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医学思想探讨

2010-05-22 11:17 楼主
干祖望

(一)医学思想

正因为孙氏形象的高大,事业的辉煌,声名的孚望,似乎势所必然的是一位伟大人物。人物伟大了,当然有他的特殊思想,于是每每讨论起来就人为的复杂起来了。事实却完全相反,孙氏医学方面的思想,相当简单,仅仅只有三点:(1)知识面主张广博而深入。

(2)临床疗效力求显著提高。

(3)服务态度强调我为人人。

除了这三点之外,什么也没有了。

1.知识面主张广博而深入他主张集思广益,从古至今,包括洋人在内。

医学本身就是一门多学科的学问,除了自己专业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知识之外,更要旁及天文学、气象学、气候学、地质学、水利学、生物学、化学、数学、物理学、文学、史学、哲学和伦理学等等,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

所以孙氏在《要方》第一卷、第一篇(即"大医习业")中就强调指出:"凡为大医",除了医学、药学之外,还须旁通天文(本文"七耀天文"及《要方・伤寒上・辟温》"天气不和,疾病流行")、地理(见《翼方・退居・择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柜下安少火,若江北则不须火也")、《翼方・退居・缔韧》四书(诸子)、五经(五经)、文学("涉猎群书")、历史(三史)、阴阳("阴阳")、五行("五行休王")、道教("庄老")、佛教("内典",原文为"内经",是错的。因为《内经》里根本没什么"慈悲喜舍"学说,只有《内典》中有这个学说)、周易("周易")、卜筮("六壬""龟的")、数术("五兆")、星占("禄命")等等,都要求融会贯通。

深入方面,孙氏也提出了"必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见《要方・大医习业》)、"审谛罩思"(见《要方・大医精诚》)、"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哉"、"心当屏弃俗情,凝心于此"(见《要方・平脉)、"遂使各方异术,莫能隐秘"(见《翼方・禁经上》)。

至于孙氏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是做到这点?那末在两部《千金方》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2.临床疗效力求显著提高他在临床疗效力求显著提高的思想指导下,所以提倡综合疗法(见本章二,两部《千金方》中(十四)提倡综合疗法)、重视各种治疗与检查手段(见本章二,两部《千金方》中(十五)几个了不起的发明和发现)等等。

当然,更主要的还是本身业务水平的提高,这种精神,在两部《千金方》中已浸透于全部文字中。

3.服务态度强调我为人人孙氏在儒家的忠恕仁义、佛家的普渡众生、道教的任真纯洁的教育下,我为人人的思想,不论在思想上、言论上、行动上,都是身体力行,而且不胜枚举。他的"知识面主张广博而深入"是为了"临床疗效力求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提高"就是更好的"为人人服务"。三者既属各自为政,但又浑然一体。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5-22 11:18 2楼
(二)业务知识结构

只要是一个从事于专业的人员,即以医务界来论,不管你技术高明或拙劣,医德高尚或卑鄙,都有他"人心之不同,如其面也"的内部结构。内部结构的形成,是出之于思想的指导。一个好导演,不一定出好作品,因为还要好的演员。有好演员,也不一定能出好影片,没有好导演,肯定不能出好影片。也就是说没有工作方法,尽管思想准确,不一定成为合格的医生。没有准确思想,工作方法尽好也不能成为好医生。

所以业务知识结构的内涵有两:一为思想,一为思想加工作方法的终产物--业务。思想与业务,既是因与果的关系,又是并存的孪生儿。所以有时因业务而左右其思想,反之也能以思想而改变业务。这种矛盾与矛盾的统一,孙氏早就在《要方》两篇"大医"中用唯物辩证法来讨论得十分清楚。可惜的是孙氏还没有知道在13个世纪之后的"结构"两字在当时尚未眉题睛点而已。

一个不齿于医林的医生,也同样有他的结构,在业务上读几本通俗启蒙型的中医书籍,科普型的药物著作,强记几首对病发药的呆方,也能鹦鹉学舌他说得出"辨证论治"一词,但根本不知道其内容,更逞论知道如何运用。这也是业务知识结构。脑子里一心考虑怎样弄几个钱,用什么手段来谋得进级加薪。这就是他的思想结构。

我们认识了这点,不妨再把孙氏业务的知识结构来探索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他的结构有以下六个组合要素:1.以《内经》《本草》等传统理论与道教牢牢结合为中心《易经》本来就是《内经》的核心,中医和道教的源泉。惟以后以两个不同专业而各自发展且逐渐拉大了距离。这个距离虽然拉大了、甚至接近于分裂,但事实上直到现在还没有一刀两段,且看"唯象中医学"的兴起,就可证实这点。

孙思逸的医学思想,完全建立于道与医混为一体的基础之上。唯在治疗方面医多了一些,养生保健方面道多了一些。假定放到天平上,则两者难分高低。

因为这一部分,在两部《千金方》中表示得既普遍而又明显,毋用举例来饶舌。

2.在知识上广搜博集、多多益善孙思邈从他"青矜展卷"到"皓首穷经"的一生中,的确认真地虚心学习、继承前贤先哲的经验与学说,同时还向同一时代的中、外医家的各种长处,连仕、农、工、商、方外人士之有一方一药者,也莫不诚恳请教。他深深地知道"学富增才,知多添智"的道理。

一个高明的商店经理,懂得要业务的发展兴旺,必须做到陈列货架的商品与库房里的货源比例,为1:3-1:4。孙氏的知识上要广搜博揽,就是这个道理。

3.在运用上强调精益求精,在治疗上反对孤注一掷他在临床时,决不粗心大意,力求精益求精。其中内容,包括有:(1)提高业务水平。

(2)对古人及外来学说,加以去荒存精的吸收。

(3)临床时集中思想,凝神注意。

(4)创立和发展检查和诊疗方法。

明白众力易擎之理,所以特别提倡综合性疗法。

4.强调实践孙氏非常重视实践,反对人云亦云①、旅进旅退②作风。对古方凭实验疗效来作取舍标准。因之删的删、增的增,从实事求是出发,在唐以前的方剂作了一次整理。

对药物方面,主张自种、自采、自制、自贮。

长期从事医药事业活动,百余年的亲临于临床第一线,在世界古今医学史上所罕见。再加之以本人一生多病善疾,更增多了切身体会的难得机会。在实验的同时,更不忘总结。如:太一神精丹的疗效是"以之治病,神验不可论。宿症风气百日,服者皆得痊愈"(见《要方・胆腑・万病丸教》)。又如华伦云母丸的疗效是"吾尝服一两剂,大得力"(见《翼方・养性・服饵》)。再如玉山韩光方的治疗疗疮疗效是"点三遍,其根自拨,亦大神验"(见《要方・丁肿痈疽・丁肿》)。更有如徐王煮散治水肿的疗效"用之大验"(见《要方・消渴・淋闭・尿血、水肿》)等等,计不胜计。

5.观点全面,不偏不倚一个医家的偏温偏凉、擅攻擅补,拘执于一已之见者,千古以来,实所难免。但在两部《千金方》中却没有见到这个现象。他应攻即攻、宜补则补。从王道的甘草、人参直到一次用量三十枚■虫内服的剧烈药,以及砒剂(该方中有雌黄、雄黄,是硫砷化物。与氧化剂磁石起化学反应后即产生三氧化二砷,便是砒霜)内服的剧毒药(见《要方・胆腑・万病丸教》),都可证明孙氏全面客观的"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①"态度。不是这样,怎能使不同学派的金元四大家都从孙氏学术思想下哺育出来。

6.始终以儒家思想来统帅整个业务医学这个专业性技术领域里,儒家思想虽然无法直接能介入,但对学习态度、观点立场、运用技术和救世拯人方法的间接作用,是有其不可估计的影响,甚至可以左右之。如孙氏学习的持恒刻苦,运用技术的认真灵活,抱着一颗恻隐之心来走到临床第一线,甚至呕心沥血耗去了60个春秋来完成两部《干金方》,尽管现象上属于业务,但实质上完全是儒家思想为他作主宰。
2010-05-22 11:19 3楼
(三)孙氏医学思想溯源
"医学思想"与"业务知识结构"两者,前者为"因",后者为"果"。

"医学知识结构"与"孙氏医学思想根源",当然也是前者为"果"而后者为"因"。因为任何一种学术思想的形成,必须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意识潮流提供其基础,孙氏当然不可例外。探讨孙氏医学思想,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不会有温病的理①人云亦云,见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他日人云我亦云。"②旅进旅退,见宋・王禹�《待漏院记》:"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①引宋・朱熹疏注《礼・中庸》文。

论;解放前,不会有赤脚医生的出现。第二是当时及其前些时期医药的实际情况,因为清朝的"勇"(即兵),决不可能操作雷达或搜索地雷的。没有白喉,就不可能有养阴清肺汤的问世。第三是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假如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在孙氏的前半生,或南北朝之乱在孙氏的后半生,肯定要把孙氏的事业史写成另一个模式,而且还恐我们不知道孙思邈其人者。否则的话,橘逾淮而北也不能为枳了。

1.社会背景孙氏自诞生的一天开始至羽化的一年结束(541-680年)142年中,正是我国经过近乎300年的封建地主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连年战争,南、北长期分裂之后,封建国家重新得到统一,封建经济在崩溃之后有了恢复和发展,是国土分裂到民族大融合时期过渡到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在孙氏40岁那年(581年),杨坚①夺去取了北周政权,统一中国,建立隋皇朝。这动荡的40年正好给孙氏一个闭门读书的大好机会。在七岁启蒙之后,以其"日诵千余言"的"圣童"天资,加以33年静心求学深造。在弱冠之年,就"高尚兹典"、"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里"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

隋皇朝在经济上、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有利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政策,使隋皇朝得有20多年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局面。"隋大业中(605-617年)太医巢元方等,奉诏所作"(见《诸病源候论・宋序》)的《诸病源候论》在大业六年(610年)成书。还有现已失传的《四海类聚方》、《四海类聚要方》两书,也在这个时期里通过政府、组织策动下写成。更可证明当时的政府已关注医学卫生事业了。历史上由政府主持撰写医学巨著,恐怕还是事无先例哩。这年约69岁左右的孙氏,早已行医多年,对他的鼓舞也肯定很大。但十分可惜到隋后期的炀帝・杨广(569-618年),骄奢淫逸,穷兵默武,不断地横徵暴敛,实行一系列的残暴政策,终于在戊寅(618年)那年被杀,结束49岁的生命,隋皇朝也只经历仅两代皇帝共37年短暂的国祚,宣告倾覆。这年孙氏已77岁。

李渊①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太原②,进军长安,翌年(618年)自立称帝。建立另一个新的政权,国号唐,他即唐太祖,年号为武德。又一个统治政权代替了这一个统治政权。武德九年(626年),李渊传位于李世民③,他又进一步调整施政政策,其中包括着对文化卫生事业的重视,如诏魏征等修史,诏甄立言等校订《明堂经图》并曾亲自驾临甄权家中询问药性(见《旧唐书・甄权传》)。以后屡召孙思邈入宫赐爵等等。终使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出现了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

孙氏也自86岁这年起,应诏来京,从隐居山野而转为长安城市居民。在临床上的活动,也由此而转入高峰。

唐太宗李世民死后,高宗李治①续位,改元为永徽元年(650年)。凭着①杨坚(541-604年),即隋文帝。

①李渊(566-635年),即唐开国君主。

②太原,即今山西省太原市。

③李世民(599-649年),李渊次子,即唐太宗。因治国有方,人称为"贞观之治"。①李治,即唐高宗,世民子。

太宗的遗泽,继续推行正确的政策,也出现了"海内艾安"局面的"永徽之治"。这两代人50多年"之治",把大唐江山巩固了290年。

唐代国内民族关系融洽,交往频繁,对外关系采取开放政策,以西北陆路与东南水道为主要的两条丝绸之路,与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汁、伊朗、阿拉伯、朝鲜、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了政治、经济、文化、医药上的广泛交流,使节、商贾、僧侣的往来频繁,对孙氏来说,其影响之大也不言可喻。

贞观元年(627年)以前的85年,因群雄割据,战祸弥连,有利于孙氏逃世野隐、潜心攻读。这种面壁九年的机会,就是奠定了孙氏文学与医学的扎实基础,更塑造了他品洁志坚的性格。如其没有这个机会,决不可能有后半生的际遇。贞观元年以后的57年,生活于重视文教卫生的太平盛世,更有利于才能的发挥与事业的成就。如其没有后半生这样处境,孙氏纵然怀有撑肠拄肚、茹古涵今的文学修养和徒柳针茅、活人医鬼的医学绝技,也只能是老死窗牖,肯定也会湮没不彰,有谁知道你这个孙真人。充其量在《仙藉》中占一席真人的座位而已。这一乱一治的客观世界,如其前后倒置一下,那孙氏的命运便不堪设想了。

其中还有一个无人注意到的"祸兮福所倚"的给孙氏命运因祸得福的际遇,就是六朝到隋唐,谁都知道是佛教最最盛行时代,但那里晓得,在某一个领域里却遭到抵制和摧毁。你只要打开史册,略加注意,就可以看到。陈・太建六年,也亦北周・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周武帝・字文邕(543-578年),他下诏禁佛毁道,焚佛经、烧佛像,逼使沙门(佛)、道士(道)200万人还俗遣散。并下诏谓:"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这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四次"毁灭佛法"事件中的第二次"周武帝灭佛"。这年孙氏仅33岁。

人是有逆反性的,孙氏也未始不这样,而且还在血气方刚之际。从"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今至道不行,拥圣人之意,甚可怪也"(见《翼方・妇人方一》)一节语气中体会,孙氏这种"逆反心理"还是强于一般人。所以面对这样毁佛废道事件不断发生历37年之久,试问一个崇道信佛而又是"逆反心理"特强的孙思邈,能承受得了吗?所以对当时政府的仇视抵触,也势所必然地采取对立不合作态度来愤世嫉俗。正因为如此,因之他的前半生就坚决地隐居逃世,安心到死心的地步来闭门读书,终至有助于学问的猛进。其受益是无法估计的。

后半生呢?幸运地躬逢盛世,正好给一个满腹经纶、养精蓄锐的孙思邈大展鸿图的机会。

2.当时医、药、病的实际情况

(1)丰富的前人遗产

在孙思邈两部《千金方》之前,医学著作,已经有不少,但遗憾的是当时无印刷而赖手抄,事难广泛流传,所以保存者百不得一。至于该时情况如何?也以缺乏资料,无法作正确的回答。以下只能根据有案可嵇者录下:

秦汉之前:

《黄帝内经》

《黄帝素问》

《黄帝虾蟆经》

《万物》1977年安徽阜阳夏侯灶墓出土《山海经》

《神农本草经》

《桐君药对》

汉代:

《伤寒杂病论》张机

《脉经》张机

《疗妇人方》张机

《养生篇》稽康

《本草》七卷蔡邕

《辨灵药经》张道龄

《玉匮针经》吕博

《黄帝扁鹊脉书》公孙阳庆

《仑公决生死要诀》谆于意

《太仓公方》谆于意

《说疾》史岑

《李八百方》李八百

《中藏经》华陀

《青囊经》华陀

《经文颂说》郭玉

《葛氏杂方》葛元

《五十二病方》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足臂十一脉灸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脉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导引图》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汉代医简》甘肃武威旱堆汉墓出土

魏:

《诸药方》李修

《吴普本草》吴普

《李当之本草》李当之

《崔氏方》崔氏

《医方》王显

晋:

《范东阳方》范王

《殷浩方书》殷浩

《殷荆要方》殷仲堪

《摄生论》阮侃

《论病》王叔和

《脉经》王叔和

《时后备急方》葛洪

《抱朴子养生论》葛洪

《议论备予方》于法开

《救饥辟谷诸方》佚名

《甲乙经》皇甫谧

《羌籍药方》番僧・佛陀耶舍

《伤寒身验方》王珉

《孔中郎杂药方》孔汪

《小品方》陈延之《阮河南药方》阮炳

南北朝:

《药录》李密

《褚氏遗书》褚澄

《杂病方》褚澄

《玉衡隐书》周弘让

《四家体疗杂病本草要钞》徐叔响《杂疗方》徐叔响

《解寒食方》徐叔响

《药方》徐嗣伯

《杂病论》徐嗣伯

《辨伤寒》徐文伯

《疗妇人瘕》徐文伯

《雷公药对》徐之才

《徐王八世传效验方》徐之才《羊中散药方》羊欣

《王世荣单方》王星

《集注神农本草经》陶弘景《名医别录》陶弘景

《补阙肘后百一方》陶弘景《如意方》梁・简文帝

《集验方》姚僧坦

《刘涓子的鬼遗方》龚宣庆《杂香膏方》范晔

《小儿方》徐玉

《集验方》姚法卫隋:

《黄帝明堂经注》杨玄

《产乳志》刘�

《本草音义》姚最(《医籍考》作者为孔志约,疑唐时成书)

《注黄帝素问》全元起

《要方》徐奘

《四海类聚要方》佚名

《四海类聚方》佚名

《诸病源候论》巢元方

《淮南王食经》佚名

《玉房秘诀》佚名

这样八九十种隋以前的医学文献,可能更有我们所未知者,都是孙氏知识宝库里的有益荣养。再看两部《千金方》中的频频引用可知。还有唐代之初的各家写作,计有:《明堂经图》甄权《注黄帝八十一难经》杨玄操

《本草音义》甄立言

《本草药性》甄立言

《古今录验方》甄立言

《新修本草》苏敬李�

《脉经》李�

《五明经》攘那拔陀罗同�那那舍译

《纂要方》崔知悌

《骨蒸病灸方》崔知悌

《产图》崔知悌

再根据《隋书・经藉志》记载,当时还有以国外翻译来的印度医藉,如《龙树菩萨药方》、《婆罗门诸仙药方》、《西域名医所集要方》、《耆婆所述人命论方》、《乾陀科治鬼方》等十余种。这样多的资料,孙氏是否完全看到?那是没法知道了。但他不至于完全没有见到,否则怎样会把四气学说、净身学说、许多耆婆方药及天竺国婆罗门法的按摩引进到两部《千金方》中。这丰富的遗产,是孙氏成功的原因之一。

(2)频繁的交流

唐代是开放的时代,更其是在两个"之治"之际,在医学方面融合了国内兄弟民族和国外的优秀成果,丰富了自己的内容,促进了发展。孙思邈既是一个受益者,又是一个为这种大好形势贡献出力与辛勤者。

依据不可能完整的资料,在孙氏一生中(541-682年)的医学药学大交流有以下几次。

梁・简文帝大宝元年(550年),即日本钦明天皇--神代天皇即位之际,第一次把中国的针灸,传入日本。

梁・元帝丞圣元年(552年),中国以《针经》赠送日本钦明天皇。

陈・武帝永定二年(556年),《五明论》由印度传入中国。

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国》等160卷书,到日本。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龙树眼论》,从天竺传入。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日本小野好子和难波雄成来中国,返国时带去了许多中国医书回去。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日本药师惠日、倭汉直福田来中国学医。

唐初(618年以后一段时间里),印度医学大量传入中国,更其是眼科方面的。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日本僧惠济、惠光来中国留学。同年

留学于中国13年的惠日、倭汉直福田学成归国。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诏诸州置医学。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1月,由李道忠送文成公主(?-680年)出嫁吐蕃弄赞。所查赠的医书,由哈祥哈德娃和德田马郭吉两人译成藏文。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达摩乌长国(在夭竺北),遣使来献龙脑香。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诏三路舶司,番商贩到龙脑、沉香、丁香、白豆蔻等药品。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师由天竺学成回国,带回了包括医学在内的经书657部。当时孙氏已104岁,身居长安,出入宫廷,又一直与僧侣往来,不可能不相晤会。而且孙氏唯一知交道宣律师,又奉命

参加翻译玄奘带回来的佛经工作。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遣使至天竺,学取熬糖新制法。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日本惠日,第三度来华,交流医学。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使高僧那提三藏往昆仑等国,采求异药--指木香、益智仁等。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拂�国①遣使,来献底也伽--类似于鸦片一类的药物。

除此之外,《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各地进贡的药物竟多达数百种。其中还包括了少数民族如西州②、凉州③、夷州④、黔州⑤等地区。

在客观上国内外交流的频繁,主观上孙氏的刻苦钻研,细心观察与善于总结吸收,他的成就是势所必然的。孙氏对治疗疗肿的丰富经验和满意疗效,也是善于吸收赵娆四味方、齐州⑥、荣姥方和衢州⑦、韩光方的结果(以上三者俱见《要方・丁肿痈疽・丁肿》)。这都是很好的例子。

在孙氏生活的年代里,印度医学是可以脾脱全世界,同时也是佛教的发祥地。中国儒家,强调要学习和精通六艺,印度的佛门也一定要学习和精通"五明"。所谓"五明",是:一声明、二工巧明、三医方明、四因明、五

内明。其中三医方明,就是要求每一个僧侣都要懂得和精明医学知识,所以当时的印度医术就领先于全世界。正因为当时中、印两国的佛教僧侣频繁往返于长安与天竺间,大量的医学也伴随了大量的佛经书带入我国。所以古印度吠陀医学的理论,在两部《千金方》中也大量的引进。

又如《翼方・禁经上・持禁斋戒》的"五戒者,一曰不杀,二曰不盗,三曰不淫,四曰不妄语,五曰不饮酒嫉妒",索性把佛教的"尸罗"①全部照录下来。

其中吸收印度医学的最多者,更显示在方剂方面。粗糙的统计一下,如取用耆婆方者就有万病丸、治恶疮方(内含大白膏方等十多首)等。

此外,还搜集了阿伽陀国②、大秦③、及波斯④国的悖散汤(即朱乳浦虚破气方)、古天竺摩揭陀服菖蒲方等,还有西州续命汤、蛮夷酒、匈奴露宿酒等等。

孙氏本为庄老道教中人,所以对吐纳、导引,早就精通掌握,但他还是虚怀若谷,去学习古天竺的瑜迦功术。例如《要方・养生・按摩法》中的天竺国按摩术,并详细地介绍其"十八势"操作过程。

总之,孙氏在优越的客观条件、幸运的环境际遇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上,

吸取上下古今、国内国外医学精华,不仅仅是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这样虚心学习,开放进取,善于选择地吸取而并没有被外来医学所俘虏而吞噬。相反地坚定立足于以《内经》为核心的传统医学思想来改造吸取得来的事物,加以溶解利用成为真正中医化的巧妙方法与精神,使中医的学习方法和立场态度发生了一种划时代意义的变化。

①拂�国,古西域地名。指东罗马帝国及西亚地中海沿岸地区。②西州,今在吐鲁番东。③凉州,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

④夷州,今贵州省石阡县。

⑤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

⑥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

⑦衢州,今浙江省衢县。

①尸罗,全名尸罗波罗密,意译为"持戒"。六度之一。

②阿伽陀国,在古天竺东北,可能是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

③大秦,古时称罗马帝国为大秦。

④波斯,古伊朗国名。

(2)疫疠与新病种

用医与药来消灭疾病,同时也是因疾病的挑战--疫疡流行、新病种的出现来推进医学技术的发展。这个矛盾与统一,在地球上永远循环不息地演变着,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

我们打开历史的篇章,就可以看到在孙氏一生中(541-682年)疾病时疫向医学的挑战情况:梁・太清元年(547年),旱疫,扬、徐①、兖②、豫③几州尤甚。

又・二年(548年),旱疫。

隋・开皇六年(586年),出现蛟龙病,病发似癫痫。

又・十二年(592年),长安大疫。

又・十八年(598年),东征军征途中发生瘟疟,只能班师归来,死者十之八九。

又・二十年(600年),蠼螋疮出现。

又・二十一年(601年),知道浮肿病,必须忌盐。

隋・大业八年(612年),大旱疫,死者甚众,山东尤甚。

又・十三年(617年),洛阳出现传尸病。

唐・武德元年(618年),关中④多骨蒸病,得之多死。

又・贞观十年(636年),关内⑤、河东⑥、大疫。

又・贞观十五年(641年)三月,泽州①大疫。

又・贞观十六年(642年)夏,谷州②、泾州③、徐州、戴州④、虢州⑤五处大疫。

又贞观十七年(643年)夏,泽州、濠州⑥、庐州⑦三处大疫。

又・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卿州⑧大疫。

又・永徽三年(652年),山西绛州僧,死后解剖,有遍体肉鳞患虫。

又・四年(653年),天花从西东传。

又・六年(655年),楚州⑨大疫。

又・永淳元年(682年)冬,大疫,两京死者,相枕于路。

考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以前,就已发现痪�(破伤风)

①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一带地区。

②兖州,今山东省邹县东南。

③豫州,今安徽省毫县一带。

④关中,即今陕西省。

⑤关内,指今陕西终南以北,甘肃陇坻以东,宁夏东南一带。

⑥河东,今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统称。

①泽州,今山西省阳城县西。

②谷州,今河南省罗山县。

③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北。

④戴州,今河南省考城东南。

⑤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县南。

⑥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东。

⑦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

⑧卿州,待查,但知为在四川境内。

⑨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县。

起,麻风、大花、梅毒、结核、乙脑直到今天的爱滋病,开始起是默然而至,医生束手无策,病者坐而待毙。然后经过医家的的摸索、探讨、实验、研究、了解到总结,作出有效措施,得到制服,终于丰富了医学内容。

孙氏一生中的几度疫病流行,他不会不知,更其是几次发生在居住之处--长安及其附近,说不定他还投身其间地参予工作。几个新病中还有两例是亲自遇到的,孙氏面对这样的挑战而不积极应战吗?当然要应战。这也是有助他发挥智慧而添增经验与才智。所以在每一个人的周围左右,不论大的小的、明的暗的种种事物,都有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3.本身和周围的环境"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见《要方・序》)17个字,是决定孙氏投身医界,刻苦研究,终而成为百代名医、千古国手的关键。

本身疾缠,更能体会到医生所无法体会到的体会。尽管医生有高明的五诊(望、问、闻、切、查)而这不属于五诊的另一个"主观感觉之诊"是永远也想不到、得不到的。所以有病医生的心得,更高出于一般。况且孙氏自己的病病种多、发病频而各科俱备,更使他真正的"心得"比任何人更洞察与深入。

光是"药"而没有人的"机体",不可能发生"作用",必须还要经过一个"人的反应"而才有作用产生。各种反应,医生仅仅观察到明的、显的,但内在的、不暴露的反应,只有病人自己知道,说得更贴切一些,只有有病的病人才能真正有切肤之感。所以一个老年医生比青年医生、多病体弱的医生比身强力壮的医生对病人的体贴、同情要多得多,就是这个原因。否则为什么高明的针灸大夫,开始学习甚至业务水平已很高的医生在自己身上去扎针?以上是孙氏本身的因素。

孙氏在86岁之前,隐居山林,扣除18岁前未习医的童年,则整整68个春秋的努力读书习业,韬光养晦,心无二用地为业务知识打下结实的基础。这个有利的条件,漫长的岁月,是历来医学史上所没有的,只有孙真人被他独占,所以业务那得不精。

当86岁时,正是李世民执政第一年的贞观元年(627年),当年这个"贞观之治",确是百业俱兴,而且李世民对卫生事业也十分重视,诏请孙氏入京授爵(孙氏的接受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登门拜访甄权,主持甄权完成《明堂经图》,组织苏敬、李�编纂《新修本草》整顿调整了在武德七年(624年)设置的太医署的组织,使更能发挥其工作效率,等等等等,都是对医学事业的有力扶持,间接就是给孙氏一个鼓舞。

当109岁那年的孙思邈,高宗・李治接替了太宗・李世民,虽然年号改为永徽无年(650年),但对医学政策,继承不变。国家又颁布了关于医政药政的法令,更促进了医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在孙氏118岁时,又蒙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孙氏的固辞,那属另一个问题)。132岁那年,高宗避暑九成宫,召孙氏同去。并授丞务郎直长尚药局。当133岁时,孙辞疾请归,虽然请归没有恩准(这又是对孙氏的恩宠),但却赐以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这样的躬逢盛世,位列公卿,优渥倍加,在古今医界中人物,能有几人?其实孙氏隆恩待遇的受惠,远远不及其才能的得以发挥的价值。

《要方》杀青于孙氏111岁,时在永徽三年(652年)。计历30年,上溯30年,约展卷动笔于唐・武德五年(622年)左右,那末《要方》的写作地点,前五年在太白山,后25年在长安。至于《翼方》则全部在长安写成。你别漠视这个不为人们注目的写作场所,它对写作内容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野在市就有三个截然不同之处:其一,孙氏纵然是博学之儒,但毕竟家道清寒,那时那能有三箧五车、左图右史的大量藏书。只有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才有能力拥有丰富的书籍集中在这里,而且孙氏更出入大内及尚药局、太医署,供你驾舟在学海中邀游。其二,太行山世外洞天,交通闭塞,1300年前的乡野,更无信息可言。如其两部《千金方》而在这样环境中写的话,大量的新方新药,国际情况,构通交流,定然付之阙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不能不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名著,但后人有"陶隐居不详北药,时有诋谬"(见《医籍考》引《画漫录》语)之讥,为什么?因为在茅山写的。如其两部《千金方》而完成于太白山,不蹈陶弘景覆辙,才怪哩。其三,野居草泽,纵然孙氏身怀绝技,知名度也无从高起,而且山径荆路,交通不便,何来大量求医者。一旦身寓闹市,而且孙氏以半官半医的高贵身份,求医者当然趋之若鹜,就以"余尝手疗六百余人"(见《要方・痔漏・恶疾大风》)来论,而且这六百余人仅仅是麻风一个病种,推而度之,病员之多可以想象一般了,如在太白山有没有招来如此之多的病者。我们必须知道,医学著作的灵魂是临床,抽去了临床,还有什么好书可以写出。所以两部《千金方》的成功,可以武断的说,写之于长安,有其决定性的作用。杜甫在七律《蜀相》中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纵然你有多大的本领,天不假年,也是徒然。而孙氏则享年141岁,也是为他事业的成功作出了有力的保证。
2010-05-23 10:37 4楼
本章结语
认真研究孙思邈医学思想的源流及其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尽管这里所探讨的没有完整,仅仅单独在医学技术方面的一隅,但对中医学派、发展及总结唐代以前医学、药学都有其重要意义。

纵然1300年来,后人对他的评价是高的,总的概念,是"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且有超长时间临床经验的高水平、高品德的医家和学者,但总还觉得是皮毛之相。虽然徐大椿的"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其中对症者固多,不对症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专在于药,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矣"。因之徐氏就作出"此医道之一大变也"的评语。但徐氏在一片批判声中却又笔锋一转,用钦佩的语气来说:"然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以上俱见《医学源流论》卷下)。虽然徐氏的评议比较深入了一步,不过距离抉隐钩玄的程度,似乎还有一些不够之嫌。

孙氏的医学思想,虽然很简单,但有时还出现矛盾,诚如某学者称孙氏为"唐代医学方面百科全书式人物",倒也十分帖切。

总之,他钻研是认真的,医术是高明的,医德更是无可否认的高尚纯洁,事业也是成功的,而且相当成功。

他是熔儒、释、道、医于一炉的人物,而且这四者除佛学以外都是造诣可达到极深的境界。合三教于一身,在那个时代是极为寻常的事,且看《北史・周高祖纪下》:"十二月癸已(指武帝建德二年),集郡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坐,辩论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这件事发生于孙氏32岁那年(573年),就可以证实这个时期,朝野一致地实行三教并存局面,而且还维持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也即鲁迅所谓"佛教初来时,便大受排斥,一至理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的时候,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见《华盖集》①补白二》),孙氏恰巧生逢其时地在这个三教同源机运成熟时代。我们不妨逻辑孙氏在医学方面的思维方法、立场观点、理论渊源、工作方式以及作风态度等等,予以综合分析,就不难发现他医学思想的概貌。他的医学思想可用四句话来概括,是:"以医为体、以道为用、以儒教来作指导思想、以佛学来拾遗补缺"。

医学是一门实用的不可以搀有丝毫虚伪的科学,一定要通过它的特殊手段来处理,才能完成它的任务。不可能凭儒家的忠孝仁恕、道家的清净无为、佛家的五大皆空来使二竖丧胆而逃、病魔退避三舍。只有不折不扣地运用正确的医学特殊手段来拯人于病痛之中。所以孙氏的医学理所当然的立足于《内经》、取药于《本草》、法承于《伤寒》、补充于历代先哲。现在我们把这四者,分别加以讨论:1.以医为体首先要明了"体"与"用"的含义与关系。范缜①在《神灭论》中解释谓:①《华盖集》,鲁迅著作之一。

①范缜(450-510年),字子真,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力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与无神"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明白指出,一个含灵机体是靠精神--灵魂来主宰,机体与精神一旦离"异"了,也就是分开,即就是这个机体名符其实的行尸走肉。谁都知道纯洁的精神--灵魂可以指导出这个机体的纯洁行为,丑恶的精神--灵魂也可以指导出这个机体的丑恶行为。《易・系辞上》:"故神无方而易有体",其疏谓:"体,谓形质之称。"在道家则称为形与气,《许旌阳灵剑子》②解释为"形之所依者气也,气之取用者形也,形气因依而成身体"。故而气即是用,形即是体。

有许多学者,把孙思逸在医学方面的儒、释、道三教浓厚色彩,过于突出,使立本之医反而稀释冲淡,这是不恰当的。我们不妨用以下一个故事来比喻,倒也十分恰当。《辍耕录③・三教》:"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壁,儒如五谷。上曰,若然则儒贱耶?对曰,黄金白壁无亦何妨,五谷于世,岂可一日阙哉。"所以几干部中医书籍,都没有儒、释、道三者的参予,照样还是很好的中医文献。尽管很好的三教书籍没有医学内容者,始终难入医门而承认它是医学著作。所以孙氏的医学思想,也是以医为五谷,三教为黄金白壁而已。

孙氏的医学核心思想,始终是医学,尽管与道教占有同等比例,但他还是永不离题,事实上也不允许、不可能离题。且看他一开口就声明"神农民愍黎民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歧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见《要方・序》)。或谓,孙氏医学的核心是医,为什么在《要方・养性》中"房中补益",《翼方》最后两卷"禁经"的理由很简单,房中术虽属养生,同归于医;"禁经"是当时作为治病手段之一,不是医是什么?

徐大椿尽管对《要方》有不满的微言,但也不能不承认"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见《医学源流论・千金外台论》)。所以足够证明孙氏在医学道路上走的路子,完全循着《内经》、《神农本草经》的大道上前进的。至于偏攻偏补、主温主凉、崇脾崇肾及用什么治疗方法手段,却是技术性的问题。

正因为孙氏对传统医学的基础扎实,深入精通,所以能够去其糟粕--两部《千金方》中否定或删削了些实用价值不高的或无效的方和药,例如否定了大豆汁的解毒,删去了许多治痢下方,不介绍十水丸(参阅本章・六・药王・(六)亲自实验)和许多药物(见《翼方・目录・有名未用及唐本草退二十味》)。采取保存精华,以创新的精神来推陈出新把医学水平推进了一步,徐大椿也不得不在抨击声中叹服"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见《医学源流论・千金外台论》)。

正因为孙氏能循规蹈矩,不走歧路,同时又能开拓新疆的对中医学术承前启后地贡献,所以得到"后世或能窥其(指两部《千金方》)一二,未有不为名医者"(见《郡斋读书志》)的至高赞誉。

2.以道为用《(新)辞源》解释"用"字,是"与体相对"。意即是一论者。《神灭论》为他的代表作。

②《许旌阳灵剑子》,作者,旌阳县令,许逊著,许为许昌人。

③《辍耕录》30卷,明・陶宗仪撰。记事多为元末明初。

个无形的东西使有形的物质生存与活动。这个有形的物质是"体",依赖了这个无形之物而生存与活动,这个无形之物当然是"用"了。

《诗・大雅》:"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前者是使用或施行,后者是功能或作用。这"以道为用"的意思,就是用道家思想来指导或支配医学的思想。

一部《黄帝内经》本身,就是道与医的混合产物,说得更明白一点则就是由道教孕育出来的医学。否则为什么《道藏》独独把它和《千金方》两种医藉搜编于内,其他许多名医文献拒之门外。更有意思的是王冰把本来编次在第九卷的"上古天真论",重作新的安排,置在第一卷、第一篇,于是道教气息更足了。虽然有人认为又名启玄子的王冰是撰有《天元玉册》、《元和纪王经》、《昭明隐旨》的道士、所以特别尊道而这样做的。我不然,且看与道教无缘的张介宾《类经》①,不是也把"上古天真论"放在第一卷、第一篇吗。他如李念莪②的《内经知要》展卷第一句就是"上古天真论"。

中医是强调继承的,所以以一位"以医为体、以道为用"的孙真人来继承中医学,当然道家气息青出于兰而胜于兰的跨灶于《内经》,也是势所必然的。

我们再爬梳一下两部《干金方》中道教气息特别浓郁的或全部为道教的,就有:《要方》

第一卷治病略例

第二卷妇人方上

第三卷养性(全卷)

《翼方》

序文

第十二卷养性(全卷)

第十三卷辟谷(全卷)

第十四卷退居(全卷)

第二十二卷飞炼(全卷)

第二十九卷禁经上(全卷)

第三十卷禁经下(全卷)

还有许多散在性的见于各章各节中,为数亦属可观。所以说孙氏的医学特点是"以《内经》《本草》等传统理论与道教牢牢结合为中心"的医学,并非耸听。

3.以儒教来作指导思想孙氏毕竟是"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的莘莘学子出身,从小就打下了儒者的基础,不折不扣的学者。例如儒人、儒士、儒者、儒户、儒生、儒门、儒家、儒术等等。一个读书人而业医,更以"儒医"作标榜。因为儒医也者,毕竟比所有一般的医生要高人一等。因之孙氏则不折不扣的是一介"儒医"。

不过单单凭识字知书,甚至十年窥豹管、一夕破萤囊的饱学之士,也不①《类经》32卷,明。张介宾编纂。

②李念义(1588-1655年),名中梓,字士材,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乎著作丰富,有《内经知要》2卷外,还有《医病机沙篆》、《医宗必读》等21部书。

一定是"儒"。且看李林甫①写得一手好文章;秦桧②在宋・政和间(1111-1117)登第。但他俩连《尚友录》③中都没有他一席之座,别说是"儒"字了。所谓儒,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要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其二是必须投身于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中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是最有权威性的标准。

我们且看两部《千金方》中孔盂之言比比皆是(参阅第三章、鸿儒),就可以证实这点。

此外,孙氏还把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见《论语・为政》),儒家的治学思想全部继承下来,付之终身实际行动其"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不粹其内"(见《要方・序》)的精神。

不过孙氏也偶然出现了与儒家学说有矛盾之处,他在接受和奉行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有些儒家思想被否认了、违叛了。如对"攻乎异端,斯书也已"(见《论语・为政》)视之而不见地偏偏"善言老子庄周"(见《新唐书・本传》)、"兼好释典"(见《旧唐书・本传》)。还把儒教认为异端的四百四病学说、四气合德学说(见《要方・序例・诊候》)、迦摩罗病(见《翼方・万病・耆婆治恶病》)、乌场国青消石(见《翼方・万病・耆婆治恶病》),以及许多外来学说与方药,并不视为"异端"而大量运用。

他对反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的见解,予以有力地还击,并高举"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见《要方・序》)的旗帜来唱反调。更有辣味的是公开对愚民政策的抨击,谓:"圣人之法,要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见《翼方・妇人》)

这种矛盾,如用现代的眼光、现代的标准和现代的评语来说,是"孙真人的头脑,十分清醒"。

我们再致细精读一下仅仅1500字左右的两部《千金方・序》文,更可发现把整个儒教思想充溢其中。儒教的核心,就是"仁义忠恕"和"德治仁政"。现在再看孙氏手笔,如"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下以救贫贱之厄",都是"仁义"的具体表现。"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也是说出"忠恕"、"忠孝"的心里话。还有与医学根本毫无关系的"德治仁政",竟然也在"先以先王镂之于玉版"、"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等言语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终于使人不能不佩服孙氏的妙笔。最后用"余缅寻圣人设教"、"深垂圣贤之本意"来画龙点睛地突出他医学思想中的伦理道德。

孙氏的临床手段,当然以医与道合一的方式手段,但他的主导思想,毕竟以儒教为核心,因之他的医德医风也就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思想正是20世纪医生所缺少。现在美国正掀起一个学习雷锋热高潮,雷锋图像也到处可见。有些东南亚国家,把孔教作为国教来教育人民,处处可以嗅到曲阜的空气。礼失而求之于野,再联系到现在的医德医风,能不使人遐想而深思。

4.以佛教来拾遗补缺①李林甫(?-752年),小字哥奴,为唐・玄宗时宰相,为人刁恶,"口蜜腹剑",典故就出在他身上。②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宋・江宁(江苏南京江宁县)人。《宋史》列入"奸臣传"。③《尚友录》,明・廖用宾撰。为古代的《人名大辞典》。其特点是无品德的人,一概不被搜入。上面谈过,孙氏本身,对佛教的修养,远远不及道教,因之佛学在孙氏医学思想领域里,似乎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仅仅几处的"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见《要方・大医精诚》)等语中,才嗅到一些佛门的气息。这是佛门(耆那教)五戒、又称八关斋戒的八戒与大乘戒律的十戒之中第一戒,都是戒教生的。通过以上讨论、分析、简化、归纳,最后可以作出这样的定论,是:在技术方面,以医学与教道混为一体的学说作为核心。

在医德医风方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唯一的指导手段。偶而微乎其微的有些佛学思想的渗入。

马克思①谓:"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②也谓:"思维形式一部分也是通过发展继承下来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反杜林论材料》)所以要探讨每一个人的思想,首先要对当时及其前的想领域作一番考察,了解其思想背景的渊源,才能探赜索隐。

上面"第六章・大医・十一、孙氏医学思想探讨"中不是已探讨过吗?

何事再来重复?不,上面仅仅是局限在孙氏医学方面的,这里才统盘地把孙思邈思想探讨一下。当然医学思想还是本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不是重点。

①马克思(1818-1883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②恩格斯(1820-1895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
⬅ 黄豆治手足皲裂效果很好 老茶馆 从孙思邈看医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