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学中医》学习笔记03——第三讲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五脏六腑、气血

2014-07-30 18:08 楼主
第三讲 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五脏六腑、气血经络】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
都是在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或者临床实践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古人丰富的体验和思辨,最终在头脑中完成的“理论模型”。
从艺术角度来说,中医学理论模型是写意,现代医学的内脏器官则是写实。
用写实的标准,来评价写意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个错误。

脏腑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有形结构,气血为脏腑提供营养,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的源泉。
气血在体内运行,不是到处乱走,而是在经络中行走。


一、脏腑
(一)五脏

五官,常指目、舌、口、鼻、耳。

实际上,它们不是真正的官,只是五官与外界沟通的“窍”,也就是“官窍”。
真正的五官是指五脏。
君王、将军、宰相、农业、水利,比喻为人体内的五脏:心、肝、肺、脾、肾。

1. 肝

肝属木,木喜条达,将军之官,肝主藏血,肝主疏泄(保持人体内气机舒畅,不出现郁滞)。
肝木疏泄功能太弱则郁滞,称为肝气郁,需要柴胡等的疏肝药物,加强肝的疏泄,将停滞的气疏散开。
肝木疏泄功能太强则火旺,称为肝火旺,需要龙胆草等清泻肝火的药物,将亢盛的阳气清除一些,维持阴阳平衡。
肝气郁则喜欢生闷气,憋在心里;肝火旺则点火就着,遇到不顺心的小事就暴跳如雷。

2. 心

脾属火,火炎热温暖,君主之官,心主血脉,心主神明(也有脑主神明说)

3. 脾

脾属土,仓粟之官,脾主运化,脾主统血,中医的脾,实际上包括西医解剖学的中脾脏和胰腺两个器官。
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内气血相对,血有形属阴主静,气无形属阳主动。
血自己是不能运动的,需要经过气的推动,才能在经络中运行。
一驾马车中,气是马,血是马车上的货物。
马车沿着大路前进,相当于气对血有一个重要的固摄作用,保证血在脉内运行,而不是四处横行。
一旦气的功能不足,则气固摄血的能力下聊,就可能导致便血、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脾最生要的功能在于运化水谷,化生气血。
脾功能下降,导致气的生成不足,从而使血失固摄。

4. 肺

肺属金,相傅之官,肺主气,肺司呼吸,通调水道。
肺司呼吸,使人气与天气相通,人与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司呼吸的运动,肺同时还主持了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
肺脏的位置和形态,像一口大钟一样,守掮在心脏的周围。相当于威严的宰相,身居君主两侧。
将君主的旨意传达给百官,协助君主对百官进行治理。
肺协助治理的宰相职能,在中医学中被称作肺主治节。
肺主治节的功能,也肺主气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气的升降出入,掌握着人体内外上下的局势。

茶壸盖上的小孔,是通过大气压的作用,让水顺畅地倒出。
肺脏通调水道的功能,也叫做“提壸揭盖法”,应用到中医,可以治疗小便不利。
肺脏的功能正常时,人气与天气相通,就像壸盖上留有小孔。
肺脏一旦受到病邪侵袭时,肺脏主气的功能受到影响,就像壸盖上的小孔被封死,就要可以出现小便不畅通。
无论用多少通利小便的药,效果都不会明显。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壸盖揭下来,就是宣肺的方法,让天气与人气相通,小便就自然会顺畅地排出来了。

5. 肾

肾属水,作强之官,肾主藏精(生殖之精),肾主水(水利部长)。
肾脏与性方面的功生理功能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故肾与生殖之精也联系在一起了。



(二)六腑

六腑,是五官(五脏)的助手。

1. 胃、小肠、大肠
人体要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营养,向外界排出对人体无用的废弃物。
这一过程,在现代医学中被认为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
中医学中,胃、小肠、大肠,是前后相续、关联密切的三个腑,共同形成了人体内消化传输饮食物的“谷道”。

胃接收吃下去的饮食物,由胃中之火来腐化,即: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火不够,则食物不能很好的“腐熟”,相当于夹生的米饭。
胃火太旺,食物都化成糊糊,怎么吃都觉得吃不饱,中医称“邪热能杀谷”。

小肠接收经过腐熟的食物,并对其进行“过滤”,对人体有益的留下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糟粕部分,则继续下传给大肠。
小肠的这一个功能,中医称为“泌别清浊”。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出问题,人体无法区分哪些有用哪些无用。
精华和糟粕混杂在一起排出体外,形成了小肠引起的腹泻。

大肠接收小肠滤出的糟粕,排出人体。大肠在中医称为“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的功能出问题,就会出现便秘或腹泻。

胃、小肠、大肠,要实现正常的功能,也离不开气化,即:脾气的推动。
脾气虚弱,在胃,则表现为不思饮食;
脾气虚弱,在小肠,则表现为腹胀、腹泻;
脾气虚弱,在大肠,则表现为便秘;

2. 膀胱
古代的交通运输,有水路和陆路两种。
人体上,胃肠组成的消化道称作谷道,而以膀胱为主要贮藏和排出小便的通路则被称作水道。
胃肠主谷道的功能实现,需要脾的气化作用;膀胱主水道的功能实现,需要肾的气化作用。

中医学对人体水液代谢谢的过程,是这样认识的:
首先,水液进入胃,通过脾气的运化,将水向上布散到肺,再通过肺脏来通调水道,把水液向下传递到膀胱。
这样,一上一下的传递,水液得以遍布周身,滋养各个脏腑。
当然,水液在体内的运动,都离不开肾脏的主持。

水液代谢谢三个重要有脏器:脾、肺、肾。对这三个脏器的治疗,对水液问题的病证非常有效。
进而最终在头脑中构建了水液入胃,经脾,达肺,到膀胱,由肾脏主持的理论模型。
这个水液代谢谢理论模型是古人中实践中构建的,用今天的解剖学无法验证。

3. 胆
食物的传导不会经过胆,水液的代谢谢也不会经过胆。
中医学中,“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气充盈,刚毅果敢,胆识过人;胆气不足,懦弱怕事,犹豫不决。
“肝胆相照”,是指胆依附在肝内,紧密相连,二者关系非常密切。

肝脏脾气暴躁,刚烈勇猛,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胆腑则性情中正,威严果断,是一位稳坐中军帐的军师。
肝胆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才有可能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4. 三焦
三焦,顾名思义,包括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
三焦是中医脏腑理论中争议最大的一个腑。
三焦,就像一个大口袋,将所有其它的五脏五腑都装在里面。

从整体观念的角度来认识,三焦把整个胸腔腹腔看作一个整体,气与水谷在其中上下通行,上闭则下塞,下堵则上壅。
因此,可以将三焦看作是一个理论的模型,而不是一个实体的脏器。


三焦是人体内最大的一个腑,其余的脏腑都在其中,则可以将三焦理解为一条通道,贯通人体躯干的上下。
在这条通道中,有气的运行,也有水的运行。
三焦通道的功能出现异常,很容易发生气的郁结,水的不行。
方剂学中,有一个经典的方子,叫做三仁汤,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来清利上中下三焦的湿热,从而通畅三焦的气机。

清代医学家吴鞠通,更是依照三焦的理论,确立了一套针对外感发热性疾病的辨证体系,称为三焦辨证。
就是从上、中、下三焦的部位,来表示外邪进入人体后从上到下的传变规律。




二、气血


人体只有五脏六腑,躯干四肢这些形体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些专门的物质来营养、激发这些脏腑的功能。这些物质,就是气和血。

1. 血

血是指在血管中运行不息,流动不止的血液。血主要的作用在于为全身提供营养。

2. 气

一个活着的人,与一个死气的人,体内的脏腑实体其实并没有根本的不同,那生与死的关键在哪里呢?

把米和水放在锅里,过上3天时间,米也不会熟。但在锅下架起火来煮,半小时后就可以吃了。
米还是当初的米,水还是当初的水,但一个冷冰冰无法充饥,一个香喷喷令人垂涎,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火。

对人体而言,气的作用就像是锅底的火。
人体正是由于这一份气的存在,才使死的脏腑运转起来,才使生命真正成为生命。

由于肺脏有气,肺才可以主持呼吸运动;
由于心脏有气,心才可以保持神明不乱;
由于脾脏有气,脾才可以主持胃肠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
由于肝脏有气,肝才可以疏理气机让气的运行通畅;
由于肾脏有气,肾才可以主持水液的正常代谢谢。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如此看来,确实还是有道理的。

3. 气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中,把气的作用归纳为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四大方面,可见气对人体之重要。

(1) 气化的过程,就是气的推动和温煦功能的一种表现。


(2) 卫气的功能,就是气的防御功能的一种表现。

身体保持在恒定的温度,抵御外邪的入侵,还有赖于一种很重要的气,叫作卫气。
卫气是人体一身的卫士,当人体内温度升高时,卫气会把汗孔打开,让体内多余的热量,随着汗液的排出而释放。
当外界有邪气想要入侵时,卫气就会把汗孔关闭,不给邪气以可乘之机。
对已经进入体内的病邪,卫气还会与之发生激烈的交战,来保护人体的健康。


(3) 保证有形物质各司其位的关键,就是气,就是气的固摄功能的一种表现。

人体内的有形物质,如血液、津液(汗液唾液)、精液等,在体内需要有各自的位置,来实现其正常的功能。
血液需要循行于血管中,汗液需要固守在肌表下,精液需要固摄在肾脏中。
稍一走动,就会大汗淋漓,就是气虚不能固摄汗液的一种表现。


有气,人体才可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谢;【推动】
有气,人体才会保持温暖的体温;【温煦】
有气,人体才可以保卫自己不受病邪的侵袭;【防御】
有气,人体才守护住津液、血液、精液等精微物质不致任意流失。【固摄】



4.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的作用,在于推动有形的血液,让血在血脉中正常地运行,即帅。
血的作用,在于让气有所归属。

气本身是无形的,必须依附于有形的物质上,才可以正常地发挥作用,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就缺乏,则容易出现血瘀的情况。体内有瘀血时,舌头有瘀点,唇色比较暗。
血不足,则气失去安身的住处,就会很容易散掉,从而出现气血两虚的局面。

气虚者,血未必虚;但血虚者,常伴有气虚。




三、经络

现代医学通过精确的解剖学方法认识到,是心血管系统将血液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器官,来完成对全身脏器的营养支持。
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这项重要的任务,主要是由经络系统来完成的。

从写意,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来认识经络,或许可以更贴近经络的原貌。
写实追求形似,用逼真与否来区分优劣,更关注对事物表象的真实再现;
写意注重神似,以能否达意来评判高下,更强调作者主观感受要融会其中。
写实得形可以无意,写意得意可以忘形。

有了写实、写意的观念,再重新审视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图和经络系统的走向图,就可以发现:
解剖学图谱是严格的遵循写实的笔法来表现的,而经络走向图则更多的是在追求“达意”,达什么意呢?

人体内的气血是流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气血的流动是在一个环路内有序进行的;
气血循秆的环路是开放的,气血时刻被消耗,又有新的物质不断补充进来;
这个环路贯穿人体上下内外,把气血输布到脏腑、四肢、官窍等各个部位;
人体的上下内外之间,存在着某些特殊的联系。

有了上述之“意”,古人以医疗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为依据,以阴阳五行思想为指导,来描绘如诗般美妙的经络画卷。

(1) 体内经脉12条,条条再次分阴阳
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
(2) 每条经脉都把四肢、脏、腑连在一起,说明彼此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3) 阴经与阳经之间存在一一配合的关系,把二者更为紧密的联接在一起
手太阴肺经 与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 与 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 与 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 与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 与 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 与 足少阳胆经

(4) 经脉一阴一阳,前后相续,形成了一个可供十二经气血循行流注的环路

==>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少阴肾经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5) 十二经脉的循行起于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的起点在中焦脾胃
摄入到脾胃中的饮食物(地气的补充),通过肺脏的呼吸运动(天气的补充),
自然界中的营养物质(饮食物与清气)运化形成气血后,就可以不断地进入十二经脉,来充养人体。


经络理论最直接的应用是在针灸方面。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脏腑理论和经络理论。
都是在一定的解剖学知识,或者临床实践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古人丰富的体验和思辨,最终在头脑中完成的“理论模型”。

中医理论模型,与现代医学理论中的各种内脏器官存在本质的区别。
中医理论模型,重在写意;现代医学则重在写实。
现代人质疑中医学理论的原因,在于用实写的标准,来评价写意的作品。

如果中医学理论是靠“臆想”而发展出来的,则通过中医理论为什么能治病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7-31 17:13 2楼
占沙发点一楼,顶一个
⬅ 公历日辰的干支速算心法 【转帖】 老茶馆 周身精微运化图,总纲和分述。各位老师来莅临指导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