心。白芍不去老根,板蓝根不去根头,桃仁、杏仁不去皮,酸枣仁大量含壳,麦冬莲子心不去芯
饮片的切法不同,疗效也不同,板蓝根薄片的浸出物还原糖明显高于斜片、厚片。但是现在药工怕切到手,随意把药片薄片改成厚片,厚片改成块状。
与加工、炮制上竭尽全力偷工减料不同,众厂家在“面子工程”上下足功夫,“面子工程”俗称“打磺”。打磺本来是传统的熏制方法,目前的问题是反复打磺,造成硫超标。更有甚者是直接将硫磺粉撒在药材上面。注重养生的老百姓叫苦不迭,从我国进口药材的韩国也是颇为头疼,,为了获得二氧化硫不超标的白芷,他们只能从中国进口新鲜的白芷,自己加工。
当今中国,已经被戏称为“化学大国”,中药商在这方面也“追求”更是孜孜不倦。为了让药材更好看,除了打磺,还近几年来还增加了用双氧水侵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铁水洗丹参染色,拿洗衣粉水洗搓霉斑等手段。


“洋中药”引发的思考能否引起重视
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作为中草药的发源地,拿到市场上的份额,只是世界草药销售的2%,日本则已90%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第一把交椅。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占5%-7%。
在日本,超市药店卖得最火的莫过于汉方药,甚至中国游客来此都会大买特买,带回去赠送亲友。汉方是在公元513年传入朝鲜引入日本的,受宠1000多年。明治维新后,汉方医学遭到抛弃,又在几年前再度兴起。“中医学概论”2006年成为日本医生临床考试的内容之一,2008年又被日本纳入医生资格考试。
我国古方“六神丸”,日本拿去改造后,开发出了“救心丸”,曾经一度风靡全球,被誉为“救命神药”,每年销售额1亿多美元。。日本老牌汉方药“正露丸”也返销中国,在向中国申请专利的国家,以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最热衷。来中国研读自然科学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的人数位居第一位。
中医药在全世界愈来愈受重视,可惜这一切却都与我们中国无关,我国的贡献,耻辱的仅向日韩等国的汉方药提供原材料,此种怪象,责任在谁?令人深思。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8-17 15:47 2楼
万马齐喑,暗无天日,怀念伟人毛泽东!
2014-08-17 15:53 3楼
这,应该是中国人的一个伤痛啊
2014-08-17 16:09 4楼
谁给你细致弄,不够工钱的,以后会比这更差,知足吧。

想要好的,麻烦出大价钱。
2014-08-17 16:11 5楼
哎!医以药为用,可是这样
2014-08-17 19:59 6楼
这就是中医药分家的后果,中医在国内迟早要退化。
2014-08-18 06:27 7楼
中医中药,自古就没有分家过,居然现在能分家了,很牛的管理
⬅ 西游记》里的中药诗 老茶馆 不花钱,能治病,人皆宜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