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类证启引---写在前面的话

2014-08-11 10:55 楼主
伤寒类证启引

写在前面的话
粗观古代名家研究伤寒者及任应秋先生归纳所述,以其研究伤寒的方式大略分为几种:一、以医理注解伤寒的,如成无己先生的《注解伤寒论》;二、以谓伤寒错简需要重订的,如方舟子先生的祖先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三、以方类证归纳的,如徐灵胎先生的《伤寒类方》;四、以治法归类的,如尤怡的《伤寒贯珠集》;五、以按经脉分类归纳的,如朱肱的《活人书》为最早。
然,读是上述大家著作,知其研究伤寒皆有自得,其自得道理也皆能自圆其说,不管从医理阐述,还是从归纳分解。但是也皆按气血寒热、脏腑虚实、三焦六经、水火痰郁说理,所说云云,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广,不可谓不厚。也知道他们用药玄通,临病即效。但是,在看到多个名家的著述后,反而迷糊,自己临病,多数不效,有一二有效者,亦不解其意。故窃思之,他们都是说理者多,恒定者少。其所说之里,也是各说各言,相互鲜有能通者,虽然,都是使用一套理论,即气血水火、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等,但又多是此阴阳而非彼阴阳,彼水火又非此水火。各个大家自己明白其间道理,知道其中妙用,说的不亦乐乎。观者却又要重新推测其所述道理在何处。不利学习和继承,所以无怪中医越来越不行了。又临证辨证也是各个中医有各个中医的辨证方法,或是从六经辩、或是气血营卫辨、或是三焦辨、或是五脏辨、或是经络辨等等不可一中、各有各方法,各有各的道理,但学者却又从何处入手呢、研者又从何处定论呢?无怪乎中医者谁也不服谁,如学文学武者者,成了感情的事。
虽然有以看疗效之说,但是又回到了各自明白、概不外传的地境。再观其各大家后代,得到其父所传的未之有也,何况外人。如可以可学可传者,狭隘得想一下,为何不传之子孙,或积累发扬广大。但名家之后成名家的未见一个。可见所言不可传。
近来看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中说:真理只有一个。虽然。他的讲座我也不理解和不同的地方,但是他的这句话,我是同意的。真理只有一个,不可能是婆说婆有理,爷说爷有理的地境。可以允许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但至少让后人验证你所探求真理对错的途径。而中医恰恰缺少这个。但是中医治病又确实是有效的,所以其中道理一定是有的。
所以之后又读《伤寒论》,看到仲景先生的一句话: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好像治病应当以脉证为依据,至于知犯何逆的病机论述,有你们各自理解去吧,或从古人,或从现代,只要知道有是证,就对应用是方药,必效,可也。或可从脉证入手研究病证,尽量不要说大道理。观其《伤寒论》全片说里的就比较少,多是简洁的脉证与方药。此或是入手之处,故边学边记《伤寒类证》以启同好者也。

二0一四年七月十五日月
写于中元鬼节夜之古莒国沭河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8-11 10:59 2楼
期待后续
2014-08-11 12:14 3楼
一、 发热类证
1、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12条)桂枝汤主之
2、头痛、发热,汗出、恶风(13条)桂枝汤主之
3、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54条)桂枝汤主之
4、发热、汗出(95)宜桂枝汤
5、脉微而恶寒,面色反有热色,身痒(23)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6、形如疟,日再发汗(24)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7、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27)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29)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待后续..
2014-08-11 12:21 4楼
先弄个引子,以期望同好共同归纳。归纳脉证者并不限于伤寒,可从各大家医案或民间,行之必效者,拮取可也.但脉证要真实,行之必效..
2014-08-11 12:59 5楼
期待楼主的精彩分享!
2014-08-11 19:53 6楼
期待更多精彩!
2014-08-13 08:52 7楼
昨晚翻看金匮,突然发现原来仲景老先生老早就按照类证归纳了。
譬如渴类证,其归纳于《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1、男子消渴,小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2、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3、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4、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5、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6、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又如水类证:1、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2、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3、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已茯苓汤主之。4、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5、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6、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7、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8、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等等。
原来仲景老先生的《伤寒杂病论》用的是一笔双写之法。前半部分按六经分类言之以体,后半部分按类证归纳言之以用。持体则知其深厚,持用则知其博大。仲景之用意深哉!可见后学者可在仲景之论中扩大之,即好。毋庸再起炉灶,我为之愧。
2014-08-14 11:55 8楼
发个附件,分享一下。
⬅ 请问“生、长、化、收、藏“有没有总称呀? 老茶馆 长太医记----临证小妙招(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