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维”以觉后觉、临床务实继往开来

2014-06-02 23:32 楼主
本帖最后由 爱好者99 于 2014-6-3 10:04 编辑


“中医四维”以觉后觉、临床务实继往开来

一、“中药之四维”之说
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48、“本草正上”原意: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为中药之四维。凡病药不取效者,非此四物不可。今人迫不得已而后用附子,这已经是无济于事之期,反而怪罪并废弃于附子无能,此乃中医药之误也。就中医药阴阳权衡变通之法理和药理而言,非人参、熟地、附子、大黄莫属。张氏鉴此说明人参(或党参、黄芪)、熟地、附子、大黄四味用药在中临床之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清代名医陆懋修也有一种说法:“药之能够起死回生者,非石膏、大黄、附子、人参不可,大凡适应病证,一剂可以回春,舍此之外而别无它法。”,陆氏所言熟地、石膏有别,虽然诸君异议所在难免,但是起码他已经清醒的告知人们,“石膏”解热退热力挽狂澜之功不可小觑。

二、张景岳应用熟地黄之探讨
http://www.100md.com-李古松
关键词:张景岳;熟地黄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0)01-0002-02
至明·张景岳,平生主重温补疗虚,尤其是善用熟地黄,负有盛名,被誉为温补派之大师,有“张熟地”之大号。其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现就张氏应用熟地黄试作浅探
1、扩熟地黄之炒用-驳滞腻之嫌疑
《类经附翼.真阴论》说:“物之生由乎阳,物之长由乎阴”。张氏从维护元阴与元阳之理,推崇熟地黄“味厚气薄”、“阴中有阳”、“能补五脏之真阴”,因之扩充熟地黄之妙用,且跳出前人“禁忌”范畴。认为:“或脾肾寒逆为呕吐,或虚火载血于口鼻,或水泛于皮肤,或阴虚而泄利,或阳浮而狂躁,或阴脱而仆地”,凡此皆用熟地黄。不仅能治阴虚之证,且取其重、镇、甘、守之特性,在补阳方中亦用之,皆是“用其静重之妙”,可偕他药随补阴阳之侧重,据证情而权变,使阴阳互为其根,水火相济,而归于平衡。
然有嫌其滞腻,恐中阻气机者,对痰饮、水泛、脾肾虚泄等均禁锢之。张氏认为:“脾主湿,湿动则生痰”,“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治痰者,求其本,痰无不清”。拟金水六君煎,以熟地黄滋补肾阴为主,合二陈汤以健脾化痰之源。“痰即液也,其本在脾,……大虚不化,攻之弥坚,补之潜消”(陈修园《医学实在易》)。痰为津液不化之物,故化痰健脾与养阴并用,寓“补之潜消”。张氏指出:“有畏其滋腻者,则崔氏何以用肾气丸而治痰浮?有畏其滑泽者,则仲景何以用八味丸治肾泄?”殊不知有开有合,何虑中阻滞腻之忧哉!有泥于熟地黄补阴、滋腻生湿,必兼伍“渗利”之说者,张氏驳之“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复利水,温补即所以化气,塞因塞用之妙也”。习以肾阳虚者用八味丸,肾阴虚者用六味丸。张氏进而创立了右归饮、右归丸;左归饮、左归丸……,均重任熟地黄为主,从而扩大了补肾虚的方法。其方皆基于《金匮》肾气丸(八味丸),悉去丹皮、茯苓、泽泻之渗利。如治肾阳不足而致气怯神疲、腰酸肢冷、脉细等症,用右归饮;滋肾阳不足而致气怯神疲、畏寒肢冷、阳痿滑精、腰膝酸软等症,用右归丸“阴中求阳”益右肾之元阳。命门阴分不足者,用左归饮滋阴生津,左归丸滋阴生津降火“阳中求阴”培左肾之元阴。可见其补阳中含滋阴,补阴中含扶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归纳之,扩熟地黄之妙用,驳滞腻之嫌疑,补前人之不逮。
2、阳非有余-施熟地黄兼温剂回阳
《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张氏据经旨认为人是一“小乾坤”,“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成形”,“阳不可以无阴,非阴无以载气”。益阳为无形之气,阴为有形之物质,二气相依,阳施阴受,原同一气。人体之温者,无形之阳气也;人体之阳微者,四末厥冷。治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及其既死,体冷如冰,阳气尽矣。自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主苦寒补阴学术之行,而略于阳虚。至张氏《类经附翼.求正录》中写了《大宝论》针对性地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中”论,并强调了“阳虚多寒,宜补而兼温;阴虚有热,宜补而兼清。熟地黄兼温剂始能回阳”。“《经》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夫气味之宜于人者,谓之曰补可也;未闻以味苦气劣而不相宜于人者,亦可谓之补也”。可见张氏“补而兼温”是立足于“阳非有余”的病理及其治疗上之特色。由于《内经》有“精化为气”之旨,即提出“阴亦生阳”之理。如右归丸方中重用熟地黄、与桂、附、鹿角胶等相伍,培肾中之元阳不足。然有滥用温补,不识运气,不善权变者,非景岳之过也。
3、阴常不足-倡熟地黄非多难以奏效
《内经》云:“肾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即人身之真阴也。张氏在《类经附翼.真阴论》中指出:“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阴虚者,十常八九”,“虚火为病者,十中常见六七,……虚火者,真阴之亏也”。可见阳气既非有余,真阴亦自不足。论治则“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惟熟地黄“味厚气薄”、“阴中有阳”,“能补五脏之真阴”,“补肾中之元气”(左肾“元阴”)之佳品。并提出熟地黄具有收神散、降虚火、镇躁动、制水邪、导真气、厚肠胃,且为发汗化源之资,又因其阴性缓,故倡“非多难以奏效”。张氏之所以倡多(重)用熟地黄,是立足于“阴常不足”的病理及其治疗上之特色。如左归丸重用熟地黄培肾中之元阴,壮水之主,以治精亏液涸者。认为熟地黄是“实精血形质第一品纯厚要药”,“治形必以精血为先”。在左归丸方中重用熟地黄为主,配合龟板胶等补益真阴,辅以鹿角胶等补阳以助阴,可见,在补阴中含助阳之意,阴阳相配,深得其“阴阳互根”之旨。近代名医张锡纯说:“阴者阳之守,血者气之配。地黄能滋阴养血,大剂服之,使阴血充足,人身元阳之气,自不至上脱下陷也。”
4、收温补疗虚之效-关键在于配伍与炮制
熟地黄微温补血,既可补先天之阴,又能益后天之阳。此“阴中有阳”之特殊性能,关键是配伍与炮制之相宜。
配伍相宜:如熟地黄补血,人参补气,二者同用(两仪膏),阴阳相配,气血双补,治精气大亏、精不化气者。熟地黄配人参、当归、枸杞子、山药、山茱萸、杜仲等(大补元煎)誉为“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治气血大伤,精神失守危证。熟地黄配桂、附等(右归饮、右归丸),补肾阳之不足,命门大衰不能生土者。熟地黄配枸杞子等(左归饮、左归丸),补肾阴之不足,不能滋养营卫者(纯属壮水之主,育阴涵阳,有异于补泻兼施之剂,而不用“渗利”)。熟地黄配当归等(大营煎),养血活血,治妇人经迟,腰酸疼痛者(小营煎、三阴煎)治血少精亏、营虚失血者,治肺肾虚寒,水源为痰者(金水六君煎,取熟地黄之补肾,当归之活血养血,协二陈汤以理脾化痰消瘀,且制其二陈之燥而阴不伤)。熟地黄配白术等(大母桃),脾肾两补,以治老年泄泻者。熟地黄配柴胡等(大柴胡饮、大温中饮、五柴胡饮),滋阴散寒,以治中气不足而外邪不散者,所谓“从补血而散,而云腾致雨之妙”。熟地黄配生石膏等(玉女煎),益肾阴、清胃火,用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烦热者。熟地黄配山药等(固阴煎),脾肾两补,以治虚滑(带浊,淋遗),收滋阴固涩之功。熟地黄配干姜(胃关煎),温补脾肾,用治久泻、腹痛、冷痢者。张锡纯说:“遇其人真阴大亏,不能支持外感之热者,于治寒温药中,放胆加熟地以滋其阴,恒能挽回人命于顷刻”。
炮制相宜:应用熟地黄“静重之妙”,又防其“散动以乱其性”,故重视炮制,以求纯正。又因兼证不同,炮制亦各异。如兼中寒而呕吐者,姜汁炒以温其中。胀满者,砂仁伴炒(或拌捣),以行气消胀。经络气血滞阻者,酒炒取酒性以增强行气通络之力。入煎剂,文火为佳。入丸剂(左归丸、右归丸……),蜜丸。入丹剂(赞化血余丹),长流水浸熟地黄一宿,以桑枝文、武火煎取浓汁,再浓缩成膏,或用蜜水膏。入酒剂(两仪膏、地黄醴),用烧酒浸泡成酒剂。
作者简介:李古松(1965-),男,主治医师
作者单位:李古松(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22400)、1999-11-23收稿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HU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2000 Vol.19 No.1 P.2-3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薄腾讯微薄人人网开心网更多0

本人处方用药擅长生、熟 地大剂量权衡阴阳变通之理,深有感触受益颇丰,坦言宣照以资借鉴。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6-22 23:49 2楼
标题当为药之四维似乎方与文中内容相合
2014-06-23 11:58 3楼
开卷有益,感谢分享!
2014-06-23 23:52 4楼
徐明之 说:
标题当为药之四维似乎方与文中内容相合

说的是,“中药四维"概念性清楚具体,而“中医四维”的确概念不清,这算是自己匆忙疏忽不慎,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经得起推敲很不容易。
2014-06-24 00:20 5楼
本帖最后由 爱好者99 于 2014-6-24 23:42 编辑


中药四维之一——地黄

地黄:
甘微温入心、肺、肝、肾,补血益精填髓,滋阴润燥安和五脏,主治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用量30-60g。
阴亏火燥风热、类风用生地熟地配伍养血驯风,用量可达50-100g有效。熟地忌常山、葱。
鲜生地:苦甘性寒,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长于舌绛热病伤阴烦渴、便秘、吐血、衄血等热性病症,用量100g以上。
鲜生地:用量一般是干地黄的3倍以上(折干率30%)
生地:苦甘性寒,长于生血凉血止血,用于咽喉肿痛、斑疹、虚火阳亢,五心烦热,血热吐血、牙龈出血、衄血、崩漏等热证出血,用量30-80g。
1、生态环境
地黄野生于旷野平原、山地,人工栽培对气候条件要求不严,但要求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而疏松或砂质土壤上为宜,禁忌连作重茬。
2、主产地
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陕西、四川,次有全国大部分地区栽培所产。
3、采收加工
(1)、鲜地黄、生地、地黄:
01、10-11月上旬采挖块茎,除去芦头、须根,洗净泥沙,鲜用称之“鲜地黄”;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者称之“生地黄”或干地黄。
02、取地黄块茎洗净,晒或烘至半干,堆放2-3天发汗,再次晒或烘干,要求无有硬心,质地柔软。
03、地黄根块不用水洗,直接慢火烘烤,逐渐干燥颜色变黑,整体变软而外皮变硬,取出切片,再次烘或阴干。
04、鲜生地堆放于通风之处直至变软,晒至半干,置于通风处摊开畅放10天,洗净切片晒或烘干。
(2)、熟地黄:
01、取地黄块茎洗净沥干,地黄100斤用黄酒50斤,隔水燉至酒汁吸尽为止,取出晒至外皮粘液稍干,保湿储藏。
02、地黄块茎清水浸泡3-5天,取出再用黄酒10斤加水30斤煎煮2-3小时至水分吸尽,晒或烘干过程之中,把地黄块压扁反复3-5次,晒至干硬不粘手为度,折干率30%。不要压出汁液而影响药效。
03、地黄块茎100斤,用生姜片3斤、陈皮5斤水煎30-40分钟取汁,加白酒3斤,再加清水之后其总重量约为64斤(43%),投入地黄快浸泡2-3天,取出蒸腾约4小时许,停火滞闷一夜,昼晒夜露至干,用蒸锅水合并地黄块浸泡液于一体,拌润干地黄块,再次蒸——晒——拌润……反复3-5次(有称9蒸9晒),最后一次拌匀“砂仁粉”0.5斤蒸至色黑如漆,味甜如糖,切成厚块晒干。
(3)、干生地与干熟地:
将采挖的鲜生地用水清洗干净晾晒或切段晾晒至半干,堆放5-10天左右,使之糖化(变软)之后晒干即为之“干生地”;或半干品地黄“蒸熟”晒干即为之干熟地。注意“糖化”或“蒸熟”不但能够增强其滋补作用,而且可以预防虫蛀有利于药材储存,这是药材炮制加工的关键要素。
(4)、地黄的质量要求:
生地黄按支头∕公斤分为五等。
01一等每公斤16支以内。
02二等每公斤32支以内。
03三等每公斤60支以内。
04四等每公斤100支以内。
05五等每公斤100支以外。
熟地的“糖化”加工是必要的,而九蒸九晒附有神话加工色彩和带有处方配伍用药之性质那就未必可取,如《神农本草经通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熟地黄复杂化加工改变、流失药用基本性质之有,并且明确指出和倡导地黄的临床使用以“干熟地或干地黄”入药为宜。
4、地黄的原植物性状
地黄别名酒壶花、山菸根(辽宁),山烟、山白菜、甜酒棵、蜜罐棵(中药大辞典)。
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多年生草本,高10~37cm,全株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根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缍形。基生叶成丛,叶片倒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钝,基部渐窄下延成叶柄,叶面多皱,边缘有不整齐钝齿。花茎直立,圆柱状,单生或2~3枚;苞片叶状,1至数片;总状花序,每花下苞片发达或退化;花萼钟形,长约1.5cm,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略不整齐;花冠宽筒状,稍弯曲,长3~4cm,外面暗紫色,内面杂以黄色,有明显紫纹,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状,裂片先端近于截形;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筒的近基部处;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后渐变一室,花柱单一,柱头膨大。蒴果球形或卵圆形,先端尖,上有宿存花柱,外为宿存花萼所包。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5、善用地黄“酸甘化阴、辛甘化阳”者权衡中医药阴阳变通之理
《类经附翼.真阴论》说:“物之生由乎阳,物之长由乎阴”。中医药人参、熟地、附子、大黄之所以号誉为中医药四维——“四大将军”者,取意于斩将夺关之能,特别是大剂量综合性处方用药用药之中,这四味用药如能舍、取得当者,完全可以救治病患于生死于顷刻之间,其功用、价值举之居轻重而绝非等闲之类所能取而代之,从而常被委以重任必验之于中医药临床。
明代温派医宗张景岳推崇附子治疗寒湿阴盛病证气虚阳衰病机之外,临证无论寒热,处方用药尤以取用“熟地”擅长而被号誉为“张熟地”之称,其取意于水火既济阴阳互根,实乃元阴、元阳权衡变通之法理和药理所在。
(1)、热证
01虚热、阴虚阳亢:“鲜生地”40g、地骨皮10g、天冬20g、丹参15g、五味子10g生血凉血,滋阴降火,“酸甘化阴”用药主治病机正其本,配伍白薇12g、胡黄连15g、银柴胡15g、黄柏10g、泽泻10g用药治疗病证为其标。
02风火高热:“生地”60g、玄参30g、天冬15g、寒水石30g、石决明30g、牡蛎30g、乌梅10g、钩藤10g、地龙10g、黄芩30g、连翘30g、龙胆草10g、木通10g、车前子10g共凑生血凉血、滋阴降火、“酸甘化阴”平肝潜阳熄风用药主治病机正其本,配伍泻火清热解毒利尿降火用药治疗病证为其标。
(2)、寒证
01虚寒证:黄芪60g、白术15g、大枣10个、“熟地”50g、当归12g、五味子10g、桂枝15g、干姜20g、桔梗12g、附子20g、肉桂8g、山萸肉10g、茯苓20g、苍术15g、萆薢15g、大黄10g共凑补气生血、敛汗固表强心、“辛甘化阳”温经通脉为主正其本(病机),散寒胜湿、健脾燥湿渗水、升清降浊为伍以治其标(病证)。
02寒湿证:
党参30g、黄芪30g、白术15g、大枣10个、“熟地”50g、当归12g、五味子10g、厚朴15g、枳壳15g、茯苓20g、苍术15g、桂枝15g、干姜20g、桔梗12g、荔枝核15g、附子25g、肉桂8g、萆薢15g、薏苡仁30g、黄芩10g、大黄10g,川芎10g、郁金10g、香附10g、姜黄10g共凑补气生血、固表敛汗强心、“辛甘化阳”温经通脉散寒胜湿、主治病机正其本,理气健脾渗湿利水、升清降浊、活血化瘀为伍针对病证以治其标。
2014-06-24 15:36 6楼
爱好者99 说:
说的是,“中药四维"概念性清楚具体,而“中医四维”的确概念不清,这算是自己匆忙疏忽不慎,做事

我也从先生文中得到了学习
⬅ 治眼九法 老茶馆 医学界惊天内幕,抓紧时间赶紧看 ➡