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氏伤科流派传承

2014-08-02 20:38 楼主
石氏世业伤科,原籍江苏无锡,在19世纪70年代迁至上海。
石氏伤科肇始于清末石兰亭(讳蓝田)公,石兰亭擅长医道,也精通武术。于1870年迁至上海城南,也就是原来南市区杨家渡新新街。庚辰清光绪六年(1880年)正式挂牌开设诊所。从此杨家渡新新街便成了“石氏伤科”的发祥地。石兰亭一面开业行医,一面将自己的医术和多年精心研制的伤科秘方传授给儿子石晓山公。
石晓山公(1858-1928)自幼随父练武习医,着重研习医道,尤为推崇薛已“十三科一理贯之”的观点,进而从一般理论书籍及各种专著中,寻其一贯之理以用之于伤科临床,因而掌握了伤科的内治方法,用于临床实践,每起沉疴,逐渐为外界所推崇信仰。“石氏伤科”自此誉满沪上。晓山公有三子,长子瑞清(1884-1921),字颂平,精通医道及武艺,对伤、外科均有造诣,曾在原外郎家桥街位中堂开诊,可惜因肺炎中年病逝。次子筱山(1904-1964)原名瑞昌,字熙侯,曾就读于神州中医学校。季子幼山(1910-1981)原名瑞旬,字熙伯,就读于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由于瑞清先谢谢,石晓山务医力不从心,加上家中乏人料理,筱山、幼山兄弟相继辍学,襄理医务。
自1928年晓山公谢谢世后,筱山、幼山兄弟俩主持诊所。此时业务发展迅速。1933年石氏诊所搬至原连云路31弄3号,邻近八仙桥,为当时法英租界的分界线,来往者众多。石筱山和石幼山不仅尽得祖业家传,更是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各科医学精华,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石氏伤科的理论体系。他们把“十三科一理贯之”的理论进一步深化,主张治病务求灵活,不拘泥墨守成规。尤其是伤科,不能单凭几张家传秘方治一切跌打损伤,应根据不同病情,察其体质,审其阴阳,辨证论治。由于石氏诊治范围广,融合各科学术及多种疗法于临床,得效颇佳,年纪轻轻便医名鹊起,求治者越见增多。于是在诊室中配备专门助手,并由门人子侄辈襄诊。晚年他们将石氏的经验归纳整理成文,著有《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筋骨损伤”述略》、《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石氏伤科经验介绍》、《石筱山医案》等。
石氏伤科传至石筱山公、石幼山公一代,已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枝奇葩,江南伤科一大流派,并不断发展深化。
瑞清之子石纯农(1917-2004)
筱山之子石仰山、之女石凤珍、堂侄石蕴华
幼山之子石印玉、石鉴玉、其女石凤霞。
其他门人施杞、诸方受、杨锦章、陆品兰、石关桐等均在各自的研究方面有了相当的知名度。
目前第五代传人石瑛、姜宏、周重建、李义凯、詹红生、王拥军、汪青春、王海彬、赵咏芳、冯伟、邱德华、李浩钢、石王争等也已经成长起来。谢谢可永、陈友红、徐荣喜等人则在海外开拓新的领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11-29 06:47 2楼
可喜可贺,中医扎根在人民心中
⬅ 嘻嘻,《伤寒卒病论》是最早的西方医学著作 老茶馆 求神医们进来帮下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